再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观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yyy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的第一个表述,具有基础性意义。基于人地观念的定义与意义解读,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实例,来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时间为维度,坚持地理知识系统构建与人地关系的认识,是全面培育人地协调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观念 核心素养
  当前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描述中,人地观念被作为四个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而提出(另三个分别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这是可以理解的,地理学习原本就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尽管这很重要),还包括人与地理关系的构建,而后者对于实践的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的力量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原本就是基于人地观念理解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观”的由来。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地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对人地观念的思考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
  一、 人地观念的定义与意义解读
  人地观念的建立是基于对人地关系的理解的,当前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地观念则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与判断”,人地观念被认为是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核心。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形成科学、积极的人地观念,是学生理解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知基础。
  人地观念不是空洞的,而应当是有“形”有“物”的。这里所说的形是指人地观念的具体内容与表达,而这里所说的物则是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实例的基础上建构人地观念的理解,可以保证人地观念具有坚实的基础。如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中常常有这样的表达: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即学生只是简单地复述这段话,而忽视了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含义,如果说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的话,那学生对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常常是简单化的。反之,如果基于发展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建构人地观念,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向。
  如在“大气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课堂上常常遭遇到学生对大气污染批判的情形(尽管这与本节着重学习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并不一致,但就是容易成为学生讨论的热点),认为应当通过减少工业活动、机动车辆运行等来控制大气污染。而很少有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而当笔者从“发展”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环境,学生就会发现保护大气环境不完全在于控制机动车在地面、飞机在平流层的运行,而在于提高科技水平,让污染来得更少一些。这种认识的不同,实际上就来源于观念的不同,这个例子也说明人地观念是需要基于这些细节来培养的。
  二、 地理教学中人地观念的形成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观念的形成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的。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地观念的五级水平的分别达成,需要结合課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来努力,但综观人地观念五级水平,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更应当瞄准高水平的观念来实施教学。毕竟像“通过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例,简要分析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地理背景……”这样的一级人地观念水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而像“结合现实中的各种地理问题,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和失调的内在原因,阐述区域开发当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改善自然环境,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这样的五级水平,作为一种宏观表达,需要学生进一步展开并结合具体事例去理解、内化。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发掘其中的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元素。正如教材所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在理解这一观点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如“森林资源的利用”,一方面“人”需要“地”上的木材,另一方面“地”上的木材被砍伐,又意味着“人”对植被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如果在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那我们就认为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否则就是失调的。而进一步思考:怎样才叫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承受呢(这个问题学生能够自主提出)?这就将课堂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从自然地理结构的角度如植被保留、水土保持、空气影响等,去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知识的识记上,也不会停留在单一知识的理解上,因为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于是本课的“整体性”这一主题就自然体现,而由于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又使得学生确实可以结合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去分析人地关系,从而让第五级的人地观念得到深化。
  三、 人地观念奠定核心素养基础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无疑是一个基础。因此,地理教学中人地观念的培育就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这意味着在地理知识系统建构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帮学生形成对人地观的发展性认识,就是地理教师的任务之一。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遵循两条主线教学的原则,即沿着时间这条线索,既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断演变,又让学生认识到此过程中人地关系及其演变。事实证明,当地理教学沿着这种动态过程前行的时候,学生不仅能够收获地理知识,更能够形成人地关系的认识。于是,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就成为可能,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程菊,徐志梅.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 “人地观念”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4-6.
  [2] 程菊,徐志梅.“人地观念”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春节的喜庆之声尚未完全散去,大家却已踌躇满志地开始策马扬鞭,准备好驰骋全新的甲午马年了。在此,我们还想再给各位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如意吉祥,心想事
【内容摘要】从心理学中“新手与专家比较”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避免机械的行为主义。高中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新手)较快地达到教师(专家)水平,需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表征方式以及教学策略上入手,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教学细节。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教学 心理学视角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迅速达到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大量地重复地训练,以求学生
近口,爱普生“随爱·乐亨生活一—爱普生‘手机快乐印’发布庆典”在北京举行。这次庆典活动以生动、灵活的话剧为载体,诠释了爱普生产品及应用软件呈现的全新智能移动设备应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公布2013年第4季度灯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有4批次样品不符合标准规定,EIDL、安奈浦、欧凯照明、东联等品牌产品上不合格名单。本次抽查的样品主
12月19日,由精品传媒《数字商业时代》主办的以“大数据创造的颠覆时代”为主题的2013年度“智造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探讨了如何寻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扼要阐述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改革供给主体,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改革供给内容,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改革供给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的“互联网 ”课堂;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地理教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不仅指导经济改革,更可指导教育改革。就地理教学而言,我们要着力解决重教师主导轻学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点,并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全角度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素养  化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学科。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课堂上,应该努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
最值问题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其涉及面广、题型灵活、综合性强、难度大,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是高中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本文结合具体例题对高中数学中的最
2013年12月12日,Brother集团小池CEO的在华首次媒体见面会在京召开。Brother集团小池CEO与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桥本安弘为到场的媒体做了发言。在回顾了100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使用,强调选而修之。选既是文本之选,也是教学策略之选,于是文本选择与教学重构,就是选修教学应有之义。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例,阐述了精读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