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改革效果来看,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3.不重视激发兴趣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3.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3.不重视激发兴趣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3.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