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中职德育创新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中职德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本文在阐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的基础上,就中职德育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中职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德育;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中职学校是青少年学生聚集的地方,担负着既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又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特殊使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创新中职德育,提高以德育人的实效性,对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探索中职德育创新之路,是一个值得中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新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应是中职德育创新的主题
  
  1.主体性的概念。
  主体性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上升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即标志着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或性质,它是相对于客体的客观性而言。质言之,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地成为其客体。反之,人在一定对象面前丧失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相应地失去其主体地位。
  2.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是中职德育创新的要求。
  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一定文化、能动性、个性化的人,同时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但是,传统中职德育教学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的主体性。一方面,中职德育起点的设置整齐划一,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知识和意识发展水平;无视学生的需要,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德育的个体价值;忽视实践活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由于缺乏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更谈不上外化为行为,造成知行脱节。中职生成为社会要求的被动接受器,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传统中职德育教学并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由于教师以书本、课堂为中心,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机械地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只注重德育内容的传授,不能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德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是由教师的主体性缺乏,即被动应付。由此可见,传统中职德育教学由于缺乏主体性理论指导,其效果受到限制。
  3.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是中职德育创新的目的。
  时代越向前发展,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发展“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主体性、发展性的现代中职德育成为时代和人的发展之必然要求。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作为其创新的主题,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做文章,把中职生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使中职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起来。中职德育创新必须以主体发展性发展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中职生发展为目标,让中职德育成为中职生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德性塑造、人格提升的有力保障。中职德育过程必须尊重和开发中职生的主体性,使中职生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内化,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中职生对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以实现中职教育目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的中职德育创新模式的构思
  
  为了使中职德育融入主体,有效促进主体发展,我们在构建主体性发展为特征的中职德育模式中,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1. 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
  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确立学校德育目标的客观依据。因此,中职德育目标设定也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服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培养有较高品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技能型劳动者是中职德育的目标。在这个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中职生所面临的人生课题、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只有把中职德育的导向性与中职生的人生发展课题相结合,中职德育才能体现具体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才能显示出它的主体内涵和人生意义。
  2.启发主体的中职德育实践。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应该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导之以行。如果只有知识传授,而无行为引导,忽视或轻视德育实践活动,那就不是完整的德育,就难以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意义,难以吸引学生,更难以使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中职德育创新也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充分尊重中职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职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励中职生自律、自尊、自信、自强,让他们在德育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
  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这其中只要个体在情感和意志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障碍,飞跃就难以实现。因此,德育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理解,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评价某一事物、人物、思想。德育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内心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可以交流的、融于心智的存在,潜移默化为良好的品德知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中职德育目标不仅要关注中职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中职生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更要关注中职生的心智活动和心理体验,关注他们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中职德育的任务并不是单纯让中职生记住、理解某个理论,而是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职生在德育实践中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项过程,检验某一结论。中职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只有被中职生亲身体验和自觉追求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中职生人生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4.激发主体的问题探究。
  探究是最能体现主体本性和力量,促进主体发展的智勇双全活动,影响中职品德形成的变数是错综复杂的。中职生在德育实践和体验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捕捉和提出这些问题,激发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追问、思考、解答这些问题。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对“我的问题”的解答,因而它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知识,而是“我之所求”的知识,是“我的探究”结果。这样,中职德育过程就成了获取德育知识、培养德育素质、确立德育观念的有机统一过程。同时,中职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好奇心、敏感性,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追求的执着等智性美德,与伦理美德同样重要,也是人类幸福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的中职德育的实施方法
  
  1.加强中职德育教学改革,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
  德育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于并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必须研究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加强中职德育教学改革,提高德育教学的可接受性。
  (1)创新教学内容。
  中职德育教学要切入中职生的人生课题,把“五爱”“三观”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生发出新的道德内涵和人生意义,加强针对性,削弱重复感。
  (2)创新教学形式。
  中职德育教学要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引入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调动中职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设计成学生展示、培养、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3)创新教学环节。
  中职德育教学要高度重视情感体验、问题探讨、内心感悟在中职生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中职生从自身成长、成才、发展的视角,探讨自己的人生课题及相应的道德问题,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道德需求,使中职德育教学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体验、领悟的发生过程,成为人生道德课题的求解过程,中职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创造者,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道成长。
  (4)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中职德育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定考分的考试方式,建立科学可行的中职德育考评体系,弱化中职德育考评的“智育化”特征,增加学生德育实践的考核内容,强化考评德性,使德育考核评价真正有利于中职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2.转变德育观念,加强中职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育的实践本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德育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有切实的行动,而且德育理论、德育素质,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中职德育工作要把重点放在指导中职生的德育实践上。
  (1)中职德育实践要渗透到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中职德育课教学既要发扬好的传统,又要关注德育实践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德育实践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可通过设置德育情景,进行情景模拟开展。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富有德育含义的团体活动,如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磨砺训练、榜样模仿、角色扮演等。这些德育实践方式对于中职生接受德育理念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职业学校的社会开放性优势,精心组织中职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都体现着它的特殊性。这些特征也成为职校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的优势。“订单”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学分制、弹性学制,完善加强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环节等,在催发中职生主体意识同时,也为职校德育工作实践化提供了前提。
  德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中职生的实习实训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实习实训实践是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重要的技能培养方式之一。在实习实训中的实践是指在实习、实训、顶岗过程中让中职生感受、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让中职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实践是中职师生共同实现主体性“双赢”的阶段。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中职学校要通过策划、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德育载体,搭建德育舞台,如通过“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德育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德育实践,让中职生不仅感受到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还能帮助他们消化德育知识,提高德育素质,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其他文献
【正】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0号)精神,进一步支持各级工
话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带给我们情感、视听的双重体验。文章主要分析探究了话剧表演中的语言技巧,以期通过笔者努力
【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加
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而言,针对患侧乳腺的外部放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该方案,术中放疗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学生的编程能力是职校PLC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论述了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正】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162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吉林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4年4月30日省政府十届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8月1日
高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农作物产量,因此鉴定盐胁迫响应相关基因至关重要。拟南芥的AMP1编码一个推测的谷氨酸羧肽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形态建成与种子休眠。研究证明了AMP1的一个新功能,它的缺失提高了缺失突变体amp1的抗高盐胁迫的能力,研究证明amp1突变体的强抗高盐胁迫表型一方面是由于在高盐胁迫下amp1突变体比野生型中积累了更多的甜菜碱和脯氨酸降低了突变体细胞的水势,另一方面高盐
声乐表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完美的表现力,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艺术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对于观赏者而言还是声乐表演者而言,都特别重要。同时声乐表演对表演者的脑力与体力也有很
摘 要:本文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分析了中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课堂德育的熏陶性、实践德育的体验性和岗位德育的引导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图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关键词:中职;德育;效能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因此,科学地认识和准确地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理顺工作思路,落实德育大
Sox(SRY-related HMG-box)基因编码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其产物都具有一个HMG基序保守区。之前我们在中华绒螯蟹分离鉴定了一个只在性腺中特异表达转录本EsSox21b-like,为了验证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