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俗举贤 大同之国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鹖冠子处在一个君主昏庸无能、佞臣恣意横行的晦暗时代。他虽心怀抱负,但志翼不得舒展,只好在《鹖冠子》中对其理想的社会蓝图——成鸠氏之国(成鸠,汉族传说中为太古天皇氏的别号)进行描绘。鹖冠子对老子“大同世界”的理想进行发挥,勾画了成鸠氏时代的理想国:人民生活安定,社會高度和谐,制度严明,政治有序,贤人君子尽其所能,奸臣小人被疏远而不能乱世,善者得褒,恶者得惩。成鸠氏理想国着眼现实,展望未来,表达了鹖冠子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他为人民找寻安身立命之所的努力与苦心。
  重视教化,“化立俗成”
  《鹖冠子·近迭》提出圣人之道应“先人”,把“人道”放在“天”“地”“时”之上,因为“法天则戾”“法地则辱”“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具体而言是,天高远而难以知晓,有福祉即使请求也不能得来,有灾祸又不可以避开,那么效法天就会与人道违逆。大地广大深厚,多有利益而少有威势,效法大地就会受辱。时运的换代变更没有一致,效法时运就会产生背离之心。这三样不可以建立教化、树立风俗,所以圣人不效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鹖冠子》对教化的推崇。教化注重以教育感化的方式来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向善的社会风气。成鸠氏理想国就是里、乡、郡等各级社会治所要扬善抑恶,按时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化立俗成”的目的。《鹖冠子》提倡通过以下方式来推行“慈孝”之道,即“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长者言善,少者言敬。旦夕相熏芗以此慈孝之务。”做父亲的彼此探讨何为道义,做子女的互相讨论如何行孝。年长者言必说善良,年少者言必说尊敬,早晚如香草般互相薰染。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民众施行教化,进而在一家乃至一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若有所移徙去就,家与家相受,人与人相付”,“受”可作“爱”字解读,意思是在旅途中家与家互相关爱,人与人互相保护。在这里,关爱与互助既是一种人文要求也是社会关系和谐之表现。“化立俗成,少则同侪,长则同友。游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爱,祸灾同忧,居处同乐”,这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友爱, 表达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如果能做到“化立俗成”,那么就能使善者得举,使恶者得诛,从而做到“其教不厌,其用不獘。故能畴合四海以为一家”,这也是出于其教化的一种考虑。
  教化强调对人的道德及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无论其教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举贤任能,唯才是举
  鹖冠子对成鸠氏之国举贤任能、贤愚各得其位的理想社会大力倡导,与老子不尚贤的主张相去甚远,同时也传达出《鹖冠子》爱人、善用人的人文思想。
  《鹖冠子·博选》名即为广泛地选拔人才,它提出博选以“五至”为本。鹖冠子本人胸怀经纶,有积极救世之心,隐世实为不得已之举。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推荐,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鹖冠子主张任贤以利国家,认为“贤人不用,弗能使国利,此其要也”。《鹖冠子·天则》强调“任贤使能,非与处也”,提出选贤要不拘一格,不以出身贵贱为标准。在理想社会蓝图的勾画中,鹖冠子设想建立严明的体制以保障贤能之人施展抱负。成鸠氏之国采用“天曲日术”以保证贤者能得到重用,在全国设伍、里、甸、乡、县,各级必须按时向上级汇报情况以使下情上达,这里面就特别提到了对贤能者的举荐,《鹖冠子·王鈇》曰:“县啬夫不以时循行教诲,受闻不悉以告郡,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谓之乱县”,一旦不如实上报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属各以一时典最上贤”,即伍长至郡大夫须登记各属地贤者之名以时上报,使“不肖者不失其贱,而贤者不失其明”,从而达到治理的有序与政治的清明:“上享其福禄,而百事理。”鹖冠子在此显示了其自身的人格智慧,其照亮千古的人格意识,正是在道德践履中和至圣达贤的途径上,才显示着崇高和文明。这也体现出了其思想中人文意识的进步性。只有举贤任能,才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个体生命价值得到实现。成鸠氏之国对贤能者的重视,既是鹖冠子也是时人的期盼和愿望。
  同时,这样的愿望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来进行描绘,这也反映出鹖冠子对现实的无奈与痛心。理想带有指向性、目标性,理想社会蓝图的勾画也是鹖冠子充分发挥个人智慧以积极救世的人文关怀之体现。
  《鹖冠子》是针对现实出发的一部言志之作,它兼容各家学说为其所用,实为对救世方法的探索。它重视对人文教化作用的发挥,强调万物各归其位,以便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去推动社会发展,于今读来,仍闪现着烛照千古的人文之光。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庄子作为中华文明史的源头之一,其文章和言说影响后世至深,直至三千年后的我们自己,仍然都在与之对话,并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返本归源,以庄子思想,结合不同的时代状态,翻出新意,从而产生出尝试解决时代与人生问题的精彩思想。  在庄子的文章里,最有名、最富诗意的两个动物寓言应该是“鲲化鹏”与“梦蝶”。“鲲化鹏”出自《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之首,想象奇瑰,有开天辟地、宇宙洪荒之氛围。而“鲲”化“鹏”略似
期刊
西西说:如何读哑文字中的夜鶯,答案是通过翻译,是逐字逐句的解释。直到后来,她在住院期间重读杨牧散文,惊讶地发现作者误读的杜丽娘与金缕衣是一种另类的优美。我想是生病,让她变得宽容,能够接纳退而求其次的美。  她被切除作为女性最重要的器官,在不久后却又可以坦然相对。我实在喜欢这个女人。她有一种善愈的本领,从不抱着丧失之地自怨自艾,失去一部分的身体也像是随手掷去一件旧衣。她敞开自己,包括伤口,包括玫瑰,
期刊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悠闲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自己做梦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作了自己。“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所昭示的,是人与自然万物对峙与轮回的一个场景,这种形象化的场景,正是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灵性延伸,是道家哲学智慧的灵魂所在。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入梦化蝶,化蝶入梦”,那种畅游自然、悠游于世的快意,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当他放下一切背负,思
期刊
庄子是先秦时期讨论万物生成最多的一位思想家。万物生成问题也是古代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关于庄子万物生成思想,主要涉及“道”与“气”两个概念。在庄子思想中,丰富多彩的天地万物是由道和气相互配合共同造就的。  老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就是因为他们把“道”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但“道”究竟是什么,到就是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道的本意是道路,我们从某地到某地,必须通过某一条道
期刊
我一直在脑中描画庄子的形象:先是衣着,须有补丁;穿着芒鞋,须有绳结。是的,他是个标准的穷人。面容身形自然十分清瘦,因其家常便饭即为挨饿。最难的是眼睛,可装载峰峦大海,亦可聚焦蟪蛄蜗角。那是一双冷眼,冷对的是世人热衷执着的种种;他有一副热肠,热对的是大化之中一个个大命题。他的眉眼之间总带着一抹狡黠的笑,远远伫立荒天漫草间,看着尘世中人们的种种争辩。你最好不要走近和他打招呼,因为他很可能一句话不说就背
期刊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首章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庄子博大精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逍遥”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庄子其人的标志。因此,历代学者皆极重视对《逍遥游》的解读。然而后学的参读却凸现出几个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消解,必将陷图南之鹏于“夭阏”之中。  鹏与学鸠的小大之辩  庄子文笔之丰厚,可谓旷古绝今。读其文,  让浅者目之,洋洋自以为得,深者目之,惶惶不能呼吸。《逍遥游》
期刊
中国的儒与道,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文化格局。两种文化精神落实在现实人生的时候,常常给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带来积极意义的构建。儒自不必说,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性文化心理中,常常从以伦理哲学为根基的礼教出发,给现实中的自然发生的苦难和困厄找到合理的位置。如同常见的贬官、宦游,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常常在政治功业的庞大版图面前不堪一击,因而个人的消沉很快融化在群体政治理想之中不值一提。而道家则以心灵的实践构建起
期刊
“创伤”一词现在被广泛应用,泛指对人体,甚至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在古代则不然,“创伤”是狭义的,有其精确的定位和含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辨析,以利于临床准确地辨证治疗。  创伤是由外因导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损害程度的深浅。伤是在皮肤表层,程度较浅。影视剧中的战斗英雄,在负伤以后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就擦破点儿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创可贴,其实应写做“伤可贴”,“创可贴”属于典
期刊
1  20世纪以后,高度工业化,人工过度的照明驱赶走了自然的光。  居住在城市里,其实没有太多机会感觉到月光,使用蜡烛的机会也不多,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只是死去的五个字,呼唤不起心中的震动。  烛光死去了,月光死去了,走在无所不侵的白花花的日光灯照明之下,月光消失了,每一个月都有一次的月光的圆满不再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了。  那么,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一年最圆满的一次月光的记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期刊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山,它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与鸡公山、莫干山、北戴河并称中国四大清凉世界的避暑胜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作为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庐山绵延数十里,有90多座山峰,被命名为五老峰、大汉阳峰各式各样名字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森林、花鸟、温泉、飞瀑、湖泊深谷、怪石、岩洞、别墅,千百年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近现代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