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精神转向与探索性写作可能(节选)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个诗人有多大价值?一个人的写作到底能走多远?这固然与个体的潜能与禀赋紧密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能立得住、传得远、留得下,即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诗人要独立自主,卓然自成风貌,只有靠作品说话,并让作品成为一种永久的生命存在而风行于世。这里牵涉到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如何理解创作的生命价值,一个是如何自觉地进行精神转型。
  写作本身是一种生命性行为。唯有相信诗歌具有价值,才能确立诗歌的价值取向。首先,诗歌是一种生命的外化。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诗歌写作常常发生在生命力极为充沛的时候。“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无不表明写作是生命力受到阻碍后的一种暴发,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以生命为核心内容的表达方式。诗人作家把这种来自于自身的、源自于内心的东西外化为艺术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凝聚为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力得以表现,内心获得安抚。诗人还可以从外化的作品中看到自己,从而获得表达的快感。其次,写作可以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说,写作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持存,更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必需,是生命的需求。再者,写作可以提升和完美生命。在写作过程中,诗人思考、体验、感受、塑造、表达生命,深化对于生命的认识,创造出有生命的、有感染力的另一个“我”,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进一步激发生命力,丰富生命内涵。
  诚然,每一个人都有生命性,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进行创作,都能写出有价值的优秀作品。目前诗坛的现状之所以令人深思,究其原因,除了匮乏诗的创造性思维外,关键是难见境界,难见“眼界始大,感慨邃深”的诗歌格局和气象。因而,诗歌写作要走出困境,又牵涉到一个精神转向的问题。
  二
  時代在流变,岁月在流转。一切的变化是绝对,不变是相对的。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后工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整个世界变得太快了,文学同样在社会文化思潮中产生变化。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一个诗人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写作面临困窘,无法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诗歌抱负来表达生命的诉求,传达灵魂的声音。其表征是精神上遭遇到难题,即难以突破自己,难以让写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说明我们有必要回到一些基本问题上寻找出路。比如,感官视野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或打开?内在的精神建构是否需要转型或者扩展?如是的话,除了要学会进入“有难度”的写作状态外,关键的是如何实现诗歌的精神流转。如果每个诗人都意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局囿,那么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怎样不断去寻找更加理想的新路向。
  其一,重新思考并确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诗学主张。凡有出色见地者,方有超凡之学问;有超凡之学问者,方有超凡之品格;有超凡之品格者,方有盖世之文章。审视古今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和成长轨迹,有人认为,要成为大诗人需具备五大条件:一是天才,二是阅历,三是艺术追求,四是恒久勤奋,五是机遇。可见,艺术主张的重要性如同一部发动机。从群体性即诗潮或流派方面来看,各诗歌流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主张和追求。从诗人个体而言,人生归根结底是在追求中选择。生或者死,停滞不前或汹涌向前,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选择。人生百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生命和激情往哪里投注?应确立什么艺术追求和诗学主张?应写什么样的题材和作品?应以怎样的姿态去写作?这一切,都是一种个人性的追求和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诗学观念和追求目标,往往决定了诗人的品位、文品和人格的高下。纯正高雅的选择可以诞生一位高雅纯正的甚至是杰出的诗人。有主张说明有主见,有追求就有创造动力。在中国,许多重要的诗人因为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追求,在各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表现了特定时代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意志,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财富。
  其二,寻找适合于自己开垦和播耕的写作根据地。一个诗人,与其忽东忽西、写这写那,不如抓住自己最感兴趣最为熟悉的一方空间去发现诗意,寻找自己的写作资源。这种具有地方性经验和精神扎根地的诗歌,视角的切入往往是具体而有限的,但只要对接灵魂出口的通道,就能抵达世道人心。能够在写作中自觉地限制自己,又不断扩展自己人生宽广度的诗人作家,其写作意义已远远地超出地方性的概念。因此,伟大的作家常常热衷于写自己所熟悉和热爱的故乡(或把他乡当故乡)。诚如鲁迅之于水乡小镇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的古老边城,马尔克斯之于拉丁美洲那个泥沼深处的叫马孔多的小地方。他们笔下的“这一个”地方,无异于整个大千世界的最亮点,这恰恰是他们独特的文学存在方式的最佳选择地或对应点,并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灵魂底部的独特空间里。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点,即不断寻找适合于自己开拓耕作的写作据点,忠实地在脚下的那块土地上寻找灵感的源泉。他们善于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透过世道人心,寻找最普遍的意象和材料,然后通过一种非常强大的想象力和特别优雅的语言,调动多样的艺术手法去探索,来构筑一个精神气场,实现对世界和人生中不易察觉的带有本质的既精微又准确的呈示,且对心目中的对象和事物进行重新命名和发现,开掘出蕴含其中的美感、诗意和哲思。
  其三,从密室打开门户走向原野写作。优秀的诗人作家,创作视野都是十分开阔的,甚至是一位写作的多面手。或者说,好的诗人作家,他的调色板是缤纷多彩的。既不耽于一味地叙事,亦不耽于一味地揭示问题。因为文学(尤其是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类的心灵跋涉,或者探求人的灵魂中那些无法回避却难以找到答案的困惑。只有不断追问、思考和探索实践,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评论家谢有顺曾经强烈呼吁:“在今日的文学写作中,重申灵魂叙事,重塑一种健全的精神视野和心灵刻度,便显得迫在眉睫。”遗憾的是,当今文学已步入一种无深度、无高度、无厚度也没有方向感的“扁平时代”,“文化成了一地碎片和自由落体”(韩少功语)。一些打着“先锋”(其实是伪先锋)旗号四处招摇的所谓诗人,或崇俗、崇私,沉浸于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絮叨日常琐碎俗事,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私语人生,钟意鸡零狗碎,还美其名为“原生态”、“新写实”;或一味沉迷于口语的分行,既失去了语言的诗性智慧,又陷入平庸化、平面化的俗不可耐,根本无法抵达灵魂话语的本体诉求与理想境界。对此,谢有顺指出,所谓密室写作,它喻指的是作家对世界的观察尺度是有限的,内向的,细碎的,它书写的是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人事和生活,代表的是一种私人的、自我的眼界;而旷野写作,是指在自我的尺度之外,承认这个世界还有天空和大地,人不仅在闺房、密室里生活,还在大地上行走,还要接受天道人心的规约和审问。   三
  长期以来,我们被那些类似“模具式”批量生产出来的写作所困扰。在写作上守成有余,探险不足:或过于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或缺乏破旧立新的挑战意识,继续沿袭老套路不断重复自己;或随大流跟风跑,丢掉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或未能解放自己,在征服、超越甚至裂变中走向自足与自主。这些皆是艺术惰性的因循,惯性思维的制约,思想的表浅化与语言的平俗化使然。富有清醒意识和艺术自觉的诗人,对一成不变的模式及既有的写作秩序,往往会生发出困顿、焦灼或忧虑。
  之所以出现如此境况,以至于诗人的精神向度与诗学追求存在重大的悖谬,究其源在于诗人屈从陈旧,观念滞后,找不到路数打破写作瓶颈。应大胆探险,寻找创造的可能。必要的艺术放肆,必要的想入非非,可能会使那些自律的文本最大限度地敞开。就此而言,我想围绕着新诗的探索性写作提出三点看法。
  首先,重视文体意识。好的诗歌与好小说、好散文等文体(style)一样,都有自己的身体语言或言说方式,即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优秀的诗人作家在文体上有自己的觉悟和自觉。当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成为文体家的。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据说“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汉语中也有“文体”这个词,但这里所谓的“文体”并非我们理解中指不同体裁的“文体”。或者说,这里所言的“文体”,其内涵和外延都远大于后者。
  可见,具备文体意识和文体特點是一个作家的重要品格。换句话说,作家的创作,重要的是要写出个性和这一文体的新品格来。中国现当代众多的诗人中,真正注重诗歌文体和文辞的诗人屈指可数。可以说,多数的诗人(不包括写诗的人。诗人与“写诗的人”是有明显区别的)诗歌文体意识的觉醒还远远不够,甚至没有文体意识,即只会用一般人也会用的语言写诗。诗歌不仅是生存之学,更是灵魂的学问。它应是来自灵魂底部的声音,或是来自思想内部的声音,那往往是天语或神性的声音。诗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另一种智慧(艺术)形式,是一种灵悟或发现,要展现出作品的情调、韵味、色泽和境界。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作者最个人的、最独特的、最意外的发声方式,即灵魂话语的建构方式。因为“诗是美学功能的语言”(雅可布逊语)。只是,由于创作主体在思想上日益单薄,写作情绪流于表象的经验,写作过程成为一种语言的放纵,使得汉语言的审美和诗性价值日渐流失;加之支配诗人写作的仍然是对某种社会公论、流行思潮的附和,导致现在的诗歌普遍失去了与灵魂、与智慧遇合的可能,以至于写作日益走向表浅化而缩减了诗歌的精神空间。没有精神的内在性、语言的独特性,没有分享人类命运的诗性智慧和野心,没有创造一种文体意识和话语风度的自觉性,要想写出与众不同的好诗谈何容易?
  其次,勇于标新立异。要别出机杼,在写作上尽力显示自心的创造和命意,独出心裁,另辟新路。诗歌写作不妨“怪”一点,“野”一点,使之成为一种灵魂的探险之旅。狂野天真与新奇怪诞,看似是对艺术的“背离”,实则是一种探索性的创造。诗歌艺术如果只是钟摆式单纯的重复,写再多也是一种笔墨浪费、资源浪费、生命浪费。一个诗人要求新求异求变,要在艺术上来一个华丽转身,大胆地“怪”,疯狂地“野”,才有可能为灵魂开拓出一片开阔辽远的诗性空间。那是一种自在生成的独立自足的美学空间,一种人们闻所未闻且见所未见的自在空间,一种别有洞天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由生命空间。
  再者,寻找另类活法。新诗自诞生以来就在被围与突围中曲折行进。有人说,诗人之死、文本之死和读者之死构成了新诗流变的多重困境,因此发出重建新诗美学原则和诗学精神的呼声。可见,直面当代诗歌的生存现场,寻找另类“活法”,探索诗歌如何获得生命力的多种可能性,方可为新诗创作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空间、新的气象。
  如果说,诗者,言也,寺也,其职责承担着人与神之间的通灵者的角色,其本质是一种灵魂话语;那么,诗歌,则是诗与歌的融合。从这里入手,也许是诗歌写作走出绝境的一条救赎之路。例如,摇滚乐歌手崔健、许巍的作品,便是诗与歌(音乐)的结合。罗大佑、林夕、方文山等作为当代优秀作词人,其歌曲中明显保留着诗意的因素。同样的,诗与绘画、诗与摄影的结合,也非常值得尝试。新诗发轫阶段,诗画合一原则在诗歌写作中曾占据着重要地位。闻一多倡导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学主张提出后,徐志摩、林徽因、戴望舒等诗人都较为重视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让诗画结合为新诗写作带来新的契机,而题画诗也因为两者的交相互映颇为吸人眼球。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既能丰富诗歌表现生活的空间,也能驱动诗歌观念的革新及诗体刷新,为诗歌写作带来诸多可能性。有些艺术家甚至抛出“诗与数学的统一”概念,企冀将感性艺术与计算机的科学理性相互动。诗歌对科技生态的能动适应往往构成真与美、理性与直觉的相互呼应。况且,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日趋明显,诗歌对科技生态的能动适应的确值得重视。如果死守固有的诗美原则,不与进步的文化生态链相调试相互动,诗歌可能会丧失必要的文化养料和资源。总之,寻找另类活法,呼唤诗歌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的能动适应,呼唤诗人自身的不断变革,并在自觉中进行有效的艺术探索,是当下诗人共同面对的课题。
其他文献
一滴墨水的蓝遇见一只火柴的光  世界就这么小  世界就这样不再寂寞——  当一滴墨水的蓝遇见一只火柴的光  也许比墨水更淡是一滴露珠  也许比火柴更弱是一尾萤火  小小的世界也会长大  一滴墨水变成无边无际的大海  蓝色的大海上明亮的太阳  莫不是曾经的那根火柴?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你只是让我把心贴近天文望远镜  啊,那蓝色大海包裹的地球  像一滴晶蓝的墨水  而那小小的太阳像燃烧的火柴头 
期刊
瑞金突围  三重封锁又何妨,马列填胸作武装。  山岭撞开兵夺路,江河举起将鞭骧。  红旗舞破旧世界,黑夜喊回新曙光。  万里长征从此始,瑞金流出是岩浆。湘江战役  新圩界首脚山间,三战艰危阻敌顽。  书本精装难抵弹,教条生硬尚专权。  马嘶桂岭尸成坝,兵过湘江血泊船。  赖有英雄能力挽,赤龙活走更腾天。遵义会议  痛定深思知路偏,回师遵义马蹄残。  油灯一盏撑孤夜,决议五更震曉天。  复用毛公为舵
期刊
南湖燃矩火,赤帜撼熊罴。  坎坷风云路,允怀堪忆之。  初心承运祚,荆棘拯忧危。  业遂英魂愿,功成笃志时。  援枹振夔鼓①,制胜折冲旗。  强国艰难事,烝黎社稷基。  整纲明饬纪,秉鉴护衡持。  善养多韬略,磨砻独亘弥②。  铁肩担道义,金柝警枢机。  民望关天理,声徽③适地熙。  欣圆小康梦,掣算大猷棋。  激浊侔衿甲④,扬清等正怡。  严行三尺法,不负百年期。  砺砥中流柱,腾龙威且奇。  
期刊
1   “那是一枝箭要去的地方  遭遇钻石的地方……”  这是旷野。我随着她的诗句,开始了这漫长的旅程。仿佛漫无目的地周游世界,又仿佛只是在那些与信仰、与存在和命运攸关的场景处驻足盘桓;或者相反,是在那些不可逾越的节点处流连忘返,又彻底历经着漫无目标的周游,那种无止境的漫长与沧桑。  并不是所有的旅程都值得回味。这一趟,却是不容置疑的天路,一趟精神和生命的天路历程,足以让人难忘。  所以,这《旷野
期刊
致村庄  1  这才是植物的奥义  新生的芨芨草和野葵花  是村庄唯物主义  完美的密码  劳作晚归的农人们穿过白杨林  回到黄昏中的土坯房内  在一盏煤油灯下,一碗小米饭香  诱惑麻雀群带着整个林子  从小村的宁静里飞出来  那一刻,出生在1949年的父亲  还在他的农田里  那么多庄稼自由生长  每一棵都活得那么专注、结实  2  夕晖已为田野泼满黄铜  仿佛一首古诗,向远古伸出触角  与时间
期刊
在大庆  在大庆  每一口井都有姓名,是的  每一口井都有名、有姓  萨55,萨66、杏66……  每一口井都是一盏灯,亮着六十年了  注入的和采出的,都像天平  等着所有的风和梦,时间  没有停歇过,而它们直通天地  直通过去和未来  王进喜,宋振明,季鐵中……  故人还在,故事还在  贝乌-40型钻机,“地窨子”,干打垒……  人们喊出的声音还在,感情还在  钻井的井架上,太阳,月亮,神明  
期刊
我将活到自己的晚年  ◆◇ 张敏华  时间  多好的安慰,我知道它  会到来,光一样照耀。  然后它暗淡了,一个世界的  孤独,存在我心里。  它任性,每天都来  敲门,我拖着受伤的腿给它打开  虚掩的门——  它把手放在我的  额头,它曾想带走我的  不幸。  多好的安慰呀,不久前  才感到它的吝惜,我将活到  自己的晚年。  生活  小区改造,一棵棵香樟树  石榴树被锯断。  挖掘机运输车发出
期刊
庄伟杰是多栖型写作者。身为大学教授和学术刊物主编,学术论文写作是他的主业;旅居国外多年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特性有着独到的见解。综合其文学气象,他的本色还是一名有着浓郁诗人气质的批评家,在进行狂热的诗歌写作的同时,注重对诗歌理论的琢磨与提炼,以期在感性表达与理性思维之间寻找情感的最佳表现域。他的诗歌批评数量可观,凭借着丰富的诗歌写作经验,对诗人的精神秘密可谓了然于心,把握诗歌规律时
期刊
双河溶洞   我不能告诉你所有的秘密,   因为我的秘密还在生长。  ——题记      (一)  海水再一次漫上来  带着涌动的全部欲望  从舌尖到心灵深处  那些生物无法逃脱  大地,请你收留它们英雄的尸体  昆虫,鱼类,甚至  包括熊猫和犀牛  七亿年后,人们会找到它们的化石  并奉若神明  忘记我一次又一次的痛苦  和秒针一样尖锐的快乐  我的内部也开始秘密勾连  传递七亿年前的烽火
期刊
特别的字符  从结构上打开一个特别的字符  上端渐渐幻化成一棵相思树  藏在下面的心,荡漾一池春水  守住寂寞,雕刻岁月的容颜  放飞自己,展开想象的羽翼  信手泼洒出一幅心画  一切皆因未了的情缘  每一个点画,每一条波磔  是一瓣心香,是一份期盼  相互簇拥,盛开朵朵莲花  在时光深处静静摇曳  想你的神情,春风正在吹拂  那时花枝春满,你若来,我便在  双手合十,祈祷中携着佛的慈悲  次第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