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探索碱的性质”一节内容时,讲到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现象,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没有进行或是进行到什么程度时,我们常选用指示剂来判断。当向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酚酞试液后:
  教师:“溶液显什么颜色呢?”
  学生:“显红色。”
  教师:“为什么显红色?”
  学生:“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溶液。”
  “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准备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但眨眼之间,试管中的红色消失了。学生对此不解“为什么还没加盐酸,变红的溶液就褪色了呢?”面对这异常现象,我感到很突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我随便解释了一下就继续上课了。下课后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想到接下来又碰到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確,他的理由是______。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
  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消失。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这说明红色真的会褪色,但题目没给出答案。我开始思考这里面真正的原因。
  为了深入的探究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我专门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一、根据实验异常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由以上现象确定“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红色为什么会消失?”的研究课题。
  二、提出猜想和假设
  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就此实验异常现象,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使溶液褪色。
  猜想2: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猜想3: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猜想4:可能是受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
  猜想5:可能跟溶液的浓度有关。
  猜想6:……
  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抓住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1: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氧气。
  方案2:如果酚酞变质,则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就不会变色,所以猜想2错误。
  方案3: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则生成物是碳酸钠,而碳酸钠溶液也是显碱性,也会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所以猜想3也是错误的。
  方案4: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做对比实验。
  方案5:用不同温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做对比实验。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提出的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评价,最终敲定实验方案。
  四、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实验并加以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1:往试管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3毫升,滴加2滴酚酞试液,然后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并通入红色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
  结论:空气中的氧气不影响颜色的变化。
  实验2:向等体积的浓度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试液。
  实验3:向不同温度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溶液中的颜色不变化。
  结论:温度不影响溶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上述一系列“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处理结果”的科学研究过程,教师和学生完成了要探究的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升华和延伸。
  在本次研究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开始采取回避的态度,也没有认真思考,这是极不可取的做法。好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及时醒悟,并能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异常的情况,根据学情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结论出来后就有学生明白实验1为什么要用稀氢氧化钠溶液。这样的课堂也许要花上一两节课或是更长的时间,但学生的实验研究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知识链接: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脂式结构,当pH>8.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酚酞的醌式或醌式盐酸,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从实验得出在2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生成的红色在1 min之内消失;只要NaOH溶液浓度大于0.25 mol/L(pH约为13.3),酚酞的红色都不稳定,极易进一步生成无色的三钠盐而使红色减褪或消失。实验证明,只有当NaOH溶液浓度小于0.1 mol/L(远小于2.0 mol/L),即溶液pH小于13时,生成的红色酚酞才是稳定的。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近年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载体,大力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浓厚氛围,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预后极差,1年存活率低于20%,5年存活率仅有3%,是所有恶性肿瘤中生存率最低的[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极易发生骨转移,常伴有剧烈疼痛,患者十分痛苦,而出现转移后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短,预后差,所以,在现有手段下,如何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从灾难发生的1个多月时间内本院共成功救治地震伤员1285人次,其中近90%伤员在本科作了各种影像
能否用G=mg关系式计算地球的重力还有一种提法,即:如用m地球和G地球分别表示地球的质量和地球所受的重力,那么,G地球=m地球g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的提出源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有如下一段经过:  中考复习选题时,发现江苏省某市2007年一道中考题,摘录如下:  我们在学习杠杆原理时知道阿基米德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小刚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他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地球
摘 要: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自主提出问题;复习旧知识时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问题并预示新课;导入新课设计问题情境;新课讲授时,将内容设计成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设计问题时也需把握针对性、典型性、程序性、层次性四个原则。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内容问题;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
患者 女,62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乳出现一肿块,不伴红、肿、热、痛,无乳头溢液及凹陷,未做任何诊治.近半年来,肿块逐渐增大,同时伴有乳头凹陷,乳头溢液,而入院诊治.体检: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明确提出“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的阅读要求。可见,句子理解特别是难句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近年高考题来看,阅读难度加
患者 男,62岁.半年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 38.5℃,最高达39.8℃,发热主要集中发生在下午或晚上,持续1~ 2 h后可自行缓解,发热时伴有大量出汗.rn
患者男 43岁.发现左上腹部肿块3 d伴有持续性隐痛,能耐受.无恶心、呕吐.查体:T 36.0℃,P 88次/min,R 20次/min,Bp 120 mmHg/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体征:左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