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美学意义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仓央嘉措在《七绝》中写道:“新茶香郁满齿唇,伴得糁粑倍美醇。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情人眼里真的可以出西施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分析造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及其特点、本质,具体分析其合理性。
  关键字: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学意义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清代翟灏的《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在这里是贬义的,用来指责西施的误国。后来人们习惯用它来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十全十美。例如:当一位男子爱上一位少女的时候,少女脸上的雀斑、青春痘在男子眼中也是可爱的。
  一、“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是什么呢?
  “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谓“西施”,并不是指西施本人,而是指“美”的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但是面对不同的客体,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审美客体,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这也说明了审美活动具有主观性。热恋中的人们,为对方所吸引,这时候无论对方长的是美是丑,都没有关系。在情人眼里看到的只有对方的优点,甚至对方的缺点都会被完全忽略,优点被放大,这时候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是最好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并且这种审美活动带有主体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情人眼中的“西施”不一定要有西施之貌,不一定要有美好品质,但却会得到主体的认可。同时审美活动是一个过程,“情人眼里出西施”并不等同于“一见钟情”。在两个人成为情人之前,肯定是见过面的,但并没有觉得对方就是“西施”。在慢慢的接触过程中,两个人相互了解,或者在工作中相互协作等等,慢慢的才擦出爱情的火花。这时候你会发现,你过去不太在意的人,现在哪都是美的。她的眼睛很好看,她的嘴巴很美,眉毛弯弯的,甚至她圆圆的脸很可爱等等。即使以前你觉得她身材不好,这时候也会完全改观,觉得没什么。正如波斯作家萨迪所说:“凡是心中所喜欢的,看来总是最美。”
  二、“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什么特点呢?
  1.“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审美对象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并不能改变审美对象的性质。可以这样理解,对象的实际性质是一回事,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是另外一回事,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不改变客体的实际性质。尽管“情人眼里出西施”,但不是每个审美对象都会变成“西施”。在情人眼中的对象,是不具有客观真实性的。她的优缺点只是在情人眼中的优缺点。如果主体认为她完美,那她就是完美的么?不是的,所以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不能改变客体性质。就像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好,不能要求所以人都认为她好。举个例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如果有人觉得它不美,那庐山的风景会因为他的看法而改变么?当然不会。再如,对于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阿Q头上的癞疮疤,我想所有人都会觉得丑陋无比。但如果是作为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头上长了癞疮疤,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丑陋么?不会的。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孩子的外表会因母亲的看法而改变么?当然不会。所以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谓“西施”是从审美角度而言的,对象的性质是一回事,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是另外一回事。
  2.“情人眼里出西施”,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本身要具有审美价值。作为审美对象,要具有吸引主体的特质。审美价值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和核心。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对于审美主体来说,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作为审美对象的“西施”,不一定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但在她的习惯、爱好、教养、品味、能力等方面一定有吸引对方的地方。如果审美对象毫无审美价值,那么主客体之间就不会有什么情感。比如电影《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帅气的江泰奉视力恢复正常,他看到了脸部有缺陷的王素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此时王素静在他眼里就是个丑女。但当他冷静的回忆起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发现他爱王素静,爱她这个人,爱她的善良,爱她的勇敢,所以他依然选择和他在一起。依然把他当做自己的女神。
  3.“情人眼里出西施”,与审美心境有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有时间性的。
  “热恋中的人们很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激情过后,人们的感情会趋于平淡,甚而转化成 ‘亲情’,情人的眼里也许就不再有‘西施’;或者出于道德、理智等因素对自己的爱人‘情有独钟’,但这已经不带选择性了,只是一种固定思维。”(姜文《解疑释惑:情人眼里为何能够出“西施”》)例如,一位亿万富翁到海边欣赏美景,他被海边的美景吸引了,于是他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这时,一个电话打来,说公司业务出现危机,此时他还有心情欣赏美景么,可能此时的美景在他眼里都是刺眼的。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谓“西施”与其说是“美”的,不如说是“好”的,“善”的
  恋爱中的人在乎的已经不是对方实际的长相了,是美,是丑,都没多大关系,就是越看越顺眼,越看越觉得好。其实这是随着大家的互相了解,渐渐的淡化了对外表的看重,而越来越趋向于在乎内心的美了。于是情人之间更多地关心的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美 ”,而是内在的“好 ”,也就是把“美不美 ”的问题更多地转化成了“好不好 ”的问题 ,只不过还用“美 ”这个范畴来表达而已。实际上 ,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 ,“美 ”有“美丽;好看 ”的意思 ,还有 “令人满意的;好 ”的意思。我们说有些人“漂亮而不美 ”,就是说其虚有其表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而有些人并不漂亮 ,却很 “耐看 ”,越“看 ”越美,这其实是由她的内在决定的,是真正的美,是好的,是善的。就像无数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王子爱上了灰姑娘,这个灰姑娘并不是一定要有美丽的外貌,出众的打扮,而是有美的内心。
  总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有其合理根据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是分场合的,也是分时间的。
  参考文献:
  [1]姜文.解疑释惑:情人眼里为何能够出“西施”.科技日报/2008 年/2 月/15 日/第 004 版.
  [2]徐风.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科学之谜.
  [3]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张德兴教授.2012年4月6日.
  作者简介:孙倩倩(1990-4),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说文解字》中与中国古代奴隶生活相关的字词为考察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试图通过对汉字的考察来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文化;奴隶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记录了有文字以来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在电路中的符号,电阻箱的读数方法。  (2)会根据电流变化的要求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  (3)了解变阻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知道改变导体的长度可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基础上,理解滑动变阻器的演变和设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及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毛作品风格及性格之间的关系,揭示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风格;性格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三毛,一朵飘逝的云,已经远去二十余年了,无论她离去的方式是对自我生命的选择或是否定,都不能影响她的作品像一股清新洒脱的夏日之风,拂过人性的美丽与光辉,给在世俗樊笼里挣扎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一、阶段及风格  三毛的作品从第一篇
期刊
摘 要:密尔的《论自由》自问世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第三章对个性自由进行论述,强调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和习俗专制的危害,道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本文试图从个性与习俗的关系的角度解读密尔的自由观,给高呼自由、创新却易被习俗所困的当下中国以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自由;个性;习俗  密尔《论自由》一书“不仅对于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东方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也产生了重要
期刊
摘 要: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与毕加索、马蒂斯共同命名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达利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饱受人们关注和争论。奇怪、梦呓般的形象创造,不仅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诱发人们的幻觉,并且吸引着观赏者的视觉焦点。近乎于疯狂的想象力与现代的潜意识精神学说相辅相成造就了梦幻般的艺术样式,为20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光辉。而《记忆的永恒》就是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人物画和传统戏曲同属于中国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传统人物画以人物来表现古典哲学及其伦理观,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形式感,这一点与传统戏曲是高度一致的。在画面构建和艺术表达所遵循的法则上二者又相互关联。本文试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通过传统戏曲的表现特征来赏析其舞台艺术架构。  关键词:中国古典艺术;《韩熙载夜宴图》;舞台艺术  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间架  中国古典艺术十分重视意境。意
期刊
摘 要:中外文化差异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差异,而科学文化差异方面又包含了审美差异等内容。本文通过中外文学形象上对人物侧重点的不同介绍了中外文学的差异,从比较文学理论角度上简述了两种民族文学的异同。并且简单的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的概念及内容。  关键词: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化;形象差异  一、比较文学理论  1.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出现 
期刊
摘 要: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关键词:油画《父亲》;老农形象;意义;价值  对于油画《父亲》,我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而是当作在特定年代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
期刊
摘 要:莫奈的绘画语言在现代绘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莫奈通过对色和光的探索,在现出色彩绚丽,光影迷离的世界。《日本桥》是莫奈后期的创作,以不同颜色为主色调的莫奈的日本桥,如同以不同音阶开启的乐章。本论文通过对《日本桥》的解析鉴赏,和自己对《日本桥》的一些欣赏心得,使我更加接近大师。感受大师!  关键词:莫奈;光与色;色彩;感受  一、 引言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莫奈,莫奈的创作心路和创作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利用岩彩作为绘画素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朴的彩陶文化,兴于汉代的墓葬文化,而后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随着岩彩画在中国画坛的突起,岩彩画的教学在各高校也逐渐兴起。对于如何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探讨岩彩画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岩彩画;材料  古往今来,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一种被称作”岩彩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