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叙述视角的双重化
  叙述学科,主要研究谁在说、怎么说的问题。当作者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只能叙述出自己身在其中有限的所见所闻便是限知视角;而作者自己隐藏于人物、事件背后,对事件走向了如指掌的,就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即“他说话”。“他说话”一直是传统小说中的正统模式,《在其香居茶馆里》主要采用的就是“他”“方治国”“幺吵吵”等第三人称叙述。这样一来,作为叙述者的“我”,便隐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读者眼前展现的一切,都是“我”教给你的。“我”洞悉一切,犹如此时其香居茶馆里的一个旁观者,冷眼旁观这场讽刺闹剧的起承转合。这种抽离开来的叙述方式的最大特点即在于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叙述者不出场,这突出了文本中故事、人物、环境的主体性,文本实际成为一个自居的被镇闭的结构,我的直接干预少,文本便是一个小社会,反而显得比第_人称小说自然、真实。”
  小说文本虽主要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但其中也穿插了一定的限知视角的叙述,使小说冷峻讽刺的情感热烈化。所谓限知视角,以有限的视角,展现给读者一定的画面,正如相机的取景框一样,超出边界的,就是“我”所不知的。
  本文所讲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小说文本在叙述视角上的张力,即是指两种看似不相容、甚至是相矛盾和排斥的不同敘述视角,在小说中共同存在,共同为小说主题服务。“我们可以对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两种叙述视角共同存在于同一整体中,并没能消除双方对立的关系,也不造成突兀感,而是相互映衬,相互抗衡,以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使读者的思维跟随“我”,在冷峻的讽刺和热烈的情感中米回冲击,在一冷一热的张力之间,感受文本的强烈讽刺意蕴。读者跟随“我”的视角,对社会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热切的憎恶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跟随“我”的冷静、客观的叙述,压抑情感的涌动,在这一起一伏的矛盾中,情感不断加深、强烈,并在小说收尾的一刹那,强烈迸发出米,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二、情节结构的戏剧化
  首先是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这种模式最早用于对鲁迅小说中为批判国民劣根性而塑造的“看客”形象的小说系列分析的术语。就小说《在其香居的茶馆里》而言,明显塑造了多重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恰如戏剧中演员与观众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一重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是方治国和邢幺吵吵之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贯穿整个小说,方治国的视线和心思总是聚焦在邢幺吵吵的身上,而同时邢幺吵吵对方治国的观察、揣测也是贯穿全文,两人之间相互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就此形成。而第二层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是指围绕方治国和邢幺吵吵为中心出现的一小、撮“帮手”,他们最直观、最热心地看着方治国和幺吵吵的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小说第二重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第三重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在于茶馆中外层的人员,也就是其他茶客们,茶馆中的风波本与他们无关,但他们很幸运地遇到有好戏可看,所有人都津津有味地看着茶馆里的中心人物们的精彩表演。而本是“被看”的幺吵吵等人,也是热切地关注着周围,“他忽然直觉到,既然他的老二被抓,这就等于说她已经没面子了”。最重要的是第四层看与被看的关系,就是叙述者带领着读者的眼光,看着小说时空中,茶馆里,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背后阴谋交易的暗自进行。就在这一层层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中,“重要人物”的卑琐与虚伪、不安,“普通人”的愚昧、麻木和看客性格,以及潜伏的地方势力和政府掌权派的阴谋交易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兵役制度的腐败,都成为沙汀笔下尖锐讽刺的对象。
  其次是紧凑强烈的戏剧冲突。本篇小说如同戏剧一样,一开始就面临的是似乎不可调和的冲突:在新上任县长宣布要整顿兵役后,方治国的告密使从来不用去服役的邢幺吵吵的儿子被抓去服兵役了,而此时在其香居的茶馆里,方治国眼看着一路吵吵嚷嚷得幺吵吵过来,一场大战显然是避免不了,小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呈不可调和之势。小说的叙述者就如同幕后的导演一样,随着故事情节冲突的发展,不断安排人上场和下场。在劝和与调解都眼看无法实现的时候,幺吵吵终于忍不住跟方治国扭打在一起了。此时也到了小说的高潮部分,正如戏剧一样,这意味着小说结尾的到来,于是情节急转直下,由蒋米贩子,告知邢幺吵吵的儿子昨天就已经被放出来了,意味着地方实力派和政府掌权派已经达成了阴谋交易,意味着新上任的县长宣布的要整顿兵役又是一场“场面话”,意味着之前方治国和邢幺吵吵的丑态都是没有意义的,前面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在骤然之间不成为矛盾了。这样紧凑强烈的戏剧冲突的安排,为小说的讽刺意味增色不少。
  三、小说语言的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将人类的思维定势和语言的的形式联系起来研究,提出的极具创见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语言形式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与更新作用,是指要打破已有的僵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首先是能指与所指的矛盾。同其他讽刺小说一样,《在其香居的茶馆里》的小说文本充斥着语言符号表层意义与深层情感的矛盾。语言符号本身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做“能指”,也即是语言的表层意义,而人们试图通过这些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东西叫做“所指”,也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对于作者想要批判的人物或事件,小说笔调在表面上对其表示出似乎存在的赞同态度,以求得表面上的和谐,让人物、情节顺着一个荒谬的方向一直发展前进,直至读者自己忍不住意识到这是怎么的荒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经常凭借了这点武器来掩护自己的。而且经常弄得顽强的敌手哭笑不是。他们叫他做软硬人。”作者似乎是赞扬了联保主任方治国面对敌人时的冷静态度和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再强大的敌手在他面前也只能是哭笑不得。然而结合全文则不难发现,联保主任方治国是沙汀的主要批判对象之一,沙汀对其虚伪、狡诈、卑琐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的讽刺是不遗余力的,对其憎恶之情也是显而易见。至此,语言符号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情感的矛盾便形成了,语言符号在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性便被割裂、解构了,读者的思维在作者的引导下,由表层意义深入到深层情感的过程,就是沙汀小说讽刺意味的完成、完善。在能指与所指的矛盾,表层意义与深层情感的矛盾之中,小说的讽刺意味进一步加深了。
  此外,小说语言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沙汀是“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的有着农民气质的作家”。-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沙汀语言浓郁的地域特征、吸收融合了多种语言资源,形成了其含而不露、质拙古朴、冷峻深沉的讽刺语言艺术。小说对地域方言使用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如“老子”(我)、火炮性子(性格火爆)、呻唤(小声说)等,各种地域方言的词汇充斥着整个小说文本。沙汀在小说中对地域方言的使用,不仅能为小说注入新的活力,更加贴近农民和现实生活,更加彰显自己的写作风格,还能安排人物语言为人物形象服务,更加生动地塑造出鲜明各异的人物性格,更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讽刺意味。
其他文献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生态链上的一环链,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消费行为都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这必定是万象之间互为环境、互相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类生存困窘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丰富人生内容,都在一同建构起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文化生态环链。  现实世界中的张艺谋和电影中那些张艺谋建构的物化对象,他们之间有着同构性、互交性以及互为阐释的
2015年,导演毕赣作品《路边野餐》斩获第37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气球”奖、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与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该片于2016年7月登陆国内院线,为国内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与审美冲击。作为小成本独立电影,《路边野餐》真正做到了小而美、静而雅,但影片同时兼具了一个新人导演的大野心与高
当下我们对暴力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人或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以及凶杀。人类很早就为了生存,通过暴力手段从自然界掠取生活必需品,在社会发展跨越阶段,被压迫阶级通常采用暴力手段推翻统治阶级。每个物种都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暴力很早就已经滋生,一直到现在的文明社会都还存在,纵观形形色色包含暴力色彩的电影作品,在暴力美学展示过程中,就主题、形式
近年来,漫威公司在大银幕上俨然成为了超级英雄制造者的代名词。从2008年的《钢铁侠1》到2015年的《蚁人》,漫威电影不断创造着票房神话。在已推出的漫威超级英雄卖座十强中,全球票房共计约83亿美元,其中美国本土票房约为36亿美元,这表明大部分的票房由北美以外的观众贡献。这些超级英雄在全球影迷心目中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一斑。  超级英雄电影是近年来影视文化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夺
2003年,第5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毫不吝啬的将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同时授予美国影片《大象》,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格斯·范·桑特凭借颠覆传统的电影语法,反常规的外聚焦式叙事模式,平静而不平凡的讲述了一件校园暴力枪击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 “背影视角”——独特的外聚焦叙事模式  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对故事内容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可以是叙述者也可以
[摘要] 《金陵十三钗》通过电影的画面逼真地描绘了南京大屠杀时期一个小小的故事场面,讲述了一段小小的却感人肺腑的蜕变历程。影片最后行驶在大路上的卡车的背影,是希望,是未来,是生命的延续,是用那么多值得赞美的人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的结果。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影视艺术 牺牲 救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7    《金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抗战爱国军民。郭沫若义愤填膺,满怀激情创作了话剧《屈原》,借古喻今,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时隔33年后的1975年,香港电影导演鲍方在郭沫若话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拍摄电影《屈原》,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部在大陆放映的香港电影,同样又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是二人在屈原的形象塑造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军中乐园》是钮承泽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由阮经天、陈建斌、万茜、陈意涵等两岸知名影星倾情演绎。电影拍摄过程经历了很多波折与争议,但影片一经上映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且在台北金马影展、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亚洲电影大奖评选中获得多项提名,陈建斌和万茜凭借这部电影分别荣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作为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它的票不到三分钟就卖光,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该片的背景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国民党
电影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舶来品与其所依赖的摄影艺术均滥觞于西方,东渐后逐步被国人所接收,而与之密切关联的的话剧艺术也在百年之前由日本传人我国,他的开创者正是被誉为现代艺苑先驱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其传记影片《一轮明月》真实而又凝练的展现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生。影片辗转多地拍摄,几乎踏遍了他一生的云水足迹,在展现这位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在用摄影机“为山河立传”,纪录着祖国的大好河
“看”是视觉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出发点,而对其的认知也经历了从无意识认同,到有意识反思的转变:对“看”的毋庸置疑的信任,不但体现在日常语言的视觉隐喻中,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西方哲学思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即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视觉中心主义”。然而,随着上个世纪初以摄影为先导的视觉媒体技术的几何级数般发展,影像开始与现实发生脱节,甚至错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视觉中心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批判的视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