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有奇榕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山“兄弟同根榕”
  清泠台在福州乌山霹雳岩下,岩壁当中凹陷处有一平台自然天成。平台面积约10平方米,摆设有石桌、石椅,供市民休闲;南向崖边围以石栏,宋代摩崖题刻“清泠台”三字在围栏下方半壁上,楷书,字径盈尺。“兄弟同根榕”生长在台北向距台面2米多高的岩壁上,形状奇特,被市民评选为“榕城十大奇榕”之一。
  “兄弟同根榕”景观的奇特之处:一是两株同是小叶榕,相距6米,左大右小,左高右矮,如同兄弟。二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立地条件极差,为了生存,约有三分之二的根顺着石壁往下网伸,显得与众不同的是另有三分之一的榕根沿着石壁往上攀爬,翻过数米高的岩顶,表现出榕树顽强的生命力。三是两株榕树主根伸下两米多至平台后,再沿石缝折向对方交融,形成两树同根奇观。兄弟同根,水份、养料共享,体现出同苦共甘、和衷共济的协作精神。四是古榕久远,树龄数百年;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兄弟同根榕景观与周边其它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周边怪石嶙峋,榕、松、樟、枫并列,古木参天,凉风习习,石缝间时有泉水细流,好一个清凉世界。明代诗人郑阎《清泠台》诗云:“高台凌绝顶,秋声晚树多。”这里的岩壁摩崖题刻琳琅满目。在古榕左侧岩壁上有唐代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文:“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御使李贡造,李阳冰书”,是福州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李阳冰,字少温,唐赵郡人,诗人李白的族叔,善词章,尤工篆书。“般若台铭”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丽水县“忘归台铭”并称为“天下四绝”。康有为曾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彩冲融,允为楷则”。
  城门“牵手榕”
  “青圃兰圃慢慢走,乌龙过江三角埕,城门黄山乡下路,后坂直跋白湖亭……”这是历代福建下四府(福、兴、泉、漳)商贾北上经商及举子进京赶考的路引歌谣,如今的白云村三角埕城山顶是他们的北上必经之路。在古官道边毓麟宫旁拱立着两棵牵手榕,手牵着手,默默传情,浑然天成。数百年来,他们圆了多少商贾生意兴隆之愿;见证了多少举子金榜题名和民落孙山的悲欢故事,被里人敬为“神树”,现名居闽都奇树之列。
  据民国《福建通志·郑湜》,里人郑湜宋乾道二年进士,衣锦还乡时,在古官道驿馆旁手植一棵榕树,星移斗转,树随人意。这棵古榕以巧夺造化之功,长成两棵手牵手的夫妻树,从遥远的古国走来,一路风尘,相依为命,令人赞叹不绝。
  五一中路“双龙(榕)戏凤”
  位于福州鼓楼区五一路龙华大厦旁的人行道上有一奇观,一棵小叶榕和一棵笔管榕分别寄生在秋枫的两枝主干上,三树成为一体。“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园林专家取谐音将其命名为“双龙(榕)戏凤(枫)”。
  植物寄生、附生乃是自然界常见的事,然而,这株龙凤树却别有一番情趣。秋枫树皮略带红色,且新叶也呈红色,秋、冬、春等季节更为红艳,树冠逸飘,宛若彩风展翅。两棵榕树叶形、叶色各异,须干在秋枫树上穿行,仿佛两条苍龙上下翻腾,确有“双龙戏凤”之趣。几年前,园林部门在西侧的榕树上新引出三枝须干,以支撑树干,现已成型。
  传说清朝年间,此处住着一位隐士,在他的寓所前庭有株小叶榕与秋枫合抱树。因榕、枫与福州方言“龙、凤”谐音。所以,人称这棵树为“龙凤树”。人们喜欢在树下纳凉乘阴,听隐士谈古论今。后来,从京城传来慈禧太后下令将所有龙凤图案都要改为凤在上龙在下。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你院子里的龙凤树也应该倒置一下。”这位隐士愤怒之余,灵机一动,在树上植上一株笔管榕,美其名日:“双龙戏凤”,以讽时事。
  大庙山“编网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福州“全闽第一江山”(大庙山)古风景区,相传是汉高祖五年闽越王无诸受册封登基处,现为台江上杭路北侧福州四中校园。山上有一棵古榕,状如网篓,堪称奇观,被世人形象地称为“编网榕”(又名钓篓榕)。
  在历史上,编网榕曾先后三次遭受灭顶之灾,但又都顽强地存活下来。
  早年古榕生长在闽越王庙墙头上,因鸟食种果带来,故称飞榕。百姓爱屋及乌,敬榕如神,日夜香火不断。特别是大庙山上进香台,南台居民在元宵节、中秋节均在此进香。明朝年间,岳王庙不幸毁于大火,墙上的飞榕被烧得只剩一个树头。但数年后,榕树依然顽强地活着,枝繁叶茂。
  后来,榕城百姓在“全闽第一江山”盖起来规模更大的越王庙,盖庙时留下了原先那堵墙,保留下了墙头那棵飞榕。清末民初,越王庙又遭一次火灾,飞榕再次遭灾。但后来人们惊喜地发现,飞榕依然存活,长出了树叶。
  1989年,一场大风过后,飞榕载体墙倒塌,飞榕也轰然倒地。当时福州四中的师生积极伸出援手,但因缺乏常识,将飞榕的大部分部位锯掉了,将剩下的部分移植到操场上,并进行精心保护。飞榕原怀抱一块巨石,移动时巨石脱落,仅剩下了篓形的树干,裸露榕根,纵横交错,形似篓子,被称为“编网榕”。
  编网榕因传说与闽越王有关,又形状奇特,被列为福州古奇名木,作为榕城千百年历史的见证,代表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新店战坂“龙峰正境榕”
  “龙峰正境榕”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战坂村坂中自然村“龙峰正境”庙前。围径7米多,树高22米,树冠投影面积1017.36平方米,为伞型古榕树王。
  据估计,该古榕树龄已近千年,比“榕城第一古榕”、森林公园“榕树王”略小,但比前者生态、景观价值更好,比后者更有文化内涵。
  战坂,原名吉头,相传五代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南唐兵与闽国将士鏖战于此,故名。《闽都别记》载:后晋开运三年,南唐王李璟发兵4路攻打闽国。闽王派遣大军抵抗,唐兵死伤及半,败北而去。是年冬,南唐王又发重兵来犯,与闽兵再次激战于吉头。危急关头,吴越王派兵增援闽国,终于又击退了唐兵,保卫了闽都福州的安全。后人为纪念这场家园保卫战,在战坂建起了一座“龙峰境”庙,祭祀参与此战的闽国将士。   2006年,“龙峰正境榕”被评选为福州“十大奇榕”。2007年初,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动工建设,“龙峰正境”与古榕险遭铲除,后经多方努力,终于被保留了下来。
  梅峰“连理榕”
  在福州市梅峰小学校园内,传说中的“连理榕”像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在当空互相“亲吻”。
  这两棵大榕树原是种在福州西郊地藏寺(又称西台地藏寺),该庙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寺旁原有一条通往福州西祭坛的古驿道,该庙的香火曾盛极一时,但后来便渐渐稀落。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里才改建成小学。
  但据乡间流传,如今这两棵参天古榕,是当年建寺时,马坑村秀才王联捷亲手种植的。为了乡人能世代保护好这两棵风水古榕,王联捷的后裔还镌刻了一块保护碑立在寺前。在文革中,这块石碑被王联捷的后代冒险藏了起来。直到1991年,梅峰小学为了改善校容校貌,为大榕树砌了两个大圆墩。王联捷的后人得知后,便把石碑送到了学校,镶进了圆墩边上。这块石碑还是福州市区首次发现的古榕树保护碑。
  光禄坊“天竺榕王”
  天竺榕王位于今光禄坊玉山涧安泰河边。株高约20米,胸高处树围3.9米,枝干如虬龙盘绕弯曲向上,3至4米以上分杈渐多,树冠随之展开,树冠稀疏处叶大如手掌,厚而翠亮,紧密处叶小如饭勺,薄而浅绿,在一片低矮房屋和树木中,犹如孔雀开屏傲然矗立于河边。
  据称,该树栽植地原是清代刘齐衢故居。“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福州名门望族。上世纪20年代,刘家曾显赫一时,鼎盛时期几乎控制着当时福州民族工商业的命脉,被福州百姓誉为“电光刘”。据介绍,该树已有上百年历史,原有树体成两大分杈,后由于旁边盖起了冷冻库,冷冻库泄漏的氨液腐蚀了树体,十几年前东侧大枝干折断落入河中,清理花费了好几天,可以想见当时整株树木之大、覆盖范围之广,着实少有。
  金粟台“群龙(榕)共舞榕”
  群龙共舞榕在于山白塔西北向约50米处,现福州军分区院内,有宋福州郡元绛题刻“金粟台”。此处有一堆巨石重重叠叠,高13米,底周长33米,多系一块大石头自然开裂而成,形状似蒸熟去皮不规则开裂的一大个金粟,顶上石块平整成台。
  宋初台旁定光塔(白塔)中,有闽王王审知塑的金粟如来佛像,故名金粟台。后来元绛的侄儿积中为福州郡守,绘制金粟佛像于台侧。元绛,字厚之,钱塘人,1030年进士,1062年知福州,终太子太保。明何乔远《闽书》载:“金粟台,宋郡守程师孟取王氏塔中所塑金粟像名。后守元绛篆金粟台三字于石。”《竹间十日话》云:“金粟台,篆书,一尺七寸,嘉祐年间知州元绛书。”
  现在金粟台群龙共舞榕共5株,生长在岩顶石缝间。其中东向、西向2株,均为水榕、小叶榕。榕树根在岩石间攀爬,连体交融,形状奇特。北向1株,为笔管榕。树龄数百年至千年不等。高度不超过15米,但枝干舒展,枝繁叶茂。5株古榕数十根枝干,弯弯曲曲,似蛇似龙,相互交织,行成群龙共舞态势,冠幅直径达四五十米,有些直接伸至协和医院病房大楼屋顶。
其他文献
【参赛主题】  1. 风光组  记录大泉州各个乡村美丽风光为基本内容的摄影形式,包括村容村貌,新村建设,自然风光等。迎合泉州市政府所倡导的“美丽乡村”主题,通过光影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泉州的乡村,回归自然。  作品单幅、组照(组照:4幅/组~6幅/组)均按一幅评选。(彩色、黑白不限。)  2. 人文组  重点反映大泉州地区各个乡村的风俗、民俗,人文生活。包括乡村生活、宜居、经济等。通过镜头记录下乡
期刊
妈祖服饰是福建莆田湄洲岛女性一种传统服饰,经过历代传承和演变而形成独特服饰文化。湄洲有民谣:“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说的就是妈祖发型和服装特色和内涵。  湄洲女服饰源于妈祖信仰,而妈祖是湄洲女杰出代表,集中体现湄洲女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因为有了妈祖,湄洲女形象显得熠熠生辉。  梳妆楼里的便装妈祖  到湄洲岛时已近黄昏,沿路并未见到特别打扮的女子,不免有些担心,能否见到湄洲
期刊
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客家人的服装,无论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最常穿的大裆裤,更是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大裆裤的腰间一定要摺叠几层才能系紧。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
期刊
林美凤是记者在村中见到的第一位小脚老太太。独自坐在木凳上结渔网的她,见记者要拍照,非要进屋换好衣衫,重新裹脚后才肯出来。据她回忆,她是3岁开始缠足,16岁作为童养媳嫁给了当时村里最能干的渔夫,“从前裹脚时,比谁家女儿脚裹得最小,成年后就最多人上门提亲。”而婚后的日子,除了补鱼网和料理家务,林美凤也曾因女红(即妇女所做的手艺及成品)做得好,有出外务工的机会,但却遭婆家断然拒绝。  村里缠足妇 均为童
期刊
福建省摄影大奖赛征稿启事  主办: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  协办: 福清市天生农庄 海峡摄影时报  福清市旅游局 福清市广电局  福清市文联 福清市侨乡报社 福清市摄影家协会  为全面记录福清市“三城同创”进程,展示融城绿色发展风貌,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天生杯·美丽福清”全省摄影大赛,即日起向全省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征稿。  一、征稿内容  凡是反映福清
期刊
作为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渔村,蟳蜅位于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这里的蟳蜅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蟳蜅女身着斜对襟的衣服,衣着朴素,大都打着赤脚,或者踩着一双人字拖,可头上都戴着鲜艳的花儿。年近70岁的黄老伯,他的儿媳妇站在摊档前吆喝着“鲜货咧”,腰上别着一个亮光光的红色塑料小钱包,头发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除了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还多插了一根红筷子。圆髻
期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文明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1862年,台湾沪尾海关成立。1865年1月1日,台南安平开港,正式名称为“台湾关”。同年,洋商纷纷在台湾设立洋行。所谓洋行,就是外商建立的商业办事处,此时也正是大量西式建筑出现于中国之际。当时台湾有五大洋行,分别是英国德记洋行、怡记洋行、和记洋行、德国东兴洋行及美国唻记洋行。现存规模最
期刊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换位体验下鱼儿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刘进不是专业摄影师,在他看来,陆地上景观的“可摄资源”在数年的采风之后已经显得“枯竭”,而海底下的光影、鱼群和植物又一次让他的摄影热度高涨了起来。于是他爱上了深度潜水,在200多次潜水过程中,他抓拍到的很多海底精彩瞬间还获得了很多摄影大奖。
期刊
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位于东非草原的肯尼亚。肯尼亚有广袤无垠的沙漠、终年积雪的山峰、茂密苍翠的森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物乐园和自然天堂。  在这里,成千上万头野牛、狮子、大象、犀牛、猎豹、斑马、羚羊、河马、火烈鸟等野生动物每天自由地生活在各个保护区里。每年7月至9月,以角马为主的数以百万计的食草动物向马赛马拉迁徙,途中将渡过鳄鱼出没、杀机重重的马拉河,而狮子等众多猛兽也会聚集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7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6幅作品获奖。汪伟的《故乡》荣获一等奖,郭明的《赶集》、苏少飞的《真假难辨》获二等奖,陈国云的《山雨欲来》、陈永兴的《西下》、林梅钦的《沙漠绿洲》获三等奖,蔡邦华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