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与军事文化历史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兵是对军事力量进行检阅的一种仪式。它是军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阅兵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表示庆祝、致敬之意,也有展示军事实力,振军威、鼓士气的作用。
  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震撼了世界,为全面了解“阅兵与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笔者访问了军事科学院外军部军事专家肖裕声将军。
  笔者:肖将军您好,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震撼了世界,您是研究军事历史的专家,针对今年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请您给我们讲讲“阅兵与军事文化和历史上的阅兵”好吗?
  肖将军:好的。阅兵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军队产生之初,它的发展与武器的进步相伴随,与人类的战争史相联系,源远流长。阅兵起源于隆重的军事仪式
  笔者:那就请肖将军给我们系统地讲讲关于阅兵这一隆重的军事仪式。
  肖将军:关于阅兵这种隆重的军事仪式,据记载,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的活动。我国关于阅兵的记载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这大概是最原始的阅兵。
  现代的阅兵继承了阅兵礼仪功能。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和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受阅部队多,礼仪时间较长。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可以两项同时举行,也可只进行一项。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
  笔者:肖将军请您先给我们讲讲礼炮的发展历史吧。
  肖将军:好的,阅兵同时鸣放21响礼炮,这一礼仪形成于16世纪晚期,当时进外国港口补给的军舰,在入港前要向海里打光火炮里的弹药,以示自己的友好,因此产生了鸣放礼炮的雏形。
  早期,各国海军只承认7声礼炮。这是由于火药在海上存放非常困难,因此当时一艘舰艇所能拥有的最大火炮是7门,7响礼炮表示舰艇上所有火炮都没有弹药。后来为什么发展为21响礼炮呢?这是因为在来访舰艇鸣放7响礼炮时,陆上的炮垒可以用3炮对1炮的形式回敬,正好是21响。随着火药技术的进步。舰艇以后也可以发射21响礼炮了,于是就形成了21响礼炮最高礼仪。
  21响礼炮虽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礼仪,但是在各国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英国,以前只有迎接君主制国家元首才鸣响21响礼炮,比迎接共和制国家首脑礼炮数量要多,直到后来才一视同仁;在美国,初期采用13响礼炮的形式,以代表当时美国13个州。1810年,当时美国国土扩展到17个州,礼炮数又变成了17。后来直到1842年才改成21响礼炮。
  随着军兵种发展,阅兵更具有观赏性,受阅的地面部队编组成若干徒步、机械化方队,以护旗方队为前导行进,并配置有司礼部队、军乐团(队)等。阅兵进行中,受阅的空中飞行梯队依次通过检阅台上空。充分展示了现代文明成果。
  笔者:我国历史上有阅兵吗?
  肖将军:有。春秋时期,中国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明确文字记载。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此种阅兵方式当时叫做“搜”(是在春天里打猎的意思)。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每年一次检阅步兵叫“搜”,3年一次检阅战车叫“大阅”,5年一次检阅步兵和战车叫“大搜”。
  定期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状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共(共同恭:敬肃)”,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另外,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叫“观兵”或“观师”。这种“观兵”,内容多为检查战车或战阵的演练,除在战前鼓舞士气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向敌方示威。比如《春秋桓公六年》上说:“秋八月,壬午,大阅。”《毂梁传桓公六年》进而日:“大阅者何?阅兵车也。”
  公元前625年,郑国由于攻打宋国,遭到各诸侯国的讨伐。诸侯军队把郑国围住后,“观兵于南门”。郑国慑于诸侯军队的阵势,“乃行成”(求和)。
  西安发掘出土的秦陵兵马俑2号坑,共有战车89辆、战马400余匹、近千人参加。战车辚辚,战马萧萧,这阵式是何等的壮观!
  秦汉以后。阅兵活动已趋于经常化,且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壮观,文字记载也越来越详尽。“阅兵”这个名称也就是这个时期以后才开始叫起来的。
  在汉代,定期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唐朝的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曰:“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宋朝宰相王安石在《射亭》中这样写道:“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回首当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这些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和宋朝都已经把阅兵作为重要的训练形式,在冬、春两季摆兵布阵,炫耀武力。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曾连续7次检阅水军,以壮水师士气。
  明朝,阅兵已步入正轨。每年年底一次考阅,3年一次大阅。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阅兵能起到整饬训练、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的效果。所以,他一面派遣心腹大将奔赴各地督导练兵、校阅军队,一面轮番调动京师驻军,亲自检验军队的训练质量,奖励贤能,惩处怠惰。明成祖朱棣曾5次远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亲自检阅军队,激民心,鼓士气,壮军威。
  阅兵作为一种军事仪式、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是从清代开始的。按清朝典制,皇帝每3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
  除皇帝亲自阅兵外,清朝还形成了钦派检阅、本省检阅、本军检阅等3种阅兵方式,内容涉及“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
  到了晚清。对海军的阅兵也已成规模,“每愈三年,由总理大臣、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大臣,请旨特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清朝海军舰船的吨位曾达到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名居前位的,战舰如云,威风八面,可最后还是兵败甲午,没能守住大清的海疆。看来,这阅兵制度与训练质量也不一定成正比,国力落后自然改变不了挨打受侮的命运。
  笔者:阅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反映的什么呢?
  肖将军:阅兵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当然这很重要啊。
  到了现代,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举行国庆阅兵的传统,阅兵活动也开始在各 国盛行起来。
  笔者:那就请您给我们讲讲世界各国阅兵的不同形式吧。
  肖将军:好的,目前,举行阅兵活动的国家,阅兵的形式各不相同,通过阅兵对内对外传达的信息也不同。
  印度阅兵式购票人场。每年的1月2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国王大道上都会举行“共和日”阅兵仪式,而展示新型武器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印度国庆阅兵的焦点。“大地”、“烈火”系列导弹,“通古斯卡”防空系统、“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已连续3年成为阅兵式上的常客。但装备每年都会有更新,这体现了印度迅速膨胀的军力。2009年,印度国产的“阿琼”主战坦克取代俄制T-90变身为陆军方队的主角,紧跟国际军界潮流的“信息战”小组也闪亮登场,尽管只是几名士兵坐在装甲车上有模有样地摆弄电脑。不过。印度庞大的软件产业,足以支撑“信息战”小组。印度的国庆阅兵非常开放,简直就是个国际军展:“美洲虎”军用直升机、“米格”战机等应有尽有。称雄印度洋的海军方队只抬出了一艘“潜艇”——印度斥35亿美金向法国购买的“鲫鱼”级柴电潜艇模型。受阅的队伍简直就堤在大街上漫步。不但步伐和行列做不到整齐划一,还有士兵离开队伍与警戒线外的民众握手聊天。阅兵场外的观众席更是像在看一场露天演唱会。阅兵道路两旁的民众扶老携幼、不时交头接耳,全然没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原来印度国庆阅兵式都是购票进场。依据位置的优劣,几十个卢比不等。
  法国阅兵成公关活动。法国与印度常态化国庆阅兵一样,每逢7月14日,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上都会举行国庆阅兵仪式。法国的国庆阅兵是全国总动员。几乎所有的公众人物都会受邀出席,陆海空三军更是整装亮相。除代表法国工业水平和先进军力的“幻影”战机会在凯旋门上空抛洒蓝白红三色烟雾以外,高头大马、制服、配剑的骑兵方队也会威风凛凛地走过香榭丽舍大道。这是法国国庆的传统,来自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国的国庆阅兵也是一场外交盛宴,许多国际政要都会受邀参加国庆阅兵。2008年国庆,法国邀请了7050位国际友人,其中包括叙利亚总统,因为法国一直想组织“地中海联盟”。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法国不得不节省开支,仅邀请了5000名外宾,因为“差钱”被迫缩减请客开支。但总统萨科齐于2009年7月14日明确表示,“不会削减军费,还将大手笔购买军备”,这使受阅队伍备受鼓舞,方步也迈得格外整齐。
  俄罗斯阅兵以威诸侯。每年的5月9日卫国战争纪念日是俄罗斯“观兵以威诸侯”的最佳时机。武器装备是俄罗斯国庆阅兵式上的重头戏。2009年,俄军把家底几乎抖了一遍,在1个小时的阅兵式上,T-90主战坦克、步兵战车、伞兵战车、各型导弹等112件重型武器依次亮相红场。其中,配备了新型相控阵跟踪雷达的S-400防空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是首次亮相,这无疑是对北约国家的“警示”。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对俄罗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挤压是有目共睹的,北约东扩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越来越小,这使得俄罗斯无法容忍。尽管之前俄罗斯总理普京曾称这“不是炫耀武力,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但这次空前规模的大阅兵,确实给人们一种信号,那就是充分显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表明俄罗斯军队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近年来,阅兵式上苏联传统因素也正在逐步恢复,苏联国歌、苏联军旗、苏联红军着装都被刻意安排在了阅兵式上。重拾苏联时期的帝国辉煌表露无疑。
  此外,如西班牙、德黑兰、比利时等,还有处于国际热点中心的伊朗、朝鲜,它们都会举行或大或小的阅兵活动,通过阅兵式对内对外传递的信息也各有所异。
  笔者:但毫无疑问的是,国庆阅兵是一个国家展现军队实力、强化国防教育的通常手法。
  肖将军:是啊,重要的是阅兵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军队民族精神。
  笔者:我国历史上有较大的阅兵吗?
  肖将军:有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阅兵活动起源于周武王。公元前2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会合八百诸侯,共同讨伐殷纣王。两年之后,周武王再次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武王亲率西周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从而奠定了西周立国的基础。
  笔者:看来阅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肖将军:没错,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因而,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国威、军威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光荣、最感振奋、最感骄傲、最感自豪、最为庄严神圣的盛典。好,就讲到这里吧。
  笔者:谢谢,谢谢肖将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历史课。
其他文献
太宗李世民  李唐一朝说太宗,  玄武门祭敬德功。  听辨明暗臣子言,  载舟覆舟君心中。  云开金殿集众贤,  日照香炉启诗风。  总把三镜立座右,  赚来令名声声空。    女皇武则天  不让须眉为哪般,  风云四纪武则天。  两度入宫终见嫉,  几番掩袖未工谗。  僭上治下宏贞观,  齐贤任能启开元。  是非真伪谁评说,  留有空碑在琢前。    玄宗李隆基  耽于安乐忧患忘,  弥难振衰称
期刊
张耀祠(1916- 2010年)  1976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总参谋部警卫局第一副局长、8341部队负责人,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负责最终抓捕行动。  粉碎“四人帮”集团由华国锋、叶剑英领导部署,汪东兴负责组织实施。从中央警卫局和中央警卫团抽调20多名干部,组成四个小组,分别交代任务。  张耀祠和武健华接受任务  张耀祠(1964年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总参谋部警卫局
期刊
陈锡联(1915-1999年)  197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北京军区司令员、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是粉碎“四人帮”的军队支持者。  1976年,陈锡联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当时中央军委实际负责人,军队的调动必须由他下达命令。毛泽东逝世后,华国锋曾先后四次与陈锡联商谈解决“四人帮”问题,陈锡联表示全力支持解决“四人帮”问题。  毛泽东临终授军权给陈锡联  1976年2月2日
期刊
吴忠(1921-1990年)  1976年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在粉碎“四人帮”行动中负责抓捕其北京党羽。  1976年10月6日晚8点半以后,传来“四人帮”就擒的消息。北京卫戌区司令员吴忠立即命令在市委大楼逮捕了“四人帮”北京党羽迟群和谢静宜,在全国总工会招待所逮捕了金祖敏。整个行动持续不到一个小时,没费一枪一弹。  华国锋和苏振华明确吴忠态度  1971年,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处理过“九·一三
期刊
1976年,一个曾经让中国人民承载了太多苦难和创伤的年份,一个让中国人民大悲大忧而又大喜大快的年份。  这一年,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到人们头上。1月8日,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四人帮”为实现篡党夺权的野心,一方面继续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一方面加紧打击被他们视为最大障碍的邓小平、叶剑英。就在人们的神经已经绷得比较紧的时候,7月6日,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
期刊
苏振华(1912-1979年)  197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负责抓捕“四人帮”上海余党。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拘捕后,上海的“四人帮”余党企图发动武装暴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海军上将苏振华临危受命,带领工作组去了上海……  上海余党准备发动武装叛乱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即1976年10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有上海、江苏、山
期刊
王震(1908-1993年)  197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1975年首提抓捕“四人帮”。  在“四人帮”咄咄逼人的气势下,王震和其他许多老革命家早将个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他和一些老同志“串门子”,沟通消息。  老同志“串门子”议论“朝政”  解决“四人帮”问题,早在毛泽东病重期间,党内已有酝酿。王震早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就受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的
期刊
1966年,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刘少奇成为不点名的“资产阶级司令”。此后,刘少奇处于被批判的境地。紧接着,许多人受到冲击,“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为免更多人受到批评,刘少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辞职……  毛泽东与刘少奇产生分歧  1968年10月13日,中共历史上最为奇特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并作出把刘少奇“永远开
期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投身到这场政治运动中的叶群向林彪提出要将林豆豆和林立果送出北京,林彪思前想后,决定把林立果交给空军。此后,林立果在众人的安排下,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1967年3月,22岁的林立果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就穿上了空军军装,成了空军的一员。这还不算,不是共产党员的林立果,一入伍便被安排在空军司令部空军党委办公室,当了一名秘书。入伍仅四个月后,林立果连入党申请书都没有写,就加入
期刊
汪东兴(1916年生)  1976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掌管8341部队,负责粉碎“四人帮”战前部署。  粉碎“四人帮”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某些历史真相仍属未解之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韩钢2011年发表文章提出:“汪东兴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虽然汪迄今从未公开忆述此事,但从其他当事人的回忆看,汪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汪东兴向华国锋进言除掉“四人帮”  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