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当他以38岁的年龄收到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这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曾经欣喜万分,以为自己的命运将会从此改变。然而,拿着硕士毕业证,他却依然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短暂的辉煌之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河南省汝州市南郊的钟楼街道郭庄村,有一处当地典型的民居,堂屋坐北朝南,迎面是陪房,院内左侧是光秃秃一架墙,右侧是不足12平方米被隔成两间的小瓦房。
这就是滕振国的家。
从小学到中学,滕振国一直住在小瓦房里。阴暗潮湿的屋内,一个小木凳,一个小方桌,一张小木床,一盏煤油灯,是滕振国的全部家当。
高考落榜生的艰辛路
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农村孩子一样,一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姊妹6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读书。
高中时代,滕振国成绩很好,在班中虽算不上数一数二,但一般都在前十名。然而,平时被老师看好的他,在高考考场上却接连失利。
原来,因为家里贫穷,滕振国的思想压力一直非常大,总想着父母以年迈之躯土里刨食供养自己,要是考不上,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可越这样想,心理包袱越重,结果造成了脑神经衰弱,只要一到高考就头疼。后来有同学开玩笑说,如果你不那么用功,说不定还能考上,滕振国觉得此话有道理。
高考三次失利后,家里再也无法负担滕振国的复读费用,无奈之下,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回到了农村。那时的滕振国,就如同《人生》中高加林高中毕业后的那种心态,失落、自卑,又不甘心。
一段时间之后,滕振国才渐渐接受现实,为自己过去从未想过的人生做打算。他卖过菜,干过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保险推销员……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也报名参加,取得了大专文凭。
1995年,经亲戚介绍,滕振国与一个叫冯俊梅的女孩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第二年,父亲得了肝病,为给父亲治病,滕振国四处借钱,债台高筑,但最终也没有留住父亲的生命。
背着巨债,滕振国拼命挣钱,可无论是种地,还是打零工,都挣不到多少钱。他还揣着自己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里找工作,也没有任何结果。
因为经济拮据,妻子喂养孩子的奶粉,都是从村里小卖部里赊来的。面对生活的艰辛,夫妻间的矛盾开始升温,有好几次,冯俊梅连离婚的念头都有了。
生性老实的滕振国无力改变命运,青春岁月在奔波劳碌中一晃而过。
2002年夏天,滕振国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34岁的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因为他为人实在,工作负责,很得后勤服务公司领导的赏识。得知他有文秘专业大专文凭后,领导便将年终总结之类的材料交给他写。此后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
生活渐渐稳定,滕振国便将妻子冯俊梅也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了一名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求学不成的滕振国很满意学校这样的环境,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教师,快快乐乐的学生,他常常恍惚间觉得自己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范进中举”赢得幸福时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滕振国与学院艺术系老师吴锦川相识。吴老师鼓励他应趁着年轻继续学习,这正好迎合了他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很快,他就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文秘专业的本科自考学习。过了10门课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滕振国为自己定下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晚上12点半以前不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每天中午吃过午饭,不休息,看会儿英语:星期天和寒暑假,除了吃饭睡觉,不浪费一分一秒。
滕振国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只有1000元多一点,除维持自身生计外,汝州老家还有老娘需要赡养,儿子已进入初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省下更多的钱,滕振国从不舍得到学校食堂打饭菜,早上只是喝点稀饭,中午和晚上搅面疙瘩,再配上自制的韭花和辣椒酱。
2005年,滕振国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录取分数线,但专业课分数差一点,未能如愿以偿。在朋友的建议下,滕振国在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生。
38岁的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滕振国很快成为名人。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专门为他开了一次座谈会,请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也为他开了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在校园内及学校附近的街道上,也悬挂着醒目的横幅:热烈祝贺后勤公司员工滕振国考上研究生。
在家乡平顶山,滕振国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就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相迎,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我投了你的票,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
在当年的汝州市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了一个以滕振国的事迹为蓝本的小品《我是汝州人》,其中夸赞他是“汝州人的骄傲,常州人的骄傲,重庆人的骄傲”。受邀到场的滕振国登台讲话,时任汝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国重说:“每年考上研究生的人不少,但是滕振国年龄大、没有正式工作:工资少,考研的精神值得学习。”
这是滕振国的人生最绚烂夺目的一段时光,虽然他自己也有点儿“范进中举”的感觉,但他坚信自己会比范进更幸运,美好的未来正在等待着他。
高龄硕士就业难重回原点
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
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滕振国意识到,此路可能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
他给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以及郑州、洛阳的不少学校都投了求职信,但回复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内容:“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滕振国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
报考公务员,年龄不符合条件;托人想进企业,人家也嫌年龄大。万般无奈之下,滕振国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 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滕振国无言以对。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江苏技术师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滕振国说:“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如果他继续做教学楼管理员,也能拿1400元。也就是说,他的收入增加,是整个社会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而并非是因为他的研究生的身份。
今年7月底,滕振国从常州回到老家,是为孩子的事儿回来的。15岁的儿子马上要升初三了,因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而且一直想出去打工。
此时的滕振国和读研前相比没什么变化。他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发堵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对于生活最终又回到原点,滕振国说自己不需要同情,他在自己的博文中写道:
“我是求真务实派,我依然认定读书提高了我的层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欣然,我圆了我的求学梦,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坚信,我的前面有一条光明的路。我前行,我依然在希望中活着。我昂首挺胸,我永远在希望中前进……”
滕振国的遭遇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和讨论,大家纷纷反思:这是一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有人指出,从滕振国的身上可以看出掌握真技术的重要性。一个人纵使学富五车,没有真才实学,没有一技傍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依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也有人认为,滕振国最大的尴尬,是错把今朝当前朝。过去,一张硕士证书或许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但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高校接连扩招,学士硕士博士都已褪尽华美的光环,从“天之骄子”转身为“普通劳动者”。“毕业即失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在当前“博士一礼堂、硕士一走廊、学士一操场”的就业环境下,妄图以一张硕士证书来获得所谓的成功,显然过于天真和自负。职场如战场,在一大群20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面前,42岁的滕振国硕士又还能有多大的竞争力?
更有专家以滕振国的经历告诫当代学子,不仅仅要掌握书中知识,还要掌握立足于社会的知识,才能避免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河南省汝州市南郊的钟楼街道郭庄村,有一处当地典型的民居,堂屋坐北朝南,迎面是陪房,院内左侧是光秃秃一架墙,右侧是不足12平方米被隔成两间的小瓦房。
这就是滕振国的家。
从小学到中学,滕振国一直住在小瓦房里。阴暗潮湿的屋内,一个小木凳,一个小方桌,一张小木床,一盏煤油灯,是滕振国的全部家当。
高考落榜生的艰辛路
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农村孩子一样,一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姊妹6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读书。
高中时代,滕振国成绩很好,在班中虽算不上数一数二,但一般都在前十名。然而,平时被老师看好的他,在高考考场上却接连失利。
原来,因为家里贫穷,滕振国的思想压力一直非常大,总想着父母以年迈之躯土里刨食供养自己,要是考不上,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可越这样想,心理包袱越重,结果造成了脑神经衰弱,只要一到高考就头疼。后来有同学开玩笑说,如果你不那么用功,说不定还能考上,滕振国觉得此话有道理。
高考三次失利后,家里再也无法负担滕振国的复读费用,无奈之下,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回到了农村。那时的滕振国,就如同《人生》中高加林高中毕业后的那种心态,失落、自卑,又不甘心。
一段时间之后,滕振国才渐渐接受现实,为自己过去从未想过的人生做打算。他卖过菜,干过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保险推销员……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也报名参加,取得了大专文凭。
1995年,经亲戚介绍,滕振国与一个叫冯俊梅的女孩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第二年,父亲得了肝病,为给父亲治病,滕振国四处借钱,债台高筑,但最终也没有留住父亲的生命。
背着巨债,滕振国拼命挣钱,可无论是种地,还是打零工,都挣不到多少钱。他还揣着自己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里找工作,也没有任何结果。
因为经济拮据,妻子喂养孩子的奶粉,都是从村里小卖部里赊来的。面对生活的艰辛,夫妻间的矛盾开始升温,有好几次,冯俊梅连离婚的念头都有了。
生性老实的滕振国无力改变命运,青春岁月在奔波劳碌中一晃而过。
2002年夏天,滕振国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34岁的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因为他为人实在,工作负责,很得后勤服务公司领导的赏识。得知他有文秘专业大专文凭后,领导便将年终总结之类的材料交给他写。此后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
生活渐渐稳定,滕振国便将妻子冯俊梅也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了一名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求学不成的滕振国很满意学校这样的环境,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教师,快快乐乐的学生,他常常恍惚间觉得自己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范进中举”赢得幸福时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滕振国与学院艺术系老师吴锦川相识。吴老师鼓励他应趁着年轻继续学习,这正好迎合了他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很快,他就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文秘专业的本科自考学习。过了10门课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滕振国为自己定下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晚上12点半以前不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每天中午吃过午饭,不休息,看会儿英语:星期天和寒暑假,除了吃饭睡觉,不浪费一分一秒。
滕振国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只有1000元多一点,除维持自身生计外,汝州老家还有老娘需要赡养,儿子已进入初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省下更多的钱,滕振国从不舍得到学校食堂打饭菜,早上只是喝点稀饭,中午和晚上搅面疙瘩,再配上自制的韭花和辣椒酱。
2005年,滕振国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录取分数线,但专业课分数差一点,未能如愿以偿。在朋友的建议下,滕振国在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生。
38岁的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滕振国很快成为名人。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专门为他开了一次座谈会,请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也为他开了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在校园内及学校附近的街道上,也悬挂着醒目的横幅:热烈祝贺后勤公司员工滕振国考上研究生。
在家乡平顶山,滕振国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就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相迎,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我投了你的票,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
在当年的汝州市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了一个以滕振国的事迹为蓝本的小品《我是汝州人》,其中夸赞他是“汝州人的骄傲,常州人的骄傲,重庆人的骄傲”。受邀到场的滕振国登台讲话,时任汝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国重说:“每年考上研究生的人不少,但是滕振国年龄大、没有正式工作:工资少,考研的精神值得学习。”
这是滕振国的人生最绚烂夺目的一段时光,虽然他自己也有点儿“范进中举”的感觉,但他坚信自己会比范进更幸运,美好的未来正在等待着他。
高龄硕士就业难重回原点
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
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滕振国意识到,此路可能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
他给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以及郑州、洛阳的不少学校都投了求职信,但回复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内容:“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滕振国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
报考公务员,年龄不符合条件;托人想进企业,人家也嫌年龄大。万般无奈之下,滕振国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 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滕振国无言以对。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江苏技术师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滕振国说:“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如果他继续做教学楼管理员,也能拿1400元。也就是说,他的收入增加,是整个社会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而并非是因为他的研究生的身份。
今年7月底,滕振国从常州回到老家,是为孩子的事儿回来的。15岁的儿子马上要升初三了,因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而且一直想出去打工。
此时的滕振国和读研前相比没什么变化。他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发堵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对于生活最终又回到原点,滕振国说自己不需要同情,他在自己的博文中写道:
“我是求真务实派,我依然认定读书提高了我的层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欣然,我圆了我的求学梦,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坚信,我的前面有一条光明的路。我前行,我依然在希望中活着。我昂首挺胸,我永远在希望中前进……”
滕振国的遭遇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和讨论,大家纷纷反思:这是一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有人指出,从滕振国的身上可以看出掌握真技术的重要性。一个人纵使学富五车,没有真才实学,没有一技傍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依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也有人认为,滕振国最大的尴尬,是错把今朝当前朝。过去,一张硕士证书或许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但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高校接连扩招,学士硕士博士都已褪尽华美的光环,从“天之骄子”转身为“普通劳动者”。“毕业即失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在当前“博士一礼堂、硕士一走廊、学士一操场”的就业环境下,妄图以一张硕士证书来获得所谓的成功,显然过于天真和自负。职场如战场,在一大群20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面前,42岁的滕振国硕士又还能有多大的竞争力?
更有专家以滕振国的经历告诫当代学子,不仅仅要掌握书中知识,还要掌握立足于社会的知识,才能避免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