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经济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48291485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人为经济,因为市场本质上依然是人的作为。
  “生活就需要和经济结合”这是行为经济大师卡勒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卡勒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得奖人之一,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卡勒曼推行经济理论必须与生活的体验结合,他和特韦斯基(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特别是对于人们的经济决策-准确地解释了为什么当股票是牛市时需要更长时间达到顶峰,而熊市时很快(相对于牛市)就到谷底。
  自从行为经济学登上学术巅峰后,我们可以比较容易从生活中讨论经济,把传统经济学以数学为主体加入了生活新元素,给了一般没有数学基础的学者一副眼镜,继续探索和解释经济理论。正如张五常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如果经济解释的浪潮不再回来,经济学会遭淘汰!"要启动这股浪潮,需要更多人参与。人“为”经济或许是一个吸引大家参与探索和解释的题材。
  我们先从一个最普通的主体“钱”开始。经济与钱就像家庭与我的关系,没有钱的经济,就像一个缺少父亲的家庭。很多经济学者讨论经济时没有把钱的元素加入,就像单亲家庭,很难解释给下一代什么是双亲的关系和双亲的关爱。但是,在今天社会里,我们往往把家里收入最高(一般都是父亲)的主体看成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说把“钱”当成经济了。
  这样,把我们推回到“大宅门”的时代,家庭的所有决策集中在一个收入最高的个体,这里只有亲情和血缘,但是构成不了现代自我成长、薪火相传的延伸性家庭,得到一个“富不过三代”的结局。如果已经成立家庭的朋友,都明白完整家庭对于下一代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会尽力维护这种完整性,万一失败了,我们更清楚会付出沉重代价。同样地,如果我们只是把经济当成“钱”,我们在这个经济体制里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另外一个通俗的经济主体是“成本”。有一位经济学大师说过,最快速度达到企业盈利目标就是降低成本。但是,当整体经济动力不断扩大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成本效益的问题,中国就是这样从低成本迅速转变为高成本。
  企业负责人多半认识高成本带来的威胁。同时,其他形式的“成本”,比如社会成本、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等等,一些不是一般人容易掌握的“成本”与经济关系好比人体的“血压”。我们知道血压高对身体不好,特别是老龄人士,至于高到什么数值,大部分人有点概念但又不能绝对肯定。太低的血压也会对身体(经济)有影响,可能影响更严重。
  我们担心血压问题,可以经常测量,利用科技检测血压变得非常简单。可是,单纯掌握血压(成本)信息又能否准确判断身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呢?这需要更多的身体(经济)内部信息才能确定,比如血液分析、放射影像、各种化验等等。
  回到生活中,当面对生活成本增加的时候,我们容易倾向“节省”的行为,降低我们的成本支出。血压太低容易造成忧郁、缺乏安全感等,幸福指数就大大降低。长期低血压会令我们缺少“中气”,所谓“气虚”。所以,当生活成本增加但收入没有同步提高时,我们需要改变成本结构,从以市场消费为主的成本结构转变为对等成本的精神消费:多看看书、听听音乐、运动、学习等等。当然,真正面对健康问题,还需要就医为主,但是,面对经济血压问题,改变生活方式可能就是最简单的。
  钱与成本应该是大众认识经济的两个基本点。往下探溯经济元素就会变得虚幻,不再容易掌握了,比如“选择”(Choice)、“效应”(Effect)、“分块”(Chunking)、“认知”(Perception)和“目的”(Goal)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或许对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有点帮助,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楚我们为什么“活”在今天的经济体系内,使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
  自从卡勒曼在2000年发表了“Choices,Values and Frames”一书后,我们对于经济学中的“选择”(Choice)有了一套新的理解。我们一生需要面对很多很多次的选择,有些与“经济”没有关系,有些只有经济因素等。不管什么样的选择,是否有一个模态可以让我们更能掌握“选择”。
  单独思考“选择”的模态不容易解释,因为所有选择没有单独存在的可能,选择前与后必然出现不同的现象。比如,选择后的“效应”,在选择前的“认知”,以及选择过程中的“分块”,和最终推动选择行为的“目的”。这一系列的行为构成了我们的经济活动,也掌控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如果我们对这些行为有更清晰的解释和探索,是否能让我们活在当下更放光彩?
  解释“选择”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动机不一样,选择的内容也不同,很难有一个规范和模态让大家参考。不过,如果把选择连接一系列行为,最终能够达到推动选择的“目的”时,这一系列的行为也许是有一定规律、有共同模态的。
  “认知”是一种态度,建立在我们的知识群和经验群里,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选择,“认知”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混乱模糊的状态,不是十分明确的行为,所以,“认知”与其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对经济行为的态度。其浑浊的状态要系统性地理清非常困难,只有“分块”地把所需要的“认知”一片一丝地解开,“chunking down”有序分解的行为会带来一些未知的“效应”(effect),直至我们“认知”到其“选择”的“目的”。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哲理分析。如果把这个分析套入一些生活例子里,或许比较容易理解。
  当我们进入社会工作后一段时间,我们很自然地开始考虑“选择”配偶。国内的百合网站生意滔滔,就可以见到选择配偶是一盘不错的生意。有些人愿意花钱雇用百合网的服务,而不自主地选择配偶,这种行为可以有很多动机,但是如果我们套入在行为经济里,就能清楚地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将选择配偶的“认知”行为,以“等值”交易换来百合网的服务,把“认知”中需要的“分块”,然后有序地分解所出现的“效应”,从“效应”中寻找其选择的“目标”对象。看来,这种对等交易换来的不只是节省时间,还降低心里(行为)障碍。因为从认知到分块以及出现效应的过程可能会带来未知的行为障碍。也许,很多雇用这种服务的人士就因为经历过这种障碍,从而选择另一种方式。   电商近年火热起来,也可以通过行为经济去解释。任何购物前自然经过“选择”的程序,特别是“知情选择”(Informed Choice)。以往我们购物时得到的知情(关于物件的信息)非常麻烦,达到“分块”的“认知”所产生的“效应”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个程序演化为一种消闲行为,其“目的”不一样的时候,其行为就会被改变,搜集“知情”变成是消闲娱乐了。
  但是,当购买一件物品的时候,有特定的“目的”,电商往往会比一般商店优胜在“知情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取大量的“分块”信息,迅速把“认知”状态完善,得出最大的“效应”,因为电商可以提供大量物件有关的资料,通过不同的排列,各种各样的描述和分析,一网打尽所有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时,这种“信息成本”变得非常低廉,交易费用就自然最有竞争力。
  我们一般认为电商需要打价格战,做物流,要规模要覆盖面等,才能扎根突围,这可能只是从商业运作角度观察。把电商的经济秩序套入我们的行为里,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
  另外一种生活体验:对于新增家庭,由两口子变成多口子,教育孩子就会是新生活的一部分。很少有人把教育孩子的行为代入经济理论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我们先不讨论“选择”养育下一代的行为和其经济目的,这样会把注意力分散。我们假设所有新增家庭都有同样的目的(包括经济),生理行为就更是一样啦!
  我们大部分觉得教育下一代最重要是的“知觉”-获取知识、明白是非、分辨黑白等“做人”道理。“做人”在华夏文化的解释是我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可是,我们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上下一百年)所得出的“做人”结论是否合理和清晰呢?如果我们套入行为经济的模态中,“选择”应该是程序中的起点。可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没有把“选择”放在起点上,而是把“知情选择”代替了,更多的是把“主动分块”(subjective chunking)的“知觉”(Perception)作为起点(按:当孩子没有获取足以判断事件的知识前,就只有知觉,所以,这里翻译Perception转为“知觉”)。
  我们和下一代将会继续为经济而活着,不管大家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这是一种现象,我们是没法离开经济体的。在这个必然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考虑让下一代从“选择”作为他们的起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认知”,利用“分块”获取等同的“效应”,摸索他们的“目的”,再做出新的“选择”。让他们在充满机会的经济体系中找到属于他们的世界。
其他文献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一定功效和主治范围,并按照规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一定剂型的商品药。那么,“君、臣、佐、使”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往往也较大。臣药有两种作用。一是辅佐君药,来加强君药对主病的治疗效果;二是针对主病外的兼有病症起到治疗作用。佐药有三种作用
期刊
21世纪的艺术不得不从一个噩耗开始,2000年1月1日,年仅四十五岁的张盛泉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寓所里自缢身亡,他的这处寓所自1998年以后就不再允许他人进入,根据一位亲历现场的吊唁者的描述:屋里尘土满积、蛛网遍布、蟑螂遍地,墙上、木板上都画上画或题上格言,两张旧桌子、一张堆满书的铁床,还有一把破旧的椅子,此外就是到处堆积的画、杂物以及十几年没有打扫过的生活垃圾。题在墙上的格言中有一条是:“艺术最后的
期刊
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现在红毯上的时候,热情似火的现场顿时沸腾起来。这场由万达集团于9月22日在青岛举行的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东方影都启动仪式上的红毯秀,早在秀场开始前便引发了众多见过世面的娱乐记者的大讨论。许多人认为,列在参会名单上的那些大明星“能来一、两个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全都到场”?  事实上,现场的阵势让记者和观众们都大开眼界:不仅名单上的明星悉数到场,其他未被提名的走秀明
期刊
“十年,我们没能想出一条活路。活,而无方式要求,即为赖活。”作家、电影人徐皓峰在《人民不答应》中写道,我觉得是他在心里一刀一刀刻道,他“控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电影业生态,结果“赖活者称霸世界”成为商业霸权:  “现今,市场的多数操纵者们将读者观众设定为无知无识的人。商业霸权体现在以最低标准办事,最低标准下,无理可讲。”  “‘人民不答应’的话语权,落在了商家手里,资方和制片方往往具备‘
期刊
一个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时业余打工卖报纸,让美国人不适应的是,这位中国青年并不使用计算器,而在找零时习惯抬头望天沉思(其实是在心算),老美顾客大为惊讶,纷纷掏出计算器验证,皆无误,也抬头望天,惊恐问:“云计算?”……  这是一则在圈子内广泛流传的段子,虽然可笑,但却也体现出云计算现今面临的两种实情:它很流行,多数普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同时它又很晦涩,绝大多数普通人不知道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意味着什么
期刊
美国当代摄影师,现居加州。她较为知名的作品是《城郊居民的梦想》系列。她将镜头对准当前的美国中产阶级,在他们熟悉的空间、场景下冷静地记录他们的生活。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钱钟书先生的这句话似乎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一语成箴。当我们火热地进行着城镇化人们忙着拥进城市的时候,早已完成了美国梦的美国人在地球的另一边梦想着另一场迁徙—离开城市,搬进郊外。  在美国女摄影师Beth Yarne
期刊
对于复杂的人生问题,人们往往发现,只有到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才是最可靠的途径。但是,人生就像一场令人怀疑的实验,时间是如此的不充裕。每个人都像一座深渊,连自己也看不清渊底。早年间,中国人流行去西藏,视那里为有信仰的净土。遥远的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感,在陌生和缓慢的状态中,人们似是而非地仿佛得到了心灵的洗涤。  过了些年,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类似“遇见未知的自己”这种诉诸个人成长的书籍,现在,人们已经
期刊
在2012年,亚马逊的销售额达到610亿美元,此时该公司已经成立17年,有望成为历史上最快达到1000亿美元销售额的零售商。它集顾客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被业界同行视为眼中钉,连公司名字都被收进了商业词典,但并非赞美。亚马逊化(Amazone)是指:“我们这些传统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架来自于西雅图的暴发户网站把所有的顾客和利润抢走。”  亚马逊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公司起步时只是一家网上书店,随后把
期刊
大学上的第一堂剧作课,是谢飞老师推着他的二八大车,带全班同学去菜市场观察生活。  老师们骑自行车的时代过去后,对现今的叙事艺术,也越来越不能理解。例如,学艺期受的教育,是“口是心非”方为语言,现今以此原则写就的得意之笔,常遭垢病,要求做出“再直白些”的修改。  提出反抗,会遭到“看不懂”的回击-这个概念,很像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一词。“看不懂”和“人民不答应”,这一对话语,可以摧毁一切。在我
期刊
感谢各位,很荣幸来到这里,我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岛。  在过去的两三天中,我内心中翻涌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今天早上在公园观看纪念仪式,我相信在座的许多人都参加了,我认为这场仪式很有水准,日本人最优秀的精神和觉悟在今天得到了体现,但据我对日本人性格的了解,今天的仪式同样也反映出其虚伪的一面。  有不少人谈到和平和核武器废除,安倍首相等人就此发表了讲话,但我却不相信他,而且我认为凡是了解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