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设以来,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05-02
  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开设以来,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对《纲要》课专题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
  一、《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指导思想
  1.明确课程定位。《纲要》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本中明确阐明了教学目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就课程内容而言,《纲要》课毫无疑问是一门历史课,但其教学目的中又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课为载体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因而具有较为特殊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在专题教学中做到两者兼顾:首先,《纲要》课是一门历史课。因此,每个专题的设置与讲授都要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教学内容必须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历史课的教学规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整体性、必然性原则,避免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断章取义、片面解读历史。其次,《纲要》课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包括文科类、理工类、医学类、体育类、艺术类等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鉴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多样性,《纲要》课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在教学内容上,《纲要》课的专题内容应概括而精炼,更加侧重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发展状况,而非全面深入的学术性探讨;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史论结合,使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的基本经验。总之,在专题教学中应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纲要》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应有所取舍。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总体来说是“知其然”,学生所学的是基础性历史知识。那么,《纲要》课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上。这需要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转换教学思路,变换认识的角度,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解读。所以,每个专题的重点要更加突出,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深入分析,并进行理论升华,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其次,处理好《纲要》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关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尽管两门课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部分历史内容上有重叠的情况,但《概论》课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展开的,倾向于理论性总结。《纲要》课则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性阐述,并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的角度加以分析的,侧重于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纲要》课专题的内容应注重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每个专题讲授一个主要问题,并力求纵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内容既要紧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线,同时又要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成员,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的科技、军事等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华民族展示了更加恢弘灿烂的发展蓝图。因此,在每个专题的设计上,除了要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脉略清晰,还要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专题的最终落脚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纲要》专题教学的内容设置
  在把握上述指导思想、原则的基础上,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新构建了《纲要》课专题教学体系框架,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防军事、外交、历史人物等角度设置了五个专题。每个专题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深入阐析历史发展规律。
  专题一:政党政治与近现代中国社会
  (1)效法西方——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国民党专制——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3)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本专题以中国近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为线索,阐述中国人民探寻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很快归于失败;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坚持一党专制,打击、迫害民主进步力量,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意愿,最终难逃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结: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外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专题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1)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起步;(2)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专题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线,深入分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启的。由洋务运动拉开序幕,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屡受挫折。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民主与富强;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总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状态下,中国试图实现现代化的努力难以获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专题三:从鸦片战争到出兵亚丁湾
  (1)鸦片战争——有国无防;(2)抗日战争——落后就要挨打;(3)出兵亚丁湾——大国崛起。本专题分三个阶段阐述中国近现代国防军事的发展历程:清王朝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衰微、国防孱弱,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只能被动挨打,开启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民族虽经八年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的国防力量更是令世界瞩目。出兵亚丁湾正是中国大国崛起的一个强有力的体现。总结: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强大的国防力量也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专题四:从“闭关锁国”到“大国外交”
  (1)“闭关锁国”——“结与国之欢心”;(2)艰难的抗争——弱国无外交;(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国外交”。本专题主要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均遭到严重破坏。弱国无外交。由于国家实力不济,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外交都难以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在全面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外交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专题五:历史人物评述
  (1)李鸿章——大清“裱糊匠”;(2)孙中山——革命先行者;(3)毛泽东——新中国缔造者;4.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本专题主要介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四位历史人物:首先,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其次,分析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第三,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史人物要依据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根据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品牌意识在行业内部日益强化.电视频道品牌由节目品牌发展到
戴资颖,中国台北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是当今世界女子羽毛球运动女子打法男性化的代表。自2016年12月第一次登顶国际羽联女单世界第一之后,在实际大赛中的成绩优异,多次战胜
在经济发展提速的同时,人类开始面临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困扰,而核能凭借其运输便捷、利用高效、使用清洁且无污染等诸多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倚重。当越来越多的核电工程
一个好的茗茶环境离不开茶室陈设环境的衬托,茶室氛围必须由符合整体的茶室家具及陈设品来营造。蓝染工艺是一种运用植物染料,来对布料、纺织品等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它取自
以翻转课堂的概述为切入点,从课前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组织——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课后评价——深化学生知识认知三个方面着重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
目的:观察VitC超声导入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VitC超声导入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强脉冲光治疗。两组同时口服Vi
贫困问题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贫困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政府主导并强力推动下,中国农村的反贫困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水资源重要性的凸显让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水资源量短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更为严峻,故对我国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更为紧迫。虽然当前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理论内涵丰富,但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法,评价过程要么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要么研究者过于依赖样本的固有信息,忽视了主观能动
摘 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同时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针对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媒介融
绿色发展是在统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促进“两个和解”的根本举措,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创新和最新发展成果,是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