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1.含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的创新。所谓“学案”,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等因素,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纲要式提炼,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编写的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学材料。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师参照教案设计完成。学案是纲要式的概括,因此,一个完整的学案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提炼,或者一个主题进行一个学案设计都是可以的。学案和教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实施步骤
首先,用学案指导预习。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问题探究等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汇集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基本问题。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精讲剖析,引导归纳小结,形成系统认知。再次,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练习题的选择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注意不同题型的搭配。最后,由学生形成对于学习内容的小结、感悟、自我评价等,目的在于让学生梳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以及个人疑难点。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
学案各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过程是在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根据有关的学习材料自主发现知识,主动总结归纳,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完善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在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上,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依托学案、自主发现、自主结论的发展性学习。
2.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变化的客观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主观动力,归根结底,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理论是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编写学案这一外在诱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策略1: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全面预习
问题创设是指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案预习,使得整个预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服务,通常问题的设计是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讨论,除此之外,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关注。
策略2: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中学生注意力的吸引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有利于学生静心思考。在学案中进行故事设计,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从知识的接受规律来讲,有助于知识再现和深化。
策略3: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案导学的主旨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包办式知识传授,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课堂讨论是其中重要一环。通常用的活动情境是角色扮演,利用小组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设计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此外,也可以通过课外调研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如去市场了解价格的变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学生根据在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策略4:通过情感陶冶,引导学生进行亲身实践
学案导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还有实现道德升华的目标,这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性的体现。情感陶冶是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一般来讲,情感陶冶会重点强调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作为导学的榜样,影响巨大。此外,环境的陶冶、文艺的陶冶等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策略5:通过两难抉择,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所谓的两难抉择,是指针对在学案中两难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如会污染生态环境的塑料袋,用还是不用?遇到亲人违法,亲情与道德如何选择?等等。学案导学可以通过这种两难抉择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
[2]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袁妮)
1.含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的创新。所谓“学案”,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等因素,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纲要式提炼,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编写的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学材料。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师参照教案设计完成。学案是纲要式的概括,因此,一个完整的学案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提炼,或者一个主题进行一个学案设计都是可以的。学案和教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实施步骤
首先,用学案指导预习。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问题探究等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汇集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基本问题。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精讲剖析,引导归纳小结,形成系统认知。再次,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练习题的选择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注意不同题型的搭配。最后,由学生形成对于学习内容的小结、感悟、自我评价等,目的在于让学生梳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以及个人疑难点。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
学案各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过程是在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根据有关的学习材料自主发现知识,主动总结归纳,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完善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在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上,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依托学案、自主发现、自主结论的发展性学习。
2.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变化的客观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主观动力,归根结底,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理论是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编写学案这一外在诱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策略1: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全面预习
问题创设是指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案预习,使得整个预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服务,通常问题的设计是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讨论,除此之外,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关注。
策略2: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中学生注意力的吸引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有利于学生静心思考。在学案中进行故事设计,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从知识的接受规律来讲,有助于知识再现和深化。
策略3: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案导学的主旨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包办式知识传授,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课堂讨论是其中重要一环。通常用的活动情境是角色扮演,利用小组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设计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此外,也可以通过课外调研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如去市场了解价格的变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学生根据在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策略4:通过情感陶冶,引导学生进行亲身实践
学案导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还有实现道德升华的目标,这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性的体现。情感陶冶是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一般来讲,情感陶冶会重点强调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作为导学的榜样,影响巨大。此外,环境的陶冶、文艺的陶冶等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策略5:通过两难抉择,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所谓的两难抉择,是指针对在学案中两难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如会污染生态环境的塑料袋,用还是不用?遇到亲人违法,亲情与道德如何选择?等等。学案导学可以通过这种两难抉择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
[2]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