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刑事立法:概念、范围及其应对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性刑事立法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批判性标签.不过,就象征性刑事立法的存在范围,我国学界存在明显的分歧.由此引发了对这一立法批评模式的反批评,甚至有观点转而承认象征性刑事立法的正当性.从象征性刑事立法的起源与流变中,可分别获取其积极面与消极面,即作为价值建构的“象征”以及法益保护机能的缺失.象征性刑事立法应被界定为完全没有法益保护机能仅以价值认同为存在根据的罪刑规范.目前的学说要么过于侧重其表象,要么过于狭隘地理解了法益保护机能的实现方式,导致象征性刑事立法批判的误用.肯定象征性刑事立法的观点,低估了其负面效果,高估了其对民众情绪的意义.欠缺适格的法益、法益侵害归因错误和违背刑法保护法益的作用机理,都可能导致象征性刑事立法.对象征性刑事立法,可通过立法进行纠正,也可以通过司法限缩等方式予以补救.
其他文献
受计划生育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老龄化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问题.农村老龄人口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很多难点,年轻人口外出打工,或者向城镇迁移,导致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受限于农村传统意识和经济水平,在农村养老方面还是偏重于家庭养老,对社会机构养老的接受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很大的养老负担.
《宗教院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1年争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健的神学思想引领和推动,而强健的神学思想又离不开健硕的神学教育之支撑.作为中国教会神学教育前沿阵地的神学院校在推动中国教会的良性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神学院校管理、提升神学院校研究、教学水平对于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以规范宗教院校管理、提高宗教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为宗旨的《办法》的实施将更加保障、促进神学院校的向好发展.同时,《办法》在诸多方面对
期刊
代理是辅助法律行为缔结并实现行为效果归属的重要私法制度,然而它却遭到不少学者从伦理角度提出的批评和否定.但是,这依然未能阻碍代理制度博得新近民事立法的青睐,《德国普通商法典》亦以成文法的形式对其予以肯定和确认.代理与为他人提供事实上的服务、使者、居间人、法律行为参与人、利益第三人合同、间接代理以及经由家庭隶属性成员而实现的权利或义务取得等法律制度或现象均不相同,应予区分.代理与委任也并非必然共生同在,有委任而无代理、有代理而无委任、代理和委任并存的状况在实践中都可能发生.《德国普通商法典》在针对代理制度进
多年以前,我读到一篇情感小故事:在一间办公室里,三个女人在一起谈论她们的丈夫,说起丈夫送过自己最宝贵的礼物是什么.第一个女人说:“我丈夫曾在节日时送给我一枚很大的钻戒,极其漂亮,我特别喜欢.”说着脸上泛起了自豪的笑容.第二个女人说:“我丈夫知道我上下班坐公交车太累,就背着我买了一辆跑车送我,说是给我一个惊喜.”说完她的脸上也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满足.第三个女人说:“我丈夫没有给过我像你们的那样贵重的物品,但多年以前我得了尿毒症,我丈夫的肾脏正好和我匹配,他便把一个肾脏移植给了我.”听到这些后,之前的两个女人
期刊
期刊
近年来,“萌经济”一词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人们突然发现大到世界级赛事的吉祥物,小到手机壳、表情包、百货包装,“萌”这个字无处不在.虽然它早已遍布各行各业,但却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才让众人意识到“萌经济”已经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经济业态被摆到台面上来.rn举个例子,2019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推出了一款猫爪杯,风靡一时,成为年轻人疯抢的目标,即便价格不菲,也一杯难求.你可能很难想象,就是一个把有颜色的饮料倒入之后猫爪会变得更清晰的杯子,居然可以引发“争夺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杯中有个萌萌的猫爪.当然,我们不
期刊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突发公共事件表现出更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其造成危害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扩大.由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网络舆情更具复杂性、多元性和变化性.政府愈发重视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管理问题.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期出现的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分析,明晰舆情管理机制及处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问题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在新时代,公共事件的传播速度迅猛,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相应的管理十分重要.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主体包含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方面,其中媒体是提供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公共危机沟通为视角,探讨在新时代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策略,期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近两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少昔日欣欣向荣的教会中基督徒“数量”和“质量”的问题,纷纷凸显出来.rn生活中,物品的保质期有时限,而基督徒的保质期却无终时.欲求终身保质,必须敬虔一生.认定物品的保质期的标准是时间,而检验基督徒的保质期的,不仅仅是绵延的时光,更体现为林林总总的考验.在动荡混乱的年代,是否畏惧流血殉道是鉴定保质与否的试金石;在和平年代,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是判断是否保质的分水岭.春风得意的坦途,实为考验信仰的一道命题;坎坷波折的逆境,则是检验守道的一份考卷.基督徒不因诱惑而“失道”,不因名
期刊
在上一期我曾提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人能不断觉悟到“道不远人”的境界.这与圣经的教导和教会传统的理解有相近之处,尽管二者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关于这种理解上的相近,使徒保罗在雅典亚略巴古的讲道(参徒17:16-31)是很好的例证.保罗深知,基督徒所信的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在创造世界之时就赐给人一颗寻求神的心,让人或者“可以揣摩而得”,这位神“离我们各人不远”.就保罗而言,这里的“我们”既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们,也包括那些“凡事很敬畏鬼神”、敬拜“未识之神”的雅典人.对今日的中国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