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五十多年前,当摄影师带着沉重的木质相机、脆弱的玻璃底片、遮光帐篷、化学制剂和显影器皿等, 并通过繁复的过程拍下一张照片时,其影像蕴含的历史、学术价值自不必说, 仅仅是从「摄影」角度去看,你也会发现这些影像不仅是简单的记录, 同时还充满了艺术化、个人化的表达与探索。
这百余幅老照片,如同一扇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摄影、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的途径。
——编者
葛秀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从事馆刊编辑、理论研究、展览策划和绘画创作。
本次展览(2019年3月31日结束)所有展品来自美国洛文希尔收藏,展出了活跃于19世纪的21个知名摄影机构和摄影师的120张原版照片,弥足珍贵,为我们留下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风貌,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风土人情。
摄影的魅力源于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照片中无所不在的“图像信息”,就是瞬息万变的历史沉积物,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更真实。19世纪晚期的中国,由于其独特的异国风情,吸引了很多来自西方的摄影师,他们来到中国旅行或在北京设立照相馆。他们中有商人、军人、旅行者、学者或外交官,希望能够以便捷的摄影方式记录旧时代的中国,以一种社会学的方式去研究中国。在有关19世纪中国的摄影中,拍摄范围遍及中国各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自边陲到内陆,沿着珠江、闽江、瓯江、长江等河道,或从荒僻偏远的东北、新疆、西藏、广西、云南到中华腹地,摄影师留下的足迹无处不在。 此次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肖像、日常百业、商贸交易、街景、建筑、北京、风景和全景摄影)来展示,每张原版照片都代表着当时摄影技艺的最高水准。
在肖像作品中,拍攝者有一些是受过专业培训的职业摄影师,有些是有画家背景的摄影师,如同兴照相馆、梁时泰、黎芳等。他们常常具有选择性的美学趣味,比如拍上流社会人士的时候,会拍出他们的高雅、精明和矜持的一面,而拍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时则显出他们愚钝的一面。西方摄影师在拍摄中国风景时,还参照了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比如托马斯·查尔德和菲利斯·比托的北京城墙全景照片和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约翰·汤姆逊的《福建金山寺》等。
近年来,海内外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收藏机构和个人藏家值得提及,他们是美国洛文希尔收藏、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收藏、湖南谢子龙艺术馆收藏、北京IDG收藏、中国华辰影像拍卖为主的私募基金收藏。
史蒂文·洛文希尔(Stephan Loewentheil)致力于中国早期摄影艺术收藏三十余年,从藏家、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各种渠道中收集,目前藏品已经超过1.5万张,是国际上收藏最多、纸板照片品相最好的收藏之一。这些照片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850-1930年之间,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可观的收藏规模或其所涵盖的广泛主题,更在于这些创作于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关键时期的珍稀作品所带来的艺术共鸣。本次展览策展人并不是依据“最佳”或“最珍贵”的标准,而是根据作品中所蕴含的表现力和情感渲染力而选择。
2008年,史蒂文·洛文希尔与康乃尔大学代表团来到清华大学,在参观清华图书馆的过程中与专家进行了研讨,认识到早期中国摄影的重要和珍贵。从此之后,加大力度收藏,现在整个西方都认识到这些以19世纪中国为主题的早期摄影大师们超凡卓越的艺术魅力。
结合洛文希尔有关19世纪中国的摄影收藏,不仅使我们了解到观看者的美学观点,也使我们从“被看”中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摄影史,也更好地了解世界摄影史。洛文希尔收藏为我们真实展现了19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图景,留存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历史记忆。
相关链接:
展览期间举办的研讨会上,来自历史、文学、影视、摄影、人类学、艺术学、传播学等领域的12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相与映像、历史与日常、中国与世界等话题。其中洛文希尔收藏创始人史蒂文·洛文希尔(上图)对他的收藏做了介绍,以下摘自他的发言:
我意识到中国早期摄影的珍贵之处,我们希望这些珍贵的照片不至于终生默默无闻。
作为学习和研究未来的学者,我们需要知道过去。中国有很长的摄影历史,我的中国老照片收藏完全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记录19世纪下半叶中国丰富的历史,希望能够以影像的方式,以一种社会学的方式去研究中国。
我开始做收藏的时候,拜访了很多美国和欧洲的藏家,了解中国早期的摄影。实际上,很少有中国早期的摄影师去过西方,或者在西方真正学习过摄影技术。但是,因为很多西方的摄影师来到中国,他们能够和这些西方摄影师学习,从而创立了自己本地的摄影馆,成功地开展了在中国的摄影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