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理论化、生活化,课堂情境教学成为数学课堂的改革先锋。本文着重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常见有效的情境导入方法。
关键词:创设 教学 情境
牛顿在苹果落地的情境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在开水沸腾的情境中,发明了蒸汽机……正因为一个个这样的情境启迪着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现行的教育注重学生能力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常用的措施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发现,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的发现与研究之中,是成功教学的良好开端。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经验,例谈数学情境的创设。
一、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创设数学情境,在和谐、自然中使学生投入学习。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我在某市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摸奖活动中,花了数元钱摸得一本英汉词典,考虑到你们现在正用得着,现想把这本标价10元的词典8折出售给你们,你们得到实惠,教师也有60%的利润,有人愿买吗?一个小“广告”作用非凡,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他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在计算售价,有的学生在琢磨教师摸奖钱数,有的学生在考虑成本价、标价、售价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进入问题的发现与探索之中。
二、利用对知识的质疑创设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例如在进行“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课题学习中,教师在处理完“想一想”之后,单刀直入,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纸按以上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时体积最大,你们信吗?这一质疑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跃跃欲试,试图用自己所想象的长方体加以类比,进入了“做一做”的计算过程中,也有些叛逆者打破“议一议”的格局另辟新路。结果是两条思维浮出水面。
三、利用“悬念”创设情境
利用某些知识的规律性,创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规律的探索,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可设置如下情境:“抓阄是先抓好还是后抓好”“如何赢得法拉利”,然后教师通过概率的计算得出改变选择猜中的概率要大。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设立游戏活动,让同学从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为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可先进行一红一白两球的摸球游戏,在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红、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同。紧接着再进行第二组游戏,摸三红一白四球游戏。这样再让学生体验到在各球出现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因红球多,所以红球出现的可能性大,然后进一步得出概率公式。
五、利用实物制作,创设数学情境
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书中所提供的情境对知识的发现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是一个绝好的范例,但考虑到制作方面的复杂性,可改为如图所示的实物制作,利用缓慢转动支杆来观察图中的变与不变关系,从而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这样由同学先制作,再通过操作发现总结的过程,得出的知识直接、有趣,以致理解透彻,应用自如。
六、利用试误创设数学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知识点的混淆而犯下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针对这一状况,可创设试误型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试误的时间与平台,通过反思错误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常常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为了防微杜渐,课前可创设如下判断题:判断(a+b)2=a2+b2与(a+b)2=a2+b2+2ab的正误,并加以说明。部分同学受到平方差公式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得出(a+b)2=a2+b2,并开始借以具体的数加以验证,在验证中发现困惑,在困惑中得到反思。部分同学扩展了自我批判的空间,提高了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七、利用“温故”创设情境
这是一种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有许多方法,无论如何设计都应本着从数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遵循合理性、启发性、探究性、针对性等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赫.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创设 教学 情境
牛顿在苹果落地的情境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在开水沸腾的情境中,发明了蒸汽机……正因为一个个这样的情境启迪着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现行的教育注重学生能力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常用的措施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发现,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的发现与研究之中,是成功教学的良好开端。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经验,例谈数学情境的创设。
一、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创设数学情境,在和谐、自然中使学生投入学习。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我在某市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摸奖活动中,花了数元钱摸得一本英汉词典,考虑到你们现在正用得着,现想把这本标价10元的词典8折出售给你们,你们得到实惠,教师也有60%的利润,有人愿买吗?一个小“广告”作用非凡,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他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在计算售价,有的学生在琢磨教师摸奖钱数,有的学生在考虑成本价、标价、售价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进入问题的发现与探索之中。
二、利用对知识的质疑创设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例如在进行“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课题学习中,教师在处理完“想一想”之后,单刀直入,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纸按以上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时体积最大,你们信吗?这一质疑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跃跃欲试,试图用自己所想象的长方体加以类比,进入了“做一做”的计算过程中,也有些叛逆者打破“议一议”的格局另辟新路。结果是两条思维浮出水面。
三、利用“悬念”创设情境
利用某些知识的规律性,创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规律的探索,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可设置如下情境:“抓阄是先抓好还是后抓好”“如何赢得法拉利”,然后教师通过概率的计算得出改变选择猜中的概率要大。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设立游戏活动,让同学从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为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可先进行一红一白两球的摸球游戏,在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红、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同。紧接着再进行第二组游戏,摸三红一白四球游戏。这样再让学生体验到在各球出现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因红球多,所以红球出现的可能性大,然后进一步得出概率公式。
五、利用实物制作,创设数学情境
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书中所提供的情境对知识的发现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是一个绝好的范例,但考虑到制作方面的复杂性,可改为如图所示的实物制作,利用缓慢转动支杆来观察图中的变与不变关系,从而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这样由同学先制作,再通过操作发现总结的过程,得出的知识直接、有趣,以致理解透彻,应用自如。
六、利用试误创设数学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知识点的混淆而犯下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针对这一状况,可创设试误型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试误的时间与平台,通过反思错误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常常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为了防微杜渐,课前可创设如下判断题:判断(a+b)2=a2+b2与(a+b)2=a2+b2+2ab的正误,并加以说明。部分同学受到平方差公式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得出(a+b)2=a2+b2,并开始借以具体的数加以验证,在验证中发现困惑,在困惑中得到反思。部分同学扩展了自我批判的空间,提高了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七、利用“温故”创设情境
这是一种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有许多方法,无论如何设计都应本着从数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遵循合理性、启发性、探究性、针对性等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赫.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