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本文以《面积》一课为例,围绕“问题驱动”论述好的问题如何能够奠定教学基调,架构单元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引发课堂学习的真实发生,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兴趣等,使教师教有所指、学生学有所获、学无止境。
  【关键词】问题 奠定基调 驱动学习 激发兴趣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上自古有孔子的“启发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题是引导数学课堂生成的重要载体。本研究结合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对教学中的“问题驱动”作如下理解:
  一、前期的问题奠定教学基调
  无论是单元整体架构还是课时教学设计的备课,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真实问题驱动教师的探索与思考,使教有所指,明确整体方向和课堂教学重点。
  1.问题架构单元内容
  面积单元的内容架构和学习基调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的问题驱动而来。
  学生:上学期学习了周长之后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根据以往学生经验,在这学期学习面积之后,一方面容易把周长和面积混淆,另一方面容易把长度、面积的单位换算混淆。
  教师:对一个物体(如黑板、教室)的面积有多大比较模糊,通常通过估计长、宽得出来。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问题呢?分析原因是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没有充分地操作体验和感受,对面积的大小缺少感知。笔者结合这两点给这一单元定基调:扩大工具度量,促进概念的直观感知,促进面积大小的感知,促进对公式度量的理解,拉长面积概念的建立、度量单位的认识、用单位直接度量的内容,促进用公式间接度量的理解,积累借助工具进行度量建立表象的活动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2.问题找准课堂难点
  “什么是面积”一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面积认识方面也存在两点问题:
  (1)认为面就是面积,还不能从积的角度认识面积是面的大小或面积可以用一个数来刻画。
  (2)认为面积就是周长,用图形一周的长度解释面积含义。并且在比较面积大小时采用比较周长的途径。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看到图形时,边线和面同时看到,不易剥离,并且一般情况都是周长长的面积就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一方面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做度量工具比较面积的大小,从而渗透度量思想,从积的角度认识面积;另一方面是将周长和面积加以区分,创设一个情境,能够暴露出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混淆的问题。
  二、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学习生成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启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获。
  由于面积起源于测量土地的大小,因此本节课围绕校园平面图中各建筑的平面面积展开学习讨论。一方面它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另一方面它能承载后续用不同方法比较土地面积的学习内容,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
  主问题1:哪儿的面积最大?
  学生通过看关注面的大小。
  主问题2:两个地方,哪个的面积大?一眼看不出来了,怎么比较?
  在无法通过看就能得到结果的情况下,由于在比较长度、多少等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方法,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开始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剪拼重叠。
  主问题3:现实生活中,两个地方不可能重叠剪拼,那怎么办?
  现实情境结合进一步的追问,学生开始寻找其他方法,如用身边的工具作为标准去量面积进行比较。于是他们生成了丰富多样的度量面积工具。如下图所示。
  学生在经历寻找标准、用标准去度量,最后通过数标准个数刻画面积的过程,感受到身边有多种工具可以度量面积,而度量面积的本质在于确定度量工具,确定度量工具就是确定单位,而用单位去度量面积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积就是单位的累加,这也是对面积本质的理解。
  在主问题的驱动下,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引发思考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每个问题下,都能生成思考和学习的落脚点。
  关键问题1:在多次重叠剪拼后怎么从无法比较到能够比较的?
  关键问题2:身边有很多像U盘、橡皮等触手可及的物品,也能帮助我们进行比较,你们为什么“不嫌麻烦”地画这么多格子呢?
  关键问题3:在学生出现铺格子、画格子后,问学生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不用其他图形,圆可以吗?
  关键问题4:学生有的用身边的东西,如U盘、橡皮,有的画边长是2cm、1cm的正方形,虽然用的方法不相同,但一样的是什么?
  在问题的不断驱动下,学生通过不断操作探究认识到面积就是用“数”的多少描述“面”的大小。学生在对比使用不同标准时,更好地体会了为什么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感悟选择边长1cm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也为后续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延伸的问题驱动兴趣
  好的结束问题能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学无止境。本节课在最后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要计算一部分的面积,如果用2cm的正方形去量,需要15个;如果用1cm的正方形去量,需要60个,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去量,那将会发生什么事?
  结束的问题是新开始,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对统一面积单位产生需求,从而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是一个具有探究欲望、喜欢挑战的个体,教师如果能够用好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课堂就会生动,学习就会发生。好的问题才能生成好的回答,好的问与答才能生成問题解决的课堂。好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带来真正的学习。
其他文献
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宇宙间的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19世纪以来对于气体放电的研究、20世纪初以来对于高空电离层的研究,推动了等离子体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利用轻核聚变反应解决能源问题,促使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蓬勃发展。至此,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在这个学科发展中,我国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代际传递,如今,
《可爱的苹果》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优秀儿童歌曲,为aba的三段体结构。歌曲借“可爱的”苹果抒情,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歌曲的另一感人之处在于,歌词是1954年由北京女子三中初二(9)班集体创作,再经管桦修改、张文纲谱曲而成的。我觉得歌曲最打动我的就是“情”字,有学生对老师真诚的热爱之情,也有诚恳深切的感激之情,更有学生借苹果之意表达出来的深厚热烈的敬爱之情。因此,
提起实验,大家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而说到数学实验,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究竟什么是数学实验,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实验呢?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们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全省重点课题——数学实验的研究,通过研究,我对如何进行数学实验,如何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传递数学课堂正能量有
【背景分析】  从加法过渡到乘法是思维的跃升,在没学习乘法之前,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它们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具体数量,而乘法必须既注意具体数量,又关注具体数量的个数,思维视角发生变化。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连加,能计算连加算式的和。但是,那时的连加一般只有三个加数,而且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少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
【摘要】从生本课堂的内涵出发,用比较的思想开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易察觉的文本秘密,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作者的表达技巧、文风特点、语言特色等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  【关键词】比较教学内容写作技巧文风特色  多年来,语文课堂气象万千,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成了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扰。虽然教什么
识记,意为认识并记住。在心理学研究中,识记是记忆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是保持与回忆的敲门砖,也是学生理解、记忆与运用知识的垫脚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根,是学生们汲取营养、消化知识、吸收养分的基础,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奠基式作用。正因如此,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识记兴趣与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本文教学探索中,笔者以学生词汇的自主
【摘要】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融通,让学生学有兴趣、学而智慧、学成运用,一直是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实践活动,正贴切地实现了师生的心愿,真正让学生与数学融合,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学生与时空融通,体验“超市”搬进课堂的乐趣;真正让学生与思维融洽,体验数学与思维共舞。  【关键词】数学学习 生活融通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设计模
【摘要】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教学行为常把课本剧表演作为一种终结性的展示形式,本文则尝试着将这种表演形式作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基本策略贯穿全课始终,通过学背台词积累书面语言、创编台词内化书面语言、情境表演实践书面语言等过程的展开,激活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积极性,最终达成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 言语实践  语文言语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
【摘要】教材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圆柱和圆锥”为研究对象,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呈现方式的异同。形式方面分为内容呈现顺序、图片的呈现、言语的呈现;内容方面分为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的呈现。  【关键词】呈现方式 圆柱和圆锥 比较研究  在“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下,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相继出版。其中,教材的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鉴赏是陶冶性情、涤荡心灵、净化灵魂的路径。我们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优化课堂环境,营造宜人的鉴赏氛围;借助媒体造境,激发动人的鉴赏情趣;丰富实践体验,涵养骄人的鉴赏能力;借力他山之石,丰厚喜人的鉴赏经验。  【关键词】音乐鉴赏 环境 造境 体验 经验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人类文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