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20例,采用CT影像学检查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并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经CT检查后发现了病灶的位置,分别位于胃8例,食管5例,肝脏1例,胰腺6例,并且清楚地观察到各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结论:CT在检查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分析出病灶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优化方案。
【关键词】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CT检查;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80-01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简称NE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约为0.4%~1.8%[1],由于该疾病发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没有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大部分NEC患者诊断时已经到了晚期。目前医疗水平发展迅速,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CT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提高了临床诊断率。本研究中的20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对其CT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一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1.3±5.8)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腹部不适、乏力等特征,其中NEC发生在胃部的患者有8例,食管5例,肝脏1例,胰腺6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采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两种方式,CT检查后由专门医生对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等。
1.3 诊断标准与免疫组织化 ○1神经内分泌癌组织学图像比较典型;○2神经内分泌抗原呈阳性或银染阳性,两个诊断标准满足其中之一即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有嗜铬粒蛋白(CgA)、突触蛋白(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细胞角蛋白(CK)。
2 结果
2.1 病理特征 20例患者经检查发现有8例为典型类癌,其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以巢状或菊花团状排列,细胞分化程度好,核分裂相对较少;2例不典型类癌,细胞分化中等,核分裂较多,细胞核大,少数细胞具有异型性;10例小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核分裂多,细胞核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2.2 CT表现
2.2.1 胃部病灶CT表现 CT检查显示8例胃部NEC患者中有5例发生于胃贲门,3例发生于胃窦,此处胃壁都有所增厚,在胃壁浆膜面处有多发结节,黏膜面有较浅的溃疡,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2.2.2 食管病灶CT表现 5例食管NEC患者在其食管中段和下段可见病灶,管壁有一定增厚,管腔比较窄,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2.2.3 肝脏病灶CT表现 1例肝脏NEC患者,其病灶体积巨大,无规则形态,与肝脏毗邻的血管发生了移位,无明显的边界,CT扫描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2.2.4 胰腺病灶CT表现 6例胰腺NEC患者有4例位于胰尾部,2例位于胰体部,肿瘤形状不规则,最大体积约为1143cm3,几乎占据了肝脏的左右叶,邻近血管被包埋,分界明显,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中间出现低密度坏死区。
2.3 免疫组化染色 20例患者经免疫组化染色后13例Syn呈现阳性,胃部5例,食管2例,胰腺4例,肝脏1例;6例CgA呈现阳性,胃部2例,胰腺1例,肝脏1例;4例NSE为阳性,均在胃部出现。
3 讨论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源自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在人体中大量存在,如胃肠道、肝脏、腹膜后、肺部等均有存在,它结合了传统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功能[2],由于此类细胞能够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形成恶性肿瘤的机会就增加了。目前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主要依照病理组织学,由于比较罕见,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在诊断时有一定的困难,通常取患者病理组织进行活检,大大提高了诊断率。
按照分化程度的不同,神经内分泌癌有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三种,前者肿瘤的恶性程度最低,病灶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很理想,因此诊断较为容易[3];后者肿瘤恶性程度最高,肿瘤体积大,发生脏器或淋巴转移的几率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对于不典型类癌来说,肿瘤恶性程度居中,与低分化腺癌非常相似,极易造成误诊,但是其免疫组织学检查不一样,类癌的嗜铬粒蛋白、突触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查呈现阳性,而低分化腺癌的为阴性,在诊断鉴别上可利用此方法进行[4]。本研究中的20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通过CT影像学检查获得了其病理特征和CT表现,研究发现胃肠道NEC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化,CT扫描病变处可见一定的密度影。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利用CT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该方法除了能够分析出肿瘤的病理特征外,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优化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岳松伟,周 悦,郭 华,高剑波.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 CT 表现及病理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3):416-418.
[2] 朱正,赵新明,周纯武.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4):721-723.
[3] 申凤俊,史媛媛,黄会芳.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四例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77-1078.
[4] 陈创奇,陈泓磊,蔡世荣,等. 38 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分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8):587-589.
作者简介:
焦丽 (1976.10),女 汉族 学历大专,吉林省扶余市人民医院 磁共振科,主治医師。
【关键词】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CT检查;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80-01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简称NE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约为0.4%~1.8%[1],由于该疾病发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没有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大部分NEC患者诊断时已经到了晚期。目前医疗水平发展迅速,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CT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提高了临床诊断率。本研究中的20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对其CT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一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1.3±5.8)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腹部不适、乏力等特征,其中NEC发生在胃部的患者有8例,食管5例,肝脏1例,胰腺6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采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两种方式,CT检查后由专门医生对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等。
1.3 诊断标准与免疫组织化 ○1神经内分泌癌组织学图像比较典型;○2神经内分泌抗原呈阳性或银染阳性,两个诊断标准满足其中之一即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有嗜铬粒蛋白(CgA)、突触蛋白(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细胞角蛋白(CK)。
2 结果
2.1 病理特征 20例患者经检查发现有8例为典型类癌,其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以巢状或菊花团状排列,细胞分化程度好,核分裂相对较少;2例不典型类癌,细胞分化中等,核分裂较多,细胞核大,少数细胞具有异型性;10例小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核分裂多,细胞核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2.2 CT表现
2.2.1 胃部病灶CT表现 CT检查显示8例胃部NEC患者中有5例发生于胃贲门,3例发生于胃窦,此处胃壁都有所增厚,在胃壁浆膜面处有多发结节,黏膜面有较浅的溃疡,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2.2.2 食管病灶CT表现 5例食管NEC患者在其食管中段和下段可见病灶,管壁有一定增厚,管腔比较窄,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2.2.3 肝脏病灶CT表现 1例肝脏NEC患者,其病灶体积巨大,无规则形态,与肝脏毗邻的血管发生了移位,无明显的边界,CT扫描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2.2.4 胰腺病灶CT表现 6例胰腺NEC患者有4例位于胰尾部,2例位于胰体部,肿瘤形状不规则,最大体积约为1143cm3,几乎占据了肝脏的左右叶,邻近血管被包埋,分界明显,CT扫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中间出现低密度坏死区。
2.3 免疫组化染色 20例患者经免疫组化染色后13例Syn呈现阳性,胃部5例,食管2例,胰腺4例,肝脏1例;6例CgA呈现阳性,胃部2例,胰腺1例,肝脏1例;4例NSE为阳性,均在胃部出现。
3 讨论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源自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在人体中大量存在,如胃肠道、肝脏、腹膜后、肺部等均有存在,它结合了传统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功能[2],由于此类细胞能够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形成恶性肿瘤的机会就增加了。目前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主要依照病理组织学,由于比较罕见,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在诊断时有一定的困难,通常取患者病理组织进行活检,大大提高了诊断率。
按照分化程度的不同,神经内分泌癌有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三种,前者肿瘤的恶性程度最低,病灶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很理想,因此诊断较为容易[3];后者肿瘤恶性程度最高,肿瘤体积大,发生脏器或淋巴转移的几率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对于不典型类癌来说,肿瘤恶性程度居中,与低分化腺癌非常相似,极易造成误诊,但是其免疫组织学检查不一样,类癌的嗜铬粒蛋白、突触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查呈现阳性,而低分化腺癌的为阴性,在诊断鉴别上可利用此方法进行[4]。本研究中的20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通过CT影像学检查获得了其病理特征和CT表现,研究发现胃肠道NEC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化,CT扫描病变处可见一定的密度影。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利用CT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该方法除了能够分析出肿瘤的病理特征外,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优化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岳松伟,周 悦,郭 华,高剑波.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 CT 表现及病理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3):416-418.
[2] 朱正,赵新明,周纯武.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4):721-723.
[3] 申凤俊,史媛媛,黄会芳.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四例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77-1078.
[4] 陈创奇,陈泓磊,蔡世荣,等. 38 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分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8):587-589.
作者简介:
焦丽 (1976.10),女 汉族 学历大专,吉林省扶余市人民医院 磁共振科,主治医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