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来源 :景德镇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85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传统紫砂壶来反映现代题材,这既是一项高度,也是一项难度。前者体现了紫砂壶功能的再升华;后者突出的是紫砂技艺的再创新。两者和谐统一,则为成功之作,不然则似有牵强附会之感。
  近日,由紫砂艺人王小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制作的“足球”壶,是近期这一题材可以称道回味的上乘作品。
  该壶以传统的紫砂制作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物寓意的表现手法,诠释了一个崭新的内容。壶身为一个球形,壶面由两种色调的泥料分别配以二十块六边形和十二块五边形拼接构成,增添了球形的动感和立体感,俨然——个真实的足球跃然于人的眼帘。壶身由三个中国传统的如意为足托起,既突出了球的整体视觉效果,又烘托出一种祥和吉庆的氛围,更寓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磐石般的国人基础是其支撑。以形似的大拇指为嘴,艺术字的“足”为把,分别代表手、足,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北京奥运会由衷而来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寄托着一个普通艺人的强烈愿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上,情同手足,亲密一家,共同谱写一曲欢快的乐章。壶滴为一对舒展翅膀的和平鸽,寄语着展翅的和平鸽,带着我们全人类远离硝烟,在共同的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起放歌。更为乐道的是壶盖的设计,为不使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处有人为分离的痕迹而破坏壶面的整体效果,作者巧妙地利用其规则的多边形图形的线条作为口、盖分离的自然过渡,把截盖的功能加以扩展变化,将壶口的里沿和外沿错落成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壶盖,充分体现了紫砂壶功能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充溢着和平、友好、祥和、奋进的气氛。
  该壶构思新颖,设计独特,主题鲜明,制作严谨、工整、细腻,嘴、把、滴、盖、身,搭配匀称、和谐,口、盖间紧密相街,不留丝毫缝隙。它兼容了机械制品的规矩却又不显得呆板,手工制品的自然但又不露做作的优点。一切恰到好处,犹若天然浑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把精品紫砂壶的问世,于局外人看来也许是在朝夕之间唾手可得,其实非也。它见证了一个紫砂艺人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辛勤劳作的艰难历程,也是对劳作者付出的最大回报。
  王小龙出生于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当代紫砂名入之一。兄王石耕、王三大在业内也具相当的名望。他14岁即随父学艺,且深得其父真传。1954年进入宜兴紫砂厂,其父为使他全面发展,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拜工“花货”的大师朱可心为师。满师后,主要从事教授青年徒工和设计创新工作。通过几年亦师亦徒,亦授亦学的教习生涯,年青的王小龙以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对紫砂的极高悟性,不仅对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有了全面的掌握,而且对紫砂泥的选料、烧成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他日后紫砂壶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结累了宝贵财富。
  做壶犹如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浮躁,有先哲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浅尝辄止,永远是艺术的门外汉,感受不到成功后的喜悦,任何投机功利的捷径,最终都将是半途而废。十年磨一剑,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获取不小的收获。如此的信念,激励他一生都在努力。
  他为了制作“龙头一捆竹”壶,再现先辈的艺术魂宝,多次上南京博物院观摩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壶,反复的揣摩,多次的感受,他感悟到借鉴先辈的作品,不是靠单纯的复制,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把握,要把自己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生命。“龙头一捆竹”壶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同行的广泛称道,商家、收藏家竞相收购,有艺术家评论道:“该壶以龙、竹为基础,前后龙头相对称,阴阳八卦相呼应,以七星、太极为点缀,把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溶成了一体,使人有一种回归人类初始状态的感受,有一种从人生格调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朴素和洒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如果说“龙头一捆竹”壶是王小龙汲取前辈艺术精髓的再创造,“树桩蜂窝”壶的问世,则是他紫砂艺术创作的大释放,也真实写照了他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苍劲有力的树根,记录了曾经的岁月;硕大的蜂巢,见证了采蜜者的勤劳。作者以其独到的艺术观察力,将自然界两个极为平淡的形态,缀合一起,勾画出一幅凝重、古朴、苍劲而又超然脱俗的自然景象。此种对人生感悟的意境,不凡的艺术感染力,正是作者几十年人艺阅历的厚积薄发。第一代“树桩蜂窝”壶一经面世,即为紫砂界认可。面对成功,他并未陶醉,而是以此作为一种压力,时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省,他深感到第一代作品的不足,作品过多的注重了形态美,而削弱了它的实用功能。尔后他又设计制作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树桩蜂窝”壶,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前一代作品的“扬弃”,日臻完美。正因为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才会有今天“足球”壶的诞生。
  从“龙头一捆竹”壶,“树桩蜂窝”壶,到“足球”壶是王小龙从艺生涯的三个亮点,也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所致。
  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艺术的生命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赋予传统技艺制作的紫砂壶新的内涵来反映时代特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操,融汇在作品中,这是现代紫砂人在吸收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一次新的突破。宜兴紫砂所以有今天之辉煌,达到一个空前之繁荣,正因为有诸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职责的现代紫砂人怀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不辞艰辛,努力探寻、不懈追求的结果。
其他文献
史评  一杆慈善大旗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2008年“512”大地震中的陈光标还只是单兵作战的话,那么2009年的陈光标已经成为一个慈善品牌,已经在着力培育一种慈善作风和文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0年1月24日,“中国首善”陈光标站在一面用百元大钞构建的“墙”后喜笑颜开。正是这这一面极具视觉冲击的“钱墙”,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聚焦。虽然有首善作秀的质疑之音,但陈光标的高调、阳
期刊
史评  一个人生标杆     他是家喻户晓的体操王子,他用运动生涯中一人荣获106块金牌、后人难以企及的佳绩,书写了中国体育、甚至是世界体育的历史。作为一位传奇式的运动员,他以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感染了一个时代。  他是商界的骄子,1989年退役后,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19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期刊
史评  一位光明使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如同为余彭年的一生量身打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著名的情诗,也格外契合余彭年的慈善情怀。  余彭年在中国慈善业的出众不在于其财富之路的异常艰苦,抑或捐赠的异常慷慨,而是异常的坚持和异常的专业。  余彭年在慈善事业上最可贵的是坚持,不仅从50岁坚持到80岁,而且坚持到下一代。从1981年捐出第一笔款项,余彭年就为自
期刊
史评  一份特殊责任    “给我一年时间,一定还世界一个崭新的宏达!”刘沧龙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源于这句特殊的承诺,以及为实现这一承诺而进行的特殊努力。  这个承诺的特殊在于特殊的时间和起点: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刘沧龙的宏达集团本身也遭受重创,遇难112人,受伤375人,无家可归1800余人,建筑垮塌近80万平方米,设备损毁近860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7.6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
期刊
5月31日上午10时30分,“7080陶艺家协会”挂牌仪式在中国陶艺中心举行。    协会成员多为研究生  7080陶艺家理事长徐青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教育中心专业教师、北京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2006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聚在一起,商量组建一个由热爱陶瓷艺术的年轻人构成的团体,以利技艺的切磋、思想的交流。  给团体取个什么名字好呢?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同
期刊
PE管理团队很少有大规模行动,即使大项目也就需要三五个人。虽然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惊天动地的市场营销,但实质上更加惊心动魄。    从事PE的投资管理团队与直接提供产品或服务企业的管理团队在运作模式、文化上截然不同。柳传志先生是将国外PE的管理机制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中国式PE的开山鼻祖,他曾形象地将PE管理团队称为“大侠”,把从事IT产品销售与服务的联想团队称为斯巴达克方阵。  这两种对不同业务
期刊
史评  一条慈善纽带    在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群体中,马化腾是一位年轻的后来者,但在慈善事业上,他出发得并不晚,堪称一位年轻的先知先觉者。  也许因为自身年轻的关系,也许因为QQ就是年轻人的平台,马化腾的慈善从一开始就有一条明确的线路图:从小做起,从心做起。  2006年,腾讯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这是马化腾的第一个大手笔,其目标就是改善更多青少年的生活条件。之后,
期刊
史评   一份向善之心    陈发树近几年如蛟龙出海,聘请天价经理人唐骏,让他从一位隐形的亿万富翁摇身一变,成为富翁中的明星。之后,他又试图超越矿山大佬的资源企业家形象,通过参与青岛啤酒与云南白药等传统行业,向投资大师的位置靠近。一度有媒体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巴菲特。  不过公众最认可和最期待的不是这位福建首富向股神的转变,而是他的另一个豪举:捐款83亿,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他于2009年10月2
期刊
创新与生产力增长相伴而来,且互为因果。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必须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阶段。中国曾向西方关闭大门数十年,这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现在中国迎来了赶超西方的机会,但这需要中国不断地做出创新。  技术的引进不能害怕付出代价,引进和消化外国的技术都需要时间,中国需要通过大量的海外访问来完成这些技术引进。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缺乏创新将影响到未来发展的步伐。因此,引进西方尚
期刊
1990年代,我们经历了IT泡沫破灭,转眼间又迎来房产泡沫破灭。人们常听到一种说法:人的一生只会经历一次泡沫。因此,很多人对这次金融危机错愕不已,实际上,两次泡沫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完全可以将之看作一个泡沫。  两个泡沫间的唯一区别就是杠杆,因为人们大多用自己的钱买股票,却用借来的钱买房子。  1990年代,美联储推行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股票市场的过度投资,泡沫破裂后,不良投资暴露,美国本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