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对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应用在治疗子宫肌瘤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中随机选出7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在开始阶段,分别给予两个小组剂量为30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然后将药量进行不同的递减。将其中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20,作为对比组;将另外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10,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子宫的变化情况,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根据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子宫体积和子宫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同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虽然观察组治疗效果略差于对比组,当两组数据之间没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运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起到较为稳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小剂量 ;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的肿瘤类疾病,其会直接导致患者在生理期内出现严重疼痛症状,并且对患者的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病情严重时则会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一般情况下,利用手术的方法能够较快地对病情进行根治,但术后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并且创伤较大。因此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应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以米非司酮应用比较广泛[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选出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患者的年龄从30岁至5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27±12.41)岁,患者的怀孕次数从2次至4次不等,平均怀孕次数为(2.71±0.61)次,患者的分娩次数从1次至2次不等,平均分娩次数为(1.52±0.33)次;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从31岁至4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26±12.53)岁,患者的怀孕次数从2次至3次不等,平均怀孕次数为(2.53±0.51)次,患者的分娩次数从1次至2次不等,平均分娩次数为(1.49±0.31)次。经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后发现,72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肌瘤,但患者的子宫没有明显的盆腔粘连情况,也未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症状,同时对米非司酮没有过敏或不适应的情况。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36例患者。在开始阶段,分别给予两个小组剂量为30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然后将药量进行不同的递减。将其中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20,作为对比组;将另外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10,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在其月经期开始的第一天进行治疗,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子宫的变化情况,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2]。
1.3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对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数据的分析,选择以检验以(x±s)形式表示的计量资料,选择以检验以n(%)表示的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存在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汇总整理制成以下表格:
3、讨论
目前医学界对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但雌性激素对于肌瘤的影响较大,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酮类药物,其可以抑制孕激素的作用,从而减小肌瘤细胞的增生情况。从本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3]。
参考文献
[1]古再丽努尔,塔伊尔.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10(10):202-203.
[2]李向阳,刘红梅,梅颖,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05(02):25-26.
[3]江娜,朱雪琼,陈文兵.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5128-5130.
【摘要】目的:对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应用在治疗子宫肌瘤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中随机选出7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在开始阶段,分别给予两个小组剂量为30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然后将药量进行不同的递减。将其中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20,作为对比组;将另外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10,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子宫的变化情况,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根据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子宫体积和子宫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同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虽然观察组治疗效果略差于对比组,当两组数据之间没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运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起到较为稳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小剂量 ;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的肿瘤类疾病,其会直接导致患者在生理期内出现严重疼痛症状,并且对患者的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病情严重时则会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一般情况下,利用手术的方法能够较快地对病情进行根治,但术后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并且创伤较大。因此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应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以米非司酮应用比较广泛[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选出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患者的年龄从30岁至5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27±12.41)岁,患者的怀孕次数从2次至4次不等,平均怀孕次数为(2.71±0.61)次,患者的分娩次数从1次至2次不等,平均分娩次数为(1.52±0.33)次;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从31岁至4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26±12.53)岁,患者的怀孕次数从2次至3次不等,平均怀孕次数为(2.53±0.51)次,患者的分娩次数从1次至2次不等,平均分娩次数为(1.49±0.31)次。经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后发现,72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肌瘤,但患者的子宫没有明显的盆腔粘连情况,也未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症状,同时对米非司酮没有过敏或不适应的情况。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36例患者。在开始阶段,分别给予两个小组剂量为30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然后将药量进行不同的递减。将其中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20,作为对比组;将另外一组患者的用药剂量维持在10,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在其月经期开始的第一天进行治疗,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子宫的变化情况,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2]。
1.3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对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数据的分析,选择以检验以(x±s)形式表示的计量资料,选择以检验以n(%)表示的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存在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汇总整理制成以下表格:
3、讨论
目前医学界对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但雌性激素对于肌瘤的影响较大,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酮类药物,其可以抑制孕激素的作用,从而减小肌瘤细胞的增生情况。从本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3]。
参考文献
[1]古再丽努尔,塔伊尔.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10(10):202-203.
[2]李向阳,刘红梅,梅颖,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05(02):25-26.
[3]江娜,朱雪琼,陈文兵.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5128-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