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赛事在我国举办,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志愿服务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志愿者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问题及对策
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然而,在热情逐日高涨的志愿服务背后,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流失率"也在逐步上升,"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志愿者组织中,这就对大学生志愿的组织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一、志愿者和志愿者管理的定义
志愿者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学者对志愿者的研究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理查德o庞德形认为志愿者是指不受法律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强制,自愿提供服务的人。《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尽管志愿者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不外乎以下内容:志愿者的行动是个人行为,其行为是完全自愿的其活动;具有社会价值;其活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组织的;其活动动机是利他的和无私的。
志愿者管理是为提高志愿活动效果、达到志愿服务活动目的而对志愿者进行的管理。大学生志愿者多以固定的学生组织、社团存在,或依附于社会非政府组织。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必须以最好的方式来管理,因为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作为非政府组织组成部分的志愿者,同样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从志愿者本身来说,在管理严格的志愿者组织里,自身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一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认识不深,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在很多管理者看来这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没有必要进行管理,对大学生志愿者置之不管。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没有给予大学生志愿者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志愿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活力,在很多情况下沦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者。
2、志愿者活动制度不健全
一是选拔制度不健全。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选拔志愿者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导致在选拔的过程中主观的因素占主导,更有甚者为了保证组织的规模对报名的志愿者照单全收,没有考虑来应征的大学生到底能不能胜任志愿者工作。二是培训的缺失。志愿者加入志愿者组织后,没有机会也没有途径接受全面和系统的培训,从而使得部分志愿者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参加活动。同时,针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组织也没有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激励体系单一。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目前志愿者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志愿工作时踌躇满志,热情澎湃,但随着时间推移,能坚持下来的却是少数。
3、保障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志愿者组织其经费多为共青团工作经费或通过团组织向上级争取得来的,很少能够通过社会募集获得活动的经费,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物质依托欠缺。第二, 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从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顶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保障,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事故,法律也难以提供有效保护,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
三、改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的对策
1、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志愿服务工作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完全自愿参加的,所以管理模式的构建不能完全凌驾于大学生志愿者之上,抹杀志愿者的主体意志,要多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不断用志愿者的标准约束和衡量自己的行为。但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由于自身相对肤浅的社会阅历和青年阶段易兴奋、好冲动的性格特征,完全依靠志愿者自律是难以构建起相对独立、富有实效的自律管理模式。所以,就需要建构取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的统一,寻找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间的和谐和平衡。
2、实现志愿服务活动责任和激励的统一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能把志愿服务活动单纯的看成自己开阔眼界、增加社会实践经历的机会,而是要强化責任意思,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志愿者管理要以完备的激励制度为支撑,构建起以政府规范、社会支持、高校引导、志愿者组织顺畅管理的激励机制网络关系,将激励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过程,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积极促进志愿者的个人发展,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利。
3、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甄选和培训的统一
招募和甄选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招募和选拔工作将决定着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组织需要何种类型、何种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其次还应加强对志愿者的胜任力研究,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最后要优化招募和甄选流程,保证选拔过程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避免因志愿者负责人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左右选拔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从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两个方面着手。作为一名志愿者要时刻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和光荣是统一的,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面对具体的情景和特定的群体该如何对待,这对就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专业领域的志愿者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是技术、知识或技能方面,这与基础性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志愿工作将很大程度地失去可行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 Pound.Volunteers and Olympic Movement,Past,Present and Fu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Volunteers,Global Society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Conference,Lausanne,1999,November:24-26.
[2]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Z].2006-11-7.
[3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1).
[4赵雪.大学生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5]王琦琦.大学生志愿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6]朱璐.浅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问题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简介:吕鹏飞(1989.1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章洁(1989.12-),女,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问题及对策
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然而,在热情逐日高涨的志愿服务背后,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流失率"也在逐步上升,"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志愿者组织中,这就对大学生志愿的组织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一、志愿者和志愿者管理的定义
志愿者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学者对志愿者的研究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理查德o庞德形认为志愿者是指不受法律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强制,自愿提供服务的人。《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尽管志愿者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不外乎以下内容:志愿者的行动是个人行为,其行为是完全自愿的其活动;具有社会价值;其活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组织的;其活动动机是利他的和无私的。
志愿者管理是为提高志愿活动效果、达到志愿服务活动目的而对志愿者进行的管理。大学生志愿者多以固定的学生组织、社团存在,或依附于社会非政府组织。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必须以最好的方式来管理,因为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作为非政府组织组成部分的志愿者,同样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从志愿者本身来说,在管理严格的志愿者组织里,自身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一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认识不深,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在很多管理者看来这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没有必要进行管理,对大学生志愿者置之不管。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没有给予大学生志愿者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志愿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活力,在很多情况下沦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者。
2、志愿者活动制度不健全
一是选拔制度不健全。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选拔志愿者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导致在选拔的过程中主观的因素占主导,更有甚者为了保证组织的规模对报名的志愿者照单全收,没有考虑来应征的大学生到底能不能胜任志愿者工作。二是培训的缺失。志愿者加入志愿者组织后,没有机会也没有途径接受全面和系统的培训,从而使得部分志愿者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参加活动。同时,针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组织也没有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激励体系单一。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目前志愿者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志愿工作时踌躇满志,热情澎湃,但随着时间推移,能坚持下来的却是少数。
3、保障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志愿者组织其经费多为共青团工作经费或通过团组织向上级争取得来的,很少能够通过社会募集获得活动的经费,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物质依托欠缺。第二, 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从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顶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保障,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事故,法律也难以提供有效保护,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
三、改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的对策
1、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志愿服务工作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完全自愿参加的,所以管理模式的构建不能完全凌驾于大学生志愿者之上,抹杀志愿者的主体意志,要多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不断用志愿者的标准约束和衡量自己的行为。但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由于自身相对肤浅的社会阅历和青年阶段易兴奋、好冲动的性格特征,完全依靠志愿者自律是难以构建起相对独立、富有实效的自律管理模式。所以,就需要建构取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的统一,寻找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间的和谐和平衡。
2、实现志愿服务活动责任和激励的统一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能把志愿服务活动单纯的看成自己开阔眼界、增加社会实践经历的机会,而是要强化責任意思,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志愿者管理要以完备的激励制度为支撑,构建起以政府规范、社会支持、高校引导、志愿者组织顺畅管理的激励机制网络关系,将激励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过程,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积极促进志愿者的个人发展,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利。
3、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甄选和培训的统一
招募和甄选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招募和选拔工作将决定着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组织需要何种类型、何种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其次还应加强对志愿者的胜任力研究,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最后要优化招募和甄选流程,保证选拔过程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避免因志愿者负责人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左右选拔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从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两个方面着手。作为一名志愿者要时刻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和光荣是统一的,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面对具体的情景和特定的群体该如何对待,这对就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专业领域的志愿者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是技术、知识或技能方面,这与基础性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志愿工作将很大程度地失去可行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 Pound.Volunteers and Olympic Movement,Past,Present and Fu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Volunteers,Global Society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Conference,Lausanne,1999,November:24-26.
[2]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Z].2006-11-7.
[3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1).
[4赵雪.大学生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5]王琦琦.大学生志愿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6]朱璐.浅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问题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简介:吕鹏飞(1989.1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章洁(1989.12-),女,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