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活社会学》读书报告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书以《学校生活社会学》为本,阐述有关学校生活的种种现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与众不同。作者从叙事的角度阐释了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这种视角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而且使得以往我们所接触到的枯燥的教育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教育学的研究需要新的方法,也非常需要新的气息,这本书值得一读,正在于此。
  关键词:学校生活;社会学;非学校化社会;学校化社会
  《学校生活社会学》是刘云杉教授所写,她是现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重点研究高等教育社会学和微观教育社会学(教师与学生发展、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与学校改革)。出版专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和《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演变》。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也正是自己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又回到了读中学的时候,让我能够深深体会这本书的内容,并感受时代的变化。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学校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方面做了研究,探讨了个人在其中的体验和意义,并对其制度化学校中的非教育精神做了大量的批判,有的批判也不失犀利深刻。其中流露着对人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本书共十二章,所写内容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从民间知识的日常生活到学校中的日常生活,学校中又从课堂教学到课下活动,再到宿舍生活,最后针对到个人。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在这个制度化的社会中,制度化的社会打造出了制度化的学校,制度化的学校有造就了学校化的社会甚至文凭社会,对学生进行着制度化的规训。在现在的社会,文凭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晋升,学习也不是一种内发的自觉行为。学习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学习,学习是为了获得文凭,为制度化的生活做准备。
  读这本书的时候,相信里面很多的场景大家都深有体会、似曾相识。刘云杉教授所选择的这所模范中学,是当地最好的高中,这里的学生都是佼佼者,为了达到学校的规训条件,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勤奋,经过多年学校学习的洗礼,都变成了规规矩矩的“好孩子”。学生在学校就要穿校服,不穿校服就是“每个学生样”;考试稍微落后就成了“偏差学生”;就连教室里的座位选择都有制约。对于座位的选择,学者Waller 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学生对作为的选择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即对教师较强的学生和学习积极的学生会选择前排的座位,喜欢捣乱的学生往往选择坐在后排,希望引起老师注意的学生会坐在中间,比较胆怯的学生会贴墙而坐。教材也在无时不刻的体现着制度化的规训。例如叙述者身份的变化:由“我们”变成“我”,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红小兵”、“工农兵”、“同学们”、“孩子们”。
  二、写作特点
  《学校生活社会学》的写作是让生活说、让理论说、让自己说,而不是像通常的论文一样,“甲说、乙说、丙说”,在这些都陈述完之后,再概而言之,写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别人的说法之中。刘云杉教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既有实证研究,又有理论体系的支撑。文中常有的事实呈现方式有:讲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客观叙述故事,现场观察片段,访谈纪要,讨论纪要,学生作品分析。关于文章叙述的语言,与通常的论文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这本是的写作方式更像是散文,通过质朴的、清晰的语言形式清楚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在叙述中,更是坚持学术的严谨性,、思想的严肃性、推理的严密性。像著名學者费孝通的语言,通过他的文章、语言,我们就能看到他的思想,也能看到他的生活,还有他的情感和心灵;我们不仅看到了学术思维,也能看到民间社会中的规矩和智慧;技能看到生活的激情也能看到理论的张力,也看到了一个研究者在研究写作过程中的精神世界。而这正是现在的学者们应该学习的。像《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样,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根本不费力。这本书里也大量的运用了访谈和观察,通过日常和校长的交流、观察,抓住细节,将所谈所看所思所想都写了下来。
  对于这本书的研究策略,它不同于大多数的研究,它们在做研究时都有事先有一个研究设计,研究都是按照这个研究设计进行的。而刘云杉在做这些研究时并没有研究设计,而是一系列的问题,即在制度化的学校中,教育是在保护人的意义感还是剥夺人的意义感?人在制度化的学校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生存境遇?心理境遇?这些问题和信念引导着她,也就成为了她的研究策略。
  三、对这本书的两点思考
  (一)学校化社会和非学校化社会
  在这本书中,刘云杉认为,制度化社会打造了制度化学校,而制度化学校筑就学校化社会。学校化社会是一种文凭社会,学历决定了个人的就业等,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行为,是一种制度化的学习,学习是为了制度化的生活做准备。学校会向学生灌输:到学校认真学习才能达到你想要的那种生活。学生进而会依赖学校教学,受教育者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俘虏,进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俘虏。在这样的社会中,受教育者逐渐的被规训,受教育者就会不断的熟悉内化这样的语言风格、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游戏规则,这样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化的社会,进而通过固定的途径步步向前。
  非学校化社会是伊凡·伊里奇提出的。他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制的一个环节,人们对于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加以批判。伊里奇说,“试想一下这样一种学校,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任何人都可以在公告牌上发布通知,说明他想讲授的课程。授课的人也可以听取其他门的课程。”这样的设想在模范中学是万万行不通的。人们将学校和教育混同,也就否定了其他的教育途径、方式、资源的价值和地位。学校依仗自己的价值迅速提升自己的地位。人们认为,但凡是教育上的问题,只要想学校增加投资,都能得到解决,社会对学校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割断了学校以外的所有的教育资源。但是,事实上,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并不只是在学校内。非学校化社会完全不同于学校化社会,学生学习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知识,充实自己而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这个被规定好了的制度化的社会。   (二)学生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刘云杉教授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匿名化的个人”、“我叫木木”、“迷宫中的人”、“我是一个受教育者”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全方位的对各类学生的学校生活、情感生活精细剖析、展示。对于个人来说,孩子从家庭走入学校,也就是进入了一个有规则、并由人专门实施的场所,即被家庭送进了全然不同的机构来接受管理。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也就成为了“受教育者”,而不是“学习者”。刘云杉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是套装式的教学,且这样的套装式教学是与文凭绑在一起的。制度化学校中的“受教育者”取代了“学习者”。“受教育者”中的“受”为“接受”的意识,这突出强调的是单向的、被动的承受之意。而“学习者”应该是主动自发的学习。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即“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学校如同一个不可思议的子宫,‘一到放学时间与学年结束之时,便将学生排泄而出,直到最终将他们逐出社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单纯的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而在制度化的学校和学习中,学生个人的知识被压制,被认为是不充分的、不精确的知识,学生逐渐的被剥夺了自主学习、理解的权利,即便他们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对于教师,他们在这样的制度化的学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刘云杉教授分析了教师的角色和身份,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媒介,学校教育的许多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这本书中,刘云杉教授认为,教师具有制度外的权利资本、高的文化资本和人际资本。教师在学生面前在学生背后的家长及其社会关系面前是制度化学校的代理人,也即是作者认为的“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影响力不再一个科长、局长之下”。文中也有提出,教师职业与家长有天然的连带,但是不管家长对教师如何的“贿赂”,教师仍然希望能够做到有教无类,在与人的交往中恪守平等交往、不卑不亢,以其专业水平及人格修养赢得社会广泛、长久的尊敬。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很多需要的人才。但是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的之间是脱节的。通过学校教育而走进社会的人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制度化的学校由制度化的社会所造就,而制度化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却不能适应制度化的社会的需要,这也就说明制度化的学校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学校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在制度化学校中,学生只是一味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他们学到的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用;而教师只是一味的教书,至于使自己所教的知识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并没有很大的作用,更有可能起反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这个考试也成为了舒服学生的工具。通读本书,我们会发现,作者对教育又很多的批判之处,也有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期望。
  四、学校生活中的规则暗示
  学校生活中存在着与日常生活相异的规则暗示,学校生活的情境明示或暗含着各种规则,身处学校情境的学生被要求内化这些与日常生活规则相异的学校规则。
  首先,学校组织化结构及专业化权威呈现出一种明确的控制取向,而控制的需要则要求学生学会服从。在几乎所有的学校中,对于好学生的判定都是基于服从这一重要原则的。余秀兰的研究可为之佐证,她发现城乡中小学生所列举的被老师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品质大都与服从有关。
  其次,学校规模和教育条件有限之间的矛盾时刻存在,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耐心、克制与放弃,这些品质隐含着学生是“被动”者。在学校中,处处可以看到等候着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不得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只能等待教师点名,而且必须学会忍受常常什么也等不到的结果。同时,他们还必须保持这种优良品质,在每一次需要表现的时候,做好等待被选中的准备。一旦有人破坏这种秩序,则不仅会受到强有力的规章的制裁,而且會被强大的集体感所谴责,被其同辈群体所抛弃。耐心之所以与被动相关正在于此。耐心这一品质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学生必须学会克制。
  第三,学校营造的竞争性氛围制约了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从而限制了学生取得外界帮助的可能性。第一条规则是学生必须“自立和独立”而“寻求帮助”应被限制。这一规则有其相应的条件支持:学校在物理空间上隔绝了家庭帮助的可能性;而教师要求家长不能过多提供帮助,则是心理空间上的隔离;同时课堂规模也足以限制学生向教师寻求更多的帮助;尤其是考试或考查时,如果学生企图寻求帮助,这种行为将被定义为作弊。然而,寻求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显然是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行为。第二条规则是竞争是最重要的而合作则不重要,这里又内含了“自己是最重要的而他人并不重要”的意义。
  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情境,不同情境中蕴含着不同的规则。学校通过各种正式的仪式进行精英挑选,并赋予他们各种特权。当精英身份一经标定,教师会通过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暗示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公正原则是学校规则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
  总结
  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到教师、家长的引导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任婷婷这成人的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和理解学生的学校生活,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引导和发扬其积极的内容,帮助他们调整和改变较为消极的内容,使学生的学校生活能够成为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生活轨道前进。
  学校规则与日常规则的差异客观存在,为了避免适应困难或减少人际冲突,学生应当伴随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遵循相应的规则。学校教育有理由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认知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异同,在宏观的社会化大背景中让学生理解、认同和接纳微观层面社会化的异同。这是学校社会化功能得以具体化和产生实效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敏,杨全印.论学校教育的归宿即学生发展——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1(01):102-107.
  [3]唐小俊.空间社会学:透视学校“生活德育”的新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35-38.
  [4]王鉴.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及其发展共势[J].中国教育科学,2013(04):117.
  作者简介
  王从从(1992.01--),女,河北邯郸人,中央民族大学课程与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在深度贫困地区,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促进贫困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也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自我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业产业扶贫一直是我县脱贫的重要抓手,是我县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前段时间,我们在县内多个乡镇进行农业产业扶贫方面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发展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精准度低。产业扶贫与其他扶贫的区别
期刊
摘 要:文体是作家生命的象征,也是作家个性的外化。鲁迅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写和说成为了他人生的基本方式。“文体”也就是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方面,尤其又因为鲁迅是一位极有文体创新意识的作家,他所接触到的古今中外的文章,在感性和理性上面都给他以切实的教育使他认识到文体的差异性。特别是所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更使他认识到文学文体创新对于作家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也自觉地向自
期刊
摘 要:由此可见,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自己愿望的踏脚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坏境和别人身上。《罗生门》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出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因此,如果被利己主义侵蚀,那么当然会认为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利己者物质与精神的踏脚石。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
期刊
摘 要:《海燕》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紧张的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蕴蓄着激越的情绪和讽刺的笔调,这些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整体上营造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成功塑造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
期刊
摘 要: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习时难免会感到枯糙乏味,困难很大。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学效应,融入到原本枯燥、抽象的拼音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以快乐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动静结合,松紧有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让儿童在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拼音教学;趣味;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英语是除了汉语以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语言,在很多国际交流平台上,英语交流是最为普遍的。所以在中职的学习任务中,如何学好英语并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行为,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都充斥着改革创新。现如今科学技术在迅速地前进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充满文艺气息的氛围的生活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如此,英语成为人们的必修课。如何学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重要的购物方式。当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成为了我们的购物日常去处,因网购引起的纠纷案件也层出不穷。网络纠纷诉讼和传统的合同诉讼相比具有当事人不确定化、合同条款格式化等特点,这使得我国原告就被告、合同履行地、协议管辖等诉讼管辖规则受到了挑战。在网络销售已经发展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背景下,与此紧密相关的网购纠纷的管辖标准也应当适应新型商业模式的新
期刊
摘 要: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探讨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
期刊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影响着幼儿的语言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阻碍了语言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何提高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增强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成为幼儿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策略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语言习
期刊
英语学习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从输入听、读到输出说、写。大部分同学对写作最为恐惧,遇到作文就想退缩,以至于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最多。有时白卷现象比比皆是,在我校初中15分到20分的书面表达中,8分到10分以下的同学有时可以达到60%。书面表达在语言的输出功能中毋庸置疑,在英语考试中的地位更是不可轻视。那么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书面表达如何提高,学生应当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不断练习,写出较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