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转化思想巧解一道课本习题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一只蚂蚁在如图1所示的树枝上寻找食物,假定蚂蚁在每个岔路口都会随机地选择一条路径,它获得食物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55页第4题.
  错解 用树形图,如图2所示,解答:蚂蚁共有7种不同的走法,其中两种走法获得食物,概率为27.
  剖析 树形图法是用来求古典概型概率的一种方法,古典概型试验具有两个共同特点:
  1. 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有限多个;
  2. 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胡老师在文[1]中指出,此题是一道初中阶段不易解决的概率题,教材安排这道习题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借助转化思想这道题完全可以用初中阶段 的知识解决,下面给出两种正确的解法:
  解法1 由于蚂蚁爬向b1、b2、b3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而与b1相连的数叉上没有食物,因此与b1相连的小树叉的数量不影响蚂蚁爬到b2或b3后再获得食物的概率,因此,可以去掉与b1相连的一个数叉,不影响问题的最后结果,这样就满足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了.
  列出如图3所示树形图:
  于是,蚂蚁共有6种不同的走法,其中两种走法获得食物,概率为13.
  解法2 将与b1、b2、b3相连的小树叉的个数都改为6,相应的与b2、b3的有食物的小树叉的个数都改为3,于是问题等价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易求蚂蚁获得食物的概率是13.
  不难看出解法2更具一般性,同样的思路可以解答下面的变式问题:
  变式题1 把原题中与b3相连的树叉上的食物移到与b1相连的树叉上,其它条件不变,求蚂蚁获得食物的概率?
  分析 把与b1、b2、b3相连的树叉的个数变为6,相应的与b1相连的有食物的树叉的个数变为2,与b2相连的有食物的树叉的个数变为3,问题等价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了.列数形图(图略)可得,蚂蚁共有18种不同的走法,其中5种走法获得食物,获得食物的概率为518.
  由此不难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思路: 先找出第二层树叉上有食物的第一层树叉,将第二层树叉的个数都变为与这些数叉相连的小树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食物的树叉同时做相应变化;对于第二层树叉上没有食物的第一层树叉,与其相连的小树叉的个数与最后结果无关,也变为前面小树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把问题变为古典概型问题求解.
  利用这个规律可以简洁地解答稍复杂的下面的问题:
  变式题2 在原题背景下,把与b1相连的树叉个数改为4个,其中2个树叉上有食物;与b2相连的树叉的个数改为6个,其中4个树叉上有食物;与b3相连的树叉共有7个,没有树叉上有食物,求蚂蚁获得食物的概率.
  分析 第二层树叉上有食物的第一层树叉是b1、b2,与它们相连的小树叉的个数分别是4和6,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将第二层树叉的个数变为12,同时与b1相连的有食物树叉个数变为6,与b2相连的有食物树叉个数变为8;与b3相连的小树叉上没有食物,与之相连的树叉的个数直接变为12.问题变为古典概型问题,列数形图容易求出蚂蚁获得食物的概率为718.
  由此看来,这是一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一道好题.胡老师文中作出的这是“一道初中阶段不易解决的概率题,教材安排这道习题是不恰当的”的论断显然有考虑不全面之嫌.
  
  参考文献
  [1] 胡其忠.一道初中阶段不易解决的概率题 [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7,(6).
  
  作者简介:盖仕广,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解题及解题教学研究,曾在贵刊及其它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这里的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是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 只有把抽象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即火热的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才会变成陶冶人的炉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
期刊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8年第6期p.56登载的“对一道IMO试题的探究”一文(下称文[1]),“经笔者深入探究”(文[1]),将第48届IMO的第四题(由捷克提供)作了有趣的引申,得到了一个新颖、颇有思考性的平面几何命题,但其证明较为冗繁,不够简练,给初中生的阅读带来不便.受其启发,笔者经继续探究,得到异于文[1]的几种较为浅显、简明,易为初中生理解、接受的纯几何别证,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
期刊
由完全平方公式(a-b)2≥0知a2+b2≥2ab从而有(a+b)2≥4ab,其中等号当且仅当a=b,利用(a+b)2≥4ab可以解决一些初中竞赛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1 阴影面积与函数图像    1.(山东)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P的面积是()  A.10B.16C.18D.2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示我们:在解题过程中,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如图1,  2008年山东省中考刚刚结束,下面是数学卷第20题:(本题满分10分)  在梯形ABCD中,AB∥CD,∠A=90°, AB=2,BC=3,CD=1,E是AD中点.   求证:CE⊥BE.  图1图2   下面是参考答案:  证明如图2过点C作CF⊥AB,垂足为F.   因为在梯形A
期刊
由于a+b+c=0(a,b,c为实数),可得到许多简捷的结论. 在解题中若能灵活运用这些结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给出三个等式结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于先金,男,1962年11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数学特级教师.在《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研究》、《数学教学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等十多种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本文中所涉及
期刊
为方便阐述,现将《中学数学杂志》2006年第5期“此处花开香满堂”简称文[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简称文[2],《中学数学杂志》2007年第6期“‘花开满堂’并未‘圆’”简称文[3],原题:如图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C的边长分别为a、b,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DBF的面积.    1 原文概述  文[1]表述了6个学生的不同解法,抓住正方形的本
期刊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是解数学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中考的必考知识点,它是等式与不等式相联系的重要桥梁,若能在解题过程中正确巧妙的运用,就能给人一种简单明快、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就来谈谈判别式b2-4ac≥0在一元二次方程外的应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想法 ①奇偶分析法解法和标准参考答案比较要自然、简捷一些,“节省了解题力量,开发了解题智慧”;②由上解法不难发现条件“a为质数”可以减弱为“a为正整数”,因为不影响问题的求解.    作者简介:陈金红,男,1968年10生.中学数学高级职称,湖南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在《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研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国家、省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湖南省教育学会课题NH4—2
期刊
命题1 在△ABC中,∠BCA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点R,与BC的垂直平分线交点P,与AC的垂直平分线交点Q.设K、L分别是BC、AC的中点,证明:△RPK和△RQL的面积相等.(图1)  这是2007年7月第4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第4题[1],经笔者深入探究,发现当直线CR是∠BCA的外角平分线时,仍有此结论.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命题2 在△ABC中,∠BCA的外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A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