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子
源自于岷山主峰雪宝顶的涪江水,从西北向东南,一路跌跌撞撞,咆哮奔腾,来到江面渐宽、水流趋缓的涪江中游,这里便是遂宁。千百年来,涪江水润泽着遂宁的万亩田畴,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遂宁人祖祖辈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劳作。得天独厚的平原台地经涪江水的浸润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勤劳智慧的遂宁人民毫不愧对大自然给予这块风水宝地的馈赠。他们不仅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还种植白芷、麦冬、半夏、香附子等中药材。在历代种药人的精心培植和悉心呵护下,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遂宁白芷——川白芷,已成为拥有全国现存三大白芷产区中唯一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注册证的中药材,并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识。
走进川白芷基地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带着遂宁农商银行对重点农业产业扶持的一份沉甸甸责任,我们踏访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清晨,太陽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穿过薄薄的云雾,照在人身上暖阳阳的。我们从遂宁市区出发,沿涪江而上,源头的雪峰仿佛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枯竭的江水低吟浅唱,一路欢歌奔向远方,大片大片裸露的河床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白光,十分刺眼。岸边的水草和水麻柳郁郁葱葱,透出一股“春风吹又生”的气息,金黄色的油菜花已经收敛起张张笑脸,弯腰低下了高昂的头……驱车20公里,我们便来到船山区唐家乡,成片的田垄间,被地膜覆盖的白芷苗已经破土而出,着急地向上伸展,继续前行两公里,这里就是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它被大片大片的白芷基地温柔地怀抱着。在该公司前面的基地上,一块“川白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标牌十分醒目,绿油油的白芷地间,一群人正在锄草施肥。
走进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一股浓浓的白芷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握着总经理郑全林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而有力的手,便知道他是一个亲力亲为、吃苦耐劳的人。该公司是一座锄头形的建筑,如同一把锄头平放在一片偌大的川白芷基地中间,等待人们去挖掘。“锄头”一边是一排办公用房,“锄把”一边是川白芷库房和初加工车间,外墙壁上是公司简介、企业文化和“互联网+道地中药材+基地农户”新模式示意图,以及中药材天地网全媒体溯源系统介绍。库房内整袋整袋的白芷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白芷加工成切片。
参观完库房和初加工车间,郑全林带我们来到他的会客室。会客室不大但很紧凑,橱柜内各式各样的白芷标本琳琅满目,墙上悬挂着“校企合作”“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字招牌,以及该公司获得的各种荣誉。待我们坐定后,郑全林开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他与川白芷的情缘。
川白芷情缘
白芷,在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白茝”,它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并将其列为内科、妇科、外科之要药。它能发表、散寒,善治风寒侵犯阳阴引起的头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主要有祛风解毒、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散结、润肤止痒之功效。
近年来研究又发现,白芷在降压、解痉抗癌、治疗白癜风和银屑病等方面卓有功效。在《中国药典》所记载的458个成方制剂中,含白芷的有43个之多,占近十分之一。现已进入市场的中成药中,380多个含有白芷成分。除药用外,白芷还广泛用于化工、食品、保健用品等领域。
正因为白芷有如此奇特的功效,所以才备受众人的追捧和青睐。郑全林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一家三代人,浓浓白芷情。
郑全林的祖父郑忠华,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名老中医,擅长接骨连皮。接骨连皮需要中药材做敷料,在舒筋活络方剂中,白芷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为方便就地取材,他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大量的中药材,其中不乏白芷。就是这样一位民间神医,在20世纪50年代却被戴上了“帽子”,在被摧残下不幸郁郁而终,含恨离开了人世。
其父郑孝光,从小耳濡目染,深受郑全林祖父的影响,对中药材情有独钟,但他不是学中医的,于是另辟蹊径,做起了中药材生意。他一边将收来的白芷运往成都青龙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前身),摆摊销售;一边又用卖白芷的钱从成都运回自行车来,转手买卖。精明能干的他把白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从白芷市场上挖得了“第一桶金”。20世纪90年代,他家的资产已超过百万元。在当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影响下,先富起来的他,决定带领亲戚朋友一起干,他要拉着大家从贫穷的泥潭中走出来!于是他带着老家20多户亲戚来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做起了白芷生意,随后,大家都从白芷生意中分得了一杯羹。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白芷市价大幅下跌,他除了投资70万元在成都市郊自建房屋外,库存的白芷已所剩无几。加之,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按照本地的风俗,“树大要分丫,儿大要分家”,他决定将家产一分为三,每份分得的白芷按当时的市价仅值4万元。面对如此突然的打击,郑孝光悄然隐退。
2000年,郑全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出于对中药材事业的热爱,毅然子承父业。他怀揣着分得的4万元家产,又向信用社申请了一笔4万元贷款,步入了白芷经营之道。一开始,对于他这样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书生,别人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一个文弱书生怎么能把白芷生意经营好呢?
商场如战场。同行不断排挤他,就连以前随父亲经营白芷生意的亲戚,也在背后抢夺他的生意。那个时候,他苦闷到了极点,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能不能找到对象……正当他准备放弃白芷生意时,高中时的一位漂亮女同学王艳走进了他的视野。
王艳面容姣好,一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大大的酒窝,当时班上追求她的男生不计其数,可她丝毫没有心动,而是一门心思地学习,后来考上了一家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工作。
其实,她心中早已有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全林。此时的鸿雁传书,给了郑全林极大的惊喜和精神鼓励,使他从颓废中振作了起来。两颗炽热的心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一年过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王艳也忍痛割爱辞掉了医院工作,专心协助丈夫经营白芷生意。恰好那时郑全林又从《中医药信息研究》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介绍白芷的文章,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重新点燃了他迷茫的希望。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时,碰巧“王守义十三香”需要100吨白芷,郑全林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凑足了100吨货源,仅凭这一单生意,他就赚了1万多元。接着他又陆续接手了第二单、第三单生意。他秉承诚信义利的经商之道,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逐步建立了大批相对稳定的客源,并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也更加坚定了他经营白芷的信心,为他后来发展白芷事业奠定了基础。 川白芷困局
20世纪90年代,人们种植白芷的热情空前高涨,遂宁白芷的种植达到了高峰期,遍布涪江南北二坝和江中各岛,面积达2万亩,产量高达8000吨。尤其以当时的南强、龙坪一带为盛,那里商贾云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白芷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遂宁也成为了全国白芷主产区之一。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川白芷产业发展同样也是一波三折。
首先,传统白芷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的涪江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临近城区的耕地被征用,大面积的河滩地变为蔬菜地,白芷产区面积萎缩到了原来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生产成本较高,当地农户大多弃种川白芷,转而发展果蔬等其他农副产品,也有农户靠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只有部分留守的中老年人在家零星种植川白芷。再则,川白芷品牌逐渐弱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程度不高,缺乏驰名的加工企业,加工深度不够,加之生产源头混乱,流通市场无序竞争,以次充好,严重损伤了川白芷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回忆往事,备感心酸,终生难忘。当年郑全林请人收购白芷,商贩却从中做手脚,质量把控不严,将未晾曬干的白芷掺杂其中,导致大量白芷霉烂,损失高达30多万元,王艳急火攻心,一气之下,脸上竟长出了雀斑。谈及此事,王艳至今仍心有余悸,但内心又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虽然经历过时间的洗礼,王艳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容颜,但郑全林还是感到深深地愧疚。
“决不能坐以待毙,让川白芷事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郑全林暗下决心。
“要使川白芷产业起死回生,只有靠政策,靠科技,靠自身努力。”他冥思苦想,逐渐从零乱的思路中理出头绪。
随后,一方面他四处奔波,向各级党政领导汇报,极力争取将川白芷产业纳入本地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力求赢得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提高农户种植白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依托遂宁天地网龙头企业,让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大、四川省中医科学院药植所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川白芷相关系列技术产品研究,提升川白芷品牌。再则,研究发展川白芷产业的新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以“互联网+道地中药材+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随后又向遂宁农商银行申请贷款,寻求信贷支持。
思路一变天地宽。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郑全林重振川白芷产业,开始破题。
重振川白芷产业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好中药。”是郑全林一直追求的目标。
2016年11月,经过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他毅然与成都天地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信息平台,一起成立了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公司秉承团结、敬业、奉献的理念,坚持责任、诚实、专注的企业精神,致力行业精英、100%客户满意度的企业愿景,力求把公司建设成全国著名的现代农业企业。
郑全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配合完善产地初加工、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辅以科技和金融配套,对白芷产业进行全面的提档升级,从流转土地种植到建立初加工销售再到全产业链融合的模式,既能保证川白芷的品质,又能保障川白芷的货源供给,还可以发展家乡产业,为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
该公司成立后,郑全林把首个种植基地选在蓬溪县群利镇洪龙村。那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离蓬溪县70多公里,与重庆潼南接壤,是遂宁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该村农户213户人口614人,耕地面积456.8亩,属三大片区之一的旱片死角,系省定贫困村。
过去的洪龙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靠双腿,做活靠人耙”,基础设施差、土地小块化、水土流失严重,面临土难平、水难存、人难留的局面,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为了发展白芷产业,郑全林带着技术人员,经常往返于遂宁与洪龙村之间,深入田间地头做示范,指导农户白芷种植。由于道路崎岖,路面坑洼不平,在风里、在雨里、在雾里,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最严重的一次是他摔倒后,腿被摩托车的排气筒烫伤,无法下地行走。王艳心疼到了极点,她始终陪伴左右,细心抚慰,他的烫伤终于好了起来。
苦心人,天不负。2017年,洪龙村试种的3亩多白芷喜获丰收,平均每亩收入高达6000元,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的收益,农民看到了希望,种植白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他采取提供种源和技术,并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的方式,扩大农户种植白芷的面积。村民蒲远明是该村的特困户,2019年在郑全林的动员帮扶下,种植白芷1.9亩,收入达9600元,一举摆脱了贫困。蒲远明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郑老总才是我们致富的带头人,今年杀年猪你一定要到我家来吃刨汤。”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农户对郑全林带农致富的认可。从农户对发展川白芷的质疑,到认可,再到全体村民都种植,直至取得成效,其中的辛酸只有郑全林自己知道……说到这里,郑全林已经泣不成声了。短短的几年内,该村返乡种植白芷的农民工多达65人,白芷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达3000元。2020年,该村全面实现了脱贫摘帽。
时光流逝,万事俱备。2019年11月,郑全林又通过多方考察论证,与股东一起投入1200万元资金,在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余建村建立了川白芷烘干加工中心,购买了最先进的烘干和冷藏设备,力争把遂宁市乃至全川的鲜白芷都集中到这里烘干仓储。到目前,他已发展川白芷规范化种植溯源基地5000多亩,流转土地种植白芷500亩;建成厂区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仓储区3000平方米、加工区30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加工体系。
川白芷发展后盾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将中医药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四川省确立了“兴医兴药并举,事业、产业、文化联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将中药材产业列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7个优先发展千亿级产业之一,中医药发展正加速迈入新的发展时期。遂宁市先后制定“遂宁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遂宁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将川白芷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船山区唐家乡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方案”中,对发展川白芷作出了“两平台、三基地、四中心”的产业布局,创新形成了“公司+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充分挖掘川白芷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重视为川白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局逐一破解。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长期坚守服务“三农”市场定位,致力于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主力军银行”的遂宁农商银行,把爱播撒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在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上下足了绣花功夫。他们主动介入,精准对接,深度融入,用心用情用力为川白芷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在遂宁天地网川白芷有限公司收购资金紧缺时,他们及时帮助协调农业担保公司担保,为其发放农保贷200万元,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在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扩建生产车间和添置仓储设施时,他们又主动上门服务,为其量身定做贷款产品,发放小企业信用贷款200万元,并实行优惠利率,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郑全林逢人便讲:“我能有今天的成功,应该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和农商银行就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坚强后盾!”
尾 声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再次来到遂宁川白芷产业基地,翠绿的川白芷已经封行,郑全林夫妇正在基地中忙碌,他指着穿在脚上的保健鞋,骄傲地对我说:“这是驰誉科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芷药磁鞋,是他们最近开发的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具有除臭、降血压等功效。前不久,该公司董事长乌力吉亲自前来我公司考察,并与我们签下了1000吨的白芷订单。”想不到白芷还能排上这种用场,我为此而感到惊讶!
山还是那座山,地已不是那块地。人勤地不懒,遍地白芷香。眼下长势茂盛的川白芷,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简介:
周依春,四川巴中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农商银行。
责任编辑/孙明星
源自于岷山主峰雪宝顶的涪江水,从西北向东南,一路跌跌撞撞,咆哮奔腾,来到江面渐宽、水流趋缓的涪江中游,这里便是遂宁。千百年来,涪江水润泽着遂宁的万亩田畴,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遂宁人祖祖辈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劳作。得天独厚的平原台地经涪江水的浸润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勤劳智慧的遂宁人民毫不愧对大自然给予这块风水宝地的馈赠。他们不仅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还种植白芷、麦冬、半夏、香附子等中药材。在历代种药人的精心培植和悉心呵护下,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遂宁白芷——川白芷,已成为拥有全国现存三大白芷产区中唯一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注册证的中药材,并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识。
走进川白芷基地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带着遂宁农商银行对重点农业产业扶持的一份沉甸甸责任,我们踏访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清晨,太陽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穿过薄薄的云雾,照在人身上暖阳阳的。我们从遂宁市区出发,沿涪江而上,源头的雪峰仿佛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枯竭的江水低吟浅唱,一路欢歌奔向远方,大片大片裸露的河床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白光,十分刺眼。岸边的水草和水麻柳郁郁葱葱,透出一股“春风吹又生”的气息,金黄色的油菜花已经收敛起张张笑脸,弯腰低下了高昂的头……驱车20公里,我们便来到船山区唐家乡,成片的田垄间,被地膜覆盖的白芷苗已经破土而出,着急地向上伸展,继续前行两公里,这里就是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它被大片大片的白芷基地温柔地怀抱着。在该公司前面的基地上,一块“川白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标牌十分醒目,绿油油的白芷地间,一群人正在锄草施肥。
走进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一股浓浓的白芷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握着总经理郑全林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而有力的手,便知道他是一个亲力亲为、吃苦耐劳的人。该公司是一座锄头形的建筑,如同一把锄头平放在一片偌大的川白芷基地中间,等待人们去挖掘。“锄头”一边是一排办公用房,“锄把”一边是川白芷库房和初加工车间,外墙壁上是公司简介、企业文化和“互联网+道地中药材+基地农户”新模式示意图,以及中药材天地网全媒体溯源系统介绍。库房内整袋整袋的白芷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白芷加工成切片。
参观完库房和初加工车间,郑全林带我们来到他的会客室。会客室不大但很紧凑,橱柜内各式各样的白芷标本琳琅满目,墙上悬挂着“校企合作”“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字招牌,以及该公司获得的各种荣誉。待我们坐定后,郑全林开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他与川白芷的情缘。
川白芷情缘
白芷,在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白茝”,它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并将其列为内科、妇科、外科之要药。它能发表、散寒,善治风寒侵犯阳阴引起的头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主要有祛风解毒、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散结、润肤止痒之功效。
近年来研究又发现,白芷在降压、解痉抗癌、治疗白癜风和银屑病等方面卓有功效。在《中国药典》所记载的458个成方制剂中,含白芷的有43个之多,占近十分之一。现已进入市场的中成药中,380多个含有白芷成分。除药用外,白芷还广泛用于化工、食品、保健用品等领域。
正因为白芷有如此奇特的功效,所以才备受众人的追捧和青睐。郑全林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一家三代人,浓浓白芷情。
郑全林的祖父郑忠华,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名老中医,擅长接骨连皮。接骨连皮需要中药材做敷料,在舒筋活络方剂中,白芷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为方便就地取材,他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大量的中药材,其中不乏白芷。就是这样一位民间神医,在20世纪50年代却被戴上了“帽子”,在被摧残下不幸郁郁而终,含恨离开了人世。
其父郑孝光,从小耳濡目染,深受郑全林祖父的影响,对中药材情有独钟,但他不是学中医的,于是另辟蹊径,做起了中药材生意。他一边将收来的白芷运往成都青龙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前身),摆摊销售;一边又用卖白芷的钱从成都运回自行车来,转手买卖。精明能干的他把白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从白芷市场上挖得了“第一桶金”。20世纪90年代,他家的资产已超过百万元。在当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影响下,先富起来的他,决定带领亲戚朋友一起干,他要拉着大家从贫穷的泥潭中走出来!于是他带着老家20多户亲戚来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做起了白芷生意,随后,大家都从白芷生意中分得了一杯羹。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白芷市价大幅下跌,他除了投资70万元在成都市郊自建房屋外,库存的白芷已所剩无几。加之,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按照本地的风俗,“树大要分丫,儿大要分家”,他决定将家产一分为三,每份分得的白芷按当时的市价仅值4万元。面对如此突然的打击,郑孝光悄然隐退。
2000年,郑全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出于对中药材事业的热爱,毅然子承父业。他怀揣着分得的4万元家产,又向信用社申请了一笔4万元贷款,步入了白芷经营之道。一开始,对于他这样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书生,别人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一个文弱书生怎么能把白芷生意经营好呢?
商场如战场。同行不断排挤他,就连以前随父亲经营白芷生意的亲戚,也在背后抢夺他的生意。那个时候,他苦闷到了极点,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能不能找到对象……正当他准备放弃白芷生意时,高中时的一位漂亮女同学王艳走进了他的视野。
王艳面容姣好,一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大大的酒窝,当时班上追求她的男生不计其数,可她丝毫没有心动,而是一门心思地学习,后来考上了一家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工作。
其实,她心中早已有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全林。此时的鸿雁传书,给了郑全林极大的惊喜和精神鼓励,使他从颓废中振作了起来。两颗炽热的心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一年过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王艳也忍痛割爱辞掉了医院工作,专心协助丈夫经营白芷生意。恰好那时郑全林又从《中医药信息研究》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介绍白芷的文章,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重新点燃了他迷茫的希望。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时,碰巧“王守义十三香”需要100吨白芷,郑全林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凑足了100吨货源,仅凭这一单生意,他就赚了1万多元。接着他又陆续接手了第二单、第三单生意。他秉承诚信义利的经商之道,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逐步建立了大批相对稳定的客源,并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也更加坚定了他经营白芷的信心,为他后来发展白芷事业奠定了基础。 川白芷困局
20世纪90年代,人们种植白芷的热情空前高涨,遂宁白芷的种植达到了高峰期,遍布涪江南北二坝和江中各岛,面积达2万亩,产量高达8000吨。尤其以当时的南强、龙坪一带为盛,那里商贾云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白芷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遂宁也成为了全国白芷主产区之一。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川白芷产业发展同样也是一波三折。
首先,传统白芷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的涪江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临近城区的耕地被征用,大面积的河滩地变为蔬菜地,白芷产区面积萎缩到了原来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生产成本较高,当地农户大多弃种川白芷,转而发展果蔬等其他农副产品,也有农户靠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只有部分留守的中老年人在家零星种植川白芷。再则,川白芷品牌逐渐弱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程度不高,缺乏驰名的加工企业,加工深度不够,加之生产源头混乱,流通市场无序竞争,以次充好,严重损伤了川白芷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回忆往事,备感心酸,终生难忘。当年郑全林请人收购白芷,商贩却从中做手脚,质量把控不严,将未晾曬干的白芷掺杂其中,导致大量白芷霉烂,损失高达30多万元,王艳急火攻心,一气之下,脸上竟长出了雀斑。谈及此事,王艳至今仍心有余悸,但内心又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虽然经历过时间的洗礼,王艳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容颜,但郑全林还是感到深深地愧疚。
“决不能坐以待毙,让川白芷事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郑全林暗下决心。
“要使川白芷产业起死回生,只有靠政策,靠科技,靠自身努力。”他冥思苦想,逐渐从零乱的思路中理出头绪。
随后,一方面他四处奔波,向各级党政领导汇报,极力争取将川白芷产业纳入本地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力求赢得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提高农户种植白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依托遂宁天地网龙头企业,让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大、四川省中医科学院药植所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川白芷相关系列技术产品研究,提升川白芷品牌。再则,研究发展川白芷产业的新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以“互联网+道地中药材+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随后又向遂宁农商银行申请贷款,寻求信贷支持。
思路一变天地宽。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郑全林重振川白芷产业,开始破题。
重振川白芷产业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好中药。”是郑全林一直追求的目标。
2016年11月,经过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他毅然与成都天地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信息平台,一起成立了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公司秉承团结、敬业、奉献的理念,坚持责任、诚实、专注的企业精神,致力行业精英、100%客户满意度的企业愿景,力求把公司建设成全国著名的现代农业企业。
郑全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配合完善产地初加工、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辅以科技和金融配套,对白芷产业进行全面的提档升级,从流转土地种植到建立初加工销售再到全产业链融合的模式,既能保证川白芷的品质,又能保障川白芷的货源供给,还可以发展家乡产业,为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
该公司成立后,郑全林把首个种植基地选在蓬溪县群利镇洪龙村。那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离蓬溪县70多公里,与重庆潼南接壤,是遂宁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该村农户213户人口614人,耕地面积456.8亩,属三大片区之一的旱片死角,系省定贫困村。
过去的洪龙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靠双腿,做活靠人耙”,基础设施差、土地小块化、水土流失严重,面临土难平、水难存、人难留的局面,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为了发展白芷产业,郑全林带着技术人员,经常往返于遂宁与洪龙村之间,深入田间地头做示范,指导农户白芷种植。由于道路崎岖,路面坑洼不平,在风里、在雨里、在雾里,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最严重的一次是他摔倒后,腿被摩托车的排气筒烫伤,无法下地行走。王艳心疼到了极点,她始终陪伴左右,细心抚慰,他的烫伤终于好了起来。
苦心人,天不负。2017年,洪龙村试种的3亩多白芷喜获丰收,平均每亩收入高达6000元,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的收益,农民看到了希望,种植白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他采取提供种源和技术,并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的方式,扩大农户种植白芷的面积。村民蒲远明是该村的特困户,2019年在郑全林的动员帮扶下,种植白芷1.9亩,收入达9600元,一举摆脱了贫困。蒲远明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郑老总才是我们致富的带头人,今年杀年猪你一定要到我家来吃刨汤。”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农户对郑全林带农致富的认可。从农户对发展川白芷的质疑,到认可,再到全体村民都种植,直至取得成效,其中的辛酸只有郑全林自己知道……说到这里,郑全林已经泣不成声了。短短的几年内,该村返乡种植白芷的农民工多达65人,白芷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达3000元。2020年,该村全面实现了脱贫摘帽。
时光流逝,万事俱备。2019年11月,郑全林又通过多方考察论证,与股东一起投入1200万元资金,在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余建村建立了川白芷烘干加工中心,购买了最先进的烘干和冷藏设备,力争把遂宁市乃至全川的鲜白芷都集中到这里烘干仓储。到目前,他已发展川白芷规范化种植溯源基地5000多亩,流转土地种植白芷500亩;建成厂区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仓储区3000平方米、加工区30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加工体系。
川白芷发展后盾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将中医药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四川省确立了“兴医兴药并举,事业、产业、文化联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将中药材产业列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7个优先发展千亿级产业之一,中医药发展正加速迈入新的发展时期。遂宁市先后制定“遂宁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遂宁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将川白芷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船山区唐家乡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方案”中,对发展川白芷作出了“两平台、三基地、四中心”的产业布局,创新形成了“公司+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充分挖掘川白芷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重视为川白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局逐一破解。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长期坚守服务“三农”市场定位,致力于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主力军银行”的遂宁农商银行,把爱播撒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在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上下足了绣花功夫。他们主动介入,精准对接,深度融入,用心用情用力为川白芷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在遂宁天地网川白芷有限公司收购资金紧缺时,他们及时帮助协调农业担保公司担保,为其发放农保贷200万元,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在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扩建生产车间和添置仓储设施时,他们又主动上门服务,为其量身定做贷款产品,发放小企业信用贷款200万元,并实行优惠利率,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郑全林逢人便讲:“我能有今天的成功,应该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和农商银行就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坚强后盾!”
尾 声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再次来到遂宁川白芷产业基地,翠绿的川白芷已经封行,郑全林夫妇正在基地中忙碌,他指着穿在脚上的保健鞋,骄傲地对我说:“这是驰誉科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芷药磁鞋,是他们最近开发的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具有除臭、降血压等功效。前不久,该公司董事长乌力吉亲自前来我公司考察,并与我们签下了1000吨的白芷订单。”想不到白芷还能排上这种用场,我为此而感到惊讶!
山还是那座山,地已不是那块地。人勤地不懒,遍地白芷香。眼下长势茂盛的川白芷,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简介:
周依春,四川巴中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农商银行。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