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时字的“漏洞”及“补丁”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x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难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几十年来,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催生了几十种识字教学方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自成体系。其中随文识字被广泛运用,已经成为识字教学的主流。随文识字,也叫“随文分散识字”,最早由斯霞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利用人的记忆规律,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情境中理解、表达和运用,将识字任务自始至终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
  一、随文识字的优点
  随文识字是把生字放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掌握,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学生动脑、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全方位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相对于孤立识字,其明显的优点是:生字新词的出现和理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借助语境来记忆;将识字与读文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汉字识别自动化,大大缩短了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尽早阅读,借助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总之,运用随文识字方法,能够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能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随文识字的“漏洞”
  施茂枝先生说:“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体系必须遵循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 并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2]从这个层面看,随文识字在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1.生字编排违背规律性
  随文识字以课文为载体编排生字。从现行教材来看,生字的编排基本上是“打乱仗”,没有(或者说较少)考虑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如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简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课的课文是《画》,要求认识的生字有“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会写的是“人、火、文、六”,其中“火、文、六”是在拼音教学、集中识字等内容中学过的,前面认,后面写,这个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本课的生字中,除了“远、近、还”有共同的意符“辶”,“远”、“近”意思相反(反义词)外,其他的几个生字之间并无任何联系,无论字音、字形、字义都各自独立,不成系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样,学生就得逐个学习、逐个记忆。这无形增加了学习负担,影响了识字效率。
  还有,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很多都不符合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而是先“难”后“易”的。比如教材还没安排学生学习“元、斤(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里学习‘元’,二年级上册识字5里学习‘斤’)”,就先学“远、近”了;一年级下册第20课里有生字“慌”,到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里才安排生字“荒”。这既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增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影响了识字效率。
  2.教学方法忽视规律性
  随文识字主要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字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字义。可是绝大多数汉字不止一个义项,而且小学课文中的字义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这自然影响到了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再加上很多教师不能根据字理将字音、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教学,更增加了识字的难度。比如“初”是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本义是制衣之始,引申泛指一般的起始、开端,如“起初”“初学”,又引申出第一个、第一次、原来的等义。很多教师不懂“初”的形义关系,只好反复给学生强调该字是“衤”旁,不要少写了一点成了“礻”旁。苦口婆心,费力费时,结果却是很多学生照旧写错这个字。
  听课时,常常见到类似的记忆字形的方法:“十颗豆子落口里(喜)”“每天都要戴草帽(莓)”“土里不长东西(坏)”“火山爆发,大火把山烧倒了(灵)”……这种“一字一故事,一字一说法”的识字方法,对帮助学生记忆个别字的字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完全脱离了字义,明显违背了汉字的规律性,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将字形与字音、字义联系起来理解、记忆,严重影响了汉字的运用,自然为错别字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三、随文识字的“补丁”
  发现了“漏洞”,就需要增加“补丁”以便及时修补,否则有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导致“崩溃”。究竟如何修补呢?当然需要“对症下药”,既然“漏洞”出在规律上,那就在规律上做文章,加强规律性。
  1.从教材入手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凭借、示范、教育等作用。因此,教材内容一定要科学,要符合学科规律和认知规律。
  (1)生字的编排要循序渐进。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攀高峰。《礼记·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基础、智力等因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超越学习者的接受限度。教学如果不能按照一定顺序而是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如前文所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字的编排类似于一年级学“慌”二年级学“荒”的先难后易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必须纠正。笔者认为,无论从汉字本身的规律性还是识记汉字的规律来讲,生字的编排都应该由易到难,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首先以集中识字的形式,编排常见的尤其是那些具有很强构字能力的独体字,其次以字族文识字的形式,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以熟带新的方法编排合体字,同时以随文识字的形式,结合课文编排生字。这样既省时又省事,既科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集中识字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组块的概念。他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然而,随文识字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汉字的系统性,无法“组块”。单篇课文中的数个生字之间并无音形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即使扩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中的生字,依然不能构成系统,学生只能一个一个孤立地识记,自然影响效益。   裘锡圭先生告诉我们:“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传统文字学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跟这几种字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都是意符。”“形声字的形旁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也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也是意符。”“形声字的声旁也是音符。”[3]
  如果将裘先生的汉字学理论与米勒先生的组块理念结合起来,按照意符、音符组块编写出科学的集中识字的文本,则可以弥补随文识字的不足。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都编排了集中识字的内容,只是太少了,大多安排在前三个学期,而且多半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三)等,如蜻蜓点水。其实,到了中高年段,同样可以安排集中识字,只是难度要加大一些,要求要更高一些。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编写韵文,以便“组块”识字。比如:
  短尾鸟儿名叫隹,
  它的朋友一大堆,
  隼雀雁雕雄雌集,
  崔淮推谁惟维锥。
  “巟”为水广“ ”通畅,
  它们都能做声旁。
  梳疏蔬,流硫琉,
  竖折无点荒慌谎。
  在对小学生的错别字调查中,笔者发现“隹”“巟”“ ”都是特别容易写错的部件,“隹”容易少写一横,“巟”“ ”的错误出在“∟”和“厶”上。其实,“隹”“巟”“ ”是三个独立的字,只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独立使用,但是作为合体字的部件,它们是比较活跃的。上述韵文,充分利用汉字的形声造字规律和构字部件的灵活性来“组块”识字,不仅便于记忆字形,而且便于理解字义,当然有利于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据统计,常用汉字中,大约80%是形声字,这就为类似的集中识字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从教法入手
  有一句行话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说明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弥补。随文识字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那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加强理据性和系统性。
  (1)加强理据性。现代汉字由笔画或偏旁构成,一个汉字由几笔几画,由什么偏旁构成,有其内在的道理或根据,这就是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仔细研究小学生的错别字,就会发现很多是因为不了解汉字的理据而导致的。如写“德”字,往往容易漏掉中间的一横。如果让学生了解它的理据:“德”是会意字,从彳从直从心,强调心正直为德,本义是道德,品行。在此基础上强调右上边的“ ”是“直”的变形,这样就能够减少错误了。再如“崇”与“祟”很容易混淆,常见的是将“祟”字下面的“示”写成“宗”。如果懂得这两个字的理据,就能够避免类似错误了:“崇”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山从宗,宗兼表声。本义是山大而高,如“崇山峻岭”。引申为尊敬,重视,如“尊崇”“崇拜”。“祟”是会意字,从出从示(与鬼神有关),会意鬼魅出来作怪。本义是鬼神制造的灾祸。引申指行动诡秘,不正当,如“鬼鬼祟祟”“作祟”。
  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汉字因义赋形、形声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内部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既增强科学性,又增强趣味性,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运用(减少错别字),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系统性。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遵循汉字的系统性,势必极大提高识字的效益。汉字总数虽多, 但构字部件却有限。据统计,在常用字中,意符不上200个,音符也只有400多个,相当多的意符和音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这就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系统地学习一串汉字,比孤立地学习相同数量的汉字,效果要好得多。
  可是随文识字不可能兼顾汉字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以“组块”的形式建立汉字的系统概念。比如“廴”“辶”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意符,如果给它们各自建立一个系统,进行对比识记,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廴”本是象形字,是彳的末笔向右拉长的形状,本义是长行,引申为延伸、拉长。在现行汉字中,它只做偏旁,习惯上称为“建字底”。在合体字中做意符,所从字与延长有关,常见字仅有“建、延、廷”三字,另有以这三字做声旁的“健、键、毽、腱、筵、涎、挺、庭、艇、霆、蜓”等字。 “辶”由“辵”的楷书草化而成,习惯上称为“走之底”。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止从行,本义是走路。在合体字中只做意符,所从字与行走、道路等义有关,常见字很多,如“过、达、迈、迁、迅、巡、进、违、还、连、近、迎、迟、追”等等。这是以意符为中心构成系统。还可以音符为中心构成系统。如以“正”做音符的字有“证、整、症、政、怔、征、钲”等等。
  到了小学中高年段,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识字能力的增强,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以适当的难度作“诱饵”,让他们“跳起来摘苹果”,指导他们根据汉字的规律,以“归类”的方法自主识字。例如,有“氵”的汉字大概有四百多个,大体上可以归为这样几类:
  水的自然载体——江 河 海 洋 湖 泊 沟 池
  水的静态形式——清 洁 澄 浊 浑 污
  水的动态形式——涨 流 淌 溢 漏 滤 泻
  水的外化形式——潮 汐 汛 波 浪 漩 涡 瀑 汽
  近水的地方——汀 洲 津 滨 渚 涯 滩
  水名或地名——漳 浙 漓 沪 潼 渭 泾 渤 淮
  水对它物的影响——润 沾 湿 潮 浸 漉
  水的容积状态——深 浅 满 沉 沦 浮
  像水的液体——油 汁 汗 酒 漆 泪 涕
  表示水的声音——汩 淅 沥 潺 淙
  人与水有关的活动——汲 浚 沐 浴 洗 渔 漱
  这是一种极具知识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方法,带有研究的特点,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识字速度,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总之,随文识字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如果能够从教材和教法方面稍加改进,定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 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J]. 课程·教材·教法,2001(7).
  [2]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三字经》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三字经》从宋朝开始,即为儿童启蒙、初学的第一课本,具有传播中华民族人伦纲常的基本常识、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有利于美德教育的开展,堪称是“蒙学之冠”。《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如诗一般,
在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美丽的长江边上,在江津二中的校园内,活跃着一位身患肺癌却坚守着工作岗位,鞠躬尽瘁献身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在近一年多来的时间里,用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演绎出一连串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他就是重庆市江津二中语文教研组长、高三(5)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共产党员甘平。  甘老师1983年大学毕业,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有20多年,正处在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黄
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因教师对复习课的价值理解与把握不到位,常常会把复习课与练习课混在一起,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或是“炒冷饭”,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讲一遍,没有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增长,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也不爱上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查缺补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笔者认为,复习除了以上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更高层次的理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一味地读、说,那么学生的情绪将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一堂缺少凝神静思的课堂,何来智慧的碰撞?所以,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只动口不动手”的痼疾,结合阅读教学巧设即时练笔。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紧随阅读教学,读写结合,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因此,能否把握“练机”,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间,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问,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在思答钱老之问时,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西南联大为参照系。当年,战火纷飞,灾难频仍,侷处西南边陲,除了聚集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 抠“文眼”——由课题设计主线 
【案例】《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生上台板书,学生在板书时,“哈默”写得小,“杰克逊”写得大,课堂上笑声一片。)  生:老师,他写得不好看。  生:他的字一大一小,不协调。  
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规律、性质和定理等的推导,都要用到抽象概括[1]。抽象是有层次的,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抽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抽象是基于现实的,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第二阶段的抽象是基于逻辑的,是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的思维过程”[2]。算法即计算法则,其本质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模型,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抽象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问题、体悟数学道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不能忽略的教学要务。数学理解就是理解数学的能力,在学生的诸多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学生理解数学、感悟问题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是如若将他们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真正促进儿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然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文章重点从学习资源混合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采用雨课堂教学工具,优化学习资源混合过程、提高混合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大学物理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改课题“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