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那辆车上的那些人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睛】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将情节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但为了掀起波澜,使情节发展曲折多变,可采用误会法。
  1.在铺陈叙述中巧设误会。运用误会法,可以在开头先巧设悬念,然后在叙事铺陈中不断制造误会,使读者的思路跟随作者的叙述向故事结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到最后突然笔锋一转,才呈现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波兰作家格罗津斯卡的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能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当评论家就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征求部长意见的时候,部长一言不发,一直摇头。读者和评论家心中产生了一样的疑问:部长为什么摇头?是不同意评论家的观点?那部长的意见又是什么呢?评论家在猜测和误会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迎合部长,彰显出评论家见风使舵的庸俗形象,极富嘲讽意味。
  2.在细节描写中加深误会。为了让读者在“歧途”中越陷越深,可以用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误会加重,使作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如《猫》,作者在设置误会过程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加重误会,坐实猫的罪状:猫对鸟的凝视、妻子的提醒、“我”和妻子的愤怒、猫的逃匿、猫晒太阳的神情等。
  3.在合情合理中解除误会。使读者产生误会,是为了使情节一波三折,更有起伏感。但是,设置的误会不能没有“回头路”,要在设置误会过程中,为下文的“解误”作铺垫,使作文最后亮出谜底时更加合情合理。如《文艺评论家和部长》的结尾确实出乎意料:读着读着,还真以为部长是在与评论家探讨文艺批评问题呢!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一句“这衣领真别扭”将谜底揭开。但这又不是空穴来风,前五次的“摇头”就是很好的铺垫。结尾既始料不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峰回路转的美感。
  (邱荣珍指导)
  “别挤,别挤……”上车时人们不停地喊着。但都叫别人别挤,自己却拼了命在挤。的确,大热天的,谁愿意干站着。一个“纤纤女郎”和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大爷几番周折,终于被人挤上了车。车上只剩一个座位,“纤纤女郎”礼貌地让老大爷坐下。车上的人纷纷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车开始启动了。
  “各位乘客请主动买票啊……”售票员开始忙碌了。老大爷从裤兜里掏出一元钱,微笑地递给售票员,售票员熟练地撕了一张票给老大爷。“纤纤女郎”也买了票,但她接过票后又马上弯下腰,也许在擦那双同她人一样漂亮的凉鞋吧。车依旧缓缓地开着,闷热的天气让每个人都不想多说一句话。
  突然,一陣大叫打破了车内的沉静。“我的钱包哪儿去了?谁看见我的钱包啦?啊!我的天呐!”是“纤纤女郎”。这时车内一阵骚动,大家都在翻着自己的包,摸自己的兜,司机也把车停在路边,人们都为这个“纤纤女郎”着急。只见一个穿运动服的年轻人走到一个身穿白色衬衣的中年男子面前,说:“老兄,我观察你很久了。不错,动作很麻利,不过手快不如眼快,怎么样?拿出来吧!拿女人的东西不算好汉。”中年男子用愤怒的眼光狠狠地盯着年轻人,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粉红色的钱包递给他,然后溜到车门口,打开车门,甩了一句“你给我记着”,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跑了。
  “谢谢你。”“纤纤女郎”说,然后她伸手去拿自己的钱包。年轻人一闪身,说:“怎么,不给点报酬吗?喏,你衣兜里不是有50元钱吗?”“可是,那是我……”“纤纤女郎”的脸不晓得怎么就红了,无可奈何地掏出50元钱给了年轻人,自己很快也下车了。
  车上的人议论纷纷,对年轻人好像有成见。尽管他捉住了小偷,但却没有一个人表扬他。年轻人似乎没听见人们的议论,他把50元钱递给那位老大爷,说道:“大爷,这50元钱是您的,那女子不老实,您掏车票钱时掉了,她捡到自己兜里了……”
  全车的人都愣住了,虽然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都在心里默默夸着年轻人呢!他的这一举动就像大热天的一丝凉风吹进人们的心田,让人觉得好惬意。
  练笔总结
  本文运用误会法,情节曲折巧妙。全文在大热天车上的拥挤环境下展开了让座、买票、遭遇盗贼、抓贼索酬、酬归失主几个情节的叙述。每个情节都必不可少,各有妙处,特别是第一个情节和最后两个情节更是精彩绝伦。第一个情节中,“纤纤女郎”主动给老大爷让座,让人误以为她品格好,从心理上对她产生了好感。最后两个情节中,年轻人抓贼后先向失主索要报酬,让人误解他的动机和人格,再把报酬奉还失主老大爷,让人因解误而陡生敬意。这样,年轻人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与“纤纤女郎”拾金而昧的不道德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纤纤女郎”外表的漂亮与内心的不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年轻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
  (马德均)
其他文献
江西婺源的东北部有一个古村落——篁岭。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春曬水笋、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乡俗,篁岭绘就出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不愧最美乡村的符号。
期刊
乡村的炊烟,淳朴,宁静,空灵。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炊烟是一首婉约的小诗,是一幅随意泼墨的画,是一道隨心所欲的风景。
期刊
【编者按】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长辈有长辈的观点。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不了与长辈的论战交锋。其间既有交锋失败的灰头土脸,也有辩论胜利的自信满满,还有得不到答案的困惑。下面是来自山东阳信县河流镇中学的张超同学与他长辈的三个交锋片段,不知同龄的你,是否也有相同的成长经历?  片段一:兴趣班PK辅导班  张超:爸,我有几个同学在县城的跆拳道训练馆报了名,我也想学跆拳道。  爸爸:不行!学那个能考上大学?
期刊
春光悄无声息地爬上了刚刚冒出鹅黄发丝的树梢,阵阵酥软缠绵的风儿带来各种馥郁的花香,那最脱俗绝代的,当属桃花。桃花是踔厉的,它耐住了西南的干旱,江南的暴雨,东北的严寒。钦佩它吗?那是必然。  桃花,是极美的。春风一与它报告春的消息,它便在和煦的春风中开得无所顾忌。萼片嬉嬉闹闹地推搡着粉嫩欲滴的骨朵,把在春光中沉睡的花蕊当作排头兵,以绚丽优雅的姿态在春风中舒展着柔软腰肢。殷红的桃花,粉嫩的桃花,甚是斑
期刊
■  故事性是童话的一大特点,我们正是通过童话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才认识了社会、认识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接受了童话作者的善恶评价标准,从而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  阅读童话,最主要的是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借主人公之口或总结性的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了出来;有的则必须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故事线索,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看
期刊
【左读典范作品】  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叽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
期刊
夜刚刚降临,我家的厨房里便传来一阵欢快的“锅铲交响曲”。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桌时,我家的“新闻记者”便开始播报新闻了。记者来我家?别惊讶,这“记者”是我的奶奶。每天她挎着猪草篮子在村里转悠一圈,便能带回一篮子的新闻。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时,“新闻联播”就开播了:  “今天,咱们村里冯红家的大饭店开业了,那场面真热闹,门前摆满了花篮,鞭炮响了老半天……”  奶奶的话还没有说完,妈妈便插话:“提到冯
期刊
一大早,我跟着妈妈到田里锄草。  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彩。黄豆地里,刚刚变绿的豆苗在摇啊摇的,似带着笑意向我们招手。不时有风吹来,凉爽爽的。  “锄地的时候,后腿要稍稍向后伸。”  “锄地的时候,眼要尖,心要细。”  “锄地的时候,不能贪图快,更不能伤到豆苗。”  在妈妈一声又一声的轻轻叮嘱中,我很快掌握了锄草这桩农活儿。我双手握紧锄把,在豆苗的行距间,“刷刷”地拉动着锄头。地皮上的小草一棵
期刊
科技电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动物体的场面时常让人心潮澎湃,如今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科学家通过对大脑这一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脑控”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指挥功能。  英国一名设计师日前开发出一種脑控独轮车,工作原理是骑车者佩戴一种由脑脉冲控制的特制护目镜,通过蓝牙技术与独轮车动力系统保持即时联系。一旦前方有障碍物,护目镜检测到脑脉冲的变化就会自动发出减速或停车指令,保证骑车
期刊
静听流水,我们常常可以阅知潜底的青苔在清流中飘逸;仰望苍穹,我们常常期盼有鹰隼穿掠过晴空的浮云。一页页撕碎的日子里、分分秒秒的滴答声中,都满溢着我们成长拔节的声音。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却说“烦恼也是成长的阶梯”。从《时代广场的蟋蟀》到《爱的教育》,从《转角看到光明》到《哈佛家训》,无一不让我在温暖的氛围中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成长的挫折。  那一次,我默默地走在雨地里,天空灰蒙蒙的,不肯透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