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同时石油开采成本不断提高,使油田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市场、同行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作为企业石油成本重要部分的的物流成本也应逐渐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关键词 石油企业 物流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在石油企业经营中,物流的作用表现为提高经营利润、降低成本。石油企业物流合理与否,对企业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只有快速建立现代化物流系统,实施供应链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可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冲击。
一、物流成本的含义
物流,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二、石油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一)包装成本。
虽然石油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例如:成品油、添加剂、沥青、润滑脂/油、石蜡、石油焦等,但是显而易见这些产品都属于低等的初级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由于销售需要各种精美而又全面的包装,所以石油产品的包装都是相对低等、简易而且工艺都相对简单的传统包装。
(二)运输成本。
石油销售企业的成品油运输成本涵盖了运输、储存与配送等流通全过程的石油实体与价值变化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了从石油炼化企业到成品油油库、加油站等中转、销售终端过程中实现成品油储存、运输、接卸、包装与管理等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三、石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运输方式单一。
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石油消费市场相对于偏重于华东,成品油消费市场相对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炼油厂又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这就使得成品油在我国必须经历长途运输,直接导致了成品油运输的高成本问题。
(二)石油产品储运设备陈旧。
我国的石油的储运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一是库容过剩,布局不合理,效率低,目前我国的油库周转率尚不足4次/年,沿江、沿海地区的周转率更低;二是设备老化,管理水平低,有些油库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设投产的,设备带病运行,石油油品质量和数量的损耗较大。
(三)仓库布局不合理。
中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对仓库的建设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在建设仓库之前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查,只是简单地进行仓库建设。从局部地区以至全国来看,仓库的布局混乱,企业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建造仓库,造成部分地区仓储力过剩而其他地区仓储能力不足。
(四)流通加工不合理规划和不当的加工方式。
石油流通加工是流通领域对石油生产的辅助性加工。它不仅仅只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其实质是生产石油产品本身或生产工艺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同时这个延续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效应。在石油产品流通加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举措严重制约着石油流通加工成本的降低。
(五)包装技术缺乏改进更新。
石油产品包装成本是石油产品物流成本中不可低估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我国廉价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的情况下,缺乏采甩机械化包装代替手工、半机械化包装,使得石油产品包装的工作效率地下,包装成本费用高额。
(六)对于装卸搬运重视度不够,设备陈旧。
由于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括动频繁发生,每发生一次都给油品的损耗、损坏、带来可能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石油物流过程中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油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坏、损耗、损失,大多是发生在装卸搬运的环节。
四、石油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对策
(一)发展新的石油物流运输工具。
在铁路运输方面,加快牵引力的改革,尽快实现内燃机和电力牵引,取代蒸汽牵引,并积极研制新型的牵引力大,节能,使用寿命长的机车。车辆结构采用轻型,耐腐蚀,高强度材料。车型向大型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中国从广深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又将京沪高速铁路纳入计划。未来电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型高速列车的发展前景也成其必然。
(二)利用科学技术分析油库利用率以降低石油仓储成本。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石油仓储技术和设备,提高各工作环节的作业效率。
第二,加速石油原料、成品油周转,充分发挥油库使用效能,提高油仓利用率。存货周转速度加快,能使企业的资金循环周转更快、资本增值更快、货损货差更小、油库吞吐能力增强、石油仓储成本下降更多。充分发挥油库使用效能是降低仓储成本的前提。则越大。加强石油产品材料、成品油在库质量管理,减少保管中非正常损耗。
第三,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法”方式,保证每个被储存油品的储存期不过长。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成了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
第四,努力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保持一致,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下仓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 有效地控制进、销、存系统,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保持一致。
(三)优化流通加工方式以控制石油流通加工成本。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石油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都需要做出明确抉择。
(四)通过改变油品包装材料以控制石油产品包装成本。
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迅猛发展,石油产品包装改进工作一直是包装界人士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石油包装材料的改革,不断扩大领域,改进石油包装上显得尤为要。有些企业由于石油产品包装占用资金过多,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造成企业经济紧张,有些石油企业在包装材料的使用上一直延用传统方法,使包装成本无法下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石油包装新材料不断问世的今天,显然许多企业需要在石油包装上进行探讨和改进。
(五)减少装卸搬运中无效装卸以优化石油装卸搬运成本。
装卸搬运是石油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石油物流活动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是由于对其重视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装卸搬运技术而造成了石油装卸搬运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因此要降低石油装卸搬运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我国石油物流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国际石油价格漂浮不定的情况下,深入分析我国物流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地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构建有效的现代化石油物流体系,对我国的石油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加速我国石油企业物流的现代化,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应尽快健全相关的物流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中国的石油企业规模巨大,发展迅速,石油物流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我国石油企业的物流必须努力向现代化物流的方向前进,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冲击。
参考文献:
[1]李健,谢合明,谢海滨.制造企业仓储隐性成本分析及控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70-271
[2]崔介和,李义福,杨蓉.浅议流通加工的经济效益.物资纵论,2008,(9):15-16
[3]冉泽松.论物流新职能——流通加工. 物流科技,2008,(8):03-04
[4]郑小林.探讨包装成本分析及改进包装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包装世界,2008,(07S):98
[5]郭建业.商品装卸搬运是影响仓库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仓储管理,2008,(7):18-19
[6]李荣金.装卸搬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2007,(10):20-21
关键词 石油企业 物流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在石油企业经营中,物流的作用表现为提高经营利润、降低成本。石油企业物流合理与否,对企业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只有快速建立现代化物流系统,实施供应链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可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冲击。
一、物流成本的含义
物流,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二、石油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一)包装成本。
虽然石油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例如:成品油、添加剂、沥青、润滑脂/油、石蜡、石油焦等,但是显而易见这些产品都属于低等的初级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由于销售需要各种精美而又全面的包装,所以石油产品的包装都是相对低等、简易而且工艺都相对简单的传统包装。
(二)运输成本。
石油销售企业的成品油运输成本涵盖了运输、储存与配送等流通全过程的石油实体与价值变化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了从石油炼化企业到成品油油库、加油站等中转、销售终端过程中实现成品油储存、运输、接卸、包装与管理等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三、石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运输方式单一。
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石油消费市场相对于偏重于华东,成品油消费市场相对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炼油厂又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这就使得成品油在我国必须经历长途运输,直接导致了成品油运输的高成本问题。
(二)石油产品储运设备陈旧。
我国的石油的储运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一是库容过剩,布局不合理,效率低,目前我国的油库周转率尚不足4次/年,沿江、沿海地区的周转率更低;二是设备老化,管理水平低,有些油库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设投产的,设备带病运行,石油油品质量和数量的损耗较大。
(三)仓库布局不合理。
中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对仓库的建设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在建设仓库之前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查,只是简单地进行仓库建设。从局部地区以至全国来看,仓库的布局混乱,企业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建造仓库,造成部分地区仓储力过剩而其他地区仓储能力不足。
(四)流通加工不合理规划和不当的加工方式。
石油流通加工是流通领域对石油生产的辅助性加工。它不仅仅只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其实质是生产石油产品本身或生产工艺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同时这个延续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效应。在石油产品流通加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举措严重制约着石油流通加工成本的降低。
(五)包装技术缺乏改进更新。
石油产品包装成本是石油产品物流成本中不可低估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我国廉价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的情况下,缺乏采甩机械化包装代替手工、半机械化包装,使得石油产品包装的工作效率地下,包装成本费用高额。
(六)对于装卸搬运重视度不够,设备陈旧。
由于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括动频繁发生,每发生一次都给油品的损耗、损坏、带来可能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石油物流过程中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油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坏、损耗、损失,大多是发生在装卸搬运的环节。
四、石油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对策
(一)发展新的石油物流运输工具。
在铁路运输方面,加快牵引力的改革,尽快实现内燃机和电力牵引,取代蒸汽牵引,并积极研制新型的牵引力大,节能,使用寿命长的机车。车辆结构采用轻型,耐腐蚀,高强度材料。车型向大型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中国从广深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又将京沪高速铁路纳入计划。未来电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型高速列车的发展前景也成其必然。
(二)利用科学技术分析油库利用率以降低石油仓储成本。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石油仓储技术和设备,提高各工作环节的作业效率。
第二,加速石油原料、成品油周转,充分发挥油库使用效能,提高油仓利用率。存货周转速度加快,能使企业的资金循环周转更快、资本增值更快、货损货差更小、油库吞吐能力增强、石油仓储成本下降更多。充分发挥油库使用效能是降低仓储成本的前提。则越大。加强石油产品材料、成品油在库质量管理,减少保管中非正常损耗。
第三,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法”方式,保证每个被储存油品的储存期不过长。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成了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
第四,努力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保持一致,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下仓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 有效地控制进、销、存系统,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保持一致。
(三)优化流通加工方式以控制石油流通加工成本。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石油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都需要做出明确抉择。
(四)通过改变油品包装材料以控制石油产品包装成本。
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迅猛发展,石油产品包装改进工作一直是包装界人士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石油包装材料的改革,不断扩大领域,改进石油包装上显得尤为要。有些企业由于石油产品包装占用资金过多,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造成企业经济紧张,有些石油企业在包装材料的使用上一直延用传统方法,使包装成本无法下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石油包装新材料不断问世的今天,显然许多企业需要在石油包装上进行探讨和改进。
(五)减少装卸搬运中无效装卸以优化石油装卸搬运成本。
装卸搬运是石油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石油物流活动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是由于对其重视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装卸搬运技术而造成了石油装卸搬运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因此要降低石油装卸搬运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我国石油物流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国际石油价格漂浮不定的情况下,深入分析我国物流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地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构建有效的现代化石油物流体系,对我国的石油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加速我国石油企业物流的现代化,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应尽快健全相关的物流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中国的石油企业规模巨大,发展迅速,石油物流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我国石油企业的物流必须努力向现代化物流的方向前进,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冲击。
参考文献:
[1]李健,谢合明,谢海滨.制造企业仓储隐性成本分析及控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70-271
[2]崔介和,李义福,杨蓉.浅议流通加工的经济效益.物资纵论,2008,(9):15-16
[3]冉泽松.论物流新职能——流通加工. 物流科技,2008,(8):03-04
[4]郑小林.探讨包装成本分析及改进包装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包装世界,2008,(07S):98
[5]郭建业.商品装卸搬运是影响仓库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仓储管理,2008,(7):18-19
[6]李荣金.装卸搬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2007,(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