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在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久经打磨之后积淀下来的精髓。然而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较困难,虽然《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中学生来说也并非易事。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和教研人员的重要任务。我认为读、说、品、练、比,可谓文言文教学五法。
一、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既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学生想学好文言文,必须先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要进行语言积累,就离不开朗读和背诵。有的人一谈读和背就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并逐渐熟悉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只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同时注意语气声调等,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表达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诵读要针对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学生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教师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性朗读”这一目的。
二、说
“说”是指讲述故事情节,口头翻译,即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复述主要内容。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学法很难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运用“说”的具体作法是:两人结合,一人读原句,一人对照课下注释翻译,翻译几句之后对换。教师巡视,学生有疑难的词句可以随时解疑点拨。然后,让某个学生在同学们面前口头翻译。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语法要求等方面有所相同,教师在学生翻译时要给予要求和指导,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
可以说,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说,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在他们说对时,及时表扬、鼓励;在他们有疑时,启发点拨;对学生没有提出的,教师又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进行讲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增强其勇气和胆量,使之感受自悟、自得的乐趣,逐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品
“品”即品读。课文中有的语段,语言优美;有的语段,说理透彻;有的语段,情真意切。这些精彩的语段,是文章的精华部分,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如《岳阳楼记》中写景抒情的语段以及议论性语段,《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的语段,《出师表》中集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耿耿忠心的语段等。
品读时,应根据课文的特色,从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加以揣摩、品味、学习借鉴,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步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需讲解时,讲深讲透;该点拨时只需精心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启发,最后总结即可。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用精要板书来总结。
四、练
学懂了,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这里的“练”包括基础知识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应该是精当的、有趣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总结积累的能力。从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逐渐积累的习惯。每堂课上,学生都准备一张纸,上课认真记录,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总结。这些总结分为词类活用、文言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总结完后,学生将其粘贴到书上,以便随时翻看。
五、比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实词与虚词的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三峡》一文中,有三个句子出现“绝”字:“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这三个“绝”的词义各不相同,分别是“断绝”“消失”和“极高的”的意思。又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出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词义都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其它课文,比如《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此句中的“赋”和前两句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比较,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如果我们把文言文当成古汉语课,那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为读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只扫清文字障碍,解决翻译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比较法同样适合于教学的其它方面。如在讲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位作者的坎坷遭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几方面加以比较。又如在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将其和李白的诗歌《朝辞白帝城》作比较:一是散文,一是诗歌,虽然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同样描写了长江三峡的优美及长江水势的浩大。通过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平时教学和学习中,只要注意以上几个环节,就一定能在文言文的天地里大有收获。
一、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既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学生想学好文言文,必须先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要进行语言积累,就离不开朗读和背诵。有的人一谈读和背就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并逐渐熟悉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只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同时注意语气声调等,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表达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诵读要针对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学生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教师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性朗读”这一目的。
二、说
“说”是指讲述故事情节,口头翻译,即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复述主要内容。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学法很难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运用“说”的具体作法是:两人结合,一人读原句,一人对照课下注释翻译,翻译几句之后对换。教师巡视,学生有疑难的词句可以随时解疑点拨。然后,让某个学生在同学们面前口头翻译。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语法要求等方面有所相同,教师在学生翻译时要给予要求和指导,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
可以说,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说,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在他们说对时,及时表扬、鼓励;在他们有疑时,启发点拨;对学生没有提出的,教师又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进行讲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增强其勇气和胆量,使之感受自悟、自得的乐趣,逐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品
“品”即品读。课文中有的语段,语言优美;有的语段,说理透彻;有的语段,情真意切。这些精彩的语段,是文章的精华部分,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如《岳阳楼记》中写景抒情的语段以及议论性语段,《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的语段,《出师表》中集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耿耿忠心的语段等。
品读时,应根据课文的特色,从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加以揣摩、品味、学习借鉴,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步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需讲解时,讲深讲透;该点拨时只需精心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启发,最后总结即可。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用精要板书来总结。
四、练
学懂了,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这里的“练”包括基础知识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应该是精当的、有趣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总结积累的能力。从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逐渐积累的习惯。每堂课上,学生都准备一张纸,上课认真记录,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总结。这些总结分为词类活用、文言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总结完后,学生将其粘贴到书上,以便随时翻看。
五、比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实词与虚词的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三峡》一文中,有三个句子出现“绝”字:“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这三个“绝”的词义各不相同,分别是“断绝”“消失”和“极高的”的意思。又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出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词义都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其它课文,比如《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此句中的“赋”和前两句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比较,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如果我们把文言文当成古汉语课,那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为读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只扫清文字障碍,解决翻译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比较法同样适合于教学的其它方面。如在讲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位作者的坎坷遭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几方面加以比较。又如在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将其和李白的诗歌《朝辞白帝城》作比较:一是散文,一是诗歌,虽然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同样描写了长江三峡的优美及长江水势的浩大。通过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平时教学和学习中,只要注意以上几个环节,就一定能在文言文的天地里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