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篆 超然物外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鲍志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紫砂陶艺传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继承。他善于把在紫砂陶艺以外学到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之中,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纵观他的作品,无论在紫砂壶艺方面,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上,所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情感以及民族表现形式,都充满着超然物外的艺术神韵和引人入胜的精神魅力。
  ——杨永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鲍志强先生是位具有艺术天赋,又勤奋努力的紫砂陶艺家,在投身紫砂艺术之初就跟多位名师学习紫砂壶成型制作和陶刻的各种技法,以后又不间断地用心临习书法碑帖和古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名作。厚实的文化功底和娴熟的紫砂陶艺技法交融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集诗、书、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或于壶上,或于盘上,或于案头文玩摆件上,在欣赏者面前飘散着文气、雅气和书卷气、墨香气。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秘书长
  鲍先生集陶艺家、书法家、陶刻家于一身。自己制壶,亲身写刻。所制之器,工精而不匠气;下笔似有神助,写得潇洒自如,一气呵成;刻得抑扬顿挫,仿佛掷地有声。点画轻重,刀式深浅,将壶作与陶刻装饰全盘考虑,令其相得益彰地融为一体而不可或缺,诚为妙趣横生而又天成。
  ——吴为山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收藏界》:我们知道,鲍大师的艺术馆去年正式开馆了,请您介绍一下艺术馆的有关情况。
  ●鲍志强:在宜兴紫砂艺术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梳理他们的艺术道路,总结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于当前继承和发展紫砂艺术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虽然名称叫鲍志强艺术馆,其实是整个宜兴的紫砂艺术馆。艺术馆于2008年12月23日在丁蜀镇举行了落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分别发来贺电贺信,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专程赶来祝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典礼。
  艺术馆与紫砂金粉之地蜀山毗邻,坐落在通蜀路上。馆舍建筑汲取江南水乡民居特点,兼容会馆风格,繁简有致,铺陈得当。实用面积逾3000平方米,辟有展览区、创作空间、会所等不同功能的场所,有利于集中展示创作成果和开展紫砂文化交流活动。在艺术馆落成开放之际,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展览及当代优秀紫砂陶艺家作品展览同时揭幕,由我主编的一本反映紫砂七老艺人及当代紫砂名家艺术成就的图书还举行了首发式。此次紫砂精品展览共展出作品138件,包括自紫砂七老艺人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紫砂作品,当今紫砂名家作品悉数参展。其中,展出紫砂七老艺人作品八件,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璧茶具”组件首次集中展出,而在此前的相关展览上只出现过“提璧茶具”中的单壶。据说,这是首次通过出版和集中展示展现宜兴紫砂七老艺人的艺术成就及其风格特点,很有意义。
  ○《收藏界》:众所周知,鲍大师特别擅长陶刻装饰,能否请您谈谈当初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
  ●鲍志强:1959年,我14岁就进入宜兴紫砂厂,首先跟民间艺人谈尧坤学雕刻,先后跟过诸葛勋、范泽林等好几位雕刻名师。后来又跟吴云根学做壶,后来又跟范泽林,在他那儿时间比较长,大约有一年多。过去在宜兴紫砂陶艺厂,雕刻属于较有文化的一种工作,所以进厂以后大家都希望学陶刻,工作也不累,又比较干净,还可学一点书法、绘画。当时年龄小,比较贪玩。后来搞刻字的人员结构调整,人数减少了,但做坯的人员就比较多,再加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厂里把老艺人集中一个班教学生,大概有20个人左右。那个时候厂里的主要产品是紫砂壶、紫砂花盆一类,一直到1965年,厂里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之后就安排我再去搞雕刻,跟任淦庭老师学陶刻,一直到任老去世,我都一直在他带的这个班上。任老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那个时候学习的风气要比现在好得多,现在的钱好挣,有的人眼睛都放在钱上了,不是放在功上。我们做学徒的时候三年是7元、9元、12元一个月,当然那个时候钱的币值比较大,做一个壶出来有3元钱就不错了。我自己在专业学习上比较刻苦,早上临摹碑帖,画画,持之以恒地学习陶刻各方面的基本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企业逐步走上发展的轨道,政府的政策也有所扶持,那个时候,我和徐秀堂、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他们在一起,把紫砂陶刻搞得还是有声有色的。
  ○《收藏界》:紫砂艺术从明代算起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前辈大师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但现在又面临创新问题,能否请鲍大师谈谈如何传承与创新紫砂艺术?
  ●鲍志强:传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传承就是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进而达到升华。传承的目的不是对照传统照搬照抄,创新要与时俱进,这两个要求对大师也是一样的,要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什么叫传统?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材料、制作方法;二是传统紫砂的典型作品,也叫传器;三是传统器中的精华,也就是紫砂传器中的神韵,艺术感染力,这一点是传统中的精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今天创作的源泉,至于什么是有益的成份,那就要凭自己的眼光来看了。
  现在紫砂圈里也有些片面的看法,一种倾向是片面追求对紫砂传世品的临摹,忽视了创新。当然,临摹前人的传器,临得好,就是好壶,从继承传统技法上讲,应该有这个功底,这是好的一面。但继承了传统手法以后,关键是在新时期要有新的发展,要体现时代精神,不是说你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做的还是明代、清代的作品,那你的创作让后人怎么评说啊?还有一种倾向是创新丢掉了传统,这个也要注意。总之,我认为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为现代的艺术所服务,创作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作者个性三者兼有的优秀作品来。这三者的结合,或者叫现代作品的三要素,这是当代优秀的紫砂艺术作品的衡量标准。
  ○《收藏界》:您如何理解紫砂壶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鲍志强:赏、用完美结合,是紫砂茶具的艺术特征。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初的紫砂壶是以实用为主,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紫砂茶具造型逐步兼顾艺术欣赏的要求。古典朴雅既是历代制壶艺人遵循的法则,也是紫砂壶艺区别其他工艺品的造型特征。数百年来,紫砂艺人广泛吸收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造型艺术中来,使紫砂壶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壶虽形态万千,但大致可归纳为“三形”、“三态”。“三形”即几何形、筋纹形、自然形,这是学院派的说法,而紫砂圈内人士则分别称之为“光货”、“花货”、“筋瓤货”。几何形即光货,自然形即花货,筋纹形就是筋瓤货。“三态”则是动态、静态、动静互寓态。不管紫砂造型有多少变化,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的实用功能不变。
  紫砂壶有它生命的活力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好的紫砂壶,有的浑厚如秦汉壮士,有的端庄如燕赵佳人,有的又楚楚动人 如吴越姝丽。它显露出藏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神与韵,也折射出紫砂壶制作者的学与品。
  ○《收藏界》:您认为紫砂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鲍志强:我认为紫砂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不能独立从某一个方面去看。我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紫砂为“岩中岩”,全国乃至世界这种优质紫砂矿石只有宜兴丁蜀镇产出,独树一帜;二是中国古老制陶业悠久的历史传统,给紫砂以各种装饰造型上的选择;三是历代陶艺工匠,反复实践不断创造,使紫砂工艺精湛、式样繁多;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文人参与使紫砂增加许多文化含量;五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人文环境影响;六是博大精深茶文化的影响,使紫砂文化寻求到自己的根基。
  ○《收藏界》:历代有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到紫砂文化中来,有的是题诗作画,有的还直接参与做壶,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鲍志强:紫砂陶器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非常适于文人。早在明代大文人赵宦光、董其昌、潘允端、邓汉、项元汴、蒋升瀛等人都曾派专人前往宜兴定制茗壶。当时制壶泰斗时大彬与大学问家王世贞、陈继儒的合作更是传为佳话。明嘉靖年间进士,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在自己家的“乐寿堂”落成之际,在宜兴特别定制茶壶,底刻“会向瑶台月下逢,乐寿堂制”。明代崇祯翰林院典籍陈煌图撰写紫砂壶铭:“月一天凉似水。”清乾隆进士书画家郑燮在白泥粗砂壶撰写铭文:“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清代道光鉴赏家朱坚砂胎包锡壶铭有:“一榻茶烟结翠,半窗花语流香。”清广西桂林府通判、诗人汪森撰写壶铭:“茶山之英,合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清嘉庆时安徽溧阳知县,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撰壶铭:“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海上书画家瞿应绍撰壶铭:“翡翠婵娟,春风荡漾,置壶竹中,影落壶上”等等。所以说,文人的参与,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兴盛。
  宜兴之行,鲍志强先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初见鲍志强,是在他的办公室,没有寒暄,没有握手。他几乎是卧在椅子里,显得有些疲惫,实话实说,他丝毫没有接待远道客人的热情。高玉涛社长与他搭话,他也是有一搭没一搭,我不免倒抽了一口凉气。
  开始的闲聊,语言也是淡淡的,毫无融汇可言,然渐渐入港,大家的话头切入紫砂艺术的话题,似乎在瞬息之间,我突然发现鲍志强眼里骤然闪出异样的光彩,一刹那来了精神,话匣子打开,他一扫起初时的百般疲惫,兴致勃勃地海阔天空,如同开闸放水似地侃侃而谈起来。
  事后才知道,他建造的“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刚刚落成,千头万绪,多方应酬,可以想见他的精疲力尽。但这一切在谈到紫砂艺术时顷刻烟消云散了,谈话中他带领我们在三千平方米的展厅里,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转了个遍。这座艺术馆几乎囊括了宜兴各个时期所有精英代表的全部作品,真个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了。
  为使我们一行对宜兴紫砂历史渊源有更多了解,他在百忙中,不停有手机电话打来,还特意带我们参观数十位大师的诞生地,紫砂艺术界的“黄埔军校”——闻名于世的宜兴紫砂一厂。看老车间、看保护完好的古旧建筑、看前辈大师带徒的神秘地方,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个人的提问。当走到一家较大的紫砂艺术馆门前,鲍大师笑着一指高挂的匾额突然问道:“瞧!这是谁题的匾?你们的领导罗杨先生啊!”刹那间,彼此间刚见面时的生疏感顿时荡然无存。我们走进鲍大师即将搬家的老工作室,屋里除了陈列有数十件获奖作品外,到处散放着大量宣纸、印章、笔墨及写好的书法作品。这时,恰巧有人上门求其墨宝,手机铃响,接通了,也是索要书法。百闻不如一见,大师的丰富学养果然名不虚传。
  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格外注意到一点,不论是谈到老一辈前贤如任淦庭、顾景舟、蒋蓉或是他的同时代大师如谭泉海、吕尧臣、顾绍培,他都极尽褒奖的口吻,推崇赞扬,乃至对他的晚辈弟子也是呵护有加,惜爱之心,溢于眉宇。然而自始至终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他自己,这在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全力以赴推自己”的时尚年代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也正因为难能可贵的这一点,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第二天晚上,他特意安排了一桌酒席为我们饯行。因推不开另一群朋友的邀请,他为兼顾把两桌酒宴摆在了一起,一处酒店,两间房子。我们这一间他请来作陪的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济济一堂,与我们把盏碰杯,邻屋的朋友也频频过来敬酒,让我生出许多感慨。在不少地方往往同行是冤家,常常老死不相往来,而鲍志强这位老弟,却把众多的同行团结在一起,相处得如此和谐,攀谈得如此惬意,足以显示他作为有影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这是最让人敬重和颂扬的品质和能力。我与他碰杯,与他所有的朋友碰杯,舒心开怀地享受着这种难得拥有的幸福与欢乐。
  
其他文献
两枚清钱趣味品  闫於庆    清初,满清朝廷对铸钱的质量极为重视,除了委派满汉官员加强钱局的管理外,还规定如果某个钱局铸钱质量发生问题,钱局直接责任人要受处罚,钱局所在地最高行政官员,即总督、巡抚也要罚俸禄三个月至一年。另一项措施是由民众自行将不允许流通的旧钱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新钱挑出,交与官府按值兑换,掺杂使用旧钱者也予以重罚。以上措施再加上悬赏举报的制度,顺治、康熙两朝的制钱,虽然多处铸行,
期刊
王铎《草书临古帖卷》解读      每遇王铎佳作,总有一番不一样的心情,仿佛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正要表达,却又词穷。比如这件《草书临古帖卷》,甫一展卷,已为起首那一行字胸中勃勃然,恨不得立即止手,先将感受记成文字,然而心不由己,思绪随卷而去。中国书法实在太奇妙,一管毛笔在书家的使转变化中,提按顿挫,起承转合,万千变化将那根墨色的线条拖来拽去,却是一头拴着书家,一头牵着赏家,墨迹过处,脉搏同此律动。书
期刊
清帝逊位,民国中央政府刚刚成立,对西藏银两资助甚少,西藏地方财政开支日益增大,加上币材奇缺,地方政府决定发行纸币,从1912-1959年共印制发行5、10、15、25、50章嘎单色纸币和5、10、15、50、100章嘎套色纸币。当时窥视已久的英帝国主义,极力下涉中国内政,企图把西藏分裂出中国,少数亲英分子借发行纸币之机大做文章。币面上印有所谓的“继承雪域大国二制合一1658、1659……等字样,以
期刊
咱们不谈钱——关于“本月人物”和阎正
期刊
接到国内好友来电,公司派他到美国考察业务,顺道与几位同事到三藩市湾区探访文物收藏者同好。几天后,他与几位朋友到达旧金山。作为艺术爱好者,多次参观大型博物馆之后,他们表示亦希望能参观一些另类的个人收藏品。  于是,作为东道主的我们就要尽量配合以满足他们殷切的期望,但仓促间很难联络到知名的收藏家,唯有向好友王小姐求助(王小姐在艺术收藏界久负盛名,本身也是收藏家)。  休息片刻,就接到回音,告诉我们已作
期刊
董其昌其人    近来笔者对董其昌的书法及其山水画发生了兴趣,看了很多董其昌的传世作品,越看越敬佩这位明代文化名人,进而很想了解一下这位大师的生平及其背后的故事,但看过之后,震惊不已。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对艺术家及文化名人怀有一种迷信情结。如果是这样,董其昌的所做所为一定会令你大跌眼镜。这位大师的人生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比他的艺术更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
期刊
品味是一种味觉的沉淀,而品位是一种境界的体验。品味奠定了品位,品位承载了历史,品位升华了紫砂陶刻文化。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同时陶刻又是壶的附属,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出色的紫砂陶艺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富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紫砂材质特有紫砂泥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含而不露,古朴典雅的特色。身为茗壶的设计者、制作者,陈富强有自如操刀的镌刻基本功,故在铭刻时由不自觉地遵
期刊
[记者手记]    采访周志君是在刚刚落成的宜兴“鲍志强艺术馆”,之前已从有关资料中查阅得知志君是鲍大师爱徒和乘龙快婿。对于世家或师徒性的艺术传承,笔者一向颇感神秘,总想探个究竟,因此作了充分准备,所谓有备而来。    可是,志君却不太配合,尽管很热情,一脸的厚道,但言语甚少,问一句答一句,现录于此。我问“80年代后期经商最热门,你怎么进厂学工呢?”他说“从心里喜欢,看到别人能做觉得自己也行。”我
期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名篇《马说》把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传诵为千古名句。因此,后世把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古往今来,在人才成长方面留下许多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其实,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在人才成长方面的深意引人深思。有人说,没有伯乐,哪有千里马?寓意大师一定要提携后人;也有人说,没有千里马的存在,当然也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寓意学
期刊
新年伊始,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的“明清皖籍画家作品展”正在该馆对外免费展出。全部展品60幅,是从以肖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和以戴本孝为首的“黄山画派”等画家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中国画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画,热心的观众本来是很难看到的,由于改革开放文物逢盛世,收藏单位明白这些作品应属全国人民宝贵的艺术遗产,加之展出场所条件的改善才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