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收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写作文,许多小朋友大朋友一提起就会头疼,或者说愁得要命。于是,好多同学都报了作文班,希望能够从作文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真的管用吗?
  对此,我的感触复杂而无耐。很幸运,我有一个当民办教师的父亲。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而且作文往往定在周末。有了父亲的"帮助",我写作文当然不愁了,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能够作为范文在班上被老师朗读。
  可是这样的美好时光持续到五年级结束时终止了,因为六年级那时属初中,初中写作文是在每个礼拜五的下午。最要命的是,写作文只有两节课的时间,第二节课后必须交作文。
  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写作文成了我学习当中最纠结的事情,我的不幸自此拉开了序幕。在本村同学心目中,我原是作文“高手",可是没有了父亲的帮助,我甚至连其他普通同学都不如,两节课根本就写不完一篇完整的文章。为此我受到老师极其严厉的批评!
  初中阶段正处于敏感期,叛逆期。那种批评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其时内心的苦闷、憋屈难以名状。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完全是从高峰跌到了谷底。那段日子我仿佛失魂落魄一般,时时刻刻在想办法能让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水准"。可是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如牛泥入海,根本看不到一丝希望。感觉自己写每一篇作文都是从零开始。与其说过去我的作文写得好,不如说是父亲的水平高,因为过去的每一篇作文都是父亲口述,我做记录。
  曾记得小学时写作文,我都是星期天玩了一整天,到了星期一清早五点多钟,被母亲叫醒,我壮着胆子忐忑不安推醒睡梦中疲惫的父亲,让他一字一句的教我写。父亲念一句,我写一句。父亲实在太疲倦了,我不忍心叫他,于是等,但我又不敢等太久,因为写不完,老师会给我吃“训面"。等父亲再次醒来时,前面的内容全忘了,我就从头到尾读一遍写过的内容,父亲再教我一段,我再匆匆的记录下来。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等到天色渐亮时,一篇佳作就算记录完成。这时我会拿着草稿以箭一般的速度飞奔到学校将文章工工整整地誊到作文本上,然后“胸有成竹"地等待老师即将到来的表扬和赞许。
  其时我虽然没能够从父亲那儿学得作文的诀窍,但我对作文有自己的标准一一语言不流畅,文章结构不合理的作文,就连自己都交代不了。苦于当时词汇贮备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写每一篇作文,常常开头信心百倍,结束时偃旗息鼓,写作文一直在遗憾的叠加中苦苦度日。
  我如何扭转困境,当时懵懵懂懂,全然不知,只是清楚每周的作文都与本单元所学的文章密切相关,于是我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别人可能读五遍,我就读十遍,直到把文章读得滚瓜烂熟为止。慢慢地我能够把课本里的好词语用到自己的作文里。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星期五下午我居然顺利完成自己心中所谓的“雄伟大业"。
  高中期间,开始大量涉猎文学作品,包括当时畅销的名著。《年轮》《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茶花女》《白鹿原》等即是此时读的,我读名著不求大略,而求精细。如1998年读《白鹿原》,正好在河曲中学补习,整整一年才读完。读的书多了,思想和眼界渐宽,总感觉想写点读后感什么的,或者读的书多了想把一些美好的词句,优美的段落抄下来,再后来就有了想自己写东西的欲望。
  日记是我写作的雏形,也算是开端。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写日记的习惯记不得了,但自此便没有止步,直至大学毕业、工作以后都不曾间断。
  我是个教英语的,但是我后来一直没有放弃写点东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初中升高中那一年,我参加了五寨第四中学150名优生参加的现场作文大赛,而且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冠军。参赛前,我自己没有一点底气,甚至根本不期望自己能得什么奖,只是埋头静心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处境。清楚地记得,当时写了1500字左右。字数不多,但是当文章写完的时候,我的泪流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那件事情成为我今后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还有件事是高二时由于自己对文学的执着,我以五寨四大"文学青年"的身份荣幸参加了"首届山西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只记得那时心气高,自己俨然一副"文学青年"的派头。但那次,没有获任何奖,只是其中一人说凡参赛的最差也是优秀奖,可我终久没见过任何证书的影子。若干年后我得知他们三人中,一人供职《人民日报》社,一人进了山西省政府,一人情况不明,而我由于就业压力吃紧,英语专业紧俏,也为了将来能有碗饭吃,就痛苦地放弃了中文,选择了英语专业,然后顺理成章地当了一名英语老师。不伦不类,违背自己的意志,荒芜着自己曾经挚爱的乐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拾起了五寨宣传部主管、五寨县文联主办的文学专刊《清涟》。看到了编辑赵东方,我问他人:哪的个赵东方?人们说:上体育课的赵东方。“体育老师也能写文章?"接着是数学老师杨海燕,物理老师秦焕英,这还不算啥。主编刘笑梅,这又是何方神圣?答曰:刘贵海老师夫人。"啊?高中时包灶做饭的师母!还主编!开什么玩笑!"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视听。可是以上这些老师或诗或文确实造诣不浅。东方的《共锅》《二舅》心存怜悯,关心弱势群体,显示了不俗的笔力,刘笑梅的《父亲》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父女之间的动人恩怨,《小鎮上的女人》入围"赵树理文学奖",而且赵东方和刘笑梅因为文学的突出成就已经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看来一个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与他/她的职业工种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感人的作品,他们不辍的努力感召并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后来,我参加了几乎"清涟读书会"的全部文学讲座及沙龙,认识了推敲文字极苛刻的文学前辈李恒大爷,奉行"文学向生活致敬"的《五台山》副主编阎沁梅老师,书法、文学双馨的五寨籍作家徐茂斌大哥,以平淡朴实的文字让情感翻江倒海的作家孙莱芙老师,口语美丽,故事独到的赤峰作家王慧俊老师,长篇力作《大嵋公河》作者籍满田老师……
  无论本土,还是外籍,无论何种职业,也不管男女,他/她们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灵魂献给了文学事业,我窃以为正是对文学的执着与追求,他们才创造了如此瑰丽的空间与境界。
  此刻,我突发奇想:文学如跳舞,起初,跳得好的给围观者以美的震撼,受之感染,围观者情不自禁于无声处翩翩起舞,经时舞技渐精,尔后去吸引更多人起舞。而我就是那个围观舞蹈的人。于是我的拙作渐渐被《清涟》《星河》刊登,《四月初八》收入散文集《清涟碧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段时间围观,虽未有称心之作,感触倒是颇多。私以为: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因为作文是写作者利用所学习的文字,经过对文字不同的排列组合来表达自己意志和思想的脑力活动。这种活动最难的是立意,立意即是为文章铸魄。如果文章失去了灵魂,即使辞藻华丽,结构缜密也是垃圾一堆,无法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选自《星河》202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一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  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  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这是匈牙利籍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写的。  据考古发掘研究,证明鬼方的匈奴迁到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其后裔的一支迁徙到了匈牙利。作家高建群在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也有过表述——匈牙利人吹唢呐,以及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还有匈牙利学者
期刊
雷凤转这个漂亮的景颇族小女人,居然这样向朋友解说自己的名字:“雷鸣电闪中,凤凰在闯荡,转身就碰壁,碰壁就转身!”说完了,还丢出一句不怕让爹妈生气的话:“我年纪轻轻就吃了这么多苦,怕是爹妈把我的名字取嘎掉啦!”  与雷凤转的初识是在风花雪月的洱海边,龙哥备下了一桌国宾级盛宴。郝姐姐向大家介绍雷凤转时,说她的名字拗口不好记,可以直接叫她小妖。还说小妖是个山妖精,在盈江边有一座大山头,有一片大产业。小妖
期刊
炉桥,古,曲阳治也。这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鎮,是清代定文章的故里。它位于皖东的西部边陲,地处三市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水陆交通要冲。早在秦汉前,这里是洛涧河、严涧河、沛河三水汇聚之地,也是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古镇四面环水,西北船泊处,逶迤六十余里通入淮河,“地方富庶,科甲绵延,为邑之首镇”,那时,素有“小南京”的美誉。这里就是我的祖籍,是我们皖东近代魏氏的发源地之一,有魏氏公祭的魏家坟
期刊
踏进古村,走在满是暗影的小巷,阳光正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  触摸巷道的残壁,那斑驳的古建筑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悠悠岁月,风过无痕,在那杂草丛生、青苔满地、近乎破落的古建筑群,有小巷、有石板和石头筑成的小道。甚至,望尽远方,在村民祭拜先人的缭绕香火烟雾中,在村民默默的祷告声中,有一种穿梭时光遂道的感觉。岁月虽然远去,但村民的心中,逾走逾远的故乡始终在他们的遥望中,在他们的梦乡里。古村落调查,正是“
期刊
农村老家的房前有棵香樟树,已有多年。香樟树高大、雄伟而又枝繁叶茂,树干约有十米高,树冠很大,像一把巨伞,把我家前院遮盖得严严实实。  春风还没吹上几天,细小的嫩芽就从稠密的老叶之间偷偷冒了出来,嫩芽衬着绿叶,黄绿相间,萌发着新的生命活力,彰显着春天的力量;春夏之交,一簇簇黄色的小花朵竞相绽放,如同黄澄澄的谷粒,虽小,却浓香扑鼻。有时我会静静地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再贪婪地深吸一口,那股
期刊
当那一抹抹新春的清新的淡黄慢慢隐去的时候,校园无意间就被这热闹的粉红攻陷了……  四月芳菲,每次行走于食堂往教学楼的小道时,目光会自然而然地遗落到这堵生机盎然的蔷薇之墙。  今年开始注意到蔷薇的时候,是从它高枝的炫耀开始的。青绿的小树顶端探出了一个俏丽的容姿,新鲜、活跃、妩媚,用它们浅浅而又招人的绚烂微笑点缀着圆润而单一的小树枝头。  一路红蔷薇,开得如火如荼。它们从高枝慢慢滑落,攀附着墙体,一串
期刊
“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年前李白送别友人时写下的这句诗,不曾想成了扬州的名片,勾起了无数人对江南水乡的遐想与向往。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理想的居住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笔下的扬州不仅有道不尽的无限繁华,更让我们看到了江南女子的柔情秀美。  扬州虽地理位置不在江南,却有着和江南一样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风土人情。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经历过无限繁华与历史洗礼,在隋唐时期
期刊
我也很想学学别人写自己的老爸超级伟大,玉树临风,出去背影就是一道风景。  可我的老爸就是个农民,大凡普通农民具备的缺点他基本上占全了,别人进城三天就会进步,学城里人不紧不慢的说话,学城里人穿着体面……我的农民老爸进城十五年了,现代的他学会的不多,骨子里的某种气质倔强的根深蒂固。  老爸的穿戴还是他在乡下老家时的状态,领子总是傲娇的竖起来,一层挨一层,红滴白滴蓝滴紫滴毫无规则的依偎在一起,半截衣领露
期刊
生于斯,长于斯,安于斯。江南的斯,每一件事,都来得刚刚好。  喝茶,刚刚好。  生长在江南,喝茶是一种风雅的习惯。说起喝茶,江南的茶山是有特色的。山,总是长得有形有势,茶树依势偎形,这里一块,那里一片,一两行,两三排,层叠如梯,左右参差,紧靠在山体。  茶农们始终相信,造物主的恩赐就是最好的安排。茶农一点点采摘下来的春天的绿茶尖,泡在透明的茶具中,散漫着山野的朴实,叶在沸水中舒卷,那一种原始的风雅
期刊
立春过后,接连几场扎实的春雨,让这座被称作“世界茶源,天赐普洱”的全国文明城市的春天提前到来。城里城外,山野溪边;高的,矮的;大的,小的花儿,带着山野气息,随地而生,随地而开,渐渐绽满了枝头,芳香四溢。  每天下班吃过晚饭,天色已近黄昏,我或是独自一人,或是邀约上好友,都要到梅子湖栈道上散步,因为普洱山上那些花香一直牵引我前往。  才走上栈道,隐隐约约的香扑鼻而来。  此时,天空中的月亮足够亮,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