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牛津路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什么选择英国,因为家里人分析,英国的英语最标准,寄宿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最后参加全英统考,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妈妈带着我,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给了大家信心,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公学。正好另一所寄宿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学业,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很多人对英国名校有误解
  
  我上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周末不放假,连本地学生也见不到家人。开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等于七八元人民币,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全部用来买零食都吃不饱,经常觉得特别饿。
  很多人对英国的名校有误解。英国的学校也是五花八门,私立高级学校靠钱也能去,但像哈罗这类非常传统的学校,决不给你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就是要让你吃些苦,磨炼你的心志。
  记得那时候,我和一些同学饿坏了,到晚上就把枕头套扯下来,悄悄跑到厨房,看到有什么吃的,比如苹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过来就往枕头套里扔,拎回来大家一块分享。这种感觉挺好,好像RobinHood(罗宾汉)。大家是一个集体,都在体验这种生活。在哈罗的时候,我还给同学打字“赚钱”,因为我打字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标准价格是5镑一篇文章,这个“生意”一直都不错。
  记得最开始,一下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特痛苦,特别想家人,尤其想妈妈。但是新生不允许用电话,一个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钟,我就给妈妈狂发E-mail,可是老师已经给家长布置过,第一个月家里要和孩子中断一切联系,必须让孩子独立闯过这一关。我那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回信,就不停地发——“妈妈你在哪儿?我想你!你在哪儿?怎么不给我回?”一周就发了80多封。但为了锻炼我,妈妈就是不回复。
  
  五个志愿,只报PPE这一个
  
  报考牛津大学的时候,一些朋友劝阻我,尤其是对牛津有了解的当地人。他们认为,我考牛津没问题,但选PPE专业就是自找麻烦了,如果还要报考条件最苛刻的创史学院。录取的几率就更小了。原来我还没意识到,同是牛津还有这么大差别。我越想越觉得这样尖端的挑战特有意思,放弃本身就是失败。我不会为了上个名牌大学就放弃更高的挑战。所以在填报大学五个志愿时,我就只报了牛津PPE这一个,没给自己留后路,也算是“背水一战”吧!
  非常支持我的是妈妈。后来我才知道,她支持这样报的原因并不是认为我会成功,恰恰相反,她曾预料我会经历一次重大失败,但她相信“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取得的成功具有同等价值”,你可以陶醉于成功,但更津津有味的是人生体验。
  在牛津期间,我也并非只是靠书本学习。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当做学业的一部分,比如通过演讲和辩论来激活自己的思想,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到牛津之后,我发现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但在主流社会中却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牛津联合会”在历史上是世界最大的一个辩论中心,各国名流都来讲演,很多国际问题在这里展开辩论,可是在公认“中国热”的当今,“牛联”的大喇叭却很少有中国的动静。这样的大机构,加入会员本来是自由的,各国人都踊跃加入,听听会也好嘛。可是加入会员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好像与我们无关似的。我觉得“牛联”这么有影响力,应有中国的话语权,能发出中国的声音。所以在竞选布告中,我在自己名字后面打出了大大的“中国人”三个字。只可惜投票的几千会员里没有几个中国人,开始我觉得挺孤独,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证明了中国人不但能大大方方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而且在后来的辩论中,中国的声音也有机会博得响亮的掌声。
  
  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在国外,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大使”,每个人都是外国朋友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户,希望大家来到英国以后都能维护中国的形象,让大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他们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误解。
其他文献
只有经过实践证明得出的知识才永远是正确的。智利是一个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智利一度外债高举,经济落后,就连最基本的粮食也要依赖进口。   几年后,智利国内的经济有所恢复,智利的土壤气候适合种植马铃薯,因此马铃薯是智利人民的基本食品。由于马铃薯产量的恢复,智利从别的国家进口的粮食有所减少。   美国农业部门为了具体了解智利的粮食状况,派遣了一个农业考察团前往
期刊
一个年轻人来到教堂,询问上帝幸福在哪里,请上帝告诉他,他想去寻找幸福。  上帝告诉他,让他闭上眼睛,会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带他去寻找幸福。如果他睁开眼睛,那个美丽的女子就会从他身边消失。  年轻人迫不及待地闭上了眼睛,于是美丽声音柔和的满身香气的幻想姑娘来到他身边。年轻人就每天紧闭着双眼,与幻想一起走向寻找幸福的路。  有一天,来了一个叫希望的姑娘,对年轻人说:“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吧,我比幻想更漂亮更温
期刊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牵动着无数孩子、甚至是成年人的心。其中有喜欢思考的小朋友问:为什么都演了几百集了,灰太狼还是没有吃到一只羊呢?   那么,一只羊都没有吃到的灰太狼,算不算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呢?如果它是失败者,它为什么还能整天那么乐乐呵呵,充满着无穷的斗志和奋发精神呢?   灰太狼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能和自己的老婆红太狼吃上香喷喷的羊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费尽心思,虽然不是在计划还没有实施的时
期刊
一  2008年6月的校园,我张开双臂拦住周西昂的去路,彼时他正和一堆狐朋狗友闲晃,回头见我,英俊的脸笑得变形:“哟,谁把我们大名鼎鼎的才女付梓叙弄成落汤鸡啦”。  我现在的样子的确够雷人:衣服全湿,裤脚往下滴水,几撮头发服帖地搭在眉尖。  他揉掉眼角笑出的泪:“想引我注意的女生不少,你算下足本钱了。”我忍无可忍破口大骂:“你以为找人拿水泼我我会像那些人一样忍气吞声啊?小混混!”说完从背后抓出一早
期刊
我一直觉得我和母亲是有隔阂的。  她是医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人,我的记忆里,她永远在医院,或者随时准备着有人打电话来就走,我什么时候梳成了小辫子,什么时候来了例假,什么时候和男生有了第一次约会,她并不清楚。  母亲永远是忙的,她的忙让她忽略了我,我曾怀疑自己是个多余的小孩,如果不是有耐心和温存的父亲,我真想离家出走了。  17岁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男孩子,他是个画家,比我大5岁。我是背着母亲和他交
期刊
居委会要在所辖的街道内评出一对最恩爱的夫妻。几经筛选后,有三对夫妻入围。于是,居委会通知这三对夫妻,叫他们星期六的上午去居委会办公室,参加最后的评比。  三对夫妻如约来到,他们一对对相拥着在居委会办公室外的条椅上坐着,等待评委的召见。  评委将第一对夫妻请进了办公室,叫他们说说他们是如何恩爱的。  妻子说,前几年她瘫痪了,卧病在床,医生说她能站起来的可能性很小,她绝望得几乎要自杀。但她丈夫鼓励她活
期刊
气候变化无常,“低碳生活”已经成了现在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回收再利用,人人都能数出许多低碳准则,不过,下面这些另类低碳Idea可能你想都想不到,但是,他们也是有理有据的哦,而且就会陪你度过一生。    生:改变呼吸也能低碳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出生要做的第一件事,人们以为呼吸与生俱来,无需去了解,其实关于它的秘密很多。健康的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接近40次,成人
期刊
遭到朱炜如此直白的拒绝,我很受伤,但我心有不甘。我向姐妹们打听朱炜的个人情况,姐妹们告诉我,朱炜28岁,以前是有个女朋友,是他读军校时的同学,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分了手,以后朱炜就再没谈过女朋友。  我一连向上级首长递了三封申请书,要求调到侦察大队去,只有调到侦察大队,我才能天天看到朱炜。但总队领导一直没有答应我的要求。,  不能去侦察大队,我很难有见到朱炜的机会。我开始给朱炜写信,每半个月一封。前面
期刊
今天,物质之丰富与获食之轻易,直至出现“全球同吃一种汉堡包”的商业奇迹,堪称宏大景观。没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比古代人吃得更多,但从可支配食物数量、想像力和浪费的程度等诸多方面来看,人类餐桌正上演越来越疯狂的戏码。  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注意到现代饮食所体现的不寻常行为。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在专著《宴飨的故事》中写道:“今天,进餐者们跨越了整个地球,固着一个巨大的营火分享食物。”  
期刊
考倒郎成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