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丑刘斌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解放前,上海戏曲舞台又出轰动一时的戏叫《大劈棺》,取材明清传奇《蝴蝶梦》,说的是庄周诈死,试探其妻是否贞节的故事。先是筱翠花(于连泉),后由童芷苓主演。可是戏里的配角,是由刘斌昆饰演的纸扎人“二百五”,这是他创造的一个特异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甚至出现“二百五”上场,全场笑声四起、争看纸扎人而喧宾夺主的现象。从此这出戏常演常受欢迎,“二百五”成了上海滩上的一句方言。从那时起,我记住了刘斌昆这位演员的名字。
  上海解放后,《大劈棺》不演了。1950年陈毅同志说起:“刘斌昆的‘二百五’,我在解放区就听说了。”他很想看看这出戏。后来,在文艺会堂内部由刘斌昆当场演了这场戏和《活捉三郎》给陈毅同志看。
  从此以后,我因工作关系,同刘斌昆有了接触,了解增多。他不是只能演“二百五”,而是好学不倦,博采众长,熔徽、汉、昆、梆于一炉,功底深厚,能戏甚多。《九锡宫》中的程咬金、《活捉三郎》中的张文远、《双下山》中的小和尚、《疯僧扫秦》中的疯僧、《金玉奴》中的金松、《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打渔杀家》中的教师爷、《四进士》中的刘二混等都有特色。
  刘斌昆,从他7岁登上舞台,漫长的七十多年艺术人生,从一个娃娃生到成为南派丑角代表人物,我觉得有几件事是值得一提的。
  刘斌昆的丑角表演艺术,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灵活化用基本功,主张用“俊”的手段现“丑”,并从生活中和各种艺术形式中吸收借鉴,富于创造性,自成风格。这与他一生中共拜师学艺的老师有十位之多分不开的。他9歲从童紫红学京剧丑角,这是他的启蒙老师。14岁拜徽班名丑赵桐顺学艺,并随师演出。苦熬了三四年,赵桐顺发现刘斌昆学艺志诚,这才尽心传授。赵桐顺教戏先教人,说:“会做人才会唱戏。”赵老师又说:“做人要谦虚,要诚意待人。你学了玩艺要用心想,刻苦练。台下要恭敬,即使成了角儿,也要对别人谦虚,要知恩报德。”赵老师还传授给刘斌昆许多四功五法口诀,丑行二十四手基本功等绝活儿。赵老师的悉心传授,给刘斌昆的丑角艺术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刘斌昆的老师还有任长海、郭春山、萧长华、陆寿卿(昆曲)等,其第十位老师是汉剧名角、艺名大和尚的李春森先生。刘斌昆有半年时间跟随大和尚学艺,大和尚每次演出,刘斌昆都细心琢磨,认真学艺,学会了不少丑角戏,其中《活捉三郎》《审陶大》《疯僧扫秦》等戏受过大和尚的教益。
  刘斌昆还拜过两位名票友为师,一位是昆丑名家徐凌云,另一位是京剧丑角孙履安。刘斌昆说,他们是名票友,比一般的内行还要懂得多,值得向他们学习讨教。
  刘斌昆多方拜师,好学不倦,虚心求教的学艺精神,使他领悟:丑而不俗,丑中求美,重在表现各类丑角的性格特征,而不图人物的脸谱化,拒绝低级趣味与恶俗形象。所以,他在舞台上展现各类人物形象,百态杂呈,生龙活虎;但是在生活上,坚守谦虚平和,真诚待人,做一位厚道诚信之人,绝无油嘴滑舌、口是心非那种油腔滑调的市井庸人的习气。这是刘斌昆艺术人生中第一件事。
  刘斌昆艺术人生中第二件值得提到的是,他同周信芳同台演出时间最长,在一起谈艺说戏、切磋艺事的时间最多。
  刘斌昆9岁从童紫红学丑戏时,曾随周信芳演出。周信芳见刘斌昆机灵聪明,十分喜爱,给他取了个艺名叫小幼童。这是他们认识的开始。以后,刘斌昆就辗转拜师学艺多年,直到1932年,参加周信芳主持的“移风社”,与周信芳长期同台演出。1932年淞沪战争后,“移风社”是由周信芳在上海组织的京剧演出团体,周信芳任社长,主要成员有周五宝、刘斌昆、王芸芳、王兰芳、张世恩等。成立社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上海社会中苟且偷安、妥协投降的风气,主张多演爱国剧目,伸张正气,编演了《满清三百年》《明末遗恨》等。“移风社”不久即北上,经天津、北京、青岛、南京、汉口及东北诸大城市。历时两年多的巡演,刘斌昆一直随周信芳合作演出,刘斌昆亲切地称周信芳为信芳哥,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八一三”事变后,京剧界爱国艺人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歌剧部,周信芳任主任,同时周信芳重组“移风社”,充实阵容,除刘斌昆、王兰芳等外,袁美云、王熙春、刘韵芳、高百岁、赵晓岚、金素雯等参加,1937年10月28日在卡尔登戏院演出,头三天剧目有《追韩信》《四进士》《玉堂春》《打严嵩》《鸿鸾禧》等。
  刘斌昆和周信芳在北上演出中,每当演完戏吃宵夜的时候,他们总是坐在一起聊天“挑刺摘毛”,就是互相挑不足的地方,成了他们相互学习改进提高的一种有益活动。
  他们谈到《追韩信》,刘斌昆说:“萧何唱的那段‘听说韩信他去了,不由萧何心内焦,头上整整乌纱帽,身上撩起滚龙袍’,这后面两句是废话,你穿的不是滚龙袍,是便服,戴的是便帽,不是乌纱帽,你这样唱不合理。”周信芳说:“是啊,这是老词儿,是要改。”刘又说:“你唱的‘此番韩信追得到,同心协力扶汉朝,此番若是追不到,万里江山一旦抛’也不对,刘邦还没有建立汉朝,怎么扶?扶字要改建字。”周说:“建字好,你这一字值千金。”
  刘斌昆和周信芳,一个是坦诚相告、推心置腹;一个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他们是舞台上的好搭档,艺术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兄弟。
  刘斌昆不仅是一位丑角名家,他还是出色的老旦演员,为观众所公认。这是我要讲述的第三件事。
  1932年,刘斌昆跟“移风社”北上演出时,在济南演《六国封相》中的苏秦之母,这是一个对儿子前倨后恭的老太太。刘斌昆刚演这个角色,就想办法去塑造她,竭力做到不让她跟别的角色雷同。有一天,刘斌昆在大街上看见一位老太太,半大脚、驼背,拿一小拐棍,走起路来挺精神。他想,这位老太太气质倒跟苏母适合,就盯着她,看她的举止行动,她走到趵突泉,他也一直追到趵突泉,细心观察、模仿,然后用到戏里去。这出戏后来到北京演出,他的苏母受到观众赞赏。
  《清风亭》是周信芳和刘斌昆合演的麒派代表剧目之一,珠联璧合,脍炙人口,是我最欣赏的一出好戏。周信芳饰演打草鞋老人张元秀,刘斌昆扮演磨豆腐老妇人,是一对相依为命、孤苦伶仃的老夫妻。他们多年来边演边改,边改边新,相互默契帮衬,使这出戏成了他们的拿手戏。他们提出这对夫妻的三次出场,应当要有三个不同样,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   刘斌昆领会,这对老夫妻第一回出场,大约六十岁,是出门去看灯,他们的身体还比较健朗,像两棵还没有黄叶枯枝的苍松。第二回出场,他们领养的孩子张继保十三岁了,而老夫妻已都七十三岁,身子骨不像看灯时那样硬朗。赶子以后,因为思子而终日愁苦,老人生病了。到了第三层次,张继保中状元回来,老两口已经八十多岁,风烛残年,老态龙钟。三个层次不同,角色的表现也应有所不同。刘斌昆饰演的贺氏,第一层次出门看灯,因为身体健朗,贺氏应当跟张元秀一样高。到了第二层次,体态变化,心情愁苦,贺氏身材比张元秀矮二寸。到了望子时,老妇人比她老伴矮半头还多一点,又要存腿,还不能撅屁股,尤其是一對老夫妻望子子不归黯然回去,贺氏一再回头远望,似见孩子归来,最后凄凉悲苦下场时,贺氏一步三回首,这揪心的三回首,催人泪下,引起无限的联想。
  还应当提到刘斌昆演《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的往事。
  有一年,上海伶界联合会在共舞台义演《龙凤呈祥》,梅兰芳的孙尚香、林树森的刘备、周信芳的乔玄、盖叫天的赵云、刘斌昆的吴国太。不巧开演那天,梅兰芳患重感冒,嗓子哑得有点唱不出来,可是那天是义务戏只好坚持着唱。演到“别宫”一场,主要是梅先生和刘斌昆的戏,刘斌昆平平稳稳地保着梅先生唱了下来,顺利地演完。梅先生事后对人说:“刘先生是个好把式,我重感冒实在难受,因为是义务戏不能不演,刘先生保着我唱,他不像别人坑我。”刘斌昆听了后说:“我是遵照老师教导‘会做人才会演戏’的道理去做。”
  我还觉得刘斌昆在《打渔杀家》中扮演教师爷的表演值得赞赏与肯定。
  他刻画的教师爷,不是一个简单的草包式人物,更不是一个脸谱化的打手。他经过思考,掌握三个层次。这个人物一出场,有的演员这样念:“好吃好喝又好搅,听说打架我先跑。”他不同意这样念,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先把自己暴露了,那么下面还有什么可看?他是这样念:“拳打南山豹,脚踢北海蛟。”先要夸张教师爷的威风架子,是仗着主人声威奉命到萧恩家讨渔税来了,一幅打人的架势咄咄逼人。
  第二个层次,来到萧恩家叫门,教师爷还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可萧恩不动声色,冷静应对,教师爷得意忘形,不自量力,让萧恩一点穴,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教师爷的原先那股气势已经减去了一大半。强弩之末还想逞强,到第三层次,跟萧恩一交手,教师爷的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原先那个气壮如牛的教师爷,最后成了一触即破的纸老虎。刘斌昆认为教师爷虽然是个配角,但是,只要恰当掌握人物性格,加以层次分明地表现,照样会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其他文献
用香稻“德拉”(Della)和非香稻“唐纳”(Dawn)正反交米研究香味的遗传。从亲本植株和 F_1、F_2后代取得叶组织和种子样品,经3mol KOH 处理,评价其香味浓度。结果表明,F_1植
目前在豫西丘陵旱区以小麦为主的一年两熟制中多为小麦—谷子,年年麦谷连作,造成地力减退,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这些地区历史上很少种植大豆,没有把养地作物大豆列入轮作制
日前有媒体刊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有关“张爱玲文学奖”的声明》,全文如下:本人宋以朗是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近闻中国国内由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和亚太晴朗国
期刊
杨维民(艺术策展人):这次江浙沪名家作品联展包括了江浙沪三地的画家,江浙沪地区在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方面占有半壁江山,对于中国文化方面,也占据着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自19世
期刊
肯尼亚白三叶——沙弗雷(Trifoliumsemipilosum)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原产于东非高原海拨2,000米左右的地区。澳大利亚于1971年引种,我省1981年由澳大利亚引入试种,通过五年的
一部洋溢着人文关怀和思想锋芒的儿童剧rn一年多前,发在光明网上的一组照片震撼了欧阳逸冰: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在一片脏乱差的工地上把一根钢筋当作“立柱话筒”,陶醉、忘
期刊
1978年8月底,“文革”结束后不久,父亲胡铁生复出工作,出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再过一年多将迎来建国三十周年大庆,父亲便提议由计委牵头成立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工艺美术大
期刊
前几天我在戏剧学院遇到任广智,我们是相识50多年的朋友了,见了面自然会说起文艺界的一些事情。我问起焦晃的近况,他说焦晃前几天邀他一起排一个朗诵节目,正在忙。说到这里,
期刊
文章综述了大麦等作物耐酸铝的可能机理,以及耐酸铝性的鉴定方法、资源筛选和遗传控制;探讨了离体培养技术在大麦耐酸铝育种中的应用;讨论了在我国开展大麦耐酸铝遗传育种研
提起王龙基这个名字,必然和张乐平先生创造的“三毛”这个中国千家万户都熟知的儿童形象联系在一起,王龙基在电影《三毛流浪记》中成功塑造了“三毛”形象。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中国的儿童电影精品,也被世界电影公认是一部有时代意义的电影。  我和龙基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同学。他是文学系,我是表演系的。记得进校后我观看过很多好电影,其中就有《三毛流浪记》,没想到这位扮演三毛的王龙基是我的校友。这样一位童星居然不在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