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在数学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较为普遍的是,由教师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只能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按教师指的方向往前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安全、自由,无压抑的状态中学习,学生才敢于设疑,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小棒摆“11”(怎样摆最容易看出是11)。学生有的摆出1捆和1根,有的摆出11根单根。这时,教师先肯定学生都很能干,能用小棒正确摆出比10还大的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然后引导观察这两种摆法,那一种比较容易看出是11根?此时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观察认真,发言积极。
  教师不刻意追求思维的一致性,尊重思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想法和一切尝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性评价,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才能把新知同化,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学中应不断制造认知失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再出示几个梯形,也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如,教学“商不变性质”,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除法算式,如20÷4=5,48÷6=8,18÷3=6。此时,教师质疑:一般情况下,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也变,有没有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却不变的情况呢?能举例说说吗?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产生认知失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提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外显的动作能有效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从中感悟、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获得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一组),一张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课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有的说:“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邊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有的说:“我把长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教师质疑:是否存在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呢?你准备怎样证明?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补充、提炼中得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三角形的底乘高除以2”。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不仅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感受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到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四、给予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思考需要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等思维活动,因而有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编写口诀的能力。因此,在复习“4的乘法口诀”之后,先让学生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编好口诀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评价哪些同学编得好。这样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又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教师问,怎样计算15-9呢?接着提出,下面请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计算,也可用学具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得出9+6=15,15-9=6(想加法算减法);15-10=5,5+1=6(减十加补);5-5=0,10-4=6(连减);10-9=1,5+1=6(破十法)。这时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交流,有的同学喜欢用“破十法”,有的同学喜欢用“想加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减十加补法”。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创设有利于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他文献
新课改实施有效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一要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二要靠积极热情的态度,三要靠有效的方法,四要靠积极探究的精神。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单位时间的效率(40分钟内),二是一节课学生的收获大小。所以,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在教学时间的科学利用上下工夫,提高教学有效性寻找突破口。我认为,把有效教学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是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研究
期刊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听。可是一提到激发信息课学生的兴趣,大部分人会惊呀地说:“难道信息课也要激发兴趣?学生们不喜欢上的有几个?他们都巴不得泡在机房、网吧里呢?还让他们提高兴趣,语数外还学不学了,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课下的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只停留在娱乐性上,如何改变这一切呢,在教学中我从五个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课堂学习是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好坏,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优化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及低效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浓厚
期刊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地教改探索。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与认知途径,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为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激发欲望  学习兴趣为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提高技能产生动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
期刊
布卢姆曾经断言:“学习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积极的情感不但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不仅是认知的手段,更是一种目标,怎样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学习化学?一直是我在教学中的努力的方向。  一、重视启蒙绪言课作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经验告诉我,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开始。因此,把第一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人们探索了很多种教学方法。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单元整体教学应运而生。在如此多的教学方法中都包含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关键的学习方法,本文就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和研究。  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小组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课文的体裁来选择合适的手段,还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介来创设情境,那样在课堂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
期刊
近年来,为了改变学校的教学现状,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很多学校进行了课改。我校也不例外,在全校开展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在我校高效课堂中,主要是利用“导学案”,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高效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检测、反馈总结、课后检测”等环节,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习新的知识做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高效课堂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策略。  一、何谓“高效课堂”  是不是教师把该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学生就算“高效课堂”?或者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达标练习顺利完成就算“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