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冲突与合作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个体化背景下,由于儿童照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导致照顾者选择“为自己而活”能力的下降。通过对“小木虫”论坛育儿版块的内容分析,文章发现在儿童照顾中,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父代都有“为自己而活”的愿望,但其实现既要受到资源制约,也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制约。具体而言,如果“子女片面为自己而活”“老人片面为自己而活”或“为儿童而活的方式有所歧异”,就会造成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冲突。但如果子代和父代都能从“为自己而活”转向“为我们而活”,就可能形成良好的代际合作关系。这种转向可能建基于“血浓于水”的情感,也可能基于育儿与养老互惠的预期,还可能只是扩展家庭缺乏足够育儿资源下的“情不得已”。因为育儿责任的承担也是一种生活政治,家庭以外主体责任承担不足,必然挤压家庭成员生活方式选择的空间,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更多地分担儿童照顾责任,以减轻家庭成员的育儿重负,提高其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关键词〕 隔代照料;个体化;代际关系;类型;动因
  〔中图分类号〕D669.1;D669;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5-0050-08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生育率有所提升。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加重视育儿的质量,导致儿童照顾的时间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却经常需要无偿超时加班,加之儿童照顾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使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1],往往不得不与父代结成代际合作共同体,共同应对儿童照顾问题。在共同育儿过程中,其家庭代际关系的向度如何,成因为何,等等问题既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祖孙三代人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探讨。
  一、 家庭内部代际关系与隔代抚育:既有文献回顾
  随着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范式,即“理性范式”“伦理范式”及“转型范式”。首先是“伦理范式”,即强调制度与文化对代际关系的制约,认为传统的孝道思想是我国家庭代际团结得以维系的伦理根源,目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瓦解,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的兴起[2]。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代际关系现状并非肇因于伦理沦丧,实则是出现了一种 “下位优先”的“伦理转向”[3]。其次是“理性范式”,即坚信代际关系的方向和深度源于两代人之间的理性计算[4]。比如有学者发现,在城市的农村随迁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因为“功能性交换”,结成了短期互惠关系[5]。最后是“转型范式”,即发现工业革命以来,家庭代际关系正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至于我国家庭代际关系转型的特征,又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主轴代替了以往的“父子关系”主轴,但 “权威型孝道”并未烟消云散[6],善事父母的观念依然普遍,甚至还有“重老轻小”的现象[7]。第二种观点也是位居主流的观点,指出随着个体化和“无公德的个人现象”的出现,我国家庭普遍存在着“恩往下流”“眼泪往下流”的资源下移现象[8],啃老问题较为严重[9]。第三种观点则反对这种“团结-冲突”的二分模式,认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形式多样,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类型[10]。
  与家庭代际关系引起广泛关注不同,尽管我国的隔代抚育现象十分普遍,但对普通家庭隔代抚育中代际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11]。多数隔代抚育研究聚焦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研究发现隔代抚育虽然有助于增加这些老人的照顾和经济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巨大压力,损害其身心健康[12]。国内有限的隔代育儿代际关系研究主要考察代际权力分配和利益关系两大方面。比如有研究指出,在隔代抚育中,老年人依然具有“权威性”。然而更多的研究则显示,隔代育儿的基本模式是“严母慈祖”,祖辈的育儿决策权十分有限[13],两代人之间可能由于育儿观念和育儿方式的差异,发生激烈冲突[14],年轻夫妇往往只会追求“为自己而活”,出现“孩子化”的现象,对老人“孝道有亏”,只是片面地榨取其“利他精神”[15],使得老人失去闲暇时间和选择多元生活方式的能力,沦为孩奴[16]。
  以上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三种范式似乎都有合理之处,但是如果单从“理性范式”或“伦理范式”来解释家庭代际关系的生成,似乎都难以自圆其说,“转型范式”的具体方向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从个体化理论解释隔代育儿中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也多强調年轻一代“为自己而活”的愿望和选择,仅仅将老年人视为在转型过程中一味遵从传统规范的“自我牺牲者”,似乎并未受到个体化进程的影响。实则我国的个体化进程,尽管与西方的个体化进程在国家治理传统、福利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不同的背景[17](序言7),但是在隔代育儿中,“寻求为自己而活”并非是年轻夫妇的专利,在隔代抚育中,老年人也非仅仅是“自我牺牲”的伦理木偶,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自身“生平”选择与应对家庭育儿压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将老年人和年轻夫妇都置于“个体化”进程的背景下,承认他们都有“为自己而活”愿望,考察他们如何协调彼此利益,形成福利供给合力的内在机理,值得深入探究。根据文献梳理和反思,本文认为,应吸纳“理性范式”和“伦理范式”的合理之处,形成“结构+文化”的二元解释框架深入探讨。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的儿童照顾责任增大,子代和父代两代人既有可能选择合作,也有可能产生冲突,冲击原有的代际关系,本研究即考察年轻专业技术人员与其父代共同育儿中的代际关系类型及动力机制。
  二、 资料来源与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小木虫论坛的育儿版块中截取2013年12月1日—2019年9月31日与家庭代际关系有关的帖子进行定性研究。具体方法是从这一时段该版块的12864个帖子中,围绕婆媳关系、翁媳关系、女婿与岳母关系等为关键词,进行初步阅读筛选,最后通过理论抽样的方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48个帖子,对帖子讲述的故事、题主与论坛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内容,进行编码,然后展开定性分析,探讨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与其父代共同育儿中代际关系的类型如何,形成机理何在。本研究通过对专业性网络社区中“育儿版块”的网络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查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家庭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关系。此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具体有以下五个原因:其一,研究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互动,亦可以较好揭示现实社会的特征。研究方法的适切性内嵌在特定的时空和社会情境中,刘少杰等人[18]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经具备了非常明显的现实性品质,不再是脱离实际的虚拟空间, 虚拟互动已经成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而非仅仅是虚拟行为。因此,不能将所有虚拟互动都视为虚假互动,如果虚拟社区中的网络文本信息足够丰富,可以相互印证,就可由之揭示现实生活的相关特征。其二,作为内容分析法的一种,网络文本分析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地理学、新闻学、图情文档、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以网络文本分析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止2020年8月15日,共发现相关论文446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已达50余篇,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不再质疑网络文本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尝试以此方法进行研究,而且随着人们网上生活实践的日渐丰富和大数据研究的盛行,网络文本分析也必将更为流行。其三,小木虫论坛号称“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是全国会员数量最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论坛,论坛设有基金申请、科研生活、文献求助、论文发表、学术会议、育儿交流等版块,会员主要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等”,学历层次较高。论坛的主要功能是科研交流,成员更为在乎彼此的专业技术能力,育儿版块并非论坛的核心版块,参与育儿版块讨论的,多是毕业时间不算太长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论坛的交流有助于他们交流育儿心得,掌握育儿技巧,释放心理压力,建构认同和寻求归属感。在专业技术人员论坛中,作为孩子父母的身份建构,并不敏感,因此他们关于隔代照料中代际关系的发帖,不会因为制度性的压力而增加信息扭曲,经由此虚拟田野获取的资料,其质量并不一定就低于现实田野调查中获取的相关资料。其四,小木虫论坛的育儿版块,属于论坛式虚拟社区,比微博、推特等关注式社交媒体,信息质量相对更高。论坛式网络社区的成员有着明确的身份限制,互动内容也没有长短限制,育儿版块中有不少帖子都长达10余页,随着“帖子中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信息含量也越来越大”[19],内容较为丰富。此外,我们还通过对题主以往发帖内容的浏览和比对,实现资料的三角互证,获得更多对题主及参与者的整体性了解,减少虚拟田野同现实田野间的差距。其五,在虚拟田野中,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增加了研究的效度。小木虫论坛育儿版块虽是虚拟社区,却营造了育儿讨论的真实情景,研究者本人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主要的研究工具,通过“沉浸”式思考,即可在“此情此景”中设身处地的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育儿困境及代际关系。在对1万余个帖子的初步浏览后,通过理论抽样,对其中的48个有代表性的帖子,进行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轴心编码,逐步浮现研究主题、厘清研究的主要概念——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关系,并分析这种代际关系的生成机制,与已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形成对话。虽然研究的结论也还有待以后的经验研究去进一步检验和发展,但是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的意义也十分明显。   抽取研究时段的制度背景是,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准许生育二孩。2016年1月,国家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二孩”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释放了专业技术人员育龄夫妇的生育潜能,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其家庭的育儿压力,激发了对扩展家庭育儿资源的需求,使得隔代照料的家庭开始增多。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济实力不算太强,大多既无法通过安排夫妻中的一方全职从事儿童照顾工作,也难以支付雇请保姆等较为昂贵的市场化儿童照顾服务,普遍对隔代照料的需求较大。另外,这一群体,因为学历较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既熟知我国传统的儒家孝道思想,又形成了现代的权利意识,更加愿意尝试“为自己而活”,追求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远远不同于以往研究集中关注的农民工和普通市民阶层,也不同于研究那些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市场化儿童照顾服务支付能力的富裕中产阶层,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为“个体化理论”,认为在个体化的背景下,从事儿童照顾,必然导致照顾者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生活机会的减少,因此在儿童照顾责任分担过程中,代际之间实则存在一种选择“为自己而活”方式的博弈过程。德国学者卢休首先将个体化理论引入到代际关系研究,他认为,虽然个体化是不可逆的过程,然而个体化过程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却是“结构与自我主体性之间不断博弈和协商的结果”[20],并非个体的自由选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与社会领域及市场领域的分离,我国个体化进程加快,人们拥有了更多个人选择的自由[17](74)。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经历了从向计划经济体制回归,再转向市场化的过程[21],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就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家庭中的两代人来说,由于双薪家庭的增多和国家逐步撤出家庭领域,子代的职业和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应对儿童照顾的能力,如果缺乏足够资源,他们可能会不得不转向父辈寻求对育儿的支持[22](44)。对于父代而言,老人退休前从事的职业则决定了老人的养老金类别和水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养老金水平一般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而企业退休职工则高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加者,养老资源越少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越大,在承担儿童照顾责任的博弈中,选择“为自己而活”的能力也就越低。另外,父代和子代大都会受到儒家伦理的制约,本文即在这种理论框架下,研究子代为专业技术人员的隔代照料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三、 为谁而活:隔代照料中代际冲突的类型学分析
  吉登斯认为,个体化进程具有四项基本特征,即“去传统化”“ 个体的制度化抽离和再嵌入”“为自己而活”和“系统风险的生平内在化”[17](6),其中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是个体化进程的核心特征[23]。在个体化社会中,“标准化人生”已经变成了“选择性人生”, 每一代人都希望增加生活的自主性,寻求个体的独立,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安排生活[20],因此“为谁而活”不仅是“个体化”的理论内核,也成为影响家庭代际关系的最关键要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隔代照料家庭中,如果子女和老人仅仅选择“为自己而活”,就有可能造成冲突,但是双方选择“为我们而活”,就有可能形成合作。
  当然,隔代照料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处于冲突状态还是合作状态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可能因为多种原因从合作走向冲突,也可能因双方或者单方的行为调整,从冲突走向合作,此外,在儿童照顾中,导致冲突或促成合作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本文所谓的“为自己而活”,并非意味着子女或老人,在所有方面都纯粹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主性,这里所谓的“为谁而活”,是指总体而言,主要是为了维护谁的利益,增加谁的自主性?最后,定性研究的基本逻辑就是归纳逻辑,分类本身即具有知识的贡献。这里的“冲突”与“合作”,“子女片面为自己而活”“老人片面为自己而活”及“为儿童而活的方式有所歧异”等类型学分析,本质上还是一种韦伯“理想类型”意义上的分析,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影响隔代照料中代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事实上,这种人为建构起来的“纯而又纯”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易寻找,但是对研究社会现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4]。
  研究发现,孩子出生之后,在动员家庭资源提供儿童照顾的过程中,代际之间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发生冲突,从个体化的角度来看,冲突的动因,可能源于“子女片面考虑为自己而活”“老人片面考虑为自己而活”“为孩子而活的方式歧异”等三种类型。
  1.子女片面考虑为自己而活
  已有研究发现,家庭中的权力机制影响代际关系。在本研究中,子代为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相对于父辈,一般而言,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更高,占据的资源更多,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力。在个体化背景下,他们选择“为自己而活”的能力也更为强大。如前所述,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为个体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奠定了支撑条件,使其不必因为依赖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而无条件的服从家庭成员[17](138)。但是我国作为“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在福利制度中强调孝道和家庭的作用,国家的福利供给水平较低[25]。尤其在养老保障方面,养老金水平的阶层差距较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虽已建立,但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较低,2018年全国月均只有区区152.3元[26],家庭养老的需求依然很大。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少老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金及养老服务,必须依靠子女养老,这种依赖大大降低了他们在家庭劳动分工中的选择权力。如果在隔代照料中的情感劳动得到子女的认可,他们会增强对扩展家庭的认同,但是如果子女片面地强调 “为自己而活”,只考虑自己的难处,不考虑老人的难处,往往导致老人出现失落感,产生代际矛盾。这种代际矛盾主要表现为婆媳矛盾,因为一方面,婆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水難溶于血”[22](243)。另一方面,随着媳妇家庭地位的提升和在家庭中决策权的增加,相较于传统时代的“媳妇”,可能会更多考虑自己的“选择”,造成代际之间的冲突。比如在“137314:老婆和老妈是天生的死敌吗(2016年11月20日)”本文引用的帖子资料,来源统一标识为:“发帖者+帖子标题+(发帖时间)”,下同。一帖中,题主的老婆不让母亲亲近孙子,只安排其从事洗衣做饭等繁重的家务劳动,导致奶奶难以享受天伦之乐,有了思去之心。对老人的思去之心,年轻的跟帖者hanxuehit没有表示理解,反而认为,“两个人(老夫妻)在一起四十年了,还不够吗?……老人确实没有看孩子的义务,但是等更老一些,需要照顾的时候也不要指望外人”。“生育版块”中的发帖者多为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帖子中直接显示自私自利,忽视祖辈需求,造成代际冲突的帖子相对较少。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往往也经过了作者的自我筛查,已将一些不利于自我印象整饰的内容删除了,但是在整个“育儿版块”的内容分析中,还可隐约感知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2.老人片面考虑为自己而活
  在个体化社会,人们对自我决定、闲暇时间等非物资财富的争夺更加激烈[17](219),代际之间,亦不能外。如果老人更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只考虑自己的“方便”和“顺心”,不愿再为子代过分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晚年的幸福[27](11),承担照顾孙辈的重任,就会造成代际冲突,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 老人执意带孙辈回老家照顾
  老人往往希望能将孙辈带回老家照料,一则老人在家乡生活,不用过多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流失原有的社会资本[22](52);二则在自己的家中生活,照顾孙辈,老年人可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三则对于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低龄老人来说,在家乡生活,还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然而老人的子女往往会否决这种安排,担心老人带孙辈回老家照顾,子女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育儿,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22](84)。比如在“nanonewman:老妈和老婆各拽一边,我真要分裂了 (2015年8月31) ” 一帖中,孩子的奶奶坚持等到宝宝8个月断奶后,要将其带回老家照顾。因为孩子的爷爷在老家还有生意要照顾,而孩子的妈妈子则坚决不同意,引发代际冲突并引起热烈讨论。讨论的内容较好地反映了子代的顾虑,跟帖者普遍反对将孩子送回老家照顾。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种理由:一是大部分跟帖者担心孩子送回老家,不利于养成好习惯。如Zhangjing1219说:“三岁看老,孩子的前三年是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让老人带回去,结果可想而知!”跟帖者hitzbz也认为:“等过两年你接过来的时候,想改都难”。wangjiner则现身说法指出,自己的大宝父母带回老家照顾,回城后胆小、生活不习惯。第二个主要原因则是担心孩子回来后与父母不亲,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个原因则是年轻一代希望自己能够亲自陪伴孩子成长,如跟帖者Yushasha11称,选择将孩子留在身边的原因是,即使“自己累一点,但是晚上和周末可以陪孩子到处玩,能够更多陪伴”。此时,如果老人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方便和利益,执意带孙辈回老家照顾,容易导致代际矛盾和冲突。
  (2) 祖辈不愿承担或中断照顾孙辈的责任
  有的老人则彻底不愿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或者中途放弃,因为这样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自己承受更大压力。比如在“sunnyzlh:你选择老人带孩子了吗(2014年5月11日)”一帖中,跟帖者leeya212说:“我家一个(孩子),双方老人都不愿意带,其实双方老人都退休无事,身体尚可,但人家怕打扰了自己养生旅游清净的生活,都躲着谁也不愿带,两家视带孩子为累赘,似乎谁来帮忙谁就输了”,老人拈轻怕重,不愿帮助子代分担重任,由此加剧矛盾。
  (3) 祖辈照顾孙辈不能尽心尽力
  有的祖辈虽说已经前来照顾孙辈,但不能设身处地,为子女考虑,不能尽心尽力,也会导致代际冲突。比如还是在“jingchu:公婆来了,郁闷中,求开导 (2015年12月31日)”一帖中,跟帖者yufuling说:“我公婆一年接送几回,感觉来度假一般,来这边去海边玩玩,泡泡温泉,游览几个小城市,然后又叫嚷着死活要回去……每次接过来都是求爷爷告奶奶的”。儿童照顾是一种既要付出体力,又要付出爱心的劳动,老人人来心不来,也会使得子代心生寒意,造成矛盾。
  3.为儿童而活的方式歧异
  育儿方式的差异问题既关乎代际权力分配问题,也关乎自主性的问题,即谁的育儿方式应该得到认可的问题,所以尽管双方都选择了为了儿童的成长而共同育儿,但是因为生命历程不同,父代和子代育儿的观念差异也较大。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强调科学育儿,而其父代则更加相信自己的育儿经验,往往导致“科学的妈妈”和“传统的祖父母”之间的冲突,这种有关母职的代际冲突,也是“密集式育儿”和“粗放式育儿”观念之间的冲突,比如老一代人往往更会溺爱、迁就孙辈,认为现在孩子小,等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就好了,而子女多认为骄纵的育儿方式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至于在育儿中,怎样才算是科学的,表面上看是观念问题,实则牵涉到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各种主体都在阐述适当的育儿标准。比如在“sunnyzlh:你选择老人带孩子了吗(2014年5月11日)”一帖中,跟帖者xingxin9说:“老人给带的,完全老人做主,我们自己不能说,更别说科学建议,人家就认自己的理和老家的习惯,不听还罢了,说一下自己的建议,老人就委屈的觉得你嫌弃她了,又哭又闹的,还骂你没良心,老人给带的孩子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在“pinxian:婆婆这样照顾宝宝 (2015年12月23日)”一帖中,题主也抱怨婆婆:“照顾宝宝不细心,大便擦屁股不擦干净,几次发现还有残留;泡奶粉奶瓶不刷,随便冲冲,消毒不用沸水,从热水器接热水冲冲。帮洗宝宝衣服只洗最明显的地方,袖子口那么脏居然没看到。”“quinity:隔代教育,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求警醒! (2016年5月5日)”一帖中,题主则抱怨爺爷奶奶不让孩子自主吃饭,养成了喂饭的坏习惯,引发了严重婆媳矛盾。这些矛盾多是因养育方式的差异导致,子女多担心不良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坏习惯,不利于未来的成长。
  四、 为我们而活:儿童照顾中代际合作的生成机制分析
  然而多数家庭中,身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子代还是与父代围绕着育儿达成了基本共识,结成了代际育儿共同体,两代人并非失去了“为自己而活”的愿望,而是在特定的压力下,将单纯的“为自己而活”转变为了“为我们而活”。研究发现,这种转变可能建基于情感,也可能是为了实现育幼与养老的互惠,还可能仅仅是因为家庭应对资源不足,不得已而为之。
  (一) 情感之基:为了养育我们的孩子
  虽然在隔代照料中,代际之间由于权力关系不均衡等原因,存在种种冲突。但是在为了育儿而组合起来的扩展家庭中,情感性关系仍然是主流的关系。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情感单位,在应对育儿责任过度私人化带来冲击的同时[13],孩子的出生也给扩展家庭带来了趣味、兴奋和希望,增进了家庭团结[28],有利于弥合家庭矛盾,子代与父代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结成了共同体[29]。老来含饴弄孙,也成为祖辈快乐的重要来源之一[22](96-97)。比如在“jinchu:公婆来了,郁闷中,求开导(2015年12月31日)”一帖中,跟帖者hanxuehit说:“人也不能太苛刻,也不要过地太精细了,每次看到我公公真心喜欢我家宝,其他的事我都不在乎了”。在“sunnyzlh:你选择老人带孩子了吗(2014年5月11日)”一帖中,跟帖者xqy1023也说:“现在我父母帮忙带,是辛苦,但是孩子也给你带来了成就和快乐,而且也给了你陪伴和孝敬父母的机会,陪他们聊天,散步,要不然哪有那么多时间陪他们”。由此可以看到,家庭团聚的情感回报,使得子代和父代在寻求自己的独立生活和儿童照顾之间达成了妥协[20]。跟帖者flydream-dd也说:“我觉得孩子在我们身边,父母过来帮带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就离开父母,带宝宝真的可以给自己和父母相处和孝敬父母的机会,他们和孩子一起也会很开心”。三代人因为情感共同居住,共同承担责任,虽然都失去了一些“为自己而活”的选择,但是他们在共同育儿中选择了“为我们而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感”,有利于家庭亲情关系的维系。   (二) 重构互惠:育幼责任承担与预期的养老承诺
  不少扩展家庭中,存在着育儿资源和养老资源双重匮乏的现象。这样,由于在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父代对子代存在着“刚性”依赖[30]。他們愿意从熟悉的家乡来到儿女居住的城市帮助照顾孙辈,一则为了满足子代家庭育儿的急迫需要,另外也是为了眼下或者远期自身的养老,从而促进了家庭育幼和养老功能的耦合。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也从我国传统的“抚育-养老”反馈模式中的二元关系转变为“抚育子女-抚育孙辈-养老”的三阶关系,父代必须履行双重养育的重任,才能得到养老的承诺。在这种“交换型”的代际关系中,父代所要付出的成本增大了,如果不愿做额外的贡献,就有可能无法得到赡养[31]。但是这种“育幼-养老”的代际交换也看重物质和服务交换中的“恩情和价值”[32],且是延迟支付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福利制度的不健全,父代最终不得不求助于家庭保障[27](342-343),而子女也因儿童照顾公共服务的不足不得不求诸于父代。比如,“生活不容易:婆婆给看孩子的话,公公咋办呢?(2016年9月1日)”一帖激起热烈讨论,其中跟帖者zie1011说:“说什么老人没有义务带孩子的,那你可以不带啊,老的时候也别指望儿媳孝顺就是了,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媳妇需要你的时候,你搬出来什么义务不义务的,把感情弄得淡薄得不能再淡薄,等有一天你老了,指望媳妇其乐融融的孝顺你,有可能吗?顶多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不让你饿着冻着,至于感情,到那时候再谈就晚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里明显可以看到养老育儿交换论的观点,子代将是否提供隔代照料服务作为赡养的必要条件。在“虫虫爱吃米:家里添了个巨婴,忙到奔溃(2018年10月17日)”一帖中,题主也将认真履行孙辈照顾责任作为老人养老的条件,“其实他(公公)比我亲爸还受我欢迎,不拿架子不挑食。我没大没小说话直来直往,他也能受……还每天都担心养老的事,念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直接告诉他付出多少才会收获多少,安心接送孩子上下学以后在这养老也是可以的,反之不大可能。”已有研究也发现,承担隔代照料的重任,的确增加了祖辈晚年得到赡养的预期[33]。
  (三) 勉为其难:国家与市场服务供给不足下的家庭责任共担
  由于我国儿童照顾安排的过度私人化和家庭化,儿童照顾的公共服务不足,当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自身经济力量不够强大,难以支付昂贵的市场化儿童照顾服务时,不得不利用我国家庭边界的弹性,动员育儿资源[34],与父代结成责任分担的育儿共同体。此时,父代提供隔代照料,不一定为了换取赡养义务的履行,也不一定完全出于情感,只是为了帮助子女应对儿童照顾资源匮乏的新风险,不得不放弃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生活不容易:婆婆给看孩子的话,公公咋办呢?(2016年9月1日)”一帖中,“鱼泡泡的天堂”就说:“我对象是兄弟两个,公公婆婆现在是两地分居,公公看我家,婆婆看她小儿子家,唉,有人说经济独立就不用老人看,关键是两个儿子都不能经济独立啊,都要靠我和弟妹的工资才能维持家用,以前也提过自己在家或者找个保姆,公婆听了都不愿意,说浪费钱,如果没有房贷,其中有一个人的工资能够维持家用的话就不用公婆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五、 结语与讨论
  个体化是一个全球的趋势,“为自己而活”的行动取向,意味着行动者可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必须面对更多的风险。在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和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文本研究发现,由于公共儿童照顾服务的不足,市场化儿童照顾的价格偏高,信誉不佳。此时,无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子代还是其父代,如果单纯选择“为自己而活”,不能合理分担儿童照顾责任,就会导致代际冲突。即使选择“为儿童而活”,育儿方式的歧异,也会导致矛盾。然而内容分析也发现,阎云翔所指出的农村青年中“无公德的个人”的现象,在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虽有个案,但并非主流。反之,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家庭情感,还是为了育幼和养老互惠的预期,亦或是两代人为面对压力,不得已而为之,隔代照料中,代际合作依然是专业技术人员家庭代际关系的主流。
  其原因在于,隔代育儿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受到资源制约和儒家文化的双重形塑。对于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多数与父代都奉行了“利他的个体主义”,重新协商了家庭儿童照顾的责任分担,从而实现了“既为自己打算,也为子女考虑,又为孙辈而活”的互惠共生[17](222),选择了“为我们而活”,以应对儿童照顾压力。一则我国的个体化进程,内嵌在家庭主义的福利制度内,对扩展家庭的资源依赖较大。二则,我们的个体化过程也内嵌于差序格局的文化背景中,我国家庭的边界弹性巨大,“我”与“我们”本来就是相对的[35],“为自己而活”和“为我们而活”的边际也是流动的,这种弹性和流动的边界,也便于家庭成员从中动员社会资本,应对社会风险,形成福利合力。在共同育儿过程中,无论是子代,还是父代,如果过分强调“为自己而活”,割裂扩展家庭的“我们感”,也都会遭受到儒家文化规范的压力。
  然而育儿责任的承担也是一种生活政治[36],这种责任承担必然导致照顾者选择“为自己而活”能力的减少。而且当下儿童照顾的赤字,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系统的矛盾,是家庭以外社会主体育儿责任承担不足的结果,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生活传记”式的解决。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儿童照顾公共服务的提供,雇主、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应承担更多的儿童照顾责任,减少家庭儿童照顾的压力,增加祖辈选择“为自己而活”的能力,提高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子女的负担,促进“工作-家庭”的平衡,建构更加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家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同成.儿童照顾时间成本分担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关照[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 3-12.
  [2]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功能关系及其新变动[J].人口研究,2016,40(5): 33-49.   [3]狄金华,郑丹丹.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J].社会,2016,36(1): 186-212.
  [4]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1998,(6): 3-5.
  [5]靳小怡,崔烨,郭秋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随迁父母的代际关系——基于代际团结模式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1): 50-62.
  [6]樊欢欢.“权威性孝道”的现代处境:对同住育儿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4,37(8): 112-118.
  [7]刘汶蓉.当代家庭代际支持观念与群体差异——兼论反馈模式的文化基础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3,(3): 5-12.
  [8]范成杰.代际关系的下位运行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90-95.
  [9]蒋晓平.逆向代际关系: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2): 21-25.
  [10]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84-92.
  [11]钟晓慧,郭巍青.人口政策議题转换:从养育看生育——“全面二孩”下中产家庭的隔代抚养与儿童照顾[J].探索与争鸣,2017,(7): 81-87,96.
  [12]肖雅勤.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1): 33-39.
  [13]肖索未.“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J].社会学研究,2014,29(6): 148-171,244-245.
  [14]陶艳兰.塑造理想母亲: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J].妇女研究论丛,2016,(5): 25-37.
  [15]唐晓菁.城市“隔代抚育”:制度安排与新生代父母的角色及情感限制[J].河北学刊,2017,37(1): 160-164.
  [16]穆光宗.让隔代抚养回归慈孝之道[J].人民论坛,2017,(34): 63-65.
  [17][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一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刘少杰.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实践性与群体性[J].学习与探索,2017,(2): 37-41,175.
  [19]李钧鹏,茹文俊.论虚拟社区中的互动仪式链[J].广东社会科学,2020,(4): 201-211.
  [20]石金群.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J].社会学研究,2016,31(6): 191-213,245.
  [21]袁同成.合法性机制转型与我国政府福利责任承诺变迁[J].学术界,2013,(3): 59-66,282-283.
  [22]沈奕斐.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
  [23]沈奕斐.辣妈:个体化进程中母职与女权[J].南京社会学,2014,(2): 69-77.
  [24]袁继红.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对理想类型方法的批判和改进[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2): 14-20.
  [25]Holliday,I.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J].Political Studies,2000, 48(4): 706-723.
  [26]鲁全.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主体、筹资与待遇水平[J].社会保障评论,2020,4(1): 19-34.
  [27]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8]Friedman, D., Hechter,M.& Kanazawa,S.A theory of the value of children[J].Demography, 1994,31(3): 375-401.
  [29]阎云翔,杨雯琦.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7,(7): 4-15,1.
  [30]肖索未,关聪.情感缓冲、中间人调节与形式民主化:跨代同住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机制[J].社会学评论,2018,6(5): 28-38.
  [31]孙新华,王艳霞.交换型代际关系:农村家际代际关系的新动向——对江汉平原农村的定性研究[J].民俗研究,2013,(1): 134-142.
  [32]朱静辉.当代中国家庭代际伦理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州学刊,2013,(12): 107-112.
  [33]鲍莹莹.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基于CHARL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9,(4): 82-93.
  [34]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25(3): 199-222,246.
  [35]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152-158.
  [36]郭忠华.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6): 91-95,139.
  (责任编辑:夏 雪)
其他文献
〔摘要〕 政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支撑性学科,政治学核心回应的是国家发展与治理的重要议题。面对时代对中国理论的迫切需要,需要对政治学发展的基本学术态势进行分析。文章以“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平台学术转载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对当前政治学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规范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及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减少,而比较政治学、基层政治学和量化政治学的相关研究正在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
期刊
〔摘要〕文章概述了2019年11月15日至17日在青岛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话语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大会报告,从认知话语研究、智能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实践研究、话语研究模式构建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会议围绕话语语言学展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话语语言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话语语言学;跨学科;综述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
期刊
〔摘要〕新冠疫情之下,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渡过难关、保障就业和民生,是当前阶段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对于复工复产政策的研究十分缺乏,文章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收集了所有与复工复产相关政策文件,构建了一个原创的政策文件数据集。从行政负担理论出发,进行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工审批制度带来的行政负担阻碍了企业的复工复产进程。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发文,政府综合采用市场型、管制
期刊
〔摘要〕 “众媒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术传播的生态和方式,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政治学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传播内容的分布特征与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为传统政治学学术传播的突围和创新提供了新进路、新视角和新数据。文章通过对“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文章转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治学网络传播的研究主题呈现出繁杂多样的特点,受社会政治
期刊
〔摘要〕 高校青年专任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但其在工作、生活及个人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压力已成为制约该群体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学界关于青年教师压力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聚焦青年专任教师压力的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文章以北京市某高校342名青年专任教师的压力状况为例,通过里克量表的形式,对其展开系统性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青年专任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工作压力,住房、婚恋和子女
期刊
〔摘要〕 由吉米·戴维斯和查尔斯·米切尔合作谱曲填词、吉米·戴维斯在1940年2月4日录制的英语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在当时非常流行,甚至成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最爱。它为什么那么成功?目前,歌曲的语言学研究有一些,但尚无对这首歌词的分析。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经验功能对它进行分析后发现,与现有研究发现的歌曲以物质过程为主不同,这首歌词的过程类型以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所有过程
期刊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股东就尚未到期的出资享有期限利益。文章认为在完全认缴制改革的背景下,注册资本的信号功能和担保功能虚化,债权人不再依赖注册资本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此外,担保等债权保护机制运用广泛,且破产程序通畅度不断提升,因而不允许加速到期保护股东期限利益的同时,也不会过分损害债权人利益。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路径可以被归纳总结为“法律指引理论”。具言之,由于《公司法》明确授权出资期限由股
期刊
〔摘要〕语言政策与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借助CiteSpace5.5.R2,以Scopus数据库2010—2019年收录的2025篇论文为原始数据,从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激增主题、高被引文献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旨在厘清这一领域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状况,梳理其研究热点和前沿,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参照。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十年中,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在国家/地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东亚区域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政治、经济重心日益东移,由此促成南疆、南海战略地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南疆、南海史地文化的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在这部志书文献中,客观、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明代海南的自然地理资料和历史人文资料,堪称“一方之全史”,通过对《正德琼台志》
期刊
〔摘要〕 通知移除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已逐渐形成共识,合理使用该规则不仅能起到纠纷解决的分流作用,而且该规则的适用申请具有便捷性的特点,无需通知人提供担保。但该规则的适用存在利益失衡的问题,诉前行为保全与通知移除规则在规范目的、启动要件、法律效果等方面具有共性,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补正通知移除规则的劣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两种措施提供了方向:通知移除规则的适用应提高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要求,电商平台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