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业务预测及中国网通市场占有率分析

来源 :中兴通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预测了"十五"期间中国IP市场规模及中国网通IP业务市场可能的占有率,分析了几个导致预测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少预测误差的建议。
  关键词:
  业务预测;市场占有率;分析;建议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ecast of China‘s IP market scale and possible market occupation rate of China Netcom‘s IP services,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eriod. While analyzing some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inaccurate forecast results, the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inaccuracy.
  Key words:
  Service forecast; Market occupation rate; Analysis; Suggestion
  
  1 概述
  
  伴随世界电信业预期与现实的差异,以及世界电信业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出现了世通公司38亿美元的假帐丑闻、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世界范围内电信相关供应商的大规模裁员,这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电信业的运营和发展也不例外地出现了问题。在市场的躁动和追求利润的心理驱动下产生的过度投资,终于造成了世界电信业发展的失衡,现在还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恢复平衡的时间。
  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电信业务更是保持了令人吃惊的高速增长,但如今也开始显现出增长速度减缓的征兆。
  在现实市场中,各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在 IP卡、IP超市以及互联网接入上的市场竞争态势,说明了供需平衡点短期内已经被打破。如果查阅运营商的资源运用情况,可以得出相当部分的资源的利用率是低下的结论。在中国,尽管仍然可以展望未来无可限量的业务规模,但如何在一定期限内,比如说一年的周期内,让供应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避免大量资本投入闲置,是电信运营商在目前市场经济状况下,在对外逐步开放电信运营市场的环境下生死攸关的课题。
  中国网通IP骨干网规划工作是在2000年进行的,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家经济环境、信息产业环境、电信技术环境都与2002年秋天的现在有巨大的差别,过去的预测和规划,如今都有现实做比照,因此,我们可以从差别和吻合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推论,以作为对未来进一步预测和规划时参考。2000年底中国网通进行IP骨干网规划时认为IP网络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对IP业务的需要,业务的发展是网络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一定用户群的需要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超前规划未来的网络发展规模的思想指导下,对IP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十五"期间中国IP业务的市场规模以及中国网通的市场占有率。
  
  2 中国IP市场规模预测
  
  2.1 IP业务(窄带和宽带)
  美国Forrester公司的调查显示:决定人们上网的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收入、年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业务市场规模预测主要研究Internet业务在潜在用户群中渗透率(Penetration rate)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到对用户数的预测结果。潜在用户群是指有能力支付Internet通信费用的群体。但是由于实际的需求情况和消费心理的不同,只有部分潜在用户会成为Internet业务的注册用户。
  根据Internet业务潜在用户群的预测结果,以及潜在用户市场中业务渗透率的预测结果,便可以预测出各年Internet业务的用户数。市场调查的结果发现,家庭消费支出中通信费用占5%~15%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考虑全国的平均水平,预测时取定Internet通信费用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为4%左右。在规划期内,经计算,对于窄带Internet接入,取定家庭年收入门限值为2 670元;对于宽带Internet接入,家庭年收入门限值必须高于10 000元。



  并不是所有高于年人均收入门限的家庭都会成为Internet的注册用户,有几个因素影响Internet业务发展。根据统计,每个因素对潜在市场渗透率的影响并非均衡作用(见表1)。
  综合考虑预测数和调整系数,就得到全国IP用户数预测结果。根据预测2002年全国IP用户数为3 457.95万户,2005年为9 103.82万户,其中:2002年拨号上网付费用户数为2 671.61万户,2005年为5 689.08万户;2002年宽带IP接入付费用户数为779.43万户,2005年为3 396.53万户;2002年专线方式接入用户数为6.92万户,2005年为18.21万户。
  
  2.2 IP电话/传真
  市场调查机构Killen & Associates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02年基于IP的语音通信将占到整个语音通信量的18%;到200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前1 000家大公司中,基于IP的语音通信将占到通信总量的33%。
  由于IP电话对于中国的电信市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业已存在了多年,并且美国作为一个通信大国,无论是网络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开放程度、用户应用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中国IP电话的预测主要是采用与美国类比的方式进行,同时兼顾中国的具体情况。
  对于IP电话全国的市场规模预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固定用户的IP电话业务量和移动用户的IP电话业务量。固定用户的IP电话业务量主要采用类比法,预测到2005年固定用户国内IP电话业务量占国内固定用户长话总量的15%,总量将达到198.6亿分钟;移动用户的IP电话业务量主要采用现状比例外推法,预测到2005年移动用户国内IP电话业务量占国内移动用户长话总量的35%,总量将达到174.1亿分钟。
  
  2.3 Internet数据中心业务
  随着Nasdaq股票的直线下跌,风险投资商开始收回投资,Internet内容供应商(ICP)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向理性回归。网站的数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一定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主机的数量将会保持增长速度。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中国1997、1998两年网站的增长率均保持在160%的速度,但尽管如此,中国1998年网站数量仅相当于台湾1997年的水平。台湾1997年到1998年主机数增长了3倍。若中国"十五"期间主机增长率保持在年均120%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国主机数量将达到74万台,2005年主机数量将达到816万台,届时城镇人口的主机渗透率将为16.7‰。
  
  3 中国网通IP业务市场占有率预测
  
  在预测全国IP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分析中国网通的市场占有率,以便预测中国网通的业务量发展速度,并作为中国网通IP网络规划建设的依据。
  
  3.1 Internet接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Internet接入业务的市场竞争的局面将在2005年之前完全形成,而且这期间还会出现新的运营商(包括外资),市场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各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不会再出现象今天中国电信这样的50%以上的占有率。但鉴于中国电信已较早形成一定网络规模和运营能力,并拥有拨号和专线的接入资源,在Internet接入业务方面仍将保持行业老大的定位。中国网通在市场进入时间上晚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因此,预计2002年中国网通在Internet接入业务市场的占有率大约为20%,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将到25%。
  
  3.2 IP宽带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整个中国IP宽带业务市场预计将于2003年启动,在2001-2002年期间各公司都将以试验和建设为主。宽带IP业务一旦启动,各运营公司都将处于同一起点。中国网通经过前几年的业务提供,积累了一定的运营经营和模式,再加上新公司的新技术支撑和资金保证,相信在宽带业务市场上会有较强的竞争力。预计2002年中国网通IP宽带业务市场占有率为25%,2005年占有率为30%。
  
  3.3 IP专线的市场占有率
  鉴于中国网通在专线领域的发展并不突出,所以预计中国网通在IP专线方面的市场占有率较低。2002年为10%,2005年为25%。
  
  3.4 IP电话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考虑到现已开通IP电话业务的运营公司的实力情况以及再放开局部价格后IP电话与传统固话的价格比、IP电话的质量等级等,再考虑可能出现的新的业务运营商,可预测出中国网通IP电话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具体如表2所示。
  
  3.5 IDC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Internet 数据中心业务的经营与其他IP业务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几家IP骨干网运营公司之间的竞争,还有像清华万博、世纪互联等IT企业或传统因特网业务服务商(ISP)也可以提供,这些服务商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因此每个服务商的市场占有率不可能太高,从美国的IDC市场份额分布可以看出各服务商的市场占有份额都不超过10%。
  考虑像清华万博、世纪互联等IT企业或传统ISP公司也必须接入到骨干网上来,在计算业务量时要考虑这些公司接入骨干网对流量造成的影响。预计2002年10%的Internet数据中心业务提供者会接入中国网通。2005年目标数将为15%。
  上述占有率的预测数字,后来根据局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不断调整,今天看来已经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但对其方法和过程进行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对未来的规划和预测会有相当的好处。
  
  4 预测误差分析
  
  根据全国IP业务市场预测结果和对中国网通市场占有率分析,可以得到中国网通用户发展的目标数。据此对业务的流向和对每个方向的业务流量进行预测,结合相应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战略,即可确定骨干网网络结构,实施相应投资。从过去和现实的分析中,我们再次反思这些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确有一些需要探讨的地方:
  (1)在容量的计算过程中,对于一些中间参数的设定和发展趋势的判定,主要采用了过去几年内历史数据的发展趋势和斜率来确定未来几年内的情况,即在局部预测中主要采用了行业内部自回归方法,这会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变化迅速,许多参数的历史数据年限较短,并且每一个数据的内涵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是简单的直线自回归,导致了这些参数仅仅与行业自身发生相关关系,割裂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与通信行业的直接关系。
  (2)预测过程存在主观干涉痕迹:在对IP业务的宽带和窄带业务进行规模预测时,采用了比较成熟的瑞利分布原理来确定潜在用户群,但在确定瑞利分布函数的收入门限参数取值时,尽管有一定道理,但主要是主观确定的;在对潜在用户渗透率的计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确定概率的问题;在对市场占有率进行确定时,在当时的规划中,采用了在一定范围内认定数据的做法,主观直接认定数据的做法使数据偏差,直接导致了规划容量的误差,并且没有合理可靠的系统误差防范措施,以便在发现误差时及时纠正。



  (3)采用与美国类比方法时没有进行差异比较和修正。在讨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时,最容易引用的就是美国的情况,在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美国的数据,在当时规划中国网通IP骨干网的规模容量时,正是向美国高度看齐的市场环境和理论呼声较高的时期,这种引用当时被认为是合理的。事实上,中国与美国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中国在100年前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发展阶段上与美国都有巨大的差异。美国经历了20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最近一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损失。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消费观念和习惯上,与中国也有巨大不同。另外,中国的文化普及程度和科技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这些差异导致类比难以准确,需要进行差异比较和修正。
  
  5 结论和建议
  
  在中国网通IP业务预测和市场占有率分析中尽管采用了大量成熟的公式和方法,但从整个骨干网容量规划的体系来看,存在多处人为主观干涉的痕迹。从局部来看,有多处引用原理存在假设前提不充分的中间结论,其中,业务预测的误差是导致规划容量误差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正是这些不够完善的漏洞,导致了规划容量误差的发生。时至今日,通信业的秋风瑟瑟证实了现实与预测的误差。当然这是通信业所有参与者的危机,不仅仅是一家两家运营商的问题。
  在排除了本文中提出的导致规划容量发生误差的几个因素之后,可以减少误差发生的可能性,至少在将来仍然发生误差的时候,可以缩小误差分析的理论范围。因此,开展以下的工作对减少误差是有益的:
  *引入国民经济参数与电信产业技术的相关关系;
  *采用类比方法时,必须根据前提条件的差异设立相应的调节参数;
  *尽量避免主观确定参数,至于怎样做到参数确定的客观,应该专门研究。□
  收稿日期:2002-11-08
  
  参考文献:
  [1] 张荣. IP电话业务发展综述[J]. 现代电信科技, 1999,29(6).
  [2] 侯自强. IP路由技术演化及发展趋势[J]. 现代电信科技, 1999,29(2).
  [3] 吴勇. 国际运营商的VOIP网络及业务. 中国计算机网络电话论文集[C],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4] 梁雄健, 李鲁湘. 电信网规划[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4.
  [5] 袁浩, 隆克平. 电信业务预测的新方法研究[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1997,(9).
  [6] 张宝贤. 中国电信需求和业务量的预测[J]. 现代电信科技, 1996,27(12).
  [7] 方刚, 吴瑞云. IP电话发展及中国联通发展战略的建设[J]. 中国通信, 1999,(7).
  
  作者简介:
  康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学士毕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毕业。现就职于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规划部。
  王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现为北方交通大学管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会话启动协议(SIP)是建立、修改和终结多媒:体会话或呼叫的应用层控制协议。自1999年至今,会话启动协议基础协议已从最初的RFC 2543发展到了现在的RFC 3261,协议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其描述的信令框架也更加完善。随着会话启动协议被第3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和微软公司正式采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使用会话启动协议完成基本的呼叫控制,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利用会话启动协议灵活实现增值业务。在
期刊
摘要:  文章在概要分析当前有关下一代网络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讨论了IP电信网相关技术的概念与相互关系,阐述了VoIP技术、软交换技术在IP电信网中的作用,给出了IP电信网的业务模型和实现策略。  关键词:  IP电信网;下一代网络;IP电话网;软交换机;业务模型  Abstract:  Common view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next gen
期刊
摘要:  目前的IP网络的服务模式是尽力而为的,不保证服务质量,因此组建IP电信网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就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文章介绍了目前业界所提出的一些为IP电信网提供服务质量的一些技术,包括InterServ、DiffServ、MPLS、LAN QoS等,并介绍了一种实用的QoS服务器结构。  关键词:  IP 服务质量;综合业务模型;资源预留协议;差分业务模型;多协议标记交换  Abstrac
期刊
多业务传送平台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是指可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多种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并提供统一网管的平台。目前的MSTP一般都基于SDH,即MSTPoverSDH。
期刊
众所周知,传统的互联网不能很,好地支持用户的移动性,而传统的移动通信网又不是针对数据和多媒体业务来设计的,因此两者的融合必然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期刊
5 无线市话实用系统 ——ZXPCS  目前,各设备供应商都在大力开发大容量、高性能、多业务、高速率的新型系统,ZXPCS是其中比较成功的1例,下面将其作为无线市话实用系统的范例加以介绍。
期刊
摘要:  文章讨论了IP电信网存在的诸多关键技术问题,指出IP电信网有能力综合现有全部电信业务,可以提供与传统电信网相同的安全性和相同的服务质量,而且不会因此而加大IP网的复杂性;IP电信网的关键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有相当技术业已存在,这些问题是可以在近期内解决的。  关键词:  电信网;因特网;服务质量;安全  Abstract:  The IP telecom network has some
期刊
IEEE 802.16标准是一种“最后一英里”的无线宽带接入解决方案  IEEE 802.16标准对工作在10~66 GHz的LMDS系统的低层作了规范,包括加密子层  IEEE 802.16标准将加快世界范围的无线宽带城域网的发展进程    1 引言    针对固定无线宽带接入网的迅速发展,IEEE 802 LAN/MAN(城域网/局域网)标准委员会于1999年专门设立了802.16工作组。该工
期刊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是将接入网物理层的无源光网络与链路层的以太网相结合而产生的。EPON基本是在ITU-T有关PON的G.983建议基础上,保留ATM PON的精华部分--物理层PON,而用以太网代替ATM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EPON可以"无缝"地连接已有的数据接入网,并能提供低成本的高速数据用户线。由于采用无源器件,采用EPON技术的接入设备适于在各种环境下灵活地组网,实现话音、数据、视
期刊
中兴通讯参加德国DSL论坛  2002年10月28日一31日,由IEC举办的BroadbandDSLForum,2002在德国柏林举行。该论坛是世界权威性的宽带DSL技术论坛,分为专业会议和展览两部分。论坛主要讨论DSL业界最新发展和动态,涉及DSL技术、运营、服务、应用。德国电信、英国电信、意大利电信、法国电信均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兴通讯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展示了最新推出的DSL设备——Z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