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并且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较少,让他们喜欢数学,并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数学教师应试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数学能力
数学对实际生活的用途是很广泛的,数学毕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问题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应用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教师给予形象化的讲解.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启发,让学生逐步思考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理解数学问题的目的,提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明明手里拿着一个价值5元的铅笔盒,花花手里拿着一个价值3元的笔记本,他们两人手中的东西加起来比10元多还是少呢?”在笔者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立即拿出自己的计算纸计算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学生很快说出了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更符合學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源泉,促进学生热爱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缩影.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深远的,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较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不多,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他们往往不知道数学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由此也不会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比较低.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而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一个物品,比如,观察一扇门、一扇窗或一把椅子等等,然后将自己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此,其中一名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观察经历,他所观察的物品是家里的一个漏斗,在这次观察中,他发现当他站在漏斗的侧面观察时,看到的是一个三角形,当他拿起漏斗的底面并直视时,看到的是一个圆形,当直视小型的圆孔时,看到的是一个小的圆形.对于这名学生的发现,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了现场观察物品的实验.经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物品,他们认识到对于同一个物品,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品的结构图形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由此,学生认识到数学图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对数学的相关概念自然也铭记在心,课堂的效率自然较高.
三、学以致用,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感知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压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成为平行线,无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最差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擅长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际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名义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调查家庭近半年用电的数量,具体数字要详细到每个月的用量和半年的平均用量,并利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听说要当小记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在放学之后,大家都积极进行家庭用电的统计.为了防止学生“谎报军情”,笔者还邀请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生进行调查,由此家长们的互动积极性高涨.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通过采访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让学生利用当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当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证明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体现了课堂知识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但真正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数学教师继续研究和进行新的尝试.相信,经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也一定会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207.
[2]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7):77-78.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数学能力
数学对实际生活的用途是很广泛的,数学毕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问题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应用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教师给予形象化的讲解.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启发,让学生逐步思考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理解数学问题的目的,提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明明手里拿着一个价值5元的铅笔盒,花花手里拿着一个价值3元的笔记本,他们两人手中的东西加起来比10元多还是少呢?”在笔者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立即拿出自己的计算纸计算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学生很快说出了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更符合學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源泉,促进学生热爱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缩影.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深远的,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较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不多,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他们往往不知道数学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由此也不会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比较低.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而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一个物品,比如,观察一扇门、一扇窗或一把椅子等等,然后将自己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此,其中一名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观察经历,他所观察的物品是家里的一个漏斗,在这次观察中,他发现当他站在漏斗的侧面观察时,看到的是一个三角形,当他拿起漏斗的底面并直视时,看到的是一个圆形,当直视小型的圆孔时,看到的是一个小的圆形.对于这名学生的发现,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了现场观察物品的实验.经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物品,他们认识到对于同一个物品,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品的结构图形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由此,学生认识到数学图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对数学的相关概念自然也铭记在心,课堂的效率自然较高.
三、学以致用,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感知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压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成为平行线,无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最差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擅长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际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名义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调查家庭近半年用电的数量,具体数字要详细到每个月的用量和半年的平均用量,并利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听说要当小记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在放学之后,大家都积极进行家庭用电的统计.为了防止学生“谎报军情”,笔者还邀请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生进行调查,由此家长们的互动积极性高涨.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通过采访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让学生利用当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当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证明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体现了课堂知识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但真正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数学教师继续研究和进行新的尝试.相信,经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也一定会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207.
[2]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