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模式”与西部大开发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_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内蒙古自2002年至2006年保持了5年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名列前茅的发展态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开局良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保持了经济增长速度全区第一的态势,并且将成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内蒙古第一经济强市,同时,鄂尔多斯文化发扬光大,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成功典范。
  
  一、为什么称“鄂尔多斯模式”,而不是“鄂尔多斯现象”?
  
  对于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有不少专家学者称之为“鄂尔多斯现象”,我认为,应称之为“鄂尔多斯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一些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均是称“模式”而不是“现象”。例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等。分析这些“模式”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从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了充分体现本地区特点及其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本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经过系统的总结、推广,在全国各地产生了积极效应,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都是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占中国国土面积60%以上的广大西部省区,长期以来并未形成一套充分体现西部地区特点、在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与广泛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鄂尔多斯市取得的成功经验,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对于鄂尔多斯市的成功经验,如果称之为“现象”,是不足以概括其典型性与重要意义的,也是不足以说明其体现的客观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只有称为“鄂尔多斯模式”,才能体现其典型意义与重大价值。
  
  二、鄂尔多斯市的成功经验可以称之为“模式”吗?
  
  有不少人认为,鄂尔多斯市的快速发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资源丰富,卖煤、卖电就富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自然资源丰富是鄂尔多斯的一大特点、一大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自治区的一些盟市,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比鄂尔多斯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大大优于鄂尔多斯。但是并没有走到鄂尔多斯前面去,这是为什么?从社会发展水平看,当时伊克昭盟城镇化水平很低,在广大的农林、牧区,基本上还处于“点灯靠油,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娱乐靠酒”的状态。因此,当时人们将伊克昭盟称之为“内蒙古的西藏”,认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最差、经济最落后,生活水平最低的地区。
  然而,穷则思变,伊克昭盟的干部群众不等、不拖、不靠,而是以自身的努力,勇敢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并创造了若干第一。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提出“二次创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一批批大项目迅速落地、迅速建成,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原规划在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的目标在2007年提前实现,财政收入超100亿元的目标已经在2006年提前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的目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的目标,均可提前实现。2007年,鄂尔多斯市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综合经济实力名列第一的经济强市、经济大市。
  因此,“鄂尔多斯模式”不是靠“卖资源”卖出来的,而是靠20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实干创造出来的。鄂尔多斯的成功,为内蒙古乃至西部地区开创了一条后来居上的成功发展道路,代表西部广大地区基本特点,体现了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共同的发展要求、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推广的意义,完全可以名之为“鄂尔多斯模式”。
  
  三、为什么应当认真、深入、系统地分析、总结、宣传“鄂尔多斯模式”?
  
  研究、宣传“鄂尔多斯模式”,对于顺利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反映了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共同心愿和企盼。但是,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依靠外部投入、“嵌入式”的开发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西部地区能否将国家的支持、兄弟省区的合作与自身的努力有效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组织——自生长”的道路,形成自主增长的新机制?至今仍是西部地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鄂尔多斯模式”正是从根本上回答了以上问题。及时总结、宣传“鄂尔多斯模式”,对于充分肯定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确性,充分肯定西部大开发起步阶段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与巨大成就,充分肯定西部广大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干实干的精神和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创造、新经验,坚定西部大开发的信心、决心,排除干扰与障碍,顺利推进西部大开发,无疑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
  
  四、“鄂尔多斯模式”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鄂尔多斯模式”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生态改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一)生态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
  西部大开发起步之初,国内外均有人预言:西部大开发必然造成生态大破坏,西部地区的生态大破坏必然导致中华民族的生态大灾难,并危及人类的生态安全。能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改善的“双赢”?是西部地区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
  鄂尔多斯市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统筹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实施全国生态建设重点旗(区)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全面实施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治理及沙产业工程,沿黄河森林带工程,“十大孔兑”及窟野河流域等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黄河鄂尔多斯段治理工程等,努力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坚固的生态屏障。同时,努力将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十一五”期间,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市进一步提出:实现农牧业经济腾飞的思路和途径,应是既促进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模式,为建设绿色 大市、畜牧业强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鄂尔多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要着力抓好五个推进:推进农牧业人口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稳定转移农牧业人口22万人以上;推进土地和草场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推进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以羊肉和林沙产业为重点,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进生态治理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划定生态封禁保护区,实行更加严格的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推进新农村、新牧区集中化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科学规划,搞好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二)经济腾飞——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推进工业化是带动全市经济振兴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延续传统的粗放型自然资源转换战略,资源过度消耗、破坏严重,最终必然陷入“资源耗竭型贫困”的陷阱,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将破坏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十五”以来坚决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鄂尔多斯市制定并贯彻“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原则,坚持推进“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产业”,实施“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集群、引进建设大项目、加快推进大循环”,拓宽发展领域,推动工业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和鄂尔多斯的自身特点,鄂尔多斯提出了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的历史任务,即绿色产业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建材基地、绒纺科研生产基地、生物制药基地。
  值得重视的是,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进入以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为重要任务的新型工业化推进阶段,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经之途。而在东北、华北一些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资源枯竭,甚至陷入“资源耗竭型贫困”的状态下,开发、建设新的接续型能源重化工战略基地势在必行,成为保障国家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鄂尔多斯正是将国家的战略要求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中国的鲁尔”,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目前,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新兴煤炭开采、火力发电基地。“十五”期间,鄂尔多斯煤炭、电力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煤炭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3.1亿元增加到93亿元,增长6.1倍,比煤炭产量增长幅度高近30%;电力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6.3亿元增加到24.8亿元,增长2.9倍,比发电量增长幅度高83.25%。2006年6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鄂尔多斯考察时,充分肯定了鄂尔多斯能源开发战略转型的成效,并指出要建设若干个年产量超亿吨级的超大型煤田,若干个年产量5000万吨——10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田。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前景风光无限。
  天然气开发、天然气化工基地建设大展鸿图。“十五”期间,天然气产量从4.5亿立方米增加到38.6亿平方米,增长7.5倍。2003年至2007年5月,博源公司以天然气生产18万吨甲醇、40万吨甲醇的一、二期工程相继建成,年加工能力达到甲醇140万吨的三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全部建成,并拟与美国西格玛集团合作,建成年产甲醇500万吨,国内规模第一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鄂尔多斯集团与美国西格玛集团合作,以天然气生产化肥的项目也于2006年5月在鄂托克旗开工,分期建成后,将达到年产化肥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鄂尔多斯市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遵循生态规律指导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准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十五”以来,一些煤炭——电力——建材——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取得了成效。鄂托克旗蒙西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鄂尔多斯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循环生产,倡导社会循环消费,力争到2010年将鄂尔多斯市创建为自治区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文化繁荣——构建“文化鄂尔多斯”成效显著
  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初,就有人提出警告:经济的大开发势必导致文化变异甚至破坏,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的强力进入势必造成对西部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强烈冲击,破坏了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使之在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破碎、消失。
  这种警告并非杞人忧天。的确,在国内外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些地区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等,使文物古迹受到破坏;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的冲击使原有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嬗变,甚至逐渐被人们淡忘。如果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破坏,优秀文化传统遗失,这个民族就如同丧失了灵魂,即使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也会成为文化的沙漠。
  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在2001年9月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以后,在鄂尔多斯市第一次党代会上,在确立“工业立市、依法治市”战略的同时,提出了“文化塑市”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方略,实现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促进”、“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配套”的基本原则,制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措施,并在2006年开展了“文化建设年”活动,大力促进文化建设。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率先走进全国先进行列的西部文化大市,建设“文化鄂尔多斯”。同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推动了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发展。
  
  (四)社会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开创新的局面
  鄂尔多斯市委、政府着力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鄂尔多斯”为发展方向,注重保持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推动了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市在经济高速发展、地方财力显著增强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教育、体育、卫生医疗、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一步加强。2005年,鄂尔多斯市教育事 业全面发展,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入学率达到89%。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明显,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启动,已建成138所学校地面卫星接受系统。普通高考升学率达到58.7%,比1999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农牧民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社会安定满意度均大幅度提高。
  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相协调。西部大开发以来,是鄂尔多斯市城乡群众收入增加最快、生活水平提高最为明显的时期。2000-2005年,鄂尔多斯市人均社会消费总额从2108元增加到10243元,提高了9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4110元增加到20656元,提高了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502元增加到11025元,提高了1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4499元增加到8879元,提高近1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453元增加到4601元,提高0.9倍;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59元增加到3589元,提高0.8倍。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4.5平方米,比2000年扩大30%;农村、牧区人均砖木水泥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5.4平方米,比2000年扩大20%左右;每百户居民家庭电话拥有量达到200部,电脑拥有量达到14台;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超过9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超过9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79.8%。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形成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市提出“三化互动”,以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保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通过“三化互动”发育、壮大市场,有效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以业兴城,从而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吸纳、转移农牧民开辟广阔的空间。通过拓展城乡经济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模式”告诉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和整体利益的。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西部地区大有希望,鄂尔多斯的今天预示着西部广大地区的明天。当生态改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的西部在广阔的大地上崛起之际,也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真正从大国成为世界强国之时!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的丙烷脱沥青装置扩建节能改造的措施及效果。采用调配设备、优化换热流程、丙烷增压流程、控制各丙烷流程塔温度、选用先进设备等措施后,使装置
<正> 1 前言在全国二百多家定点的废油再生厂中,绝大多数厂仍沿用传统的酸土工艺。由于此工艺会产生三废污染,在西方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基本淘汰,已应用了加氢精制、絮
本文以三废综合利用为前提,介绍以生产羊毛脂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材料而研制成的油溶性缓蚀添加剂。经性能测试和应用,证明具有优良的防锈和增粘效果,而价格低廉,可在一般中低档
本文概述了氯化石蜡缩聚油的工艺过程及油的性能、特点。它与天然油混对具有以增粘、降凝的特殊效果,介绍了几种新开发的产品。
本文介绍了欧州和美国内燃机油的规格、评定的进展及其特点,它们要求的差别,提出了在我国进行这方面研宄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升不断升值,特别是美国次债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楼市成了海外资金的避风港,房地产业成了外资追逐的热点。为了防止外资冲击我国房地产业和影响我国经济良性运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外政策,并在当前宏观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仍没有放松限外政策,而外资为了绕开政策壁垒,在投资房地产业上有一些新的动向。    一、限制外资投资房地产业的背景分析    (一)外
本文通过6次事例,说明了破乳时间过早升高和乳化,是各类汽轮机油在运行中质量劣变的主要表现形式。破乳化时间升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及时补充防锈复合剂。油品乳化后不必
[目的]探讨新疆喀喇昆仑山几种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及孢子萌发。[方法]用显微镜观察了新疆喀喇昆仑山3种藓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描绘和分析了另2种藓类孢子
介绍了数字农业技术的概念及课程内涵;针对目前VLEs设计存在问题,阐述了《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VLEs的构架体系。
本试验选定101、New—1催化剂,对南阳减三线去蜡油进行中压加氢处理。进行了条件试验,催化剂2000h稳定性考察。New—1催化剂的反应温度比101催化剂低15~20℃,便可达到同样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