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老师竟然这么难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唐代對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同其他官员一样,均要定期“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九等。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文献通考·学校七》称,由于考试过严,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古代教学成绩与“升学率”挂钩
  《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曾任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不通经书”。按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听说后,放过了他,但就此向全国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发烟瘴地面安置。”
  学生学不好,教师要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考核教师最狠的一项规定。
  古代“教师”教学讲义要送审
  在古代,朝廷很注意控制师生的言行。如明朝便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监察制度,当时在国子监专设1名“监丞”,其工作不在教学,而在监督师生,有“纠举惩治”之责。而在州县学校,则由地方提学官督察。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明朝的学规是最为严厉的,学生评论人物、非议朝政,都在禁止之列。据《南雍志》记载,有个叫赵麟的国子监学生,因为写了张大字报 (无名帖子)表达不满,朱元璋听说后亲自裁决,判他枭首示众,悬挂赵麟首级的长竿在国子监里竖了160年。
  对学生如此,对教师自然也不放过。国子监老师的教学讲义都要送审。据明末王夫之《识小录》中所记:“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有疵句,则批驳令自改正。改已,复编呈之。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进呈。”
  此外,朱元璋在国子监还创设了绳愆厅,绳愆厅相当于现代学校的纪检室,实际与监狱的审讯室无异,监丞的办公桌就放在绳愆厅内。据《大明会典》,“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廪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可见绳愆厅并非专为不良学生所设,而是针对师生群体,厅里置放一本过错记录簿,不当言行一一记录在案。
  教师如果“妄生异议”,下场将很惨。《大明会典》记载,违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明朝这套控制师生言论自由的做法,亦为清代所仿效。
  古代“教师”也需要有“编制”
  古代公办教师吃的都是“皇粮”,所以教师都是有编制的,尤其是大学教师,都是有相应级别的“官”,所以“编制”控制很严。根据学校级别和在校生人数,会定出相应的教学岗位,秦朝官学有 “三老制”“博士制”“吏师制”等教学形式,其中,博士制教学规格最高,朝廷给出的博士官编制是70人。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地开办学校。学(相当于大学)、校(相当于中学)设经师1人,称为“文学校官”;庠和序(相当于小学)设《孝经》师 1人。汉武帝时,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编制为7人,至东汉时,增加至14人。
  唐代的教师编制相对系统、合理,一般根据师生比来确定。如国子学设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教师与学生比为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唐代地方学校同样划定了师生比,以县学的儒学来说,师生比为1:10至1:25。但唐代的专科学校师生比又有不同,学生人数更少。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例在1:7.5至10之间,1名医学博士最多带10名学生;1名医学博士配1名助教,最多带15名学生。
  明朝的国子监规模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 10人、学录 7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当然古代也有 “代课老师”,以补充教师编制的不足。
  古代“教师”的待遇如何
  在古代,教师与官员一样也都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的官秩,初为四百石,后升为六百石。四百石级别,每月的工资(俸禄)是50斛谷物,以“汉代1斛(石)=2市斗=27市斤”来算,50斛相当于今天 1350斤;以成人每人每月消费30斤来算,够45人消费,这是当时大县县丞的工资水平,属“副县级待遇”。而六百石则为70斛,是当时郡丞才享受的“副市级待遇”。
  宋代除了朝廷拨款外,自仁宗起还陆续赐给官学土地,称为“学田”,这一制度为后来各朝所继承,元、明、清学校都有相应的学田。学田收入除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补助困难学生外,不少都成了教师福利。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社会捐助多,有的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老师。教师的工资开支是学院费用大头,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
  历代教师待遇数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以太学来说,博士与助教的薪俸是一样的,月俸米6石 ;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3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代 120斤,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720斤大米,比汉代少多了。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可以保证教师本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教师还有不少工资外的正当收入,如汉代太学的教师,经常有皇帝赏赐的酒肉或实物,称为“劳赐”。至于古代教师的“灰色收入”就不好说了,如清代,学生上学拜老师要交“进见礼”,升级要交“喜钱”,接到教官“赠送”的题诗题字,得送“谢银”。乾隆三年七月十九日礼部仪制司郎中周祖荣曾上奏揭露:凡不送的,“将来月课岁试、举优报劣之时,必遭挫折”。
其他文献
(1)开关漏水。常见原因是开关芯上垫圈磨损或开关石棉线磨损,应更换新垫圈或石棉线。(2)开关转动不灵活。可将开关拆下放进煤油中清洗,擦除锈迹,涂上适量润滑油装好。 (1) s
许多儿童时期的疾病于起病时常有发热和皮肤瘀点。为了确定这些病儿中究竟有多少患严重细菌性感染者,以及能否找出某些因素以帮助临床医生鉴别患儿是否为严重细菌感染,作者
患者女性,55岁。发热3个月及多汗、乏力、心悸、左脊肋部疼痛.查体:T39℃,R20次/分,P114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无贫血、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
1现行房产税主要对生产经营性房产征税房产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主要对保有的房产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税政实施要则》(1950年)将房产税列为开征
我公司5万t/a复合肥生产线采用W 60型卧式双链条破碎机对生产中的大颗粒返料进行破碎。该机在破碎时,由于链条转子的高速旋转(1 400 r/min),形成极强的离心力。这时因物料还
5月22日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暨蝗虫防控视频会议,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农区和草原病虫防控工作。河南等6个省(自治区)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作了重要讲
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了徐州市606名学龄正常儿童血清锌(Zn)铜(Cu)铁(Fe)的含量,发现血清Zn、Cu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作者把所得数据用统计学处理,建议按年龄分
近日,江西省植保植检局邀请各区市、部分全国区域站的测报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该省农科院植保所和气象台的有关专家,对该省早稻 Recently, the Jiangxi Provincial Plant Prote
1市场在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等阶段后,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新阶段,企业卖的不再是差异化的商品,而是差异化的品牌理念。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品牌营销时代的到
这个标题与许多人的常识相违背,因为有句大家很熟悉的话叫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在唐代,这句话和实际情况真的不一样,在中晚唐时期,大唐公主们存在着难嫁的现象,并且还不是少数。    难嫁的公主们  在唐文宗太和年间,共有四位公主因为出嫁难,先后进入道观当了道士(其中有三位公主同时入道)。她们是唐顺宗的三个女儿——浔阳公主、平恩公主和邵阳公主,外加唐宪宗的女儿永安公主。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