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务专家预言台海战争:48小时压垮台湾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天力量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关键工具。在美军空中战役理论人士的观点和美军在海湾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的巨大影响下,中国已经认识到,空天力量、战区导弹及信息战方面的巨大优势将迫敌屈服。而台海冲突一直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毫无疑问将优先发展空天力量并且将使用压制手段而不是发动大规模战争来统一台湾。
  海湾战争以来,解放军在建设能够在联合作战环境下实施空中打击的空天力量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解放军将资源重点投入到增加部署精度和杀伤力更高的战区弹道导弹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以及研制多用途战斗机等方面。由此判断,随着解放军战机的航程及载弹量不断增加、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部署及战区弹道导弹杀伤力和精确性的提高,中国决策层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美国绝大多数分析人士倾向于将台海空中战争描绘为消耗战。这些分析的前提是台军战术预警系统能持续提供信息、不间断实施指挥以及空军基地能正常运转等。这些假设与解放军在训练、联合指挥控制、后勤保障等薄弱环节相结合,促使一些分析人士得出结论:解放军不可能打赢台海空中战争。但笔者认为,未来可能爆发的台海冲突的主要特征是压制而非消耗战。大陆任何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都将是迫使台当局谈判两岸统一问题,或至少遏制“台独”的发展。在这种压制性战役中,空天力量将作为核心力量使用。
  
  解放军转向压制战略
  
  绝大部分军事冲突的目的是使用压制手段迫使敌方转变行为。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是使用强制手段迫使敌方服从已方意志的行为”。在战争中,压制行动是指在末对故形成全面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取得有利条件从而结束冲突,是在敌仍具备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因此,成功压制的代价通常小于全面军事胜利。
  按照暴力程度及政治目标的差异,压制行动可分为两种:外交压制和军事压制。空天压制属于军事压制范畴,它是指通过联合运用信息战及在中空飞行的武器系统打击敌战略和战役目标,迫使敌方实施本来不愿进行的作战行动,直至促使敌方改变政策。
  空天力量已成为现代化国家在军事压制时优先考虑的手段。多次局部战争也表明,空天力量在军事压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1967年的阿以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联盟力量”行动,都可作为空天力量对最终战局形成决定性影响的典型事例。
  笔者认为,中国对威慑和压制的认识与西方略有区别。中国学者将威慑和压制视为某种与谋略相关的事物,即通过聪明才智或高超的战略手段、作战艺术或战术赢得政治或军事对抗。谋略和威慑的实质主要由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推导而来。中国历史进程中存在大量使用有限力量迫敌妥协的先例。中国战略文化也一直强调出其不意、欺敌和谋略。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袭,不仅能剥夺敌方优势,而且能形成心理效应,并对实现政治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对于那些仅具备有限持续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这种心理效应尤为重要。在此情况下,“具备有限持续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与台湾武装力量画上了等号。在台海冲突背景下,解放军领导人可能认识到,为统一台湾而进行大规模全面战争将面临一系列问题,虽然中国对自身实力充满自信,即使面对美国有限军事干预,也将凭借坚定意志最终统一台湾,但这种做法导致的高昂代价之一将可能是在亚太地区形成新冷战,并将阻止中国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因此对台动武时,压制是最大限度抵消不利国际影响的最优方案。一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指出:“由于高技术武器对局部战争的影响不断增大,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直接摧毁敌军的作战行动——将被主要目的在于摧毁敌武器系统、瘫痪敌作战组织和摧毁敌作战意志的作战所取代。”一位解放军分析人士认为,为实现统一而大规模使用武力占领台湾,“将付出极高的中长期代价,并非明智方法”,“为实现统一而进行的大规模和高强度军事行动很可能导致美国实施最大限度军事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解放军重新研究了基本作战理论,放弃了原先奉行的消耗战和大规模杀伤战略并转向以最低代价实现政治目标的压制战略。
  
  惩罚、阻止还是战略瘫痪?
  
  2000年的台湾“大选”后不久,中央军委要求有关部门探讨各种针对台湾的军事方案。据香港媒体称,虽不排除武力攻台的方案,但中国领导层倾向以空中力量为主的压制方案。中国领导人可能确信,台湾当局对损失承受力较弱,在遭受第一波打击后不久做出妥协。中国如采取除直接攻台之外的压制战略,美国的干预也将较为有限。解放军观察人士认为,在48小时的战役行动后,台湾当局就会同意进行统一谈判,空中压制战役的另一种好处是它将在国际社会做出反应之前结束。
  中国相关论述表明,在最优压制战略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一些人士倾向实施海空封锁,而另一些人士认为应采用“科索沃战争模式”,实施全面空中战役。
  笔者认为,中国一直在研究空中压制战略的各种类型——惩罚、阻止和战略瘫痪。解放军一些战略人士主张实施惩罚战略,尤其是以打击台经济体系作为主要手段使其妥协。解放军可能形成了以该战略为主导的状况,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主张实施战略瘫痪式打击。解放军有关报刊发表文章表明,约翰·沃登等西方空权理论家的观点对中国空中力量战略形成了重要影响。其中有几篇文章都对“五循环”打击理论及战略瘫痪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解放军几位高级将领都赞同此观点并确信,解放军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将能够打到台湾“总统”的办公桌上。
  总而言之,解放军以压制行动为背景,对在台海使用武力的前景进行了认真分析,而且正在为协同实施空中打击和信息战建立相应理论基础。
  
  联合火力战
  
  解放军对空天力量已经建立了在联合作战环境下运用的理论体系,具备了实施空天联合战役的理论基础。为实施空天联合战役,解放军将组建拥有最高指挥权的联合指挥部(以下简称“联指”)。该指挥部将包括中央军委、四总部、军种总部派出的代表以及总参、总政、总后和总装的参谋人员。
  空天联合战役理论在作战思想方面的核心因素是火力战。根据解放军作战条令,空中和导弹打击都被视为联合火力打击战役的组成部分。战区联合火力战的意图在于“摧毁敌作战能力及基础设施,毁伤或瘫痪敌作战体系,并为实现决定性的战略和战役目标创造条件。”
  火力战中第一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信息战支 援下,夺取“三权”(制信息权、制空权和制海权);第二项任务是摧毁或瘫痪敌有生力量,支援地面作战;第三项任务是独立实施火力打击以直接实现战略和战役目标。
  火力协调中心将协同实施空中和导弹战役。有限火力资源必须用于打击那些在毁伤或压制后能取得最大成效的目标。火力战主要目标包括敌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战略基础设施,部署最精锐武器(包括防空系统)的部队,国防工业设施,机场和港口等。解放军一些战略人士指出,火力战必须以敌信息系统为核心打击目标。
  
  空天压制作战核心:解放军空军
  
  空军是解放军实施协同火力战的核心力量。在汲取海湾战争经验教训并寻求以较小代价的压制行动阻止“台独”的基础上,解放军开始增强战略和战区打击能力。空军由此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考虑对象。笔者认为,解放军空军已经从一支几乎完全担负防空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部队,转变为了一支主要实施威慑和战略打击的军种。解放军正在投入大量资源,组建越来越多的多用途战斗机部队,这些战斗机能从内地起飞对台实施远程打击,或部署于大陆沿海前沿地带以实施航程更远的攻击。解放军空军还在采购更多精确制导弹药。
  解放军空军对独立实施空中战役的兴趣始于海湾战争,当时负责研究西方空权理论和作战思想的高级军官是空军参谋长郑申侠将军。他在担任空军指挥学院院长期间,负责分析海湾战争经验教训,并大力推行了一些作战思想和理论。1993年,解放军空军召集60位专家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空中力量理论、战略和发展问题。该委员会提出了攻防兼备、快速反应及建立能迅速部署至前沿的“拳头部队”的作战思想。1996年,来自空军、二炮和其他军兵种的专家完成了联合作战条令的编写工作,并起草了验证这些条令的联合演习计划。1997年4月,原空军司令员刘顺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强调,空军要提高空中打击和“空中封锁”或建立禁飞区的能力,并谈到了获取机载早期预警系统和电子战飞机的重要性。
  由此可得出结论:经过上述改革,解放军空军已将重点置于发展为威慑和压制战略提供支持的空中进攻能力。它最重要的任务目前有四个:一是空中威慑,二是空中进攻,三是空中封锁,四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乔清晨指出,空军最重要的任务是实施“空中威:阪”,即在不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提下,以空中力量作为压制或阻止敌行动的手段。空中威慑可采取空中力量展示的形式,如部队部署和演习、武器测试、飞越某些空域或者通过对精心选择的目标(尤其是对大陆构成最大威胁的台军基地或作战设施)实施有限打击。空中威慑还可与其他军兵种联合实施,作为展示联合作战力量的手段。
  空中进攻是最有效的战争手段,同时也是空中威慑最重要的因素。解放军空军作战部认为,进攻的主要目的是在全天候和昼夜的极短时间内,压制或摧毁敌防空力量。解放军观察人士将空中进攻战役分为两个阶段:首次突击和后续突击。
  在首次突击中,空军和其他军兵种将集中使用最先进武备,打击那些具有最有战略价值的目标,以及对后续突击造成威胁的目标。有效的首次突击必须具备三个前提。首先是有效的目标确认。空军作战计划人员认为,必须集中力量打击敌关键节点,对敌空战能力产生最直接影响(三类最重要目标是情报中心、重要雷达阵地/陆地防空系统及主要空军基地)。军事科学院的作战计划人员在运用战区空中力量方面则具有更开阔的视野,他们认为有必要打击对敌产生最大心理影响的目标;其次是必须组织最强大突击力量。在战区指挥员支配的全部作战力量中,至少应将其中80%用于首次突击。解放军将跨军区组成最精锐力量对敌形成“铁锤”效应。而且,通过精心协同,二炮、海军和陆航部队将为空军提供支援,同时对敌关键目标实施电子对抗。第三个前提是伪装和突袭,包括主动运用电子战,以及采取政治、外交和军事措施以伪装己方真实战役意图及行动。解放军计划使用预设阵地并对敌实施迅速打击,空中力量将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在低空从多个方向攻击。
  与“在首次突击中使用最精锐力量”的原则相一致,解放军空军已将所属多支精锐力量命名为“拳头部队”,它们能在危机形势下迅速反应,并在数小时内完成部署。这些团级部队装备了从国外引进的性能最先进武器装备。
  解放军空军战略人士认为,首次突击应与常规导弹部队、海军导弹部队及其他部队的作战一起实施,不同的军兵种部队将分别打击不同类型目标。通常情况下,二炮导弹打击将先于空中打击。二炮常规导弹部队和空军轰炸机将集中攻击敌机场、港口和通信枢纽。空军将打击敌指挥系统和导弹基地。在打击特定目标及选择时机方面,二炮和空军的协同至关重要。
  在许多情况下,空中进攻战役将作为压制性“空中封锁”的前奏。空中封锁战役是迫敌投降的有效手段之一,目的是“激化敌内部斗争及促使社会崩溃”。空中封锁主要打击敌港口和航线,切断交通线及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解放军领导层认为,制空权是实施空中封锁的必要条件,空中力量还能建立禁飞区,这是空中封锁的一种有效方式。空中封锁要求部署传感器探测敌机,拦截闯入禁飞区的敌机,在靠近封锁区域的机场保持战备状态,或在禁飞区实施巡逻,必要时要打击敌军赖以作战的基地。由于需花一定时间才能使敌军消耗完其战略储备物资,因此解放军将持续空中封锁视为巨大挑战。
  中国一些分析人士在强调使用空中力量直接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承认需继续担负空中截击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解放军经常讨论以支援地面战役为背景的空中战役。空军将通过组织战略和战役空运,为联合作战提供支援。在登陆作战阶段,空军战机将打击敌后勤设施。解放军观察人士强调,除非台湾攻击性武器被彻底摧毁,否则很难穿越台湾海峡实施登陆战役。在登陆后,空中力量将主要摧毁敌增援力量及打击诸如桥梁等关键目标。空降部队将主要打击敌指挥系统。在联合登陆战役初期,35%-40%的前沿空中力量将执行攻击任务,而10%~15%的前沿空中力量将在地面部队横渡海峡时实施近距空中支援和截击任务。在登陆作战阶段,至少有50%的空中力量将参与登陆攻击。
  
  另一个拳头——第二炮兵
  
  在联合火力战计划中,二炮有着和空军同样的地位,被称为“战略拳头部队”。中国空天压制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就是其数量不断增长且命中精度 和杀伤力不断提高的战区弹道导弹力量。空天联合战役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不断增加的导弹数量。由于弹道导弹命中精度和杀伤力都在逐步提高,因此它们在争夺制空权的战役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现有导弹数量有限,因此只能用于打击对实现战略和战役目的最重要的目标。笔者认为,二炮分阶段实施战役需由7个导弹旅共部署至少400枚战区导弹。为了最大限度地实施火力战,绝大多数导弹旅将部署于南京军区,或在危机态势下部署至台湾战区。解放军可能在今后几年针对台湾部署650枚短程弹道导弹(SRBM),而在首次突击中将至少发射50%的现役战区导弹。
  解放军常规弹道导弹上要有三种作战样式:一是独立作战,二是作为主战力量参战,三是作为联合火力打击集团组成部分参战。
  常规导弹作为威慑、压制或胁迫敌领导层的工具,能“削弱故意志和动摇敌决心”。威慑作战包括演习、实兵火力展示或使用弹道导弹打击有限目标。常规导弹还可用于夺取制空权的突袭。在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战区导弹可用于打击敌机场跑道、空军基地指挥中心、早期预警设施及陆基防空系统。此外,弹道导弹还可支援两栖行动,打击敌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第二梯队及装甲集群。
  在与空中突击和特种作战协同实施时,使用战区导弹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是为战区作战在全维空间形成优势而创造有利条件。战区导弹战役将是范围更大的夺取“三权”(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战役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夺取制空权,解放军将打击敌主要防空阵地和机场,并破坏台空军机场的跑道、军械库、机场指挥塔台及油库,干扰台军战机出动。这种打击被称为“机场封锁”,目的在于瘫痪敌防空系统,为空军实施后续攻击打开“时间窗口”。战区导弹为夺取制信息权而提供的支援包括打击敌军政领导层、指挥和控制中心,削弱台防务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联系,打击主要情报机构及电子战设施。常规导弹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将切断作战部队与军政领导层的联系,瘫痪敌指挥和控制系统。反辐射导弹将打击主要雷达阵地。
  在大规模压制战役背景下,二炮将分四阶段作战:作战准备阶段、战役机动阶段、导弹突击阶段和抗敌反击阶段。作战准备阶段始于传达作战决心,包括制定或修订机动方案,加强安全警戒,密切监视西太平洋的国外卫星及空中/海上活动。联指火力协调中心将确定目标打击次序的最佳战法。
  进入战役机动阶段后,旅级部队将部署至事先经过精心伪装的阵地。通常采用铁路输送方式将发射架和导弹从驻地运输至装载场坪。此后,单个发射架被输送至己勘察阵地。导弹部队将在抵达预设阵地后40分钟做好发射准备。为减少对预设阵地的依赖,在机动发射架上安装了GPS系统。
  导弹突击阶段开始后,二炮将打击敌主要战略和战役目标以支援联指作战。导弹发射将与其他打击力量协同攻击敌基础设施的要害。导弹打击通常在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实施。第一波打击后,发射架将机动至该旅作战责任区内的新预设阵地。如果已部署400枚战区导弹,那么将至少可实施三波打击。
  解放军计划在较宽的作战正面内实施导弹齐射。导弹多向齐射是二炮基本作战原则之一。其他重要作战思想包括“虚实并用,声东击西”及“小间隔,多波次突击”等,即从不同发射场同时发射并使用红外辐射迷惑敌卫星早期预警系统并干扰敌攻击;采用两波打击,利用“时间差”,使第一波攻击为第二波攻击提供“遮蔽”。
  
  信息战与空中战役
  
  中国的压制性空中战役和导弹战役与信息战密切相关。解放军空军参谋长指出:“空军是拥有最丰富信息资源的技术密集型军种,对信息环境的依赖程度也最高。”过去几年来,解放军在信息战能力方面显示了巨大进步。1999年以来,解放军已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战思想。国防大学相关教程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夺取制信息权并削弱敌信息战能力,已成为现代战役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信息战打击重点为敌指挥系统,它被称为敌总体作战系统的“要穴”,包括战略决策者、作战指挥系统及支援性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国防大学于国华教授认为,所有作战都应指向敌指挥系统。他指出,敌占区作战系统可视为四个同心圆。最中央为敌指挥系统;外围是战役保障网络,包括基础设施(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再外围是作战支援力量,包括炮兵、航空兵及其他作战力量;最外围包括基本作战单位。于教授认为,参与首次突击的信息战和火力战武器必须集中力量打击最内层。
  解放军对信息战方式的理论思考包括四方面内容:情报战、电子战、心理战和火力战。在隶属于联指的信息战指挥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式打击敌领导层,以取得最大成效。
  在这四方面内容中,电子战是解放军空天联合战役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空中进攻战役的核心。1995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指山:“信息战和电子战非常重要,而地面作战只能对战争胜利起辅助作用。因此,军队已认识到,以信息战为核心的军事变革已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努力赶超对手。”这是解放军高度重视电子战重要性的标志。
  中国电子战思想强调隐蔽实施电子战和部队部署以误导敌方。除支援防空作战外,陆基电子战部队通常以敌营以下目标(包括无线网络)为重点打击目标。防区外电子战飞机通常打击敌占区指挥和防空网络。舰载电子战部队通常重点打击敌早期预警部队、卫星通信设施,并支援封锁行动。高能宽带干扰是对抗敌灵敏频率雷达和通信系统的方式之 。此外,在渡海登陆中,解放军将攻击台湾电视和广播网络,发布信息并进行宣传。反辐射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将打击敌雷达和卫星控制站。
  电子进攻战役将在空中打击之前实施,其基本目的是:隐蔽作战意图,削弱敌防空系统早期预警能力,实施电磁威慑,瘫痪或破坏敌综合防空系统。最重要的方式是由飞机及陆基和海基平台再加上诱骗装置实施多项电子干扰。电子战将与针对敌指挥和控制系统及早期预警设施的实体摧毁同时实施,以削弱敌通信系统成效并导致系统瘫痪。
  解放军将至少使用三种型号机载干扰器。一种是在微波波段攻击敌地面和空中雷达的干扰器,另一种干扰器将置于攻击编队和敌早期预警系统之间。为加强干扰效果,解放军还将使用舰载干扰器支援机载干扰器。在攻击阶段,固定翼飞机与战区弹道导弹、反辐射导弹、无人机及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协同使用,摧毁敌防空系统关键目标。据称,解放军已在陆航部署了直升机载电子干 扰设备。陆基干扰器通常配属于集团军以上部队所属电子对抗营,关键目标包括敌三坐标及防空火控雷达,主要采用跳频和全频干扰器。
  解放军将信息战视为成功实施空天联合战役的组成部分之,情报战、电子战及心理战作为作战能力倍增器,能提高空中和导弹打击成效。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战自身就能实现有限政治目标。从心理战角度看,信息战能对具有“斩首”效应的空中打击(针对敌领导层士气及意志)提供倍增作用。为弥补作战原则与实际作战能力之间的差距,中国目前在重点发展指挥自动化、战术数据链、电子进攻和天基侦察及通信系统。
  
  重点打击目标
  
  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台海冲突初期,解放军战机、导弹和电子进攻将集中打击的六类目标。这些目标是:军事指挥和控制中心、早期预警设施、通信设施、陆基防空系统、空军基地以及地空导弹阵地。同样较为重要但打击优先程度较低的其他目标还包括海军基地、电力网络、后勤保障中心(尤其是POL设施)。在战役最后阶段,海上侦察力量、导弹阵地和运输枢纽等其他陆基防空系统也是重点打击目标。
  解放军相关论述明确指出,台军防空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且必须加以消灭,并由此提出了压制敌防空系统的四种方法,包括使用战区弹道导弹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电子进攻、反辐射导弹及特种部队等。台军防空力量包括3个部署于台北周围的“爱国者”导弹连,6个打击中高空目标的“天弓”-I/Ⅱ导弹连。据称,台湾还部署了20个性能经过改进的“霍克”导弹连。
  
  空军基地
  
  在夺取制空权的过程中,打击敌空军基地一直是空中进攻战役最重要的作战目标。空军基地具有较高的战略和财力价值及较多弱点。由于技术较熟练的飞行员和机务人员数量有限且易遭伤亡,因此他们也是高价值目标。据媒体报道,台湾在遭受第一波攻击后维持作战能力主要取决于两处地下洞库。其中一处是台湾东部靠近花莲空军基地的佳山地下飞机洞库。佳山基地投资约270亿新台币,耗时约8年(1985-1993)建成,是台湾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之 。据报道,该洞库可容纳约200架战斗机,设计目的是在遭到第一波攻击后保留空战力量。另一处洞库是位于台湾东南海岸的台东附近的挖空山体内,该基地于1993年开始运行,主要是为志航基地的作战提供支援。
  
  电力系统
  
  针对电力系统的攻击通常以影响政治士气或军队行动为目的。通过切断敌政治领导层的电力供应而对其施加影响,正是压制战略的表现形式之一。攻击电力系统可直接针对多个子系统,包括燃汽轮机或发电机及所需燃料,电能传输系统或负责控制电能传输的调度系统。有消息称,中国很可能避免对台湾电力系统进行实体摧毁,而是对其实施计算机网络攻击。台湾电力系统近期曾至少两次出现运行欠佳的情况。2000年10月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曾指出,空中力量将纯首先瘫痪敌动力系统的作战中发挥核心作用。
  
  POL设施
  
  解放军相关论述指出,POL(即石油、原油和润滑油)设施是台湾最关键的薄弱环节。台湾石油储备相对有限。由于台湾现有油罐周转率较低,只能保持36天的原油储备。台湾对燃料供应的外部依存率高达95%,而其中95%的燃料仅由高雄和基隆两个港口装卸。解放军空军、导弹力量和特种部队可能把台湾原油储存设施及输油管线作为打击目标。解放军采用封锁也可切断台湾原油供应。
  
  水库
  
  以水库为打击目标可对民众及当局造成心理压力。翡翠水库是台北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断绝台北或台湾其他地区的饮用水供应,将增大台湾当局的压力。
其他文献
“绝密报告”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70大寿,毛主席决定率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前去祝寿,并就两党、两国之间的一些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和签订有关的条约、协定。这一重大外交活动,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毛主席出访的消息公布后不到两个小时,国民党北平保密局潜伏下来的电台,就向台湾当局拍发了密码电报,紧急报告了这个重要情报。这份密报被中国公安部门的反特监听台及时从
期刊
窃密葬娇女    秋天的日本海,一个少有的风平浪静的夜晚,一艘巨大的海船在夜幕的笼罩下缓缓游弋。这艘名为“切尔切克”号的英守海船,外形虽像商船,但实际上是英国海军管辖的专门设计制造潜艇兵器的大型远程侦察船。此时驾驶该船的船长是英国雅彼尔海船公司总经理华耐尔。  “救命啊!救命!”当“切尔切克”号在海中渐渐转向掉头时,海面忽然传来呼救声。从声音判断,呼救者好像是一个处在危急中的女性。  “切尔切克”
期刊
巴基斯坦欲购36架歼-10战机总值至少15亿美元    歼-10战斗机的横空出世引起世人瞩目,很多国家对歼-10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断寻求购买歼-10的可能。  巴基斯坦可能将是首批获得歼-10战斗机的用户。2006年4月12日,巴基斯坦联邦内阁会议批准了向美国购买F-16战斗机和向中国购买歼-10战斗机的计划,时任巴新闻广播部长的谢赫·拉希德·艾哈迈德在会后对媒体表示,巴内阁已批准相关购买计划,
期刊
中国核战略的指导思想,可追溯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不久。当时毛泽东就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他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发表了著名的“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  毛泽东对核武器的基本观点是:一是在战略上藐视它,二是在战术上重视它,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就是中国核战略思想的源头。    中国发展核武缘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期刊
日本2004年12月新版的《防卫计划大纲》称,“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存在不透明、不稳定因素。其中,朝鲜正在研制装备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还编有大规模的特种部队。此外,对该地区安全保障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在积极推进核武器、导弹力量与海空军现代化的同时,图谋扩大海洋活动范围,今后需关注其发展方向。”该《大纲》提出,日本必须建设一支能发挥多种作用且灵活有效的防卫力量,其中,防空被列为21世纪之初的第
期刊
“黑鹰”在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当时解放军内部的直升机奇缺,国产的直-5性能较差,开发的直-6、直-7相继下马。陆军航空兵成立后,迅速将军内的所有直升机集中起来。在这批直升机中,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特别引人注目,不光因为其特殊的背景,而且还因为该机优良的性能。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迎来了破天荒的蜜月时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
期刊
近年西方舆论总是大发“看好印度、贬抑中国”的论调,在军事工业方面也常搞“龙象对比”。若是抛去政治偏见,认真研究对比,南亚“象”的军工水准与中华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中华崛起对美、日等国带来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军事上鼓噪“中国威胁论”,“抬印抑华”成为西方的一种战略选择。2006年7月,美、日等国鼓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试射导弹时,印度发射了一枚“烈火”Ⅲ型中程导弹,西方却几乎没有反应。俄罗斯从地缘
期刊
为了打造21世纪的海上力量,美国海军正在发展新一代航空母舰、水面舰、濒海战斗舰、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等耗资巨大的装备,加之每年为伊拉克驻军要投入上百亿美元,尽管军费连年增长,布什政府为2006年度国防预算更是开出了4500亿美元的大单,但也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斯普鲁恩斯”必然选择下岗,由“阿利·伯克”独挑大梁。身兼数职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退役后,阿利·伯克级要身兼数职。或许有人会担心它能
期刊
孙守鹏 编译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内阁安全保障会议通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新《大纲》对日本现有的防卫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已从单纯“专守防卫”走向全球性军事战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因此一向视海洋交通为其生命线,非常重视反潜能力。日本要走向海外,则必然要研制大型运输机。实际上,日本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自2001年就已经开始研制
期刊
在世界轮式车辆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芬兰帕特里亚车辆公司研制的新系列“模块化装甲车”可谓异军突起,在“旨在满足全球范围内对8轮轮式装甲车辆迫切需要”的目标指引下,凭借其前瞻性的设计、高水平的性能和与国际接轨的兼容性,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崭露头角,赢得了众多国家的青睐。    开发过程    “模块化装甲车”研制和投产的惊人速度与其他同时代轮式装甲车辆旷日持久的缓慢研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