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男人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北方女人,在这里想很认真地说说与我可能毫无共同点的北方男人的一些小小方面,因为也涉及到了南方人,所以我收起个人好恶,在面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时,尽力不丧失客观的立场。我只要告诉您,我听到的,我看到的,就足够了。
  长江和长城,都是中国最有名的有象征意义的存在,所不同的是长江使中国诞生了两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名词,南方、北方。所以,在我还没出世的时候,中国人就有了有天然差别的南方人、北方人。
  一场争吵
  那是个阳光很好的秋天,叶子金黄,尽管有的已经开始飘落了。
  我在十字街口的一侧,等待被修理的自行车。午后的阳光让人困倦,我靠在一棵树上,不一会儿眼皮便合上了。眼皮下的那片红光由明到暗,直到消失。
  “咔嚓”,是一声响亮的金属撞击声,打开了我的眼睛:在面前不远的地方,两个骑自行车的男人撞在了一起。他们两腿叉地,屁股还坐在鞍座上,便开始了争吵。
  “你怎么回事?”一个戴帽子的男人大声问。
  “你怎么回事?”另一个没戴帽子的男人也这么问。
  “我问你呐!”戴帽子的男人下了车。
  “你没长眼撞我了,还不认账?”
  “你骂谁?”
  “骂你,不服啊?”
  “骂我就不行。”戴帽子的男人说完,一拳打在对方下巴上。
  这是两个体格差不多一样健壮的男人,他们扭打在一起,脑袋上方飞来飞去的是握得紧紧的拳头。只有几秒钟,我便看见地上殷红的血迹。
  围观的人试图拉开两个怒火冲天的人,但收效不大。
  他们又扭打了一会儿,终于分开了,戴帽子的男人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大块石头,一边高喊“你别跑”,一边朝对方猛冲过去。
  围观的人拦住了戴帽子的男人,因为都看见了石头。没戴帽子的男人,一看对方手里举着的石头,也四处找石头,但运气不好。这时,高举石头的男人对拉住他的人大声说:
  “松开,不松开,我谁都砸!”
  人们一听这话,只好松开,躲到一边。
  因为“武器”的加入,战斗很快接近了尾声。石头砸在了没戴帽子的头上,血流不止。戴帽子的男人见对方捂着流血的头,蹲到了地上,便扔了石头。他转身要离开,他说:
  “下次长记性。”
  流血太多的男人已经不能再骂人了。
  戴帽子的男人走到自己的自行车前,察看自行车,也看见了蹲在地上的男人和地上越来越多的鲜血,但他继续检查自己的车子。一分钟后,他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摔,拨开围观的人群,扯起那个蹲在地上流血的男人,大声问围观的人:
  “哪儿有医院?”
  我不由自主地跟在他们后面,一起去了医院。那时我还小,孩子的稚气还没脱净,要是现在我碰上这样的热闹,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到医院去,我会在前一自然段结束的地方搁笔。
  到了医院,戴帽子的男人把他的伤员送进了急救室。接着他便飞快地跑了起来:挂号、交款、取药……等需要他做的一切都完成时,他摸摸鼻子下干涸的血迹,进了盥洗室。
  大约半个小时,没戴帽子的男人从急救室出来了。他的头上包了白色的药布,看上去有些可笑。戴帽子的男人连忙迎上去,他摘下帽子说:
  “真对不起,我手太重,我……”
  “别提这事了,我不也打你了吗?”
  “那是,可我……”
  “你哪年生的?我1954年的。”
  “我1956年的。大哥,从现在起,咱们就算认识了。我在×××工作,有事你找我。
  “没说的,老弟,不打不认识。我在×××工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别客气。”
  他们搂着肩膀,像亲兄弟一样离开了医院,也离开了我,两个北方男人。
  我没想笑,但还是笑了。
  另一次争吵
  这次争吵发生在长江流域一个以文明程度高著称的城市,一个总下雨的城市,我们叫它x城吧。
  我是在火车上听说这件事的。亲眼看见并参与这次争吵的王先生,是我在火车上的邻居,火车离开x城的时候,那儿依然下雨,而这雨已经连绵不断地下了七天。
  大家一直在喝茶,火车过了济南,才感觉离潮湿远了。王先生呷了一口茶说:
  “到x城二十天,这是我第一次出汗。”
  王先生是安装电话的,他接着又说南方总下雨,糟透了。
  “潮是潮了点儿,可南方人聪明。”一个老者说。
  “没错儿,就是聪明,所以人家比咱富。”王先生停了停又说:“可能太聪明了,打架都不动真格的。”
  “人家讲文明,不爱打架。”我说。
  “你什么地方人?”王先生问我。
  “东北人。”
  “没搞错吧?”
  大家都笑了,王先生讲了那次争吵。
  要不是下雨,那两个x城人也不致于吵起来。那雨下得人心烦,恨不得咬谁几口。
  那两个本地人是在彼此转弯时撞上的。他们都是一手扶把,一手撑伞,撞得不轻。他们撞上以后,谁也没道歉,马上争吵起来了。
  他们吵什么,我听不太懂,一句半句的。大约吵了十几分钟,仍然没有进展。声音越来越高,脸儿越来越白,但没动手。
  这真让人发急,干打雷不下雨啊。不过,那天,我闲得难受,就想看热闹。我对旁边一个本地人说,这要是在东北,三句话,就打得对方满地找牙了。那人听我这么一说,像躲瘟疫似的走了,到我对面看去了。
  那两个人火气真不小,越吵越僵,丝毫没有缓解的意思,最后终于动手了,他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把黑色的长柄伞,收了伞,就用伞打了起来。
  他们俩用伞划来划去,有点像外国人玩剑似的,可剑和伞不是一回事。那两个人身子后倾,脑袋躲得老远,皱着眉头,像打扫垃圾时的表情。他们把身体的要害部位躲得远远的,各伸一条胳膊,在那儿瞎拨弄着两把伞,动静挺好听,劈里啪啦,可谁也打不着谁,就像两把伞干上了,你说这伞犯着谁了。
  这两把伞搅和的时间比争吵的时间长,就是上不去层次,把我急得什么似的,终于忍不住了,就喊了几嗓子。
  “嗨,认真点腰部以上,直劈,别总侧着身子,那样使不上劲。”
  我成了场外指导,可没一个人听我的。那些看热闹的像看猴似的看我。那两把伞照打不误,哎,你们说,急人不?哪有这么打架的?
  我实在管不住自己了,冲过去,一把握住没完没了瞎搅和的雨伞,问那两个还握着雨伞的男人:
  “打不打?”
  那两个家伙怔住了,光看我不说话。
  “要打就真打,懂不?”
  他们还是光看我不说话。我气急败坏,大吼一声:
  “不打,滚。”
  王先生说完,喝了口茶,对笑成一团又一团的听众,露出满意的微笑。
  火车还在山东境内努力地奔跑,大家终于不再笑了。我凑近王先生说:
  “知道你这行为叫啥不?”
  “叫啥?”王先生瞪大眼睛。
  “傻。”
  说完,我就去火车连接部了,是想透透空气,但还是听见了紧跟我背后传来的那句话,是王先生说的:
  “听见没?还是咱东北人,说话比他们打架还解恨儿。”
  “真傻。”这话是从我嘴里溜达出来的,没传很远就被列车的轰鸣湮没了。
  (摘自作家出版社《出卖阳光》一书)
其他文献
幽僻处可有人行?  2015 《新京报》年度生活类好书  作者:张志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1  《幽僻处可有人行?》包括三本作者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作者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作者是一位独
期刊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一登基,就遭到了大臣们的“逼婚”,让他立辅政大臣霍光的女儿为皇后。让人意外的是,对霍光什么事都顺从如羔羊的刘询,唯独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沉默。公卿们有些奇怪,催促他尽快做出决定。  有一天,这个年轻的皇帝终于下了一道诏书,只是这道诏书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在贫穷困苦的时候有一把随身的旧剑啊,曾经是它伴随着我朝朝暮暮,我现在十分地想念它,众爱卿能帮我找回吗?  原来刘询在思恋
期刊
吴承恩(1501-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西游记》是其代表作。  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唐僧道:“悟空,你看那里是甚么去处?”行者看了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见那:
期刊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围城》《谈艺录》《管锥编》《槐聚诗存》等。  杨绛(1911- ),钱锺书夫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代表作有《干校六记》《我们仨》,译作《堂吉诃德》等。  五  1949年7月,钱锺书举家迁往北京,这是继四年大学生活之后,钱锺书再次来北京
期刊
彭城书院是一家以“推广经典阅读,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公益性的现代书院。自2007年创办以来,数年如一日坚持引领少年儿童与市民大众诵读国学经典,培养爱国情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院先后被团中央全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表彰为“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被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表彰为“江苏省十佳阅读基地”;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江苏省优秀讲坛”;荣获江苏省文明委颁发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案例”奖
期刊
读书会,或者说公共阅读有两种状态,一种安静,如蔷薇般绽放;另一种热烈,如樱花般飘舞。  英国人把读书会叫做reading group。跟一些沙龙类似,reading group往往针对一个小问题,召集一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或有主讲人或没有,大家围坐在圆桌旁,细细地讨论。读书会的重点不在于主讲人讲了什么,或者阅读材料本身的内容,而在于最后的讨论和博弈。  我的博士导师Phil Crang教授组织
期刊
早春的阳光,照耀着绥芬河这座地势陡峭的山城。朱晓晖的命运,就像她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街道一样,蜿蜒崎岖。  这里是永福街居民楼院里的一间车库,尽管门外年年贴着一张喜庆的“福”,却丝毫无法冲淡屋主生活的苦。一进门,室内光线昏暗,未经粉饰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空气中有些许刺鼻的气味。  这间车库,是朱晓晖和父亲居住了13年的家,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
期刊
卡勒德·胡塞尼(1965-),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胡塞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激动展示给世人”。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脑
期刊
约翰·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跟你谈心,我把时光全忘了;  忘了季节,和季节的变化  也想不起了;清晨的气息最甜——  多甜啊,一会儿,增添了早上的鸟儿  第一声啭鸣;东方,太阳升起,  给美好的河山染
期刊
谈诗,是困难的。对谈论者而言,诗永远在对面,相反诗人却在其中。由此,便产生了内外之分。有了阻隔,有了断裂,有了拒绝,当然也就有了诱惑。谈论企图从外部进入内部,于是对光线的渴望与占有便在泥土中扎下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有了盼头,有了进入诗的钥匙。  诗的宇宙,诗的世界,呈现出我们直观的生命形式。人的言语、情绪、行为、想象、欲望、机缘、回忆都在舞台上演绎人间烟火。而后主角登场,咿咿呀呀,一个转身、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