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秦诸子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比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深入,这种比例还在不断的扩大,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因为时隔久远,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困惑,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探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试图在总结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就先秦诸子散文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困惑思考建议
一、学习意义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诸子百家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足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精神根基。人教版所选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这六部经典,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深入学习先秦经典,是中国国学的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舞台的主角,肩负着历史的重担。易中天教授说“学者有传播传承文化的义务。”未来的学者必定来源于今天的青年一代,国学的复兴历史的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诸子百家遗留的精神遗产,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所在。
二、教学思考
教材选取的诸子文章都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篇章。这些篇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
(一)、教学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还适用诸子文学教学呢?先秦诸子的作品,时隔久远,古汉语言文字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对于一个古汉语言文字积累并不十分丰富的高中生来说是无疑是最大的难题,再加上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差迥异,要使学生做到心领神会达到教学效果那更非易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新思路,真正让学生对于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领会体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所在。
(二)、教学内容的思考
不能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也不能单独强调其思想性,把语文课当成成思想政治课。先秦诸子文章具有语言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艺术特点鲜明、思想性强等特征。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先秦散文是文言文,就把它等同于纯粹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如果单纯讲文言知识,可能一篇文章都能讲好多课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显得枯燥乏味。
择重而学,对于学生必须要知道的文言知识一定要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课堂就是课堂,我们不能带着学生读所有的经典,我们要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能力,让学生将来可以都更多的经典才是最终的目标。
三、教学建议
第一,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计算机有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考能力,有效地解决课文中的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尤其是时隔久远的先秦文章。于丹讲《论语》讲《庄子》除了他们本人天才般的口才和语言魅力,还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就是体会了典籍中的精髓,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人真正的神游经典;另外一点就是把许多小故事与现在多媒体结合起来,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和读者。比如在讲《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时,完全可以把故事情节做成一个小动画,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情节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古汉语知识,这样学生易学、易懂,并且也乐于学。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先秦散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所选的这些文章大多并不是非常难懂,通过学生的查工具书,教师的疏通,一般可以理解,且其中蕴含了思辨的思维和许多有意义的小故事,要达到真正的领会古人的用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其实这一方法古已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倡让学生“乐学”,在《论语·侍坐》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和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点等就以聊天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学生们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孔子对学生授以“治国安邦”的大计,这们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著名的《大教学论》(1632年成书)中,生动地把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行,学习要有兴趣才有效果。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找一条让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这样说,以调动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兴趣的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三,加强拓展应用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中国的旅游就像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响,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走进这些旅游区。
比如,孔孟文化旅游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邹城,相距仅20公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过“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等,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继往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扬儒家学说,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孟文化旅游区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景仰的地方,文物古迹蜚声中外。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很感受和思考。先秦诸子散文,意蕴丰厚,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青年学生,更应该把它作为自己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不断去充实自己。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困惑思考建议
一、学习意义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诸子百家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足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精神根基。人教版所选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这六部经典,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深入学习先秦经典,是中国国学的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舞台的主角,肩负着历史的重担。易中天教授说“学者有传播传承文化的义务。”未来的学者必定来源于今天的青年一代,国学的复兴历史的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诸子百家遗留的精神遗产,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所在。
二、教学思考
教材选取的诸子文章都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篇章。这些篇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
(一)、教学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还适用诸子文学教学呢?先秦诸子的作品,时隔久远,古汉语言文字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对于一个古汉语言文字积累并不十分丰富的高中生来说是无疑是最大的难题,再加上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差迥异,要使学生做到心领神会达到教学效果那更非易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新思路,真正让学生对于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领会体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所在。
(二)、教学内容的思考
不能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也不能单独强调其思想性,把语文课当成成思想政治课。先秦诸子文章具有语言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艺术特点鲜明、思想性强等特征。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先秦散文是文言文,就把它等同于纯粹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如果单纯讲文言知识,可能一篇文章都能讲好多课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显得枯燥乏味。
择重而学,对于学生必须要知道的文言知识一定要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课堂就是课堂,我们不能带着学生读所有的经典,我们要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能力,让学生将来可以都更多的经典才是最终的目标。
三、教学建议
第一,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计算机有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考能力,有效地解决课文中的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尤其是时隔久远的先秦文章。于丹讲《论语》讲《庄子》除了他们本人天才般的口才和语言魅力,还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就是体会了典籍中的精髓,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人真正的神游经典;另外一点就是把许多小故事与现在多媒体结合起来,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和读者。比如在讲《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时,完全可以把故事情节做成一个小动画,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情节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古汉语知识,这样学生易学、易懂,并且也乐于学。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先秦散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所选的这些文章大多并不是非常难懂,通过学生的查工具书,教师的疏通,一般可以理解,且其中蕴含了思辨的思维和许多有意义的小故事,要达到真正的领会古人的用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其实这一方法古已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倡让学生“乐学”,在《论语·侍坐》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和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点等就以聊天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学生们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孔子对学生授以“治国安邦”的大计,这们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著名的《大教学论》(1632年成书)中,生动地把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行,学习要有兴趣才有效果。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找一条让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这样说,以调动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兴趣的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三,加强拓展应用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中国的旅游就像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响,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走进这些旅游区。
比如,孔孟文化旅游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邹城,相距仅20公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过“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等,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继往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扬儒家学说,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孟文化旅游区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景仰的地方,文物古迹蜚声中外。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很感受和思考。先秦诸子散文,意蕴丰厚,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青年学生,更应该把它作为自己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不断去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