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末的北京,在北京西山附近的一个小区内,已经是杨柳吐翠,玉兰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书法家李营的创作室便位于这里。宽敞的画室内,除了巨大的画案和文房四宝,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收藏品:各种野生动物的标本、恐龙蛋化石、木雕、瓷器,甚至还有一套巨大的编钟,显示出主人在书画艺术之外的丰富兴趣。
眼前的李营,一件中式上衣,微长的头发,手握一串串珠,笑容亲切爽朗。谈话间,他铺纸、研墨,左手握笔,行云流水地书写一幅反字作品。接着换小笔,用右手写正书。须臾之间,数尺长卷便成。而反正之间,阴阳贯通,更有浑然天成之象。
以左手书写反字,右手写正字,是李营自成一派的“反正书法”,让他在书法界独树一帜。他的书法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等单位收藏展示,还随着“神舟八号”和“神舟十号”两次遨游太空。因为扎实的传统功力、颇具创新性的艺术形式,还因为“反正都是幸福”“反正都是健康”的美好寓意,让李营的书法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艺术而“疯狂”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反体字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铸字。西晋时期的捺印术、风行数千年的拓印碑石术,以及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都是反体字的运用。有人说,书法被定为国粹,那么“反正书法”就应是“国宝”。反体字存在了几千年,但只有在李营的笔下,才从一种“技术”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他三十年如一日钻研的反正书法,无论篆隶行草,都优游自如,飘逸潇洒。
李营出生在河南南阳。小时候他最佩服的人是祖父,虽然祖父去世得早,他没有见过老人家,但他知道,祖父很有学问,擅丹青,更写得一手好字。在懵懂的年纪,他就立志,将来要当个艺术家。
儿时的李营总是手不离笔,课本上、书桌上都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用左手拿笔,反着写字。而且,似乎也是一种特别的天赋,用左手写反字,速度很快,几乎不用思考就能流畅地书写。
李营的家庭称得上是教育世家,家里前前后后出了几十位教师。李营酷爱美术,在当地的镇上教了两年小学。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始终没有泯灭。这个梦想推动着他,不能只满足于眼前安逸的生活,要出去闯一闯。当他下定决心,向校长提出辞呈的时候,对方几乎不敢相信:“你要辞职?这是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啊!你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辞职没有被接受。李营索性不辞而别一走了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老家甚至有传言这个年轻人“疯了”,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来到北京的生活,和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一样,追逐艺术与谋生糊口成为并行的两条线。
开始带来的几百块钱很快就要见底了,一天三顿只能是馒头就凉水。但是又没脸回老家,怎么办呢?来北京那么多天,还没去过故宫、颐和园呢。李营打算,先去名胜古迹看一看,就离开北京,去上海闯闯。在颐和园漫步的的时候,李营发现,有很多摆摊为游客画肖像画的街头画家,他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觉得自己的水平比他们还强!他兴奋地跑到美术馆,买了炭精笔、画纸,和一个小板凳,开始在颐和园摆摊卖艺的生活。没想到,第一天就有四五块钱的收入!在今天,讲起这段经历,李营的脸上没有一丝灰暗。在他看来,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珍贵而有价值的。
在北京扎下根来后,李营陆陆续续地在广告公司,报社工作过,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坚持每天写七八个小时的字,从未间断。在文化艺术的中心北京,他开阔了眼界,得以向更多的名师求教。后来,他进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深造,并曾拜欧阳中石先生、刘炳森先生为师,这些先辈大家的教诲,让他获益良多。
独创反正书法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李营也不例外。通过多年扎实的苦练,他的技法日臻成熟。特别是跟着刘炳森先生学的隶书,老师笑称,“连自己都看不出来。”
但是,什么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学老师学得像是否就是成功了呢?在当时李营的心中并没有很清晰的答案。
有一次,李营参加了一次在政协礼堂举办的书画展,参展作品同样是一幅自己最拿手的刘体隶书。在他的作品前,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点头称赞,李营看到心中很是高兴。但是一会儿,一位学者模样的人走过来,盯着字看了半天,开口说道:“这个写书法的脸皮这么厚啊。学别人的字还敢拿来展览!”
在一旁的李营听到这句话,如同被雷电击中一般,呆呆地站在那里楞了半天,只感到心里面五味杂陈。“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李营坦言,“原来学了这么多年,学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也让他意识到,艺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就没有灵魂,也不会被认可。
回忆起那段时间,李营坦陈自己一度“特别郁闷”,索性搁下笔不写了。直到有一天晚上,李营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爷爷对他说: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殷都甲骨已有数千年之久,但终成大家者,不过区区几人,你要成“家”,需走偏锋,不妨试试把字反过来写。
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梦境仍然清晰,爷爷的话言犹在耳。为什么不试试呢?李营拿起毛笔就开始写。他又找到了最初对于艺术的热情,一遍遍翻阅字典,反复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技巧,弄透一字,再练写一字。字典翻坏了十几本,毛笔用坏了无数支,宣纸用掉一吨多,终于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反正书体”。
有评论家称,李营是用近世之笔,用反体书法复展前人的墨迹。就其运笔言,可谓圆融险劲、高妙飞动;就其结构言,可谓诡谲匀整、谨严洒落;就其神韵言,可谓雄奇端凝、朴茂飘逸。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曾高度评价他的反正书法是“形态秀美,布局严谨,讲究章法,浑然天成,载物凝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显示出超脱的心境和无所羁绊的神采”。
而观看李营作书,如同观舞听歌,更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享受。无论是左手反字还是右手正字,都运笔娴熟,毛笔在他的手中疾徐、提顿、进取、左右无不如意,须臾间一幅长卷便已完成,让人忍不住击掌叫好。 搭载飞船的书法作品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容易,对于李营也是如此。最开始写反正书法时,他也受到过不少非议。有人讥讽他:“右手都写不好,还用左手写,是玩花哨。”也有朋友善意地劝说,别写了,这样的书法一点出路都没有。但是李营却有一股犟劲儿,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
多年的坚持终于让他拨云见日。他记得1997年,在北京中关村举办一场150多位著名书法家参加的笔会。李营在现场创作时,看到欧阳中石和刘炳森两位先生在巡视书场。他心里一阵忐忑:先生会不会认可我的东西?没想到两位先生在他的画案前驻足,观摩许久,欧阳中石先生对李营说:“你的书法是个创新。很好,以后就这样写,不要学任何人。”
先生的肯定给了李营莫大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地在反正书体这条路上探索下去。从行书、隶书再到草书,他的反正书法日臻纯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的才情,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使命感。
迄今为止,《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解放军生活》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他的书画作品,他的反正书法作品被百余位党、政、军领导人收藏。反正书法作品《满江红》被中央军委办公大楼收藏,《沁园春雪》被海军司令部收藏。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国防大学、北京军区、军事科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总装备部等也都收藏了他的书画作品。更让他骄傲的是,2011年他的书法作品《福禄寿喜》和《龙》搭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十七天。2013年,他的反正书法《寿》《福》又一次搭载神舟十号飞船在太空遨游。
不忘艺术家的使命
在书法之外,李营的油画同样造诣颇深,而且不乏大题材、大创作。他绘制的再现国庆六十年大阅兵宏大场景的油画作品《甲子国庆大阅兵》,记录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握手瞬间的油画《交接》,均享有盛誉,并被中央军委大楼等单位收藏。
李营并不是一味埋头创作,不闻窗外事的艺术家。在他看来,当代的艺术家,画什么,写什么,都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但是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一定会对现实社会持一种积极投入、积极参与的态度。同样,从他的为人处世中,也可见他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营把自己作品拍卖的36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灾区。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社会责任应该是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
对于军队和军人,李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国家再富裕,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就不会有安定的生活。特别是目睹了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表现后,他对军人的感情更加深厚。这些年来,他几十次到边防部队去慰问官兵。对于下部队基层慰问的活动,他非常希望邀请更多的画家一起去,但是他也坦言,请书画家少不了“润格”,一听说是义务慰问,号召力并不大。很多时候,他都只能一个人去。到了部队,那种热烈的场面总是让他感动,官兵们像迎接亲人一样地欢迎他,把他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每一位军官或战士求字的请求,他总是来者不拒,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意味着他不得不站着一写就是十多个小时。一趟慰问要走几个边防部队,常常二十多天走下来,累得手臂连笔都提不起来。“但是心里高兴啊!”李营笑呵呵地说,言谈间,他的笑容仍然是那么爽朗,那么温暖。
责任编辑 吴军涛
书法家李营的创作室便位于这里。宽敞的画室内,除了巨大的画案和文房四宝,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收藏品:各种野生动物的标本、恐龙蛋化石、木雕、瓷器,甚至还有一套巨大的编钟,显示出主人在书画艺术之外的丰富兴趣。
眼前的李营,一件中式上衣,微长的头发,手握一串串珠,笑容亲切爽朗。谈话间,他铺纸、研墨,左手握笔,行云流水地书写一幅反字作品。接着换小笔,用右手写正书。须臾之间,数尺长卷便成。而反正之间,阴阳贯通,更有浑然天成之象。
以左手书写反字,右手写正字,是李营自成一派的“反正书法”,让他在书法界独树一帜。他的书法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等单位收藏展示,还随着“神舟八号”和“神舟十号”两次遨游太空。因为扎实的传统功力、颇具创新性的艺术形式,还因为“反正都是幸福”“反正都是健康”的美好寓意,让李营的书法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艺术而“疯狂”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反体字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铸字。西晋时期的捺印术、风行数千年的拓印碑石术,以及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都是反体字的运用。有人说,书法被定为国粹,那么“反正书法”就应是“国宝”。反体字存在了几千年,但只有在李营的笔下,才从一种“技术”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他三十年如一日钻研的反正书法,无论篆隶行草,都优游自如,飘逸潇洒。
李营出生在河南南阳。小时候他最佩服的人是祖父,虽然祖父去世得早,他没有见过老人家,但他知道,祖父很有学问,擅丹青,更写得一手好字。在懵懂的年纪,他就立志,将来要当个艺术家。
儿时的李营总是手不离笔,课本上、书桌上都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用左手拿笔,反着写字。而且,似乎也是一种特别的天赋,用左手写反字,速度很快,几乎不用思考就能流畅地书写。
李营的家庭称得上是教育世家,家里前前后后出了几十位教师。李营酷爱美术,在当地的镇上教了两年小学。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始终没有泯灭。这个梦想推动着他,不能只满足于眼前安逸的生活,要出去闯一闯。当他下定决心,向校长提出辞呈的时候,对方几乎不敢相信:“你要辞职?这是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啊!你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辞职没有被接受。李营索性不辞而别一走了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老家甚至有传言这个年轻人“疯了”,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来到北京的生活,和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一样,追逐艺术与谋生糊口成为并行的两条线。
开始带来的几百块钱很快就要见底了,一天三顿只能是馒头就凉水。但是又没脸回老家,怎么办呢?来北京那么多天,还没去过故宫、颐和园呢。李营打算,先去名胜古迹看一看,就离开北京,去上海闯闯。在颐和园漫步的的时候,李营发现,有很多摆摊为游客画肖像画的街头画家,他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觉得自己的水平比他们还强!他兴奋地跑到美术馆,买了炭精笔、画纸,和一个小板凳,开始在颐和园摆摊卖艺的生活。没想到,第一天就有四五块钱的收入!在今天,讲起这段经历,李营的脸上没有一丝灰暗。在他看来,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珍贵而有价值的。
在北京扎下根来后,李营陆陆续续地在广告公司,报社工作过,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坚持每天写七八个小时的字,从未间断。在文化艺术的中心北京,他开阔了眼界,得以向更多的名师求教。后来,他进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深造,并曾拜欧阳中石先生、刘炳森先生为师,这些先辈大家的教诲,让他获益良多。
独创反正书法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李营也不例外。通过多年扎实的苦练,他的技法日臻成熟。特别是跟着刘炳森先生学的隶书,老师笑称,“连自己都看不出来。”
但是,什么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学老师学得像是否就是成功了呢?在当时李营的心中并没有很清晰的答案。
有一次,李营参加了一次在政协礼堂举办的书画展,参展作品同样是一幅自己最拿手的刘体隶书。在他的作品前,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点头称赞,李营看到心中很是高兴。但是一会儿,一位学者模样的人走过来,盯着字看了半天,开口说道:“这个写书法的脸皮这么厚啊。学别人的字还敢拿来展览!”
在一旁的李营听到这句话,如同被雷电击中一般,呆呆地站在那里楞了半天,只感到心里面五味杂陈。“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李营坦言,“原来学了这么多年,学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也让他意识到,艺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就没有灵魂,也不会被认可。
回忆起那段时间,李营坦陈自己一度“特别郁闷”,索性搁下笔不写了。直到有一天晚上,李营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爷爷对他说: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殷都甲骨已有数千年之久,但终成大家者,不过区区几人,你要成“家”,需走偏锋,不妨试试把字反过来写。
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梦境仍然清晰,爷爷的话言犹在耳。为什么不试试呢?李营拿起毛笔就开始写。他又找到了最初对于艺术的热情,一遍遍翻阅字典,反复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技巧,弄透一字,再练写一字。字典翻坏了十几本,毛笔用坏了无数支,宣纸用掉一吨多,终于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反正书体”。
有评论家称,李营是用近世之笔,用反体书法复展前人的墨迹。就其运笔言,可谓圆融险劲、高妙飞动;就其结构言,可谓诡谲匀整、谨严洒落;就其神韵言,可谓雄奇端凝、朴茂飘逸。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曾高度评价他的反正书法是“形态秀美,布局严谨,讲究章法,浑然天成,载物凝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显示出超脱的心境和无所羁绊的神采”。
而观看李营作书,如同观舞听歌,更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享受。无论是左手反字还是右手正字,都运笔娴熟,毛笔在他的手中疾徐、提顿、进取、左右无不如意,须臾间一幅长卷便已完成,让人忍不住击掌叫好。 搭载飞船的书法作品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容易,对于李营也是如此。最开始写反正书法时,他也受到过不少非议。有人讥讽他:“右手都写不好,还用左手写,是玩花哨。”也有朋友善意地劝说,别写了,这样的书法一点出路都没有。但是李营却有一股犟劲儿,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
多年的坚持终于让他拨云见日。他记得1997年,在北京中关村举办一场150多位著名书法家参加的笔会。李营在现场创作时,看到欧阳中石和刘炳森两位先生在巡视书场。他心里一阵忐忑:先生会不会认可我的东西?没想到两位先生在他的画案前驻足,观摩许久,欧阳中石先生对李营说:“你的书法是个创新。很好,以后就这样写,不要学任何人。”
先生的肯定给了李营莫大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地在反正书体这条路上探索下去。从行书、隶书再到草书,他的反正书法日臻纯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的才情,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使命感。
迄今为止,《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解放军生活》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他的书画作品,他的反正书法作品被百余位党、政、军领导人收藏。反正书法作品《满江红》被中央军委办公大楼收藏,《沁园春雪》被海军司令部收藏。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国防大学、北京军区、军事科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总装备部等也都收藏了他的书画作品。更让他骄傲的是,2011年他的书法作品《福禄寿喜》和《龙》搭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十七天。2013年,他的反正书法《寿》《福》又一次搭载神舟十号飞船在太空遨游。
不忘艺术家的使命
在书法之外,李营的油画同样造诣颇深,而且不乏大题材、大创作。他绘制的再现国庆六十年大阅兵宏大场景的油画作品《甲子国庆大阅兵》,记录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握手瞬间的油画《交接》,均享有盛誉,并被中央军委大楼等单位收藏。
李营并不是一味埋头创作,不闻窗外事的艺术家。在他看来,当代的艺术家,画什么,写什么,都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但是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一定会对现实社会持一种积极投入、积极参与的态度。同样,从他的为人处世中,也可见他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营把自己作品拍卖的36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灾区。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社会责任应该是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
对于军队和军人,李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国家再富裕,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就不会有安定的生活。特别是目睹了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表现后,他对军人的感情更加深厚。这些年来,他几十次到边防部队去慰问官兵。对于下部队基层慰问的活动,他非常希望邀请更多的画家一起去,但是他也坦言,请书画家少不了“润格”,一听说是义务慰问,号召力并不大。很多时候,他都只能一个人去。到了部队,那种热烈的场面总是让他感动,官兵们像迎接亲人一样地欢迎他,把他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每一位军官或战士求字的请求,他总是来者不拒,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意味着他不得不站着一写就是十多个小时。一趟慰问要走几个边防部队,常常二十多天走下来,累得手臂连笔都提不起来。“但是心里高兴啊!”李营笑呵呵地说,言谈间,他的笑容仍然是那么爽朗,那么温暖。
责任编辑 吴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