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交界部的内镜及组织学界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解剖、生理、内镜以及组织学的角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可定义为食管鳞状上皮的末端和胃柱状上皮起始交界区域的肌肉或黏膜结构。EGJ的肌肉结构形成了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可以通过生理测压法监测EGJ的压力变化而评价其功能。当患有EGJ疾病时,LES可逐渐退化和松解,导致远端食管和EGJ的扩张,从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其他文献
患者女,65岁,凶反复腹痛8年余于2008年7月来我院门诊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20年前因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常规放化疗。
国内会议内镜现场演示胃息肉切除术多次出现术中动脉出血,医师忙于内镜下止血,
肝脏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我国肝脏移植工作近年来蓬勃发展,一些复杂的肝脏移植亦逐渐开展,许多技术逐步在移植工作中推广应用,并提高了肝脏移植的质量。本文就我科使用ERCP及其衍生技术在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术及活体肝脏移植术围手术期的情况进行回顾。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疾病之一。目前,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活检是诊断CAG的金标准,不过普通内镜诊断CAG的符合率差异较大。富士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通过计算机模拟色素内镜,增强了胃肠黏膜表面对比度,联合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类型和毛细血管网结构,从而可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分别应用3种内镜模式对单纯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旨在评价FIC
胃肠减压是临床上内科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方法,传统鼻胃管置入对胃及近端小肠内容物的负压抽吸,达到引流减压从而阻断肠梗阻恶性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目的。然而,普通鼻胃管胃肠减压有效率不高,减压不彻底,复发率及需要手术解除梗阻的比例均较高。近年多项研究证实了长导管置人小肠内直接抽吸减压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疗效,随后陆续出现改良的鼻肠减压管以及各种改进的置入方式。2003年日本研制出亲水性三腔二囊肠梗
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主要由胆道结石、恶性肿瘤等引起胆道持续性梗阻、胆道压力升高(〉2.45kPa),导致细菌或感染胆汁进入循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大量的细菌毒素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患者男,68岁,因黄疸10d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腹软,未及明显包块,余无阳性体征。
随着内镜介入微创外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正逐步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相关的新技术也随之出现。尽管这类新方法还有不少技术性难题需要解决,目前也未形成成熟的手术模式,但这些探索无疑将为阑尾切除术向更微创的治疗模式转变提供新方向。现对该领域研究
直肠类癌是指发生于直肠黏膜内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结构像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靠病史临床诊断困难。近年来,直肠类癌的发生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2年9月到2009年5月间,内镜下诊治直肠类癌78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异物较常见,通常可经内镜取出,但仍有些异物内镜下取出较困难。我院自1990年至2010年间共治疗8例嵌顿于十二指肠的异物,效果良好,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