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这是一个故事,其实我真希望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不幸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很多细节不是一个普通记者可以了解的。除了人名以外,时间、地点、过程,我们尽可能做到真实。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不妨将它当作一个故事,就像我们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商界故事一样;而对于马上可以将其对号入座的圈里人,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教训,毕竟,上海人的下“海”梦还没有圆,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发表或许能为这个项目带来起死回生的机会。
叶山鹰失踪了!他就这样神秘地在上海滩消失了,就像30年代上海那些骤然兴起又突然破灭的神话。不同的是:他不但为自己的消失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还在失踪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物在浦东海边的凄风苦雨中摇曳,有人依然艰难地扛着他的大旗,继续散布着他编造的神话……
鲜为人知的神话
今天,当你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沿着宽阔的迎宾大道驱车驶向市内的时候,也许你会注意到在机场北面不远处沿着海岸线的芦苇丛中,有一个不比上海8万人体育场逊色的庞大的建筑物与这座现代化的机场遥遥相对,它的外形看起来像是一个废弃的碟状物体;如果你从著名的三甲港人工海滨浴场更靠近它的话,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有着古罗马斗兽场风格的残垣断壁。如果没有知情人给你介绍一番,你根本不会相信这就是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曾被列为上海市旅游业首选项目的热带海宫。
4年前,人们在这里见到的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来访的投资商和各级政府官员络绎不绝,人们相信这里将很快会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恒温大自然景观,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在室内营造大海、沙滩、高山、瀑布、热带雨林等展示热带海滨景观和文化,集娱乐、运动、观赏、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新景观——上海热带海宫。上海人翘首以盼,因为这意味着这个有着1300多万人口,正在向所谓国际大都市靠拢的城市第一次有“海”可下。一个集数十项健康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海洋文化大全,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上海最好的旅游项目,政府全力支持,“钱景”看好。
一位曾上过香港《资本》杂志封面的港资新贵——Noble兴业集团的老板杨先生,在得知该项目后激动不已,当天就怀揣项目资料去新加坡融资,准备一举吃下该项目,尽管他当时据说可动用的现金达10亿港元之巨,但还是因实力未济而作罢。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前来洽谈该项目的操作权和控股权,一批接一批的国际金融掮客也闻风前来,表示可以给该项目融到巨额资金,但是最终都铩羽归去,因为该项目的发言人对媒体宣称,该项目的发展商实力雄厚,不会出让其控股权。发展商承诺该项目最迟将在1996年年底竣工接待第一批客人。没有人对该项目的前景表示怀疑。
直到20世纪的最后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人们突然发现热带海宫的法定代表人——叶山鹰失踪了,才觉得这个项目的上马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也许就如同皇帝身上的新衣,一些人早就发现了真相,只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心态不愿意说破而已。
开局
1993年末,当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所引发的泡沫经济因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开始破灭时,一些先知先觉者已开始寻找自己的退身之路:有些人利用积累的资本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了香港同胞或是持有某加勒比岛国护照的华侨,另一些人则回到内地凭借在海南掌握的运作技巧成就着各种各样的事业。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北方许多城市的夜总会和海鲜酒楼的招牌上也依稀能见当年海南梦的痕迹,行驶在这些城市大街上挂着琼牌的车辆往往很是扎眼,因为这些车毫无例外都是一些豪华的进口高级轿车。
在1994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上海西郊宾馆别墅区驶进了两辆黑色的琼牌奔驰600高级轿车,来人包租了西郊宾馆别墅区最昂贵的一幢小楼。几天后,从该楼传出消息:来自海南的某金融机构欲在上海滩大规模投资地产和娱乐业。这本来没有什么好稀奇的。这年头,上海滩什么样的财团和富豪没有见过,光是世界500强级的企业阿拉们已见识不少,更惶论你海南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金融机构。代表这家金融机构的是一名带着金丝边眼镜显得很文气的年轻人,他名片上的职务是海南某信托投资公司的常务副总裁——叶山鹰,他没有持有某国护照或是香港的居民身份证,住房登记卡显示他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人。上海的阿拉们自然没有对这名投资者表示出应有的热情,官方的办事人员只是例行公事地用上海地方语欢迎这名年青人。
当时,一些文件上没有的土政策限制着外地人和企业来上海投资,比如,在工商局注册公司,如果你不是上海当地人你就不能成为法定代表人,你不是上海的身份证你就不能购买移动电话等等。但如果是外资或你本人拥有一个外籍身份则情况会大为不同。
叶山鹰对此十分了解。他要做一件让这些阿拉们大开眼界的事情。他首先从空军某部包租了一架军用直升机,载着官员们沿着东海的海岸线飞了一番,在空中他慷慨而自信地陈述了投资意向后,选定浦东三甲港华夏旅游文化区内一块16.7万平方米的地块。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海南是耳熟能详的,当年琼能源(0502)的董事长陈宇光就是靠包租一架飞机和5万元买断一周的谈判权制胜,完成了从蹬三轮车到做上市公司总裁乌鸡变凤凰的涅●之路。叶山鹰如法炮制,精明但有些势利的上海人还没有见过如此阵势的国内投资者,他们给震住了。显然,这些举动比资产负债表或审计报告更能震慑人心。从猜疑打量到阿谀谄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脸谱的转变。
起步
这的确是一块黄金宝地,面向东海,南距正在新建的国际航空港5公里,西接地铁二号线和快速海滨干道远东大道,北临川扬河运河港口,可谓水陆空四通八达,占尽地利之优。上海人从心底里佩服叶山鹰的眼光。一些沪上有名的设计院也闻风而动,纷纷前来拜会叶先生。其实这个时候的叶山鹰对于拿下这片土地到底做什么用途自己也不清楚,只是凭他鹰一样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职业嗅觉,觉得可以一搏。所以对外界,他只是一概回答要做一个符合上海地位的娱乐项目。而在和沪上这些著名设计师的杯觥交错之间,叶山鹰逐渐明确了具体的想法。
很快,一份由上海天信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人民币兴建大型室内热带海洋主题公园的项目计划书呈送到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该公司的老板自然是叶山鹰,不过天信的股东可不是某金融机构。因为那时恰巧海南金融业大重组,8家地方性的信托机构合并成为海南发展银行,作为某信托投资公司常务副总裁的叶辞去了他的职务。因缘际会,这些变动反而使上海人感到叶更为神秘。他又被看作是代表发展银行进行投资的,虽然他向有关方面一再解释他在发展银行已不再担任职务,天信公司的投资与海南发展银行没有关系,但越解释越没人相信。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不是说银行不能直接投资办实业吗?但没有说不能间接地办实业。不是说党政领导干部不能炒股票吗?但没有说领导干部的老婆孩子不能炒股票。
项目计划书的内容也很诱人,它宣称将在上海浦东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大自然景观,一年四季保持恒温,全天候向游人开放。据说在日本和韩国有类似的东西叫做海上巨蛋,经济效益很好,但规模要小很多。这个奇妙的创意一下子就打动了上海人。有官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上海最好的旅游项目,将会成为上海市的旅游标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没有山清水秀的名胜;短短300年开埠的历史,也没有旷世闻名的古迹;忙于繁荣发展工商业的上海人甚至没有顾及旅游休闲的需要。上海虽然两面临海,但由于受“冲积平原”的地理局限,地处长江口,水质含沙量大,沙滩带泥不洁不爽,海景自然资源极差。因此,多年来,上海人背靠大海却不能下海嬉戏。贫乏的自然环境呼唤营造自然,改善人们修身养息的环境。在上海建造这样一个人造的仿真海洋——上海热带海宫,岂不正是圆了上海人的一个梦?
进行
不仅仅是圆一个梦,热带海宫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根据上海冶金设计院并经浦东新区管委会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即使按最保守的算法,项目的年收入就达17亿元人民币,当年投资当年收回。面对这样的项目谁能不动心?于是项目的审批报建等官方手续很快就批了下来,并被上海市计委列为上海市旅游业的首选项目。
拿着这套批复和文件,叶山鹰回过头来再与土地的所有权人华夏旅游开发区谈合作,经过几轮谈判、吃饭和娱乐,大家都成了朋友。于是,合作的条件成为:华夏旅游开发区代表政府将16.7万平方米土地以一个较市场价低的价格作价入股,占热带海宫项目股权的10%;叶山鹰个人关于该项目的创意作为无形资产占20%;叶控股的私营公司持有其余的70%。同时,上海市政府以市计委名义下达4号文,成立由政府、投资、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组成的热带海宫建设指挥部,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上海市政府做起事来还真是毫不含糊,只要是列入计划的事情就雷厉风行地动起来。到1997年年底,由上海市政府承诺为上海热带海宫建设使用的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包括一条专线一级公路;一条专线地铁;一个专门的配电厂;一个大型的净水处理厂。应该说该政府做的都做了,投资的环境不可谓不好。万事俱备,只等这热带海宫早日竣工,好让千万老百姓有个终年都可游泳冲浪的去处。
为了以极其有限的资金撬动这个项目,叶山鹰必须拿出运作这个项目的层次和气魄,他首先以大规模的“三招”显示了开发商的实力和志在长远。“三招”一曰招标,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进行设计方案、施工基建、设备供应商的招标活动;二曰招商,在政府关于项目的批文拿下来的同时,叶山鹰就在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东方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刊登招商广告,并积极参加上海市政府在境内外的招商活动。三曰招聘,面向全国招聘专业和技术人才。这三招非常之灵,局外人是很难体会其中的玄妙的。总之,通过公开庄严的招标大会,叶山鹰的操作思路和运作艺术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于竞标者为了中标竞相压价和提供其它优惠的条件,所以叶的公司以很小的代价和投入就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过招商大大提高了项目和叶本人的知名度,叶一时间成为上海滩的风云人物,許多人以能够 结识叶为荣。他以热带海宫老板的身份迅速跻身于上海的主流社会,令许多在上海滩混迹多年的商界人士都暗自羡慕。他通过招聘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的技术专家,这些人举家迁往上海来追随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高潮
作为开发商的上海天信实业有限公司从海南调集2000万资金,用于支付通过招标所签定工程设计和施工合同中的订金。一个计划投资14亿元人民币的工程就这样被2000万的杠杆撬动了起来。1995年3月的一个早晨,没有大事的渲染和盛大仪式,叶和他的同事们及一些政府官员冒着蒙蒙细雨在泥泞的海滩上打下了第一根钢钎。香港的《南华早报》和《东方日报》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接下来叶将办公地址由西郊宾馆迁往五角场附近一个部队使用的深宅大院,大门口有解放军在日夜站岗,显得神秘而庄严。当车辆进入大院的时候,解放军战士的敬礼不仅使叶和他的同事们萌发一种满足和自豪,也使前去这家公司的人肃然起敬。
叶轰轰烈烈的“三招”策略和上海市政府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使热带海宫一时间声名鹊起。一些有着各种背景的财团和公司前来与叶洽谈合作。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及准备上市的公司,如青旅控股(600138)和中体产业(600158)等,但最终都没有达成协议。或许是叶心高气傲不打算出让控股权,或许是他当时对后来的形势判断有误,事后看来这使叶错过了一个极佳的机会。中体产业在与上海天信谈崩之后,在招股说明书中发誓要在全国的七八个城市建立小的热带海宫(有兴趣的人可以查一查现在可有建成)。一些莫辨真假的国际财团也派人来洽谈融资的事宜,但因操作上的一些障碍最终都不了了之。
1996年,热带海宫经历了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的黄金时期,其雄伟的主体结构已屹立在东海之滨,让人依稀看到了它辉煌的未来,包括三菱重工、摩托罗拉、三星集团等著名的国际设备制造商都以能为这样一个“世界第一”的项目提供设备而自豪,一些著名跨国集团的设备甚至在未付分文的情况下已抵达上海港,连叶的汽车上也装上了由摩托罗拉送给世界重要人士试用的第一批铱星电话……
可是,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叶山鹰所面临的潜在危机,这危机正不可阻挡地向热带海宫袭来。
坍塌
1996年底,形势开始逆转,叶构筑的热带海宫王国开始坍塌。由于叶承诺的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垫资施工已近2个亿的某建筑集团濒临绝境,资金周转不过来,工人和民工开始闹事。
代理商在国外订购的大型设备早已到达口岸等待提货,代理商开出的信用证也早已到期,但是热带海宫招商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没有融来资金,账上没有可支付的钱。叶的日子开始艰难起来,公司整日面对的是催讨债务的人。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叶依然保持着一种沉着和信心,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办事和生活方式。尽管当时在公司内工作的人已好几个月不发工资了,但叶仍然有着招聘人员的嗜好,从公司的一般工作人员到电脑专家。
与政府官员和讨债者每次见面的时候,叶都有许多新的说法,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在叶的公司,人们一次又一次目睹了这样的情景,讨债者完全是一副破釜沉舟、不拿到钱不罢休的架势,但每次在与叶一番交锋后都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甚至还有人因为替公家讨债而与叶成了私交甚好的朋友。对于这些企业来讲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有趣的是一名某大公司的老板,本来是来为集团公司讨债和要个说法的,最后反倒成了热带海宫的管理者,他本人卖掉了私人的企业和资产,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投奔了叶。或许他是為叶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或许是为叶的某种许诺而昏了头。当然他带来的那点钱投到热带海宫上,连个响都不会听到。类似的例子在后来还有很多,简直犹如飞蛾扑火一般。这可能是因为人实在是经不住诱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危机随即从香港波及上海,这无疑使已陷入困境的热带海宫雪上加霜。1997年9月,在苦苦支撑了整整两年后,热带海宫的工程施工终于停了下来。政府和有关的债权人再也没有耐心听叶讲故事。一部分与该工程有关联的设备供应商纷纷破产,一些国营企业的领导被免职。叶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办公室在拖欠了几十万房租后悄然搬到了工地的现场,办公经费有时紧张到公司车辆的汽油费和修理费都不能支付。叶几乎是借了他所有用个人信用能借到的钱,但这些钱如同把水浇向沙漠中的枯树,对于要维持这样一个场面来讲是太微不足道了。
机会
就在叶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一直在注视着叶及热带海宫动向的神秘人物郑某出现了。这个人曾是东北某省的一个中学教师,1992年南下淘金因机缘与当时在金融公司任要职的叶山鹰认识。在叶帮助下注册并拼凑了一个叫“顺风”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个股份公司当时以出租车和房地产为主要业务,在海南省同期股份制试点的126家股份公司中它没有什么名气。后来眼见得海南的经济形势江河日下,郑某又重新回到东北玩起了资本运作的游戏。不想这一玩郑某就玩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超级大鳄。从1996年中国股市开始的每一升浪中,我们都可以觅见这条大鳄游走的痕迹。
郑某凭借在海南的灵感和技巧先后控股了北方五环等七八家上市公司,此外,他还涉足好几个省的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凭借这些资源和资本的优势,郑某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玩得得心应手。郑某这人虽然财大气粗,却有一块心病几年来始终不能化去。这就是这几年上海在全国金融地域优势愈来愈明显,这座城市愈来愈显示出不可抗拒的魅力,好多知名的企业都把在上海抢滩作为实力的展示。这郑某怎能不想呢?其间郑某的操盘手也在上海多次坐过庄,但郑某始终没有正式露过面。主要是郑某认为切入上海的最佳点位没有找到。而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郑某自成为中国股市的超级大鳄以来,一直保持低调,凡事均由下属去打理,郑本人则在北京或是海南做些遥控和应酬的事情。这一次郑却是亲自出马前往上海拜会叶山鹰。在上海某五星酒店,叶设宴招待郑某(要知这几万块招待费也是叶在前往酒店的途中向一职员的朋友借的),席间自然先是一番叙旧,郑某称这几年虽赚了些小钱,但一直没有做成一件漂亮的事情。热带海宫这个项目及叶的动态他一直都在关注,现在他终于可以做一件能够回报叶的事情了,他几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个机会。作为郑的利益就是他旗下的某上市公司顺利切入上海这个制高点,然后利用这个项目进行配股,再然后就是宣布集团总部迁往上海,要知道在大炒特炒资产重组概念的中国证券市场,这个消息郑某能将它炒上天。
也许是因一点酒意,或是陪酒的上海小姐太妩媚动人,郑某一副胜券在握、踌躇满志的样子,表示死也要死在上海滩上。最后几番心理战下来,叶郑二人认为只有合作才能双赢,于是达成换股协议。随后,在那个严寒的冬天双方的经营班子及财务顾问等一干人马飞来飞去多少次,为合同细节及各种手续而忙乎。与此同时,与之有关联的某股票在二级市场连续涨停,众多散户不明就里。在农历大年三十,叶的人员终于从某上市公司拿到了一张1500万的汇票,工作人员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连夜乘飞机返回上海。有钱到账,上海这边除平息了一场有可能发生的事变,更重要的是多少给人一种安慰。某建筑公司在分到了500万后,表示为配合招商可以在春节假期过后立刻复工。但不知为什么郑叶的合作就到此为止,没有了下文。其中的是非曲直也许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叶将拿回来的1500万做了三个分配:一半用于支付急需支付的工程款,剩下的一半除用于支付拖欠员工的工资、办公费外,其余大部分又在香港的几家报纸做了很诱人的招商广告。但同两年前相比,这次招商广告除招来几个骗子外几乎没有什么结果。叶和热带海宫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不是结局的结局
时光流逝,转眼间已到了2000年,我们无法得知在最近的这两年中叶是怎么熬过来的,公司招聘来的几个业务骨干和追随叶多年的几个助手先后离去,叶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再没有昔日门前车水马龙的情景,甚至诸多讨债的人也很少登门了。叶似乎从人们的记忆和视线中消失了,两年没有发工资,只有个别留守在公司的员工固守在工地上,一些举家而来的老工程师干脆在工地周围的荒地上种起了菜养起了鱼,过起自给自足的日子来。虽然叶不断地告诫大家“热带海宫依然充满希望,我叶山鹰决不会亏待大家,欠大家一分钱”,但已没有人相信他。
2000年春节刚过,一天夜里,一段时期以来已很少露面的叶山鹰忽然回到了公司,连夜召集全体员工会议,会议上叶山鹰突然宣布热带海宫项目已出现重大转机,表示感谢大家这两年坚持工作,要求大家继续坚定信心,相信他,相信这个项目。同时要所有在册员工第2天到财务部领取拖欠已久的工资。次日,半信半疑的员工来到公司,被告之领钱的条件是必须写一份辞职报告,不写辞职报告者不予补发。后来,除了公司的几位董事外,所有的员工都在递交辞职报告后领到了欠薪,由于拖欠的时间过长,有的高级职员一次就领到七八万之多,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叶亲自打电话给每一位个人债权人,要他们在次日务必前来公司领取所有欠款的本金和高额利息。那些经不住诱惑的个人投资者曾经无数次地失望和后悔过,当这次他们拿到连本带息的高额支票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兑付银行告诉他们:钱确确实实已经到账了!
这样,叶在24小时内付出了五六百万,还清了所有的个人借款。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绝不可能是他自己过去留下来的。随后,当有人准备向叶道谢和祝贺时,发现叶的手机已在这个深夜永远地关掉了,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联系到他,而热带海宫的法定代表人早在几个月前已被换作他人,可以肯定:叶山鹰失踪了!
半年之后,传出消息说那最后一笔钱来自洛克菲勒—东方太阳投资公司,是借款还是投资?没有人知道答案,更让人不解的是:既然叶山鹰已选择了失踪,为何还要在失踪前的最后一天付出这笔巨款?
关于叶山鹰之后的生活有了很多版本的传说,有人说在北京的某个五星酒店大堂与叶擦身而过,有人说看见叶与一女人在京郊的一个别墅里种花。也有人声称在云南纳西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里见到过叶与当地土人一起生活。
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无法证实。最新的版本似乎更让人振奋,说是叶山鹰现在整天都跟一帮哈佛的MBA和基金公司的经理在一起,策划一个据说是真正属于这个新经济时代的、更惊心动魄的伟大项目!□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