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本,让德美有效渗透完美融合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标提出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并注重课程价值的取向,而語文教学应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美因素,因势利导,使德美双育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完美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有效融合。
  【关键词】德育;美育;价值;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文本蕴藏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美德起到熏陶作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又呈现多样性。因此,应该重视、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德美双育的引领作用,突出呈现学生的理想追求,弘扬以仁爱兼济的民族精神,树立中国核心荣辱观,培养良好的德美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自我体验,从中可以剖析出语文教育中德和美齐头并进、相互渗透融合的实践特性。何谓文本的德美双育?德育,是文本编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熏陶、感化、培养,使之内化为个体自身素养的活动,即文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是语文文本借助美德素材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的能力、发现美,并且建设性创造美的过程。两者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首先,课标提出的三维梯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德、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已凝成一股准绳。依托文本美育,可以丰富学生语言感知,提升个体的品位欣赏能力,发展自身的价值情操。借助文本华丽感人的素材形象,可以帮助个体品味生活、树立理想,感悟生动的思想境界,促进个体道德升华。文本德美并济,以美形善,使人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实现道德提升。可见,精心取材的德美双育在文本的教化功能中,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其次,德育的功能在于“为人”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粗浅的互相帮助提升到理性、自觉的“助人”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道德品质,进而为德育的整体发展奠基。苏格拉底指出“知识即美德”,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尽管德美虽可以通过营造、感化,更要主体自发地向善。德育相对来说是属于善的内容,而美则是表现生活感悟的情感形象,是精神愉悦的体现。美即“善”,美以善为前提,以愉悦为感官,以融洽为最终感知。正因为美中包含着善,德美一直相辅相成、刚柔并济。
  再者,实施美育,就是使个体在文本体验中明确对美的追求,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品悟真正的柔美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归心向善,从而更倾向于助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这说明文本的德美是本身就交织错杂、不可分割。再观语文课程标准:一是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爱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二是语言文字美,也就是形式优美。从中就可以知道在教学中,德育和美育本身并无矛盾,穿插融合,完美无瑕。如何在文本教学中实现德美双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文本解读中,寓德育于美育内容的独特体验,迸发出积极向善的道德情怀
  如《桂林山水》《观潮》等文本,可尝试让学生在自然美的熏陶中,激发感受大好河山的情怀,从而爱国拼搏。《生命 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确立拼搏向上的决心;《草原》一碧千里,壮阔辽远中的豪迈融合着蒙汉情深的惜别;《地震中的父与子》那永不绝望的父亲和让别人先出去的儿子这种高尚的美德和坚韧的品质,依然历历在目。让学生体悟到人性美的生活画面,在社会美的熏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构思美、结构美等,在美的陶醉中心灵得到升华。
  二、在美育中以情动人,兼济德育教育
  美育借助优美感人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树立理想和感受成长,使之身心俱佳,促进个体的品质、道德价值和感情有效地成长。《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文本的德美双育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使学生与文本中蕴藏的德美产生情感共鸣,寓情于景,为学生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启迪学生感受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德美的滋养。同时,教师更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文本中翩翩起舞、情深意切。
  三、德与美交融,在教学中应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文本体验中,再为德育、美育而教育,自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德美,融于字里行间,融于特定的意境里,水到渠成。如《两小儿辩日》,教师不仅要关注两小儿为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更要推崇孔子实事求是的美德;《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不仅要明确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更要理解西雅图为了民众而割舍图的这种无私情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心中始终有一架天平,培养学生良好美德的同时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蔡元培把审美的目的定位为道德教化,认为“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的确,德美体验同时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在于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丰富个体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养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其实德美本一体,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也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作为教师,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借助教材同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程度,并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使其德美双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立元.美育让美学走进生活[N].人民日报,2016-1-25.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的“忙”有16次之多,这些“忙”字或者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礼仪规矩、森严等级,或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四个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在城市电网改造过程中,配电网自动化这一概念显现出来,现今的电力配电市场逐步趋向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着,力求实现供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是值得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升民族人文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修养品格以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汉字是现今世界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以其独特的字音、字形、字义向我们展示着丰富的汉文化底蕴。但是现阶段的的识字教学中,教学方式虽多种多样,却往往忽视对汉字文化底蕴的解读。本文主要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育中的缺失原因及如何逐步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字;小学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始终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它
公开招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是经常采取的招标方式,由于道路建设尚未全部采用招投标管理的概念,很少有论文讨论道路建设招投标的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和道路施工的经验和措施,提出招标
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生产和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二氧化碳减排是目前国际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途径。作为工业行业最大的碳排放的电力行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面临着多方面
【摘要】经典作品,就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万世之作。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教材里一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的经典篇目,一直以来对它的解读常停留在感伤悼亡、抒写亲情、语淡情深等方面,却很少探究作者蕴藏在文中悲喜情感之后的真实心理。本文试从“士”文化角度解读文章的深层意蕴,以期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更真实地贴近归有光寄寓在书斋中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士人情怀;功名
汉字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走出识字教学的新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配电网运行是确保整个电力运输的关键;文章对影响配电网安全运行的故障类型及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了这些故障对配
安全生产的关键取决于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的管理,一定要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至上、预防为重”,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