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泥土的村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后才知道,许多的过往消失了,正在被遗忘。当岁月抹过泥土村庄的时候,让变化了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时代造就人,改变了村庄的一切。追梦里,他们的脚步没停下。别了,泥土的村庄,我把那过往永久地珍藏。
  泥土的村庄,泥砌的屋子,泥打的灶台,泥垒的床,泥制的储粮瓮,泥下挖出个茅坑连着泥猪圈。一条弯弯曲曲延伸的泥巴路,去了村子的尽头。生在泥土村庄的我,在这泥土路上不知走了多少遍。
  从村庄到田园,有着无数条泥土路。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用双脚走出来的。走进田地,走回老村老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辈人重复走在泥土的路上。
  进了城的我,夜深人静时,透过路灯蒙蒙的光,思绪飞回了村庄,月亮就挂在树梢上。在那老屋子纸糊的窗棂前,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母亲把那树梢上的月亮摘下送进我的心房。月光下,白天的喧闹已停下,孤独、寂寞里彰显充实,空气里散发古朴的香。雄鸡啼晓,晨鸟细語,姑娘们来到木桥下洗漱淘米,漂打衣裳。春潮涌动,清泉流淌。村庄的生灵赶着太阳直到日落,牛羊进栏,猪仔入圈,男人和女人们这才回到泥土的村庄。夜幕下,锅碗瓢勺碰撞声响不再,枣核大小般跳动的煤油灯火渐渐暗去,唯有星星眨着眼。刮了一天的风停了,树枝不再摇晃,村庄的生灵进入了梦乡。父亲的鼾声和着窗外虫鸣,溢过小河流水,消失在广袤田野上。
  走在这条泥土路上的人,生命就像路旁的田禾,绿了一春又一春,熟了一茬又一茬。走在泥土的路上,不知不觉变换了季节。河面上封着的冰开始融化,老人们赶着午阳在屋前晒太阳。我去上学,不经意间小草钻出了地面,岸边的树也绿了。燕子衔泥,飞越头顶,人与耕牛同挤在一条泥土路上,农事繁忙。犁地,落谷,牛耕号子耳边回荡。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花儿开了,谢了,叶儿黄了,稻子熟了。“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间万物,自按规律运行,不可逆转。田园水居的人们,丈步泥路,闲晒太阳,如是雅致情趣,雅致的村庄。
  泥的村庄土的路,弯弯曲曲,走过数百年。终于有一天,惊天响春雷,九曲回肠的路,号角响起在村庄。那些年,秋收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拿铁锹,肩挑担子,平整田地,开挖河渠,兴修水利。全凭父辈人长满老茧的手,拉直了那弯弯的田间路,田园成方,耕地平整,水系配套,从此有了旱涝保收的农田。实行土地承包制后,解放了生产力,泥土的村庄在变样。改善居住条件,推倒土垒的墙,建起了砖瓦楼房。改革开放40年来,水岸家乡的人们,追求致富,奔走在路上。
  现如今,美丽的村庄,绿树环绕,鸟语花香。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少年间,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在时代感召下,遵循自然规律,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周易》)改造自然成就天地之功,化育万物,顺其自然而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家园,形成宜居环境,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增殖力。粮食连年增产,村庄绿树成荫,花儿簇拥,瓜果满园,人与自然、社会共生,古老村庄的航船驶向新的征程。
  那一天,回到了故里,走在村前的水泥大道上。屋子前,几个老哥伸展腿脚,悠闲地锻炼着身体。见到我,停下来,诉说泥土村庄的变迁。昔日泥土的村庄变了样,机耕道修进了田野,节水灌溉渠网遍及农田。离开村子的年轻人,纷纷回到了村上。创业在乡里,开网店,把优质农产品卖向了海内外市场。说话间,吹吹打打一队人,载歌载舞走过屋子前。乡村旅游业好兴旺,将那古老文化融入了绿水青山生态优美的家园里。
  回望多少代人,走过这村庄泥土路,磨生多少层腾飞的溏灰。时间改变了人,村里的老哥们守着太阳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多少年后才知道,许多的过往消失了,正在被遗忘。当岁月抹过泥土村庄的时候,让变化了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时代造就人,改变了村庄的一切。追梦里,他们的脚步没停下。别了,泥土的村庄,我把那过往永久地珍藏。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来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它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
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膛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开甑了,团团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与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在冷水里轻蘸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
我的堂弟,他叫生来。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也是和我玩得最长久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几乎整天厮混在一起。初春的时候,我们便会到小牧村边缘的小溪旁去挖蕨麻———这是一种委陵菜属植物的块根,俗称人参果,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野生食材,在藏族餐饮中经常做为各种荤素菜品的配菜。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挖蕨麻的经验,就像是两个老练的农民,单凭目测,就知道哪些地方的蕨麻多、个头大。采挖蕨麻的季节,我们各自拿着一把撅头
月光下,我給儿子讲到木莲,或者薜荔的时候,仿佛在说着江南乡村邻家女孩的名字。母亲听后,笑了,说哪有这么文气,不就是凉粉子嘛。是呢,在我婺源老家的方言里,许多名称都是专属的,譬如玉米叫苞芦,茄子称萝苏,而木莲与薜荔的名字,就是凉粉子。类似的名字,像乳名,亲切、上口。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凉粉子做凉粉的,她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却觉得,母亲那青花瓷瓯里的一瓯凉粉,于我,等于盛着老家的夏天。凉粉子藤蔓的霸道
已是將冬未冬、秋尽未尽之际。深秋的高阳徒有灿烂的金黄,没了灼人的热力。一切都显得静穆而萧索。湿地公园里的一大片荷塘已经颓败,夏日里的蓬勃盛景、喧嚣欢歌早已消失不见。仿佛一个失了火的舞台,烧去了欣欣向荣的一切,人去台空,闭门歇户。而今,消退的水面徒留一枝枝倾折的荷杆,一张张枯萎的荷叶,一杆杆褐黄的莲蓬,连水都萧条枯瘦,甚至连水面都没有半点微澜……正所谓:香消绿褪满湖残,而今枯瘦哪堪看。残荷倒映水中,
旧戏里的穷叫化子,比如那个负心的“莫稽”,落魄的时候,两手捂着胸口,抖抖索索地上场,连声喊叫“苦哇———”,不是金玉奴的那一碗灰乎乎的豆汁,几乎就会没了命。他身上穿的那件打了不少补丁的“行头”在戏班里叫做“富贵衣”。那衣服其实并不破,而且实在是很好看,左一块右一块的各色补丁打在上边,黄色、粉色、蓝色、月白色,或是三角形,或是菱形,或是圆形,或是一个葫芦形,实在是让不怎么穷的人也很想穿它一穿。艺术就
做一个木轮子,或者,制造一个木车轮,当今没有多少人会干这个,即便会做,手艺也绝对比不上轮扁。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晴好,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师傅呢,就在堂下埋头做车轮。君民无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就如小时候,我们家请一个箍桶匠箍桶,而我正坐在边上的小方桌上做作业。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轮扁和齐桓公。许是工作久了,这轮扁要抽袋烟休息一下,不过,他没抽烟,他见桓公看书那么认真,就
日历越翻越薄,竖看是墙上的一页纸,横看却是季节的门槛,站上去,满眼空旷。这是立冬的第一个夜晚,寒流依然没有过。站在小屋的窗前,可以看到街头的行人从公交车上下来,缩着脖子疾步而走,只一小会儿,站台便空荡荡的,只有风声,忽远忽近,扑打在门窗和玻璃上,像一些旧时歌谣,熟稔地,一张嘴,便从唇边滑落。很快,夜色弥漫,四下寂寥。偎依在床头,读汪老的《葡萄月令》,有白月光,从窗外破入,静卧在鞋尖上,静得像河边上
很快地,鸟鸣声悄然杳去,冬天,就姗姗而来了。我听到的鸟鸣就在这片土地上响起来又落下去,起起伏伏,像倏忽不定的天外之音,那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腔调在我短促的惊喜和渴望中忽然急雨似的飘下来,转眼又消散无踪,眼见那一群星光似的身影纷纷射入草原深处和云隙里边去,我的惆怅也就在干净的花草之间停滞下来,静静地等待着、幻想着,直到一片嘤嘤的啼鸣和流星般的幻影又从太阳的晨光里飞回来,我的心灵就被一种静静的快乐和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句诗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完美并列,衍生出了我们对生命的多种解读。人的俗身可以像蚂蚁一样在最低处生存,也可以像神一样在高处生活。这种精神的游离升腾让我不由得想到古代几位诗人类似的生命感慨。曹植在《善哉行》中写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杜甫在《旅夜怀书》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在世,到处飘游不定,这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四处飞翔的一只沙鸥!在苍茫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