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d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藏族摩崖石刻艺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论述了藏族摩崖石刻的来源和其造像题材,随后分析了藏族摩崖石刻的表现形式、技法及艺术特点。然后以拉萨药王山摩崖石刻为例,详细介绍了药王山摩崖石刻的概况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探讨了藏族摩崖石刻艺术的宗教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藏族摩崖石刻;拉萨药王山
  一、藏族摩崖石刻概述
  摩崖石刻艺术是石刻艺术的一种,这种石刻一般刻凿较浅,又附着重彩,使崖刻看起来更接近一种单纯的线刻。可以说,摩崖石刻就是在天然的崖石上镌刻文字或绘塑图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藏族的摩崖石刻具体表现为是在天然的崖壁上刻绘的宗教人物造像,具有藏传佛教教义及祈求祖先神灵保护的佛像雕刻作品。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传达民间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藏族崇拜的诸神、历史人物和丰富的藏传佛教内容。可以说,摩崖石刻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藏族摩崖石刻在空间布局上也相对比较随意,追求因地制宜,在空间大的位置绘刻大像,空间较小的地方则绘刻小像,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六字真言”往往穿插其中。造像形式中单体造像居多,画面写意十分灵活,体现出了民间艺术的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特点。本文所研究的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二、藏族摩崖石刻的来源
  从源头上来看,藏族的摩崖石刻艺术与其对巨石的崇拜一脉相承,体现了藏族先民最为质朴的宗教情结。在人类早期文明时,人类自然会敬神拜物,藏族摩崖石刻艺术的雏形也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进。由于宗教对西藏的影响,藏族摩崖石刻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摩崖石刻出自于专业匠师、僧人和信徒之手。 虽然这些工匠、僧人和信徒绘刻了大量摩崖石刻作品,但他们的名字却往往无从考究。因为这类作品本身就被当做是一种宗教供奉物,制作石刻往往是为了积善修德或者是内心赎罪,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诸佛的崇拜和敬仰,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寄托在石刻上。虽然石刻制作者的雕刻技法千差万别,但他们身上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石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所以他们往往不留下姓名,摆脱在名利之外。
  三、藏族摩崖石刻的造像题材
  藏族摩崖石刻的造像题材主要表现为宗教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祖师像、弟子像、护法神像、度母像、供养人像及六字真言等。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和组合造像。
  (一)单体造像
  佛像主要有:释迦佛、强巴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不动佛、药师佛。
  菩萨主要有:四臂观音、三面八臂观音、八臂十一面观音、十一面千手观音。
  祖师像主要有:宗喀巴、莲花生。
  弟子像主要有:阿难和迦叶。
  护法神像主要有:金刚手。
  度母像主要有:绿度母、白度母。
  (二)组合造像
  释迦三师徒:指本师释迦牟尼及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
  怙主三尊:三尊造像为文殊菩萨、四臂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
  宗喀巴师徒三尊:指宗喀巴及弟子贾曹杰、克珠杰。
  长寿三尊:长寿三尊为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
  这些题材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四、藏族摩崖石刻表现形式、技法及艺术特点
  (一)藏族摩崖石刻的表现形式
  藏族摩崖石刻造像虽然和寺院中的造像在造型、姿势、手印等方面一样都遵循了佛教传统仪规,但其创作却相对自由,摆脱了传统佛教造像循规守矩的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充满了粗犷、简练、质朴的风格,带有鲜明的民间气息。加上摩崖石刻上不同的色彩的涂描,使石刻在山崖上尤为显眼,为这些造像增添了强烈的神秘气息。
  (二)藏族摩崖石刻的技法
  藏族摩崖石刻作品技法有浮雕、圆雕和线刻等,通常是以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如六字真言即多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造像常以浅浮雕或高浮雕的形式来表现。雕刻过程由简入精,首先是在石面上勾勒出所刻神祗、六字真言的轮廓,然后用锤子錾出大形,接下来再深入刻画,然后进行局部的精细刻画,最后用秘制涂料给石刻上色,一些古老的摩崖石刻上的部分色彩仍然还能看到。
  (三)藏族摩崖石刻的艺术特点
  首先内容表现相对比较单纯,几乎展现的都是佛教的神祗,与内地摩崖石刻相比,内容比较单一;其次雕刻技法为刻画并重,但又以画突出,远观之下仿佛是一幅画;再次,其布局相对随意,讲究因地制宜;最后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其时代跨度较大。在西藏还存在大量的摩崖石刻,多在寺院周围的崖壁上,如色拉寺摩崖造像、哲蚌寺摩崖造像等。这类摩崖造像体现了民间质朴的宗教信仰,具有祈求平安幸福、健康长寿、风调雨顺等寓意。
  五、药王山摩崖石刻艺术分析
  (一)药王山石刻群简介
  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布達拉宫西南侧,因其山顶的招拉笔洞寺是业医喇嘛的居所,所以得名药王山。药王山山体上遍布着数千尊大小不一的佛像,所以说药王山摩崖造像在西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据史料记载,药王山最早的石刻佛像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据《西藏王臣记》记载,松赞干布在此地亲眼看见六字真言从山中显现,他当即沫浴净身祈祷,随后六字真言大放光芒,照射到对面岩石上自然显现的观音菩萨、救度母等佛像上。松赞干布随即请来工匠,在岩石上依照自然所现,雕刻出佛、菩萨等像。之后千百年来,这里陆续有造像活动。
  药王山有东西两个山头,大致呈“S形”,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东面山头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壁和山南面的崖壁三处。就目前统计,药王山摩崖造像仍然有五千多尊,是藏族摩崖石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特点分析
  药王山上遍布着规模大小各异,造型不同的佛像、经文和各种佛教符号,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还有线刻等雕刻技法。既有藏传佛教中的诸佛、菩萨、护法等神灵,也有高僧大德、教派传人等很多历史人物。还存在比较分散的石刻造像和文字,如浅浮雕的佛塔、法器、贡灯等。   (三)药王山典型摩崖造像介绍
  药王山山南面的摩崖造像,是其较为典型和集中之处。山南南崖壁长近一千米,高约25到50米,崖壁上遍布着大小不一近千尊造像。题材以佛像为多,十一面观音像次之,还有各类护法神、供养人等造像,造像周边刻有“六字真言”。造像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形式多样,打破了传统宗教绘画的严格桎梏,如佛像上出现了手镯、缨络等。山南面崖西端有一面壁长约50米、最高处约27米的崖壁,上面刻有释迦像、阿弥陀佛像、11面千手观音像等,气势宏大。南面崖壁的东端有供养人形象,莲花生像、一佛二供养人像、护法神等造像。
  东山头北崖壁造像以千佛像为主要题材,还依稀分布着观音菩萨、护法神像等。根据千佛像的造型、服饰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千佛像高约10到25厘米,头戴双层塔式高冠,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持钵,右手作触地印,结跏跌坐。第二类千佛像高约29至92厘米,头戴五花高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腰间系带,两肩披帛,帛从腋下后绕,从腿部伸出来。其手印有三种,一是作禅定印;二是作施舍印;三是左手放置于腿面,右手持金刚于胸前,皆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
  山北南崖壁题材仍以千佛像为主,所存的千佛像尺寸较小,高约20厘米,均为浅浮雕,佛像头戴五花宝冠者较多,多着袒右肩袈裟,少数佛像袒裸全身,腰间系带,披帛由腋下前伸,手势比较多,有指地印、禅定印、施舍印等。山北南崖壁中八臂三面观音像数量较多,身高在40-90厘米之间,头戴五花冠,袒露上身,下身着裙,一手作转法轮印,一手作指地印,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身后有头光和背光。
  六、藏族摩崖石刻的宗教意义和历史价值
  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呈现出了很强的宗教性,其充满了浓重的宗教色彩,无形的感召力,而成为了藏地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传达了雪域藏族人民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将巨石、崖壁作为载体,使其得以永恒流传。所以说,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具有很强的宗教意义,可以成为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教义的生动写照。
  并且,藏族摩崖石刻在时间上来看其延续性很强,包含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时间的各类作品,从这些作品不乏世俗生活的写照中,能看到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藏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所以说,藏族摩崖石刻艺术无疑是一座十分珍贵的艺术宝库和漫长的历史画卷,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
  总结
  总之,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布局随意,反映了藏族社会发展与宗教的密切联系,呈现着宗教与艺术互生的历史、民族与地域的审美特征、宗教理想和艺术思考的交融贯通。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西藏佛教造像的传播,是藏民族宗教理想和雕刻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歷史、佛教史、艺术史的宝贵资料。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仅作了浅显探讨,只能为读者了解藏族摩崖石刻艺术提供一个窗口,引发社会对摩崖石刻的重视,使摩崖石刻艺术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翎. 藏族石刻艺术概述[J]. 西藏研究,2003(04).
  [2] 何周德,索郎旺堆. 拉萨药王山摩崖造像浅说[J]. 西藏研究,1985(04).
  [3] 宋卫哲. 青海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J].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04).
其他文献
摘要:鲁本斯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是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鲁本斯的艺术创作中,既能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表现出来,又能将其融合进传统的尼德兰艺术,能将生命力和绘画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画风融合了佛兰德斯绘画的写实细腻和南方文艺复兴的奔放。  关键词:媒介;佛兰德斯;绘画风格  在鲁本斯时代,绘画技法以及媒介有了很大的变化。  仔细研究鲁本斯的画,在绘画时,我们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覺,
期刊
摘要:本篇文章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色彩、造型和思想方向为出发点,来探讨我国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同时浅析适合并代表我国优秀文化的设计发展模式。  关键词: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文化;启示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归根结底是其恰当地运用传统文化精神,使其设计品富有独特的人情味的原因。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使传统精神和当代设计完美结合的设计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期刊
摘要:依托博大精深的陕西民间艺术,以陕西民间布艺虎枕为典型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布艺饰品,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也为民间艺术的推广与传承起到了积极正确的作用。  关键词:陕西民间艺术、布艺虎枕、新型布艺、产品设计  陕西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是陕西这块神圣土地历史精神的物化,具有着本色的浓厚乡土气息,蕴涵着陕西劳动大众的心智,展示
期刊
摘要:探索提高减少自行车交通事故的方法路径,提出设计一款全景可视头盔。分析自行车交通事故中头盔暴露出的相关问题,结合现有技术及发展趋势,对头盔的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优化,添加图像可视、光线跟踪等。从3D打印技术出发,快速对可视头盔进行设计制作,缩短开发周期,提高效率,在打印出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对产品加以改进,为自行车可视头盔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和参考性。  关键词:全景可视;头盔设计;3D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构成艺术概念、起源与发展,构成艺术的实质以及在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让读者了解什么是构成艺术,以及构成艺术对广场铺装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构成艺术;广场铺装;具体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化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象日新月异,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亟待提高。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形式, 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 更代表一个城市形象, 集中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人们行走、游览在这普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身边微小的细节也很注意。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体验,也不能草率马虎。以肯德基海苔鸡腿饭配套叉勺的设计为例,本文作者对其配套的叉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进行了再设计。  关键词: 叉勺;设计;批评  一、绪论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连锁餐饮机构配套的一次性餐具,为了省时、省力、使用廉价、劣质的一次性餐具让消费者使用,导致消费者使用这些一次性餐具时,出
期刊
摘要:陕西千阳布艺刺绣是将布艺和刺绣这两种民间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陕西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作者通过对千阳布艺刺绣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的阐述,对布艺刺绣的语言内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千阳布艺刺绣;语言内涵;变现形式  1千阳刺绣的内容  千阳刺绣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千阳县素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的美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千阳刺繡艺术作为风俗信仰
期刊
摘要:文物保管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本文以文物保管中的清洁处理工作为研究视角,针对清除灰尘、消毒、脱水三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方法与思路。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实践工作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期待为全面提高文物保管工作水平抛砖引玉。  关键词:文物;文物保管;清洁处理  前言:文物是历经岁月流转留下的物品,其自身会存在一些污垢以及寄生
期刊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元素,设计的本质是为社会和他人所服务的,一项好的设计一定是可以“改善”这个世界的。本文针对捕捉能力和洞察能力对设计的重要性展开,说明设计是设计师捕捉能力和洞察的体现,设计师只有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内容,洞察他人的需求和意图,才能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发现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设计的本质 捕捉能力 洞察能力  一、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属性是为社会及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等目的进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显示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为满足博物馆向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的功能,考虑光照强度对展品的辐射损害程度,提出了在不同的照明要求下自然采光设计的应对策略,促进既节能、环保又符合人类亲近自然心理的自然光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博物馆;采光;节能;环保  一.节能博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