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等原则问题上的重要规定。”正是因为这种新政权的诞生和成立,中国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美术同样也走进了新时代,位于中国美术界边缘的女性艺术的历史境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新政权的成立使中国广大妇女获得了一个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
关键词:中国社会;女性;女性艺术;女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6-3
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等原则问题上的重要规定。”正是因为这种新政权的诞生和成立,中国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美术同样也走进了新时代,位于中国美术界边缘的女性艺术的历史境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新政权的成立使中国广大妇女获得了一个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对广大妇女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要求,即要求女人要和男人一样有智慧有力量,其实就是暗示了女人要以男人为楷模。
女性艺术家们在她们的作品中将时代的变化,妇女的地位的变化都表现了出来。如赵友萍的《代表会上的妇女委员》,画中的女委员象征着妇女开始获得了能够参与商讨国家大事的权利,充分显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温葆的《四个姑娘》刻画了四个不同女孩的形象,其中第二位手拿竹板的女孩最吸引人,因为她的一双胳膊的肌肉曲线很鲜明,感觉很有力气,和男人的胳膊没什么两样,一看就知她是一位和男人一样有力量的劳动者。姜燕的《考考妈妈》中借助女儿教妈妈识字的情景表达当时社会呼吁所有妇女要学文化学知识,可见当时社会对文化素养的重视。这种“男女平等”理论成果直接给妇女带来了学习,工作,参与政治等等的权利。但这种理论也有缺陷,那就是要求女人“像男人一样”,“女人能顶半边天”,实际是掩盖了以男性为标准而歧视女性的事实。
90年代期间召开了世界妇女大会,西方国家传人了中国的新的妇女运动理论,中国女性开始对新政治中的妇女解放,人人平等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反思,并提出男女性别差异的问题,揭示男女性别差异的天然属性如何被社会化,以及它带来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和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在文化和思想上有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女艺术家们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列维·斯特劳斯在一本对原始社会不同面貌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结尾,这样下结论,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过渡,是通过人用一系列对立的形式去设想生物学关系的能力来确定的,这些关系以确定或者模糊的形式所呈现的二元论、互相交替、对立和对称,与其说构成需要解释的现象,不如说构成社会现实基本的和直接的材料。”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事物的对立性,西方的女性主义比较激进,她们认为男女是对立存在的。而中国社会讲究的是人与人要平等和谐存在,所以在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的作品中看不到西方女性的那种激进,她们有时温婉,有时豪迈,她们只是站在一个女性的立场在艺术上诉说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区别于70、80年代艺术中的“像男人一样”的女性形象,90年代以来女性艺术中的“我”的感觉得到了强调,女性艺术家更注重“自我”的表达,她们在作品中有力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韦蓉的《自画像》中体现了“我”的日常形态:“我”站在繁忙的大街上,手抱一堆杂物,肩背一只行李包,“我”的脸和身体一半在阴影里一半在阳光中,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我在忧虑什么”。
此外,还有阎平的《母与子》油画系列中,阎平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描绘母亲与儿子的日常生活,画中有桌椅板凳,有喂饭、洗脸、唱歌等等日常生活情景,这种日常生活情景明显地表现了身为一个母亲和女人对生命的感受。阎平说:“我是女人,首先是母亲,……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艺术。我喜欢做女人的感觉,就是生活本身和艺术创作混在一起的感觉。……我画的是平时的生活情景,你看满画面的被单,瓶瓶罐罐什么的,可我发现了其中的美再画出来,就不俗套了。……我特别爱孩子,不光爱我的孩子,我爱所有的孩子,觉得小孩子嘴里那团气息干净的要命,我喜欢那股纯净的气息。”可见,阎平的《母与子》系列标志着中国女性艺术的表达已经进入一个女性自我心境与外部世界互相融合的自觉时期。
刘虹的《自语》,像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一个裸体人形的周围有一团很繁琐的布状物体,仿佛这个裸体人有着很烦躁的心情,逼迫自己在不平静的心情下平静下来。这幅作品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女画家的一种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现象。
施慧的《结》《链》作品以棉线和麻线反复的缠绕编织,再插进密密麻麻的纸,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手工劳作,仿佛一个女人通过编结繁复的手工默默地表达自己烦而乱的心绪。林天苗的《缠的扩散》直接是女子在传统手工劳作中的插针和绕线等,仿佛试图考验一个人对繁杂事物的重复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在情感上的表达都大同小异,异是表达的个人内心感觉不一样,同是都存在着自己内心深层的感觉和对生活的体验。
除上述女艺术家外,还有蒋丛忆的《两个女人的风景》、杨缨的《暗恋的季节》、莫也的《影语》、胡明哲的《读》、孙洪敏的《青春期》都包含强烈的刻骨铭心的女性心理体验,整幅画给人感觉充满了女人的内心情绪,带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向的特征。
观察90年代以来的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有许多是自画像,也有许多是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性关注自身,以“自身”为题材创作,几乎没有女艺术家以社会性大问题为题材创作,这一点与男性艺术家有很大区别。众所周知,历史上艺术界是男性的世界,女性艺术的诞生给中国艺术界增添了不同的风格和趣味,使中国艺术多姿多彩。这是中国女性艺术独特的价值。 中国女性艺术与中国社会共同进步,20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不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也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展开。评论家李寓曾夸赞女雕塑家王静远的《孙总理像》:“总理像在国内之习刻者不下数百具,而女士之所作,独能于总理丰润之容色,昂藏之气概,表现之惟妙惟肖。益以大理石坚实纯洁,令观者肃然起敬。”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真正起步应该是1950年,那个年代是“纪念碑”“烈士像”等宣传性的雕塑时代。这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雕塑艺术一直延续到90年代。“1990年以后,雕塑语言发生明显的变化。雕塑形象由写实走向形象,变形,选材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加上材料意识的自觉,对形式,空间的敏感,不锈钢,玻璃钢及综合材料的运用,使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发生一系列质变,进入前所未有的形式探索时期。”
向京的雕塑作品主要以人物的形式来表达,她的《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这组作品给人非常大的震撼力,一群秃头裸体的女孩子坐在一起,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眼神很忧郁,她们相互依偎却又相互抵抗,让人感觉非常沉重。她的另一个作品《你的身体》具有很强的挑衅性,这个女人的身体向外打开,让我感觉向京在强调艺术给人带来的意义。2000年以后还有一批年轻的女艺术家在雕塑界作出成就,比如赵祯的《美丽人生》《中国女人的优雅生活》等这么多的作品都是以卡通文化组合成的。她的雕塑创作更多地关注于个性张扬和对时尚生活的理解,她的创作富有个人情趣,作品生动细腻,能吸引当代观众的眼球。在她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她试图打破传统艺术形态,极力体现出年轻一代的女艺术家对个性鲜活的事物的解释和理解。
“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进入了一个自觉自为的时期。诚如贾方舟所言,就整体而言,女性意识的自觉,女性话语的形成,女性通过艺术对自身的探寻始于89年以后。直至95年,女性艺术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女性艺术的建立中来,并由边缘逼近中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想这就是中国女性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体现。虽然现在社会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平等,但过去年代的性别问题的余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要理解女性主义对于我们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柔的延展,它不像西方女权那样激进,大部分时间里,它只是站在女性的视角诉说一种感知,提供一种关怀。思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审视我们的情感世界和社会中的两性关系,从而达到与社会和谐的对立统一,也许这才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独有的并且应该持续拥有的女性主义态度。”
中国的每一个艺术家,无论男女,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个体,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以这种感受和态度与社会对话。女性没有必要在艺术领域非要与男性争到一半的江山,无论是男艺术家还是女艺术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男性艺术家容易被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责任感所控制,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没有女性艺术家那么细腻,那么容易表达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无论在艺术界,还是其他领域,我们应该在中国这种“平等”制度之中尊重男女差异,男女艺术家各尽其职,各擅其长,为中国艺术界增添色彩,帮助中国艺术进步,从而共创和维护和谐社会。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中国女性艺术存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M],第一章原则第一条
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郑克鲁译,第二性1[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10
3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4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5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6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7 彭峰,赵轶,流动艺术2——女性艺术的自我镜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9:33
关键词:中国社会;女性;女性艺术;女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6-3
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等原则问题上的重要规定。”正是因为这种新政权的诞生和成立,中国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美术同样也走进了新时代,位于中国美术界边缘的女性艺术的历史境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新政权的成立使中国广大妇女获得了一个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对广大妇女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要求,即要求女人要和男人一样有智慧有力量,其实就是暗示了女人要以男人为楷模。
女性艺术家们在她们的作品中将时代的变化,妇女的地位的变化都表现了出来。如赵友萍的《代表会上的妇女委员》,画中的女委员象征着妇女开始获得了能够参与商讨国家大事的权利,充分显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温葆的《四个姑娘》刻画了四个不同女孩的形象,其中第二位手拿竹板的女孩最吸引人,因为她的一双胳膊的肌肉曲线很鲜明,感觉很有力气,和男人的胳膊没什么两样,一看就知她是一位和男人一样有力量的劳动者。姜燕的《考考妈妈》中借助女儿教妈妈识字的情景表达当时社会呼吁所有妇女要学文化学知识,可见当时社会对文化素养的重视。这种“男女平等”理论成果直接给妇女带来了学习,工作,参与政治等等的权利。但这种理论也有缺陷,那就是要求女人“像男人一样”,“女人能顶半边天”,实际是掩盖了以男性为标准而歧视女性的事实。
90年代期间召开了世界妇女大会,西方国家传人了中国的新的妇女运动理论,中国女性开始对新政治中的妇女解放,人人平等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反思,并提出男女性别差异的问题,揭示男女性别差异的天然属性如何被社会化,以及它带来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和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在文化和思想上有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女艺术家们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列维·斯特劳斯在一本对原始社会不同面貌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结尾,这样下结论,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过渡,是通过人用一系列对立的形式去设想生物学关系的能力来确定的,这些关系以确定或者模糊的形式所呈现的二元论、互相交替、对立和对称,与其说构成需要解释的现象,不如说构成社会现实基本的和直接的材料。”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事物的对立性,西方的女性主义比较激进,她们认为男女是对立存在的。而中国社会讲究的是人与人要平等和谐存在,所以在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的作品中看不到西方女性的那种激进,她们有时温婉,有时豪迈,她们只是站在一个女性的立场在艺术上诉说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区别于70、80年代艺术中的“像男人一样”的女性形象,90年代以来女性艺术中的“我”的感觉得到了强调,女性艺术家更注重“自我”的表达,她们在作品中有力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韦蓉的《自画像》中体现了“我”的日常形态:“我”站在繁忙的大街上,手抱一堆杂物,肩背一只行李包,“我”的脸和身体一半在阴影里一半在阳光中,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我在忧虑什么”。
此外,还有阎平的《母与子》油画系列中,阎平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描绘母亲与儿子的日常生活,画中有桌椅板凳,有喂饭、洗脸、唱歌等等日常生活情景,这种日常生活情景明显地表现了身为一个母亲和女人对生命的感受。阎平说:“我是女人,首先是母亲,……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艺术。我喜欢做女人的感觉,就是生活本身和艺术创作混在一起的感觉。……我画的是平时的生活情景,你看满画面的被单,瓶瓶罐罐什么的,可我发现了其中的美再画出来,就不俗套了。……我特别爱孩子,不光爱我的孩子,我爱所有的孩子,觉得小孩子嘴里那团气息干净的要命,我喜欢那股纯净的气息。”可见,阎平的《母与子》系列标志着中国女性艺术的表达已经进入一个女性自我心境与外部世界互相融合的自觉时期。
刘虹的《自语》,像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一个裸体人形的周围有一团很繁琐的布状物体,仿佛这个裸体人有着很烦躁的心情,逼迫自己在不平静的心情下平静下来。这幅作品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女画家的一种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现象。
施慧的《结》《链》作品以棉线和麻线反复的缠绕编织,再插进密密麻麻的纸,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手工劳作,仿佛一个女人通过编结繁复的手工默默地表达自己烦而乱的心绪。林天苗的《缠的扩散》直接是女子在传统手工劳作中的插针和绕线等,仿佛试图考验一个人对繁杂事物的重复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在情感上的表达都大同小异,异是表达的个人内心感觉不一样,同是都存在着自己内心深层的感觉和对生活的体验。
除上述女艺术家外,还有蒋丛忆的《两个女人的风景》、杨缨的《暗恋的季节》、莫也的《影语》、胡明哲的《读》、孙洪敏的《青春期》都包含强烈的刻骨铭心的女性心理体验,整幅画给人感觉充满了女人的内心情绪,带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向的特征。
观察90年代以来的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有许多是自画像,也有许多是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性关注自身,以“自身”为题材创作,几乎没有女艺术家以社会性大问题为题材创作,这一点与男性艺术家有很大区别。众所周知,历史上艺术界是男性的世界,女性艺术的诞生给中国艺术界增添了不同的风格和趣味,使中国艺术多姿多彩。这是中国女性艺术独特的价值。 中国女性艺术与中国社会共同进步,20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不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也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展开。评论家李寓曾夸赞女雕塑家王静远的《孙总理像》:“总理像在国内之习刻者不下数百具,而女士之所作,独能于总理丰润之容色,昂藏之气概,表现之惟妙惟肖。益以大理石坚实纯洁,令观者肃然起敬。”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真正起步应该是1950年,那个年代是“纪念碑”“烈士像”等宣传性的雕塑时代。这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雕塑艺术一直延续到90年代。“1990年以后,雕塑语言发生明显的变化。雕塑形象由写实走向形象,变形,选材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加上材料意识的自觉,对形式,空间的敏感,不锈钢,玻璃钢及综合材料的运用,使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发生一系列质变,进入前所未有的形式探索时期。”
向京的雕塑作品主要以人物的形式来表达,她的《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这组作品给人非常大的震撼力,一群秃头裸体的女孩子坐在一起,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眼神很忧郁,她们相互依偎却又相互抵抗,让人感觉非常沉重。她的另一个作品《你的身体》具有很强的挑衅性,这个女人的身体向外打开,让我感觉向京在强调艺术给人带来的意义。2000年以后还有一批年轻的女艺术家在雕塑界作出成就,比如赵祯的《美丽人生》《中国女人的优雅生活》等这么多的作品都是以卡通文化组合成的。她的雕塑创作更多地关注于个性张扬和对时尚生活的理解,她的创作富有个人情趣,作品生动细腻,能吸引当代观众的眼球。在她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她试图打破传统艺术形态,极力体现出年轻一代的女艺术家对个性鲜活的事物的解释和理解。
“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进入了一个自觉自为的时期。诚如贾方舟所言,就整体而言,女性意识的自觉,女性话语的形成,女性通过艺术对自身的探寻始于89年以后。直至95年,女性艺术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女性艺术的建立中来,并由边缘逼近中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想这就是中国女性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体现。虽然现在社会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平等,但过去年代的性别问题的余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要理解女性主义对于我们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柔的延展,它不像西方女权那样激进,大部分时间里,它只是站在女性的视角诉说一种感知,提供一种关怀。思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审视我们的情感世界和社会中的两性关系,从而达到与社会和谐的对立统一,也许这才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独有的并且应该持续拥有的女性主义态度。”
中国的每一个艺术家,无论男女,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个体,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以这种感受和态度与社会对话。女性没有必要在艺术领域非要与男性争到一半的江山,无论是男艺术家还是女艺术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男性艺术家容易被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责任感所控制,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没有女性艺术家那么细腻,那么容易表达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无论在艺术界,还是其他领域,我们应该在中国这种“平等”制度之中尊重男女差异,男女艺术家各尽其职,各擅其长,为中国艺术界增添色彩,帮助中国艺术进步,从而共创和维护和谐社会。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中国女性艺术存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M],第一章原则第一条
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郑克鲁译,第二性1[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10
3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4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5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6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12
7 彭峰,赵轶,流动艺术2——女性艺术的自我镜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