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性“容说”与否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程学说之间有着共同开创、不断发扬的前仆后继关系,程颐后来建立的理学体系实为对程颢未竟事业的推进与完善。程颐区分性、气,提出“性即理”,既内含性、气,又以心、性、情三者为一,给理的认知提供了本体依据。从而明确论述了在程颢那里“不容说”的天命之性,为之找到本体的挂搭处。而“涵养须用敬”,格物之初需要人心有意为之的观点,也使程颐的工夫论克服了“生之谓性”与天命之性的矛盾,为理的认知找到了现实的可下手处,在理学体系上较程颢进了一步。
  关键词:天命之性;性即理;二程;学说关系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20-03
  二程兄弟自家提出“天理”,开创理学学派,二人的学说在根本上确为一致。虽然程颢说“元来只此是道”,程颐则明确指出“道非阴阳也”,此处看似二人观点有别,但程颢之语以“阴阳亦形而下者也”为前提,也就是说,程颢仍认为道是阴阳对立变化的法则,这又和程颐“所以阴阳者是道也”的观点相统一。
  二程的差异也颇多,如朱熹说:
  明道语宏大,伊川语亲切。明道说话,一看便好,转看转好;伊川说话,初看未甚好,久看方好[1]2358。
  清代黄百家指出二程之不同:
  顾二程子虽同受学濂溪,而大程德性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2]540。
  冯友兰则认为小程开程朱理学一系,大程开陆王心学一系,或是小程属客观唯心主义,大程属主观唯心主义。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
  其实,他们兄弟之间的分别是很大的。他们所用的名词虽然相同,但所讨论的哲学问题并不相同[3]103。
  陈钟凡认为大程是神气一元论者,小程是理气二元论者。(《两宋思想述评》)张立文从二程的哲学逻辑结构出发认为二者“有其大同,亦有其异”(《宋明理学研究》),陈来教授也认为“其实二程之间差别很大”(《宋明理学》)。
  在这些差异下明确二程学说关系,必然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其理学体系之全貌及发展路向。
  一、明言“不容说”的天命之性
  程颐对本体理的认识与发明更为完备、明确,并非程颢的“默而识之”。“默而识之”涉及工夫论问题,其实质主要是对“理”的把握和认识。二程的主要差异就在于此,其中对性理关系的论述是体现二人学说关系的关键。
  程颢解释“万物皆备于我”,讲“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又认为万物一体皆从“理”那里来,只是“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原因何在?这涉及“性”。
  程颢的“道即性也”与程颐的“性与天道,一也”一致,而在对“性”做具体区分时,程颢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认为“性即气,气即性”。将“性”看作气禀之性,可善可恶,所以有“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之语,并以清浊之水皆为水喻之。程颢意识到善、恶皆为性与“元者善之长”之间的矛盾,坚持性本善并提出“此理,天命也”,认为本善之性为天命之性。至于天命之性,程颢却又以其在“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之上,终以“不容说”来了结。①朱熹评论程颢对“性“的比喻:“若比来比去,也终有病。只是不以这个比,又不能得分晓。”(朱子语类·第九十五卷)点到了程颢性论的痛处。张岱年先生之所以认为程颢有关“性”的观点与告子相近,也是这个原因[4]。尽管程颢认为天地所生之物皆有其性,只是需要对不同的物在“性”上加以区分,不能像佛教那样“只道一般”。然而程颢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赞同,则印证了朱熹、张岱年对其“性”论的评价。
  程颢通过解释《中庸》前三句来阐发“性”,再次强调万物各有其性,当“循其性命而不失”乃是“道”。程颐在《中庸解》中则首先提出“性与天道,一也”,明确“天道降而在人谓之性”,接下来的生生固有之性与降而在人之性亦非同一个“性”。程颐说:
  此章先明性道教三者所以名。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道之在人,有时与位之不同,必欲为法于后,不可不修[6]1152。
  程颐用“时”、“位”等概念说明了“修道”的必然性,“必欲为法于后”则是在这一必然过程中人的主动性之彰显。而程颢“若元不失,则何修之有”等语自相矛盾,表现出对“性”在层次上的理解混乱。
  人究竟何以“能推”?程颢以人为万物之灵,“无人则无以见天地”。然而他在解释“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时却说:
  何不言人行其中?盖人亦物也。若言神行乎其中,则人只于鬼神上求矣。若言理言诚亦可也,而特言易者,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也[5]118。
  程颢自答“盖人亦物”,似对此问题犹存疑惑。既然人为万物之灵,则人必有根本不同于万物之处。程颢没有找到这个不同,则不得不回到虽为万物之灵而仍为万物的思路上来。尽管他说“言理言诚亦可”,却仍未进一步说明理、诚与人的关系及其在人身上的表现。至于“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则与“不容说”一同走向不归路,难免有牵强无奈之嫌。确实,程颢虽然也讲“万物皆备于我”,但他并没有解决万物如何皆备于我的问题[7],如果不把与道、理为一的“性”讲清楚,人如何能够“反身而诚”以推出天理始终找不到可挂搭处。若从程颢自然而然之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人能推而物不能推当属自然,①人性自然有不同于物之性的地方,那么发生在人身上的“生之谓性”与天命之性将会再次发生矛盾。
  程颐在《易说》中解释“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则说:
  高卑顺理,合天地之道也。高卑之位设,则《易》在其中矣。斯理也,成之在人则为性。成之者性也。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义之门”也[6]1029。
  程颐既说明了人之灵在于其性,也提及这是理之所成。在理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做了解决,即理成之在人则为性,此“性”与《中庸解》中的解释相一致。因此,程颐也在性气关系上作了明确区分: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一本此下云:“二之则不是。”②
  程颐接下来提出“性即理”,在性理问题上又进一步。他说: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5]292。
  性即为理,故未有不善,且在未发与发动这二个阶段上,前一阶段以“理”的形式出现,后一阶段发而中节,故皆为善。这就为性善论找到了理论根据,而“气质之性”也给性有善恶之分的现实给予合理解释。朱熹曾称赞二程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备了。”(朱子语类·第四卷)认为接续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使之首尾完备。但对“性即理”的评价更高:“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这一句便是千万世说性之根基!”(朱子语类·第九十三卷)“到伊川说‘性即理也’,无人道得到这处。”(朱子语类·第九十五卷)程颢虽也说“道即性也”,但终究对天命之性未作明确论述。程颐提出“性即理”,则更明确了在“生之谓性”之上又不容说的天命之性,因为“理”在二程那里是绝对不能不容说的。
  二、“性即理”的内涵与程颐工夫论的必然路向
  实际上,天命之性的“不容说”已经影响到程颢的工夫论。尽管程颢在《定性书》中明言“性之无内外也”,而采取“内外之两忘”的方法以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但仍会因为对“性”的普遍、圆满性缺乏论证而无法解决。朱熹后来认为《定性书》中的“性”实为“心”,无疑更暴露出程颢工夫论在客观依据上的缺失。就在程颢从本体论到工夫论皆面临这种困境时,程颐的“性即理”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工夫论。
  首先,“性即理”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有所区分又相互联系为前提,这为人在后天继善成性以至于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行可能。而且,程颐也多次论证和强调过人能够成就先天善性的主动地位。
  内涵性、气关系的“性即理”又包含了心、性、情三者。程颐说:
  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5]318。
  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5]296。
  命、天、心、情,各是从“性”的根本、自然状态、存诸有形之人以及发于外的表现等角度来说,称谓不同,其实为一。心、性、情为一,又给“理”的认知提供了本体依据。《二程集》载有程颐关于“心”的讨论:
  问:“人之形体有限量,心有限量否?”曰:“论心之形,则安得无限量?”又问:“心之妙用有限量否?”曰:“自是人有限量。以有限之性,有限之气,苟不通之以道,安得无限量?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苟能通之以道,又岂有限量?天下更无性外之物。若云有限量,除是性外有物始得。”[5]204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明“伊川谓心是性之有形者,不过是说心较性为具体,实非谓心有一定之形体”,程颐解释“舍则亡”曾言“心无形体”,意在说明心能知而实无形,知事时便在,不知事时便如亡一般,而在讨论中由“心之形”引出了程颐“心”有体用的观点。“心之妙用”能“感而遂通天下”,自然无有限量,但以心为主的人会因有限的气禀之性而“不通之以道”,这就达不到无限量了。于是,程颐引《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区分人心与道心,同时也说明了“心与道,浑然一也。对放其良心者言之,则谓之道心;放弃良心则危矣”,人心实为放其良心者,唯有“惟精惟一”以行道。程颐心、道为一的主张与程颢相似,关键在于从“性即理”到心、性、情三者为一的论证为程颢所无有。
  在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解上二程是一致的,程颢认为“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程颐也认为“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只能穷理,便尽性至命矣”,而在“性即理”之下的“心”不仅与性、情为一且具备体用结构,这对于注重形而上、下区分,有着“以气明道”、“假象以显义”、“因象以明理”体用观的程颐来说,“格物穷理”的工夫论亦成为必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二程关于“敬”的观点。程颢说: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则诚[5]127。
  程颢的“敬”与“诚”相对待,为用。与其主张内外合一的学说特点一致,程颢仍以二者相合来看待,并认为“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反对因敬过度以致受拘束,追求的是一种“活泼泼地”和乐境界。“敬”在程颐那里,则为主体格物积习以脱然贯通所必须的修养,“格物亦须积累涵养”,而“涵养须用敬”。因为程颢要“内外之两忘”,于是解决“敬还用意否”的问题就落到程颐头上。程颐对此问题的回答与其学说体系一致,与工夫论联系尤为直接,即“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格物积累之初自然需要人心有意为之,甚至包括外貌的修养,“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而人为的努力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气禀的人性影响,故强调“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以“敬”为穷尽天理所必须。不难看到,“敬”是程颐通达性、理的必然环节。
  朱熹也很重视“敬”,并给予二程的“敬”很高评价。他在答董叔重的信中说:
  正惟操则自存,动静始终不越“敬”之一字而已。近方见得伊洛拈出此字,真是圣学真的要妙工夫。学者只于此处着实用功,则不患不至圣贤之域矣[8]77。
  统计《二程遗书》明确署名为“明道先生语”、“伊川先生语”的部分,其中凡论及“敬”字之处,程颢不足十五,程颐则八十有余。程颐谈“敬”占绝大部分。此外,程颐也在《程氏易传》中通过解《易》体例上的创新和发明,从时、中、卦义、卦才等多方面阐释如何归聚人心以致诚敬。二程都主张并推崇“敬”,我们先不论程颢何以言“敬”如此之少,但至少能看到程颐对人心、诚敬等问题的重视程度,那么我们恐怕不能因此将《二程集》中未明确署名的言“心”文字下定归属,或简单地把程颐归为心学一系的开创者,而更应该从他对关于“敬”的理论有所发展和完善的角度来做出评判。   三、结语
  从子贡那儿留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问题,到程颐这里关涉到性与理的关系。程颐明言“性即理也”,而他说的“在乎人焉”则是要求人努力摈弃气禀之性中恶的成分,归于天理善性,“继之者善也”。“动静相因而成变化,顺继此道,则为善也;成之在人,则谓之性也。”(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一)程颐在《易说》中对“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释强调了先天善性之所成在于人,人能够成就先天善性,即继善成性。这样一来,程颐在《易传序》中虽只是说“所传者辞也”,但人却能“由辞以得其意”,程颐继其兄之后欲传承儒家学说、“尊严师道”的目的得到了论证。
  程颐为其兄所做墓表中“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之言,不能说其中没有丝毫褒扬之情,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开创理学之路上程颢的不可磨灭之功。因此冯友兰说程氏兄弟创建了道学,是有道理的。小程寿命较大程长二十二年,但程颐却并未因其兄之功有所懈怠,反而日益精进,尤其对易学研究可谓穷尽毕生精力。程颐自六十六岁写成《程氏易传》之后,仍不断修改,希冀有所“少进”,以至到面世传于后人,其间相隔已近十年,即使在授予门人之际仍言“只说得七分”。将学术历炼与修养境界、心路历程结合起来看,我们确实很难否定程颐在其兄逝后二十二年间对理学做出的发展。
  程颐建立的理学体系,实为对程颢未竟事业的推进和完善。二人在学说上有着共同开创、前仆后继的发扬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程颐学说除了在本体理问题上有完备的阐述和发明外,更为关键的是对性理关系的探索,不仅为天命之性找到了本体上的挂搭之处,也使得对理的认知在现实中有了可下手处。至于二程各开心、理派系的说法,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实开自伊川,而象山却并不由明道开出,象山亦不自以为学出明道也”(心体与性体·明道、伊川与胡五峰)吾人似亦当更关注二人学术情怀及其所处时代之需求而做出的选择,面对历史事实,将理学家的学术生涯、修养境界与心路历程结合起来认识,发掘其学说之间的密切联系。程颐云“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之气质变,方是有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关于程颐的“气质变”,朱子说得好:“今之想象大程夫子者,当识其明快中和处;小程夫子者,当识其初年之严毅,晚年又济以宽平处。”(朱子语类·第九十三卷)程颢做《定性书》年方二十二三。试想,程颐在其兄写成《定性书》之后六十余年间对理学若无创新与完善,焉能担负“尊严师道”、传承儒学之大任?朱熹又何以择其学说以继承之?吾人若仍困扰于二程各开派系之惑而忘却二人学说之关系,所强调之主旨则忘矣。
  参考文献: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黄宗羲、全祖望,编著.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程颢,程颐,二程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朱熹.朱子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从社会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理解出发,浅论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首先,合理期望能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营造情境让大学生从顺应环境到真正接纳;其中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地位/权威的影响力、公开赞成和反对将起到巨大作用。第三,态度决定行为,行为也影响着态度;从行为开始,运用更有吸引力的载体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教育类本科生培养应运而生,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充满挑战,由于国际合作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家庭条件优越、逆反心理较强、受外界影响的幅度较大等特点,使得国际合作教育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艰巨,依托国际合作教育类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国际合作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中国经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面对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将从生产力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四个方面结合实际重新解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两极分化;先富;后富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
期刊
摘 要: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看,非洲大陆都是新兴中印两国竞争的主要场所。将通过比较新世纪中印援助非洲计划调整的动因,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角度来分析“龙象非洲之争”各自的优势,进而为我国非洲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印度;非洲;援助;实力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14-02  自1995年以来,中国、美国、印度等
期刊
摘 要: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阐述了统一物之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列宁的论述的理解,必须结合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列宁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了“对立”、“统一”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试图更加忠于列宁的阐述本意。  关键词:对立面;统一;斗争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富二代”、“官二代”是近几年盛行于中国网络的新名词,这些名词的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近几年关于这些二代们频见报端的主要缘由有酗酒、霸道、炫富、斗殴等问题,他们的所作所为在社会上、网络媒体上引发着强烈的关注和热议,甚至挑动着公众那根敏感的神经。热议之下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些头顶着父辈们的光环,享受着普通人所享受不到的优渥生活环境的二代们。为何屡屡做出“坑爹”的行为?试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相对剥夺感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探讨,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相对剥夺感研究的现状,以期引起人们重视相对剥夺感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影响,使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67-02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
期刊
摘 要: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能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更能在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制约淄博市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而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金融业及金融市场的滞后发展。因此,结合淄博市实际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银、企三方提出解决思路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淄博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城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念,基调是“发展”,但当前要特别注意“协调”。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把“发展”和“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小区文明建设与社区文明建设、城市文明建设构成文明建设的有机整体,促使城市内各个区域规范运作,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对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小区建设的现状及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加强小区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淮北市;小区;建设
期刊
摘 要:党日活动作为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党日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创新高校学生党日活动新形式,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法宝。就如何进行精品当日活动的设计,以获得江苏省教育工委高校2010年度、2012年度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为例,介绍学生党支部通过创新设计系列党日活动的成果。  关键词:创新;党日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